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钱学森弟子朱毅麟忆恩师:手把手指导我工作1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31日22:59   新浪嘉宾访谈
钱学森弟子朱毅麟忆恩师:手把手指导我工作1年
钱学森先生学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朱毅麟先生

  北京时间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先生学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朱毅麟先生做客访谈间缅怀恩师,以下是访谈全文。

  朱毅麟:钱学森先生手把手指导我工作长达1年多

  主持人尹俊:各位亲爱的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新浪演播室,首先跟大家报告一则沉痛的消息,今天上午,我国科学巨星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今天我们请到了钱老的学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朱毅麟先生。朱老师,您是何时得到老师逝世的消息?

  朱毅麟:我得到消息比较晚。今天一直在开会,下午新浪网编辑给我打电话说起此事,我才知道钱老走了,当时心里很沉痛。

  主持人尹俊:刚接到电话的时候心里感受是怎样的,是否不能相信?

  朱毅麟:是的,突然一惊。前不久温家宝总理还去看望他,在电视上看到他的精神还很好,回答问题还很清楚,一直关心我们国家杰出人才培养问题。我想消息不一定准确,我当时还问消息落实了吗?是真的吗?她说是的。现在很多网站都已经报道了此事。我本来身穿花衬衫,打红领带,过来的时候特意换了衣服。

  主持人尹俊:朱老师,您每次来新浪时,我们都称呼您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其实您还有一重身份,就是钱老的学生,这一身份一直没有介绍过。您跟钱老的渊源是怎么样的?

  朱毅麟:最早一次见面是1956年。钱老1955年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那时我在北京钢铁学院,就是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当力学教师。1956年一个下午我到力学所听讲座,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到得比较早,教室里还有教研组其他的同志。我眼睛有点近视就坐到第二排。后来来了一位先生,坐在我前面,仪表堂堂,衣服穿得不是很时髦,蓝色中山装,非常干净,脸比较白皙。后来他上台讲话,讲得非常清楚,那时一些老先生讲话往往口音很重。当时并不知道他是钱学森,我感觉这位先生讲话清晰,言简意赅。回来以后,其他同志告诉我他是钱学森先生,因而印象非常深刻。钱学森无论是学术还是表达,都是那么的准确,精炼,为人仪表堂堂。

  主持人尹俊:真正成为师生是什么时候?

  朱毅麟:有两次。1957年,钱学森先生是力学所所长,倡导办工程力学研究班,当时我国还没有工程力学学科。50年代初期我们的教育向苏联学习,当时在北京大学成立了数学力学系,和数学相结合,就是理论性比较强,偏重于力学方面理论的研究。钱老和其他几位先生,包括力学所钱伟长几位专家感觉力学应该应用,便在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合办了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钱学森是班主任,工程力学研究班的班主任。钱老聘请其他专家授课,招收了一批学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来自于各高校的力学老师;

  第二方面是有关从事工程力学方面的研究人员,包括土建,机械,电机和力学有关研究人员,当然都是年轻的实习人员,我们这样的就是助教,我是在高等学校从事力学教学的助教工作;

  第三方面是从高校高年级,特别是机械,土建,土木系中工程专业的四年级学生里抽调一批,一共将近一百多人。

  钱老基本上每个星期都来组织会议,当时不是面对我们就是召集统计专家讨论,教学大纲怎么做,这是第一次成为师生的经历。

  第二次是真正在他的亲自领导下做工作。那是1963年初,当时钱老提出来我们国家也要为发射人造卫星做准备。从62年到63年,我国导弹技术有了一定基础,东风二号导弹已经发射,导弹改装成运载火箭发射卫星是必然途径,国外也是这样做的,他觉得我们应当做一些准备工作。从55年回国以后,钱老认为今后科学发展不在于个人做多大贡献,而在于怎样培养更多年轻人才,要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这是他55年回来后一贯的思想。到了63年,他提议挑选四个年轻人,最好是从事工程或者是力学方面的人,由他指导进行人造卫星方面准备工作。

