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何氏家族:走出寄啸山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7日10:28  新民周刊
何氏家族:走出寄啸山庄
何家第四代孙、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何祚庥院士

  “我们这个家族过去讲忠君爱国,到了这个时代就是为国为民。”

  撰稿·张 静 (记者)

  《鹿鼎记》第三十九回写道,韦小宝做了钦差大臣,衣锦还乡,当地官员建议他在扬州一定要及时行乐,以洗当年“胯下之辱”。韦小宝心想倒也有理,笑道:“依你说,那行辕设在何处才是?”那道台道:“扬州盐商有个姓何的,他家的何园,称为扬州名园第一……”据书中所言,那园子栋宇连云,泉石幽曲,亭舍雅致,建构精美,一看便知每一尺土地上都花了不少黄金白银。韦小宝幼时常在他家高墙外走过,听到墙里传出丝竹之声,十分羡慕,只是从无机缘进去望上一眼。

  何家第四代孙、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何祚庥院士,后来和金庸笑谈此事,说这并不符合历史真实:“韦小宝是康熙时代的人,而我的曾祖父汝持公是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代的人。他也不是盐商,而是管盐务的道台。”

  寄傲舒啸

  当时的何氏家族,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光绪帝师孙家鼐为进退与共的三大姻亲和同乡。

  “我的高祖父何俊是前清翰林,最盛时做到李鸿章淮军的‘后勤部长’。因平定太平天国有军功,等到论功行赏时便提出希望能给孩子安排一个官职。借助父辈的庇佑,曾祖父何芷舠才20岁就步入了仕途,先后任过盐法道、按察使、道台,同时兼任江汉关监督,都是当时所谓的肥缺。后来朝廷还赏给他正一品封典,诰授资政大夫、光禄大夫。”

  做官做到这个地步,正可谓春风得意。没想到光绪九年(1883年),官运正旺的何芷舠却激流勇退,辞官归隐,在扬州做起了闲淡散人。他购得石涛叠石造园的“片石山房”旧址进行扩建,历时13年建成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园林“寄啸山庄”,取义自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

  何芷舠为什么要在壮年辞官?他有什么不能明说的“别样怀抱”,需要日日寄傲舒啸?

  “曾祖父在江海关的任上处理洋务的过程中,力主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对外国人采取强硬严厉的态度,而他的上司则不敢得罪洋人。他空怀一腔报国之心,眼见清廷腐败无能,愤而归隐。”

  记者在何园也听到这样的说法。何芷舠纵是挂冠归去,到底意难平。所以要造一座极自然人文之胜的“寄啸山庄”,在这里游山玩水、放逐自我。

  实业救国

  “曾祖父在何园度过了18个春秋。本可以安享富贵,终老此乡,逸民适志,诗酒养疏慵。但没想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廷大败,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全中国每人一两。他感到中国要亡了,不能置国家民族安危于不顾。深受洋务派影响的曾祖父于是在古稀之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不养老了!弃池馆亭林于不顾,带着巨资于1901年率子孙浩浩荡荡南下上海搞工业,立志振兴民族经济,要以实业拯救中国。”

  当时的何家究竟有多富?

  《红楼梦》第十六回,贾琏、凤姐谈到准备迎接元春省亲,乳母赵嬷嬷曾回忆:“‘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清金陵王’,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何祚庥五六岁的时候也听家中积古的老高妈说过:“从上海陕西南路一直延伸到外滩的地皮都是何家的。家里请客喝啤酒,要用几辆卡车来运。”

  然而何祚庥的大伯父因为不懂得现代科技以及西洋典章制度,上了犹太商界巨子哈同的当,盲目投资把全部家产赔了个净光,整个何氏家族由此开始败落。

  大伯父的女儿叫何祚娴,一直内疚于自己的父亲对不起何家。今年她过100岁生日,何祚庥特意给大姐姐的父亲“恢复名誉”:“我不同意把大伯伯叫做败家子。他吃喝嫖赌这些坏习惯一个没有的。鸦片烟也不抽,并非不求上进把家败了,只能说他是走工业化道路的失败者,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祚娴听后大为高兴。

