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暴力抢客源成重庆公交行业通行法则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6日11:16  南都周刊

  暴力抢客源等非法手段成了重庆公交行业的通行法则,原因何在?

  南都周刊记者·陈鸣 实习生·王敏琳 重庆报道

  南都周刊:作为长期关注公交行业的学者,你怎么看运输行业里的涉黑案?

  王健:最近有两大热点新闻跟道路运输有关:一是上海“钓鱼”事件,另一个是黎强涉黑案。

  上海“钓鱼”主要为了抢钱,“钓鱼”的人知道自己拿的是亏心钱,不能张扬,偷偷摸摸地跟运管局搅在一起;黎强的公司则是为了抢客源。大多数媒体把这种行为当作“黑社会”来报道。但是从一个行业观察者角度来看—一个运输公司,不去抢客源靠什么赚钱?如果不将之视为一种道路运输行为的话,结果就会很荒谬。

  南都周刊:由抢客源这类的经济行为导致的种种乱象该如何解释?

  王健:除了民营公交公司本身有非法行为外,政府交通部门的管理不当也是重要因素。因为交通管理部门里很多人都参与了私营运输公司的经营,或者从中分红,拿了不该拿的钱,存在利益勾结。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在7字头(2000年重庆公交线路调整后民营公交统一编为“7”系列)取缔之前,这些私营公司的车辆违章、超载等行为都是被纵容的。公交行业有技术、服务方面的规范标准,但没有公司执行!你去看重庆市交委门口,就在他们眼皮底下,公交车乱停乱靠也没有人管。我曾经跟重庆市交委的领导开玩笑说,你就是让我去管,一两个月也能管得井井有条!

  南都周刊:管理的缺位根源于公权力的滥用?

  王健:可以这样解读。为什么不作为?那年7字头的公交车坠桥事件(2006年10月1日,一辆711路公交车在嘉陵江石门大桥南坠校,导致30人死亡),媒体有报道,这辆肇事公交一个月内违章高达160多次,还不算已经销掉的纪录。但我们的管理部门,却对此视而不见。

  南都周刊:我们通过观察重庆的公交行业,可以看到很多非法手段几乎成了这个行业的通行法则,交通运输也因此被认为是最容易滋长黑社会组织的行业。你是如何看这个问题?

  王健:就行业本身的特殊性而言,确实是这样。每次打击黑恶势力的运动,经常都会在车站码头开展。最常见的是,以暴力手段争抢客源。

  如果只是靠张罗吆喝争抢客源,这个本身是一种经济行为。但是,很多地方都既没有抢客源的机制,也没有抢客源的管理,因此,像以前在成渝线,为了抢客源大打出手的事件非常多,甚至还出过命案。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要分清经济里的民事行为和犯罪行为。像渝强这类的民营公司的车在城市里走,不遵守规则,超速或者抢站,或者和别的公交公司发生争执,更多情况下是一种失序的经济行为。我认为它的乱更多是由于管理的缺位。

  另外还有一些比较微妙的问题,是政策与现实的脱节。比如说黎强公司里数量众多的“小面的”。政府部门规定个人买面包车搞运输要挂靠在公司,于是“黎强”们才成了他们的一个头,恰恰是政府的政策促使了“黎强”们的做大。

  到现在为止,我们的运管部门对“面的”的运营,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市一级管理部门认为,这些车辆都是非法运营的。但是从区一级管理部门或者地方政府来说,某种程度上,默许这些车是“合法”的。因为随着城市的扩展,原先的城市交通运输网络不可能覆盖到新开发的地方。当地政府为了促进区域发展,需要有交通来连接人的活动。

  在这种背景下,由于这些车辆的管理,没有纳入交通管理模式,从法律上来讲,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面包车从非法向合法转化,就很微妙了。

  南都周刊:重庆公交行业是社会资本参与度很高的行业,从黎强涉黑案的起诉书中,我们能看到有民营公交和国营公司的长期激烈竞争的背景在里面。

  王健:确实有这样的深刻背景。首先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正义。我们在市场经济社会从事经济活动,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有什么是合法、什么是不合法的规定,要一视同仁。鼓励民营公司参与公共交通经营,这是政府明文规定的。

  南都周刊:如何评价民营公交企业对重庆交通发展的贡献?

