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0.6毫米的误差也不能存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2日11:28   CCTV《新闻调查》

  第五部分

  解说:2005年7月,金堂重组开始搭建承衡木, 7根木材组接在一起共28米长。尺寸早已经过严格的测算,应当可以顺利地归复原位,然而,从拆下到组装的几年间,被解放的木材开始闹脾气了。28米中误差17毫米,这相当于每米的误差为0.6毫米。但在松井看来,这样的误差也绝对不可以存在。

  松井正和:必须要将它收紧,28米长出了17毫米,还是要将它恢复到原来的尺寸,否则还会慢慢向外扩大,再次成为内倾的原因。

  解说:最终,木匠们解决的办法是“紧收”。他们用绳索将承衡木绑住,再用铰链不断拉紧。

  同期:还差2毫米。

  解说:还剩2毫米,为了这2毫米,他们又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

  松井正和:10年内看不出什么大的变化,但50年100年以后,就可以看出我们今天较真的地方是值得的。毕竟木材总会松弛的。

  记者:经常会挂心吗?

  松井正和:当然会,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完美的东西。

  记者:但我还是认为那个结果挺完美的,怎么达到的?

  松井正和:奇怪的是,大修的间隔越来越短,这让人非常担心。我们大家都希望这次大修能够维持的时间更长,哪怕一天两天。如果说后人在大修的发现,我们今天的工匠干得不怎么样,就这种水平,太耻辱了。

  记者:你绝对不愿意被后人指脊梁骨?

  松井正和:嗯。

  解说:来自北海道的八木,在大学的专业就是建筑学,在测量房檐短柱时,八木没有使用师傅要求的模板,而是采用了激光设备。在他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奥田一郎(栋梁):你干什么呢?

  八木:在测量呢。

  奥田一郎:为什么不用模板呢?现成的模板是干什么用的?

  八木:模板更快一些。

  奥田一郎:用模板。

  解说:被师傅训斥的八木,在镜头面前有点尴尬。

  八木:师傅说他已经做好模板了,让我用模板直接量出短柱的高度。

  解说:最终,八木还是按照师傅的要求,用模板确定了短柱的高度。

  记者:作为年轻人来说,是不是采用现代技术测量得更精准呢?

  奥田一郎:年轻人可能会这么想。

  记者:出现分歧怎么办呢?

  奥田一郎:但还是得用传统的技法,在这方面我绝不让步。有些是只有模板才能够做到的,比如那种曲线构造,用模板一对就行了。我们木匠几千年这样过来的,紧紧依靠电脑是不够的。

  解说:的确有些技艺的传承是需要用身体的感觉来记忆的。在经过多次失败之后,瓦师山本清一找到了导致鸱尾开裂的原因,是粘土在干燥时出了问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保证整个鸱尾的干燥过程能同步进行。

  同期:尽量一口气捏成型。

  同期:花几天时间呢?

  同期:三天,必须要三天之内。

  解说:三天,是平常速度的三倍。为了推迟干燥速度,山本清一用布将鸱尾包起来。随后,靠蒸汽来给鸱尾表面加湿。鸱尾被运到窑前,这是最后的考验,所有参与者都在默默祈祷成功。

  一次烧制要持续12天,温度超过1200度以后,要降到900度,这是无数次失败得到的数据。

  山本清一:就好像过一座险桥一样。

  解说:12天过去了。一大早,山本清一一身正装出现在窑前。 

  同期:早上好!

  山本清一: 我们的努力就要结晶了。只要成型就好。

  记者:你在鸱尾出炉之前,特意穿上了西服,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山本清一:我觉得那就像一个仪式。

  记者:像仪式。

  山本清一:我觉得从窑里出来那个瞬间非常神秘。就跟孩子诞生是一样的。

  山本清一:打开门还热着呢!有型了!没问题。太好了太好了。

  同期:怎么样?

  同期:让我看看,再往上一点,1米30……

  山本清一:正好!

  同期:这也太合适了。

  同期:是啊,太合适了。

  解说:山本清一希望他烧制的鸱尾能与金堂相伴走过下一个1200年。

  第六部分

  解说:在金堂修复工程的第七年,苫瓦的工程开始了,在来金堂苫瓦之前,瓦师还要去一个特殊的地方。

  记者:什么时候建的?

  山本清一:两年前。

  记者:仿照哪座建筑呢?

