钟云清:终于体面地回家
在鲜花与掌声中,虽拄着拐杖,但依然精神焕发的钟云清,一路行着军礼,走过了夹道欢迎的人群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唐志强 | 云南、广西报道
6月2日下午3时许,广西北流籍远征军老兵钟云清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土。听到熟悉的乡音之后,老人的话明显多了起来。
从《瞭望东方周刊》到云南当地有关部门,到《南国早报》,再到广西北流市政府,一个接一个的爱心传递,终于让老人像英雄一样体面地回到了家。
被称作“铁脚士兵”
在孙子钟益有陪同下,广西北流籍远征军老兵钟云清缓缓走过畹町口岸。“如果不是因为抗日战争,我可能会在北流乡下,安安静静地当一辈子的农民。”钟云清说,“这次回国,感觉特别好。”
1918年,钟云清出生在北流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开始读书,后因家庭困难弃学务农。1937年,国难当头,他被抽去当壮丁,奔赴抗日战场。他最先在李宗仁的部队训练了半年,接着开到第五战区,参加了著名的老河口战役。
打了几仗后,钟云清很快完成了从农民到士兵的角色转换。从长沙到江西宜黄的长途行军时,许多士兵都受不了急行军之苦,但他的脚不但没起血泡,还始终健步如飞,部队长官称赞他是“铁脚士兵”。在宜黄作战时,他显示出了好枪法,团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小广西,可以成为神枪手了。”
1943年,中国远征军驻印军补充兵员,他被调到昆明,编入新38师,随后乘飞机到印度受训。因为射击技术好,三个月训练结束后,他被提升为上士班长。
大反攻时争夺缅甸密支那机场,是钟云清参加的最后一次战役。后来,他被提为少尉管理员,被安排到八莫看守军需仓库。抗战结束后,他从电话中得知部队要开拔回国打内战,就偷偷地脱离了部队,留在当地。
留在缅甸的中国士兵大多生活得很艰难。刚开始,钟云清也不例外,在乡下老家种田的本领根本派不上用场。不过,他毕竟是个勤劳且有头脑的人---他向正在处理军需物资的美国兵买下一些军服、军鞋、毛毯、蚊帐,调到中缅边境倒卖,再把中国的日用杂货运到缅甸销售,生意越做越红火。
2009年3月,在《瞭望东方周刊》的帮助下,钟云清再次联系上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一路军礼走过欢迎的人群
6月1日上午,中国远征军回国寻亲团新闻发布会在云南昆明举行。发布会上,组织者宣布云南省公安厅已经批准了老人们回家的手续,钟云清激动地问记者:“到北流有没有飞机?”
飞机停在南宁吴圩机场,一辆轮椅早早地等候在出舱口---机组人员担心老人行动不方便,特地安排工作人员护送老人下飞机。
6月2日上午,由《南国早报》、南国早报网共同举办的老兵座谈会在南宁市跨世纪大酒店举行。
“今天我非常高兴,感谢祖国,感谢大家还没有忘记我们,还有这段历史,我心里很畅快。”座谈会上,钟云清感触颇深。他提到,他们当年远征缅甸时,师长曾说过会把弟兄们送回家乡的。几十年过去了,当年许诺的人已经作古,留在缅甸的远征军老兵们几乎断了回家乡探亲的念头,这次回家,“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侄子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奔波,6月2日下午,钟云清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乡北流市。
考虑到钟云清长途乘车后需要休息,北流市的接待人员将与有关人员会面的时间,安排到当天下午6时,让老人休息两小时。但老人没有丝毫倦意,当天下午4时多,记者无意中发现老人正站在窗口边,静静地凝望着窗外的圭江出神。
北流市委书记丘德奎等人前来看望了钟云清。听说钟云清还会说流利的北流方言,而且还会家乡的客家话,同样是客家人的丘德奎握着老人的手拉起了家常。丘德奎说,钟云清为了祖国的尊严,经历了枪林弹雨,他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北流人的骄傲。北流市武装部的领导,面对着这位饱经沧桑的老兵,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他说,“这是一个小兵,对一个老兵发自内心的崇敬。”
知道钟老思乡心切,北流市政府还专门派人接来了老人的侄子钟卫。20年没有见面了,但钟云清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