  王健:整体上说,应该是积极的。重庆的公交改革,大约从上世纪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了。政府动员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最早是一家叫康富来的公司,还有中北公司,康富来是其他行业来从事交通运输业,自己买车,中北是外企性质,后来还有一些个人自己买车从事这个行业。

  那个时候在国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公共交通供给量严重不足。为了缓解压力,所以就鼓励大家来发展,因为当时政府没有钱,就鼓励社会资本来参与这个行业。在当时缓解了城市发展对公共交通的需求。

  应该说民营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度远比国营企业好,因为他能够真正地发现有需求的地方。民营企业的很多优势是国营企业所不能体现的。

  南都周刊:未来重庆公交改革如何真正体现其“公共性”?什么样的打黑才能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

  王健:今年年初的时候,公交集团有个涨价听证会,遭到否决。后来公交公司做了一个微妙的调整,把车型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物价部门也认同了这三种不同类车的运价,这样等于实现了变相涨价。

  但是这种等级划分,它的意义在哪里?我看不出来。公共交通服务最核心的要求在于“安全、准点、方便”,其次才讲“舒适”。基本服务都谈不上,搞什么高级车?!

  现在搞了半天,大家对公共交通没有一个衡量的指标。我们坐火车、飞机都有这样一个时刻,重庆的公共交通其实也应该遵循一个时刻表。

  有人说,“因为道路资源是共用的,前面堵车了,我没办法。”这是一个托词。公共交通为什么没有服务水平?这说明我们的管理部门对它缺乏有效管理。这个行业被遗忘被忽视,因为坐公交车的大多是弱势群体、工薪阶层!媒体和人民群众也应该理性地思考这个问题,而不是把打黑新闻娱乐化。如果能够有效探讨行业的管理,特别是政府如何担当起在行业发展中的责任,打黑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所在。 

  南都周刊:作为长期关注公交行业的学者,你怎么看运输行业里的涉黑案?

  王健:最近有两大热点新闻跟道路运输有关:一是上海“钓鱼”事件,另一个是黎强涉黑案。

  上海“钓鱼”主要为了抢钱,“钓鱼”的人知道自己拿的是亏心钱,不能张扬,偷偷摸摸地跟运管局搅在一起;黎强的公司则是为了抢客源。大多数媒体把这种行为当作“黑社会”来报道。但是从一个行业观察者角度来看—一个运输公司,不去抢客源靠什么赚钱?如果不将之视为一种道路运输行为的话,结果就会很荒谬。

  南都周刊:由抢客源这类的经济行为导致的种种乱象该如何解释?

  王健:除了民营公交公司本身有非法行为外,政府交通部门的管理不当也是重要因素。因为交通管理部门里很多人都参与了私营运输公司的经营,或者从中分红,拿了不该拿的钱,存在利益勾结。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在7字头(2000年重庆公交线路调整后民营公交统一编为“7”系列)取缔之前,这些私营公司的车辆违章、超载等行为都是被纵容的。公交行业有技术、服务方面的规范标准,但没有公司执行!你去看重庆市交委门口,就在他们眼皮底下,公交车乱停乱靠也没有人管。我曾经跟重庆市交委的领导开玩笑说,你就是让我去管,一两个月也能管得井井有条!

  南都周刊:管理的缺位根源于公权力的滥用?

  王健:可以这样解读。为什么不作为?那年7字头的公交车坠桥事件(2006年10月1日,一辆711路公交车在嘉陵江石门大桥南坠校,导致30人死亡),媒体有报道,这辆肇事公交一个月内违章高达160多次,还不算已经销掉的纪录。但我们的管理部门,却对此视而不见。

  南都周刊:我们通过观察重庆的公交行业,可以看到很多非法手段几乎成了这个行业的通行法则,交通运输也因此被认为是最容易滋长黑社会组织的行业。你是如何看这个问题?

