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第三代葆有(外)祖父的一个特点,无论怎样,仍充满了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
本刊记者 杨潇 发自北京
梁家第三代的老人们,有一种淡淡却有趣的口音:北京话的底子,但个别字词听来接近天津话,或是南方方言。他们大多生于1930年前后,年幼即随父辈四处漂泊,口音,成为那个年代留下的痕迹。
梁再冰和梁柏有的童年在大西南度过,能说流利的四川话。那时的西南,确实是后方,梁再冰随母亲林徽因先行去李庄,路过贵州毕节,能看见狼驮着狈在马路边跑。思成、思永两家在李庄一度极为困苦,但孩子们未必感受得到,梁柏有记得自己每天都能吃一份醪糟鸡蛋,母亲给她用缝纫机轧一个花裙子,她就在旁边等着,做好了立刻穿出去,跑到长江边上向同济大学的学生显摆。
吴荔明出生在广州荔枝湾医院,家住启明三马路,遂得此名,她懂粤语,是第三代里为数极少的掌握祖籍语言者;梁忆冰随祖母王桂荃在饮冰室生活了最长的时间,讲话时偶尔蹦出一些天津味儿;周有斐是梁思顺4个子女中惟一健在的,今年已经83岁,只比八舅梁思礼小两岁,他的英文程度超过中文,父亲周希哲当过外交官。
第三代中,公众最熟悉的应是梁思成、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因为老人的身体原因,我们没有去打扰他。“从诫”一名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向《营造法式》作者李诫致敬,不过在梁家,你有“做自己”的充分自由,从诫后来考入北大历史系,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任编辑,正是那段时间,他从读者投书中感觉到中国开始面临环境危机。1994年,他创建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从那以后,梁从诫这个名字就和环保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到2005年年初那起“敬畏自然”的大讨论,人们还能从报纸的评论版看到他犀利的文章。而每年的两会,更是他发表言论、影响舆论的舞台。有人骂他是“极端环保主义者”,这位政协委员说,自己就是要向“极端发展主义”宣战。季羡林先生是这样评价梁从诫的,“宁可少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子”。
梁从诫的姐姐梁再冰出生于1929年,这一年年初,祖父梁启超逝世。某种程度上说,再冰确实继承了祖父的那支笔,她在1948年离开北大,进入新华社,在国际部一直干到1991年退休,“一直在跟新闻,国际上哪里发生事情了,就赶紧去研究这个地方的问题。”
梁再冰年近80,容貌仍可见到母亲林徽因的影子,虽然“回忆对我来说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她仍然分两次接受了我们的访问。“文革”初起时,梁再冰夫妇正在新华社驻伦敦分社工作,“突然就没有人给我写信了”,有两三年时间,父亲梁思成也音信全无,“我以为他不在了,家里人瞒着我”,到1968年她才从广播中知道父亲尚在人世的消息。1969年,梁再冰回国,父亲已被折腾成一个沉默的人,回忆至此,梁再冰仍不免心痛。
梁思庄之女吴荔明退休前是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现在仍住在母亲当年在蔚秀园分配的楼房里,家中保留着一套二舅梁思成为他们制作的家具。因为和第二代长辈打交道最多,为梁家子女立传的任务几乎天然地落在她的头上。她说,自己现在最后悔就是当初妈妈唠叨时,自己听不进去,“我们那个时候只关心自己的那点业务。”
梁家第三代出生于抗战之前,用梁柏有的话说,“我们这一代三四十岁正好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就赶上了文革”,又因是梁启超后人,在业务以及入党问题上都受过一些影响,吴荔明至今仍遗憾自己没能好好学习外语。
不过,他们葆有(外)祖父的一个特点,即无论怎样,仍充满了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事实上他们也都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梁忆冰人已退休,但还在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带着一帮年轻人攻关,她曾经有机会成为管理者,但这好像不符合她的性格,“我有一段不是太顺,有同学后来跟我说,你活该,你要是去部里,早就是个局长了。我说,对对对,谢谢你!”
梁忆冰总是觉得,自己不太喜欢看那些“文革”悲惨遭遇的回忆文章,她说,如果一直怨下去,总使人不那么积极,“世界上美好的东西还是挺多的”。
梁启超家书
1927年5月5日 致孩子们
我一个月以来,天天在内心交战苦痛中。我实在讨厌政党生活,一提起来便头痛。因为既做政党,便有许多不愿见的人也要见,不愿做的事也要做,这种日子我实在过不了。若完全旁观畏难躲懒,自己对于国家实在良心上过不去。所以一个月来我为这件事几乎天天睡不着,但现在我已决定自己的立场了。
1927年11月23日至12月5日 致孩子们
你们个个都是拿爹爹当宝贝,我是很知道的,岂有拿你们的话当耳边风的道理。但两年以来,我一面觉得这病不要紧,一面觉得它无法可医,那么我有什么不能忍耐呢?你们放下十二个心罢。
我虽不敢说常住涅槃,但我总算心地清凉的时候多,换句话说,我住天堂的时候比住地狱的时候多,也是因为我比较地少造恶业的缘故。我的宗教观、人生观的根本在此,这些话都是我切实受用的所在。
1927年12月12日 致孩子们
若完全叫我过“老太爷的生活”,我岂不成了废人了吗?我精神上实在不能受此等痛苦。
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顺
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乐观的。
评价梁启超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黄遵宪
梁启超一生有点像虎头蛇尾。他最辉煌的时期是办《时务报》和《清议报》的几年。那时他同康有为力主维新变法。他写的《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立论锋利,条理分明,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加上他的文章一反骈体、桐城、八股之弊,清新平易,传诵一时。他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
——毛泽东
平心而论,梁任公地位在当时确实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他是生在中国的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冲破了的时候,他负戴着时代的使命,标榜自由思想而与封建的残垒作战。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的代言者,他的功绩实不在章太炎辈之下。
——郭沫若
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去年武汉革命,所以能一举而全国响应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已深,故势如破竹耳。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近人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时”,此二语惟梁氏可以当之无愧。
——胡适
过去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都受了他的影响。
——曹聚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