  山本清一:我选择了传统建筑中最为复杂的那部分结构,叫“破风”。

  记者:一定要实际尺寸的模型吗?

  山本清一:如果一个工匠到了工作现场再教的话,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在这儿让工匠先反复训练,熟练掌握了,再让他去现场。

  解说:一些完整的古瓦又被重新安放在金堂朝阳的一面,这是古建筑修复的方式,也是一种记忆。而这种对传统的记忆需要不断有新人去延续。

  记者:你怎么看你的工作?

  山本正道:很值得干。

  记者:乐趣在哪儿呢?

  山本正道:比如说室町时代,大概500年前,我看到那个时代的东西马上可以想象出当时的工匠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做这个东西的,可以知道它到底好在哪里。而我有幸做同样的东西,感到太有意义了。

  解说:工厂里最年轻的徒弟是今年22岁的山本一辉,他是山本清一的长孙。大学毕业后他曾在本田汽车公司工作过,但后来还是决定做一名瓦师。

  记者:你看上去是一位这么现代的年轻人,怎么也会选择这样一份手工作坊的工作呢,你的朋友怎么议论的?

  山本一辉:这是我们的家业,我一直感到很自豪。电视上也经常报道我们,我觉得是一个很帅的工作。

  解说:两代年轻人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一种传统技艺正是由于这种对传统对历史的尊重才得以传承。

  山本清一:(鉴真)是我的大先师。和尚有和尚的继承方式,我作为一个工匠,同样希望将自己对鉴真的这份心意传给后人。

  今西良男:啊,已经盖上啦。

  记者:在精神上支撑大家的是什么呢?

  今西良男:将前人建好的,并且一路保护下来的建筑物再传给我们的下一代,应当是这样一种使命感,一种精神力。如果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或是修不好的话,就会被后人耻笑。我觉得这是一种工匠之魂。

  解说:鉴真和尚修建的唐招提寺已经经历了1200多年的风风雨雨,而鉴真当年开创的两国之间人与人的交流也历经曲折。

  记者:其间有过漠然、蔑视、敌视甚至侵略的历史,现在建筑物正在准备迎接下一个千年,那么人呢,该怎么办?

  松浦俊海:鉴真和尚是中日交流的先驱者,我们应该追随鉴真的心愿,让更多的人了解他。因为他已经化为日本的泥土了,我们的缘分是这样的深厚,我们应该继承他的这份胸怀,致力于世界和平以及两国间的友好,今后要不断加强这方面工作。

  解说:2007年11月,金堂内来了一群检测人员,他们带着一种高性能激光检测装置。大修效果到底如何?两周后,测量结果出来了。大修前,发生内倾的立柱,最大倾斜量为12公分。而大修后的倾斜量为0.02毫米。

  就在我们即将结束金堂采访的时候,今西良男告诉我们 大修中废弃不用的古代木料以及这一次使用过的部分工具静静地安放在金堂内的一个角落。

  今西良男:最保险的保存地点就是房顶的阁楼上。

  记者:在上面?

  今西良男:是的,就在上面将用过的木材都编上号摆放在那里。

  记者:那么肯定可以顺着一个入口上去啦?

  今西良男:就从这个梯子上去,从那个开口进出。

  记者:怎么会产生了这种想法呢?你们想向后人传递什么呢?

  今西良男:我们想留下真东西。我们留下东西,留下真东西,是因为我们在这次大修时的想法不能说绝对没有一点失误,那就让后世的人来评判吧。

  解说:今天的人们尽心修复金堂,其实就是后人对鉴真的一种评价。鉴真曾经深深地影响过日本,他带去的一切都被日本精心的保护,有些留在记忆里,有些却留在他们的骨血里。我们曾惊叹于日本的经济奇迹,但我们却很少仔细研究这种奇迹的缘由。也许我们走得太快,时常会忘记我们丢掉了什么。

  记者(串场):金堂已经重新屹立起来了,但你不能说它是焕然一新。它就是这样,既是新的,也是旧的;既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中国风格的,也是日本特色的。这是因为历代的人们在大修时,从来没有想过要将它取而代之,人们想的是如何传承。恰恰是对优秀传统的尊重与传承,让这座古建筑有了跨越时代的生命力。在这个意义上说,唐招提寺就是一次从古代通向未来的旅行,虽已历经千年,但它依然还在路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