  王健:就行业本身的特殊性而言,确实是这样。每次打击黑恶势力的运动,经常都会在车站码头开展。最常见的是,以暴力手段争抢客源。

  如果只是靠张罗吆喝争抢客源,这个本身是一种经济行为。但是,很多地方都既没有抢客源的机制,也没有抢客源的管理,因此,像以前在成渝线,为了抢客源大打出手的事件非常多,甚至还出过命案。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要分清经济里的民事行为和犯罪行为。像渝强这类的民营公司的车在城市里走,不遵守规则,超速或者抢站,或者和别的公交公司发生争执,更多情况下是一种失序的经济行为。我认为它的乱更多是由于管理的缺位。

  另外还有一些比较微妙的问题,是政策与现实的脱节。比如说黎强公司里数量众多的“小面的”。政府部门规定个人买面包车搞运输要挂靠在公司,于是“黎强”们才成了他们的一个头,恰恰是政府的政策促使了“黎强”们的做大。

  到现在为止,我们的运管部门对“面的”的运营,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市一级管理部门认为,这些车辆都是非法运营的。但是从区一级管理部门或者地方政府来说,某种程度上,默许这些车是“合法”的。因为随着城市的扩展,原先的城市交通运输网络不可能覆盖到新开发的地方。当地政府为了促进区域发展,需要有交通来连接人的活动。

  在这种背景下,由于这些车辆的管理,没有纳入交通管理模式,从法律上来讲,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面包车从非法向合法转化,就很微妙了。

  南都周刊:重庆公交行业是社会资本参与度很高的行业,从黎强涉黑案的起诉书中,我们能看到有民营公交和国营公司的长期激烈竞争的背景在里面。

  王健:确实有这样的深刻背景。首先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正义。我们在市场经济社会从事经济活动,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有什么是合法、什么是不合法的规定,要一视同仁。鼓励民营公司参与公共交通经营,这是政府明文规定的。

  南都周刊:如何评价民营公交企业对重庆交通发展的贡献?

  王健:整体上说,应该是积极的。重庆的公交改革,大约从上世纪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了。政府动员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最早是一家叫康富来的公司,还有中北公司,康富来是其他行业来从事交通运输业,自己买车,中北是外企性质,后来还有一些个人自己买车从事这个行业。

  那个时候在国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公共交通供给量严重不足。为了缓解压力,所以就鼓励大家来发展,因为当时政府没有钱,就鼓励社会资本来参与这个行业。在当时缓解了城市发展对公共交通的需求。

  应该说民营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度远比国营企业好,因为他能够真正地发现有需求的地方。民营企业的很多优势是国营企业所不能体现的。

  南都周刊:未来重庆公交改革如何真正体现其“公共性”?什么样的打黑才能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

  王健:今年年初的时候,公交集团有个涨价听证会,遭到否决。后来公交公司做了一个微妙的调整,把车型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物价部门也认同了这三种不同类车的运价,这样等于实现了变相涨价。

  但是这种等级划分,它的意义在哪里?我看不出来。公共交通服务最核心的要求在于“安全、准点、方便”,其次才讲“舒适”。基本服务都谈不上,搞什么高级车?!

  现在搞了半天,大家对公共交通没有一个衡量的指标。我们坐火车、飞机都有这样一个时刻,重庆的公共交通其实也应该遵循一个时刻表。

  有人说,“因为道路资源是共用的,前面堵车了,我没办法。”这是一个托词。公共交通为什么没有服务水平?这说明我们的管理部门对它缺乏有效管理。这个行业被遗忘被忽视,因为坐公交车的大多是弱势群体、工薪阶层!媒体和人民群众也应该理性地思考这个问题,而不是把打黑新闻娱乐化。如果能够有效探讨行业的管理,特别是政府如何担当起在行业发展中的责任,打黑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所在。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黑帮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