  家业毁于一旦,给了何家非常大的震动。痛定思痛,何祚庥的曾祖父决定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即使变卖家产也要送子孙自费出国,攻读现代科技和法律,何家子孙开始大批地赴西方留学。

  “这些子孙中,出过几位人物。六伯父何世桢、八伯父何世枚都是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律系博士,被称为中国海洋法系的奠基人。东京审判中中国检察官首席顾问倪征日奥大法官,就是他们的学生。”

  这对博士兄弟共同完成的一件大事,就是实现了祖父办学兴教的遗愿,于1924年在上海创办了持志大学,校董事会成员有国民党元老张继、黄兴夫人黄宗汉、南社创始人之一陈去病等。这所大学就是今日举世闻名的复旦大学一部分。

  “我的父亲何世杰也是被看中的一个,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祖父母变卖金银首饰送他去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学位,学成回国却不幸患重症伤寒去世。”

  何世杰去世后,何祚庥的祖父大哭:“家门不幸,我最好的儿子死了。”当时他才两岁,弟弟只有三个月大,何世杰临终嘱托:“不管多困难,一定要让两个孩子念大学。”

  “母亲那年23岁,为了实现父亲遗命,四处挣钱供孩子读书。所以我会学科技,中学考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后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这都是重走父亲的求学之路,要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

  走出书斋闹革命

  一百多年来,何园走出了不少仁人志士。

  “除了高祖父外,家族里另外一位前清翰林就是我的大伯祖父何声灏。抗战时期他是扬州重要的士绅,坚决不愿给日本人当自治会会长,带领全家大小放弃何园避往外地,就像我曾祖父在做重大决定后也是带领全家走,这就是我们的家族精神。”

  抗战呼声日益高涨之际,何家子弟也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

  “那时候不仅是亡国,已经到了亡头、亡种的境地。国民党号召:‘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我的家族便发生了一件大事,年仅17岁的堂兄何祚熙突然提出要离家参军。我的伯祖父何声灏心疼孙子年龄太小,不同意他去,我的堂兄便掷地有声地说出了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伯祖父最终拗不过这些大道理,放他走了。他后来成为我的家族中第一位共产党人。”

  何祚庥的六伯父何世桢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年轻时也是五四运动的急先锋,曾任上海学生会评议长,全国学联副会长,孙中山是他参加国民党的介绍人。在何园有一张珍贵的历史图片,是1924年5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上海执行部全体人员为纪念革命导师马克思在上海莫利哀路中山寓所的合影。照片集中了国共合作史上的一批重量级人物,如邓中夏、张继、胡汉民、汪精卫、向警予、毛泽东、恽代英、邵力子、戴季陶,左七便为何世桢。

  何祚庥认为自己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而胡汉民据说是第一个介绍唯物史观到中国来的人,六伯父又是胡汉民手下第一员大将。时至今日,不能不说是一个无比微妙的历史巧合。也是何家第一次与“马克思”的亲密接触。

  “何家是由科举及第而走向发达的家族,家训中尤其重视对子弟的教育。除了学校的课程之外,每个何氏子弟都要学习儒家思想,但不是念论语,而是念孟子。我小时候,便有一位老先生教我和祚榕、祚康念了两年的孟子。”何祚庥回忆道。

  在何家看来,孟夫子之所以比孔夫子重要,是因为“亚圣”高度认同“武王伐纣”式的革命主张,以及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

  “所以革命这两个字在我们家族是不忌讳的。我的六伯父参加国民党,堂哥投笔从戎,我们家族并不觉得是洪水猛兽。只是我们那个时候不懂得什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什么叫做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比我大一些的哥哥姐姐跟着国民党走,等到我们这些人,觉得国民党此路不通,就纷纷加入了共产党。当时我们家族也不觉得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因为共产党的主张也是救国救民。解放以前,我们何家有6个国民党员去了美国,有6个地下党员留下,还有一大堆中间派。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很多,比如宋家三姐妹、周氏三弟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导读:

  何祚庥:我不是一个纯粹念书的人

  何祚庥:我是马尾巴上的“苍蝇”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何祚庥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