  63年初,我们单位领导推荐了四个人到他那里。我们那个时候在上海机电设计院,从事探空火箭研究,之前也做过一些人造卫星的火箭研究工作,但是都是纸上的,没有很深入研究。钱老建议挑选四位年轻同志到北京,因为他那时在北京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主持主管技术工作。他准备抽点时间来指导四位同志,进行人造卫星的准备工作。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回忆录,有详细介绍。

  我们去了以后,每个星期他会抽半天时间指导,一年多时间里从未间断过。有时候上午半天,有的时候下午半天。每次他来了以后,我们就在办公室当面汇报这礼拜做了什么工作,搜集了什么资料,有什么体会,有什么问题,他根据我们的问题再回复怎样做。我在这段时间真正成为他的学生,很多人都很羡慕,说怎么找了你们四位,跟他如此亲近,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指导,等于是手把手的教,很多同志很羡慕。我们四个人很荣幸,在钱老的领导下做了一年多工作,然后又回到上海继续从事人造卫星的方案设计工作。

  钱老要求学生要有独立判断能力,不能人云亦云

  主持人尹俊:您跟钱老有比较亲密的接触,对他了解可能更多一些。在您和钱老接触的过程中,给您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者是难忘的回忆,现在能回想起哪些?

  朱毅麟:一个是钱老思路非常的开阔,非常的有远见,想问题比较深远,而不是只看眼前。举个例子,58年我们在北京组织了一些专家,提出中国是否也要搞人造卫星的问题,当时毛主席的指示还没有传达。我们在力学所召集一批人,当时把我和清华大学力学班里的几位同志抽调出来参加人造卫星小组,场地主要在中国科学院,后来搬到西苑大旅社。

  我们就住在那里讨论方案,探讨第一颗人造卫星如何,轨道如何。那时候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轨道偏离很大,近地点几百公里,远地点几千公里,运行轨道不是很圆,发射速度和方向要非常精确才能进入圆轨道。有一次钱先生过来,我们正好谈论此事,那时大家对卫星和火箭都是门外汉,钱老就提出来我们的人造卫星要么不打,要打就打圆轨道,一定要非常精确,不能重复别人的路子。我们非常惊异,想都不敢想,那时还没有火箭,卫星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就提出这样的想法,看得非常远。后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卫星都沿圆轨道运行,卫星在圆轨道才能做很多事,椭圆轨道虽然也可以,但是大量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都是圆的。后来我同钱老近距离交谈时提起,对他在当时提出这些想法印象比较深,当时我们什么也没有。

  主持人尹俊:当时国力很贫困。

  朱毅麟:工学院只有土木系,机械系,电机系,根本没有航空航天系,电子电讯都刚起步,我们挑选的同学无非就是学机械的,学土木的,我原来也是学土木的,还有学化工的人,连信息电信都不太懂。当时我们怎么工作呢?钱老说你们先从搜集了解国外资料开始。当时英文资料比较少,五六十年代同国外交流也很少,只有和苏联有一些接触,他们也不可能把尖端技术交流给我们,我们只能从文献上看到一些东西。钱老说你们看国外的东西,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有一些人家可能是打马虎眼,或者故意把关键地方掩盖了,说了不是很正确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有分析。后来我参加工作,从事发展战略研究,对国外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就跟年轻同志说,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记住钱老在四五十年前讲的话,对国外情报资料、搜集到的东西一定要进行独立分析,不能人云亦云。我也经常写一些文章对错误地方加以解释。

  主持人尹俊:提到钱老给您的印象,您总结两个方面,一方面看得远,看得比大家都远很多;另外一方面他很严谨,有独立的判断,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有独立的判断,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朱毅麟:是的,他听我们汇报的时候,问我们有什么看法,我们就给他讲讲。

  主持人尹俊:不能完全接受,哪怕是专家提出的东西,都得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在现在来看对很多人还有启发意义,不能完全相信。

  朱毅麟:国外专家讲的可能对,但不一定完全对,尤其是尖端技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钱学森逝世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钱学森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