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应对金融危机之道:高新技术区引领地方经济复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3日10:01  瞭望
应对金融危机之道:高新技术区引领地方经济复苏
瞭望第47期封面

  《瞭望》文章:激发经济新动力

  一揽子计划实施周年之际,当业界舆论集中于诸项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当市场注意力聚焦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即将召开,《瞭望》新闻周刊的记者们则奔走于江浙、中原和塞北,寻找一年来基层企业和政府抗击全球金融危机“寒潮”的故事和探索。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再次看到了中国企业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从各级政府到企业再到员工,群策群力,通过及时调整市场和产品结构、加大研发投入,在金融危机重压下开拓新的发展之路,为中国经济的自主性增长和可持续性发展寻找和探索新动力、新方向和新空间。

  在浙江,真爱毛纺公司主动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不但弥补了在发达国家销量的下降,销售总量还得以扩大;在江苏,新日电动车公司创新销售模式,建立5000家专卖店直销全国县市,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2%;在湖南,湘潭时代工业自动化公司不但没有减少研发投入,而且增加了人力、物力配置,仅5月份的单月订单就相当于去年全年的规模;在陕西,西安高新区金融办创新金融担保模式,今年扶持一大批科技企业成为行业“小巨人”;在湖北,武汉东湖开发区创新融资平台,以10亿元撬动直接融资167.6亿元、带动社会资本200亿元……

  可以说,中国企业在危机中依靠顽强的生命力和出色的经营智慧焕发出新的光彩,对于增加经济活力、拉动就业、促进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以内需性、创新型为代表的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优势凸显,大都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成为各地经济企稳好转的亮点,形成了一幅寻找、激发和创造中国经济新动力的壮阔画卷。

  不过,更令人情绪激昂的是,记者们在调研中发现,当前众多中国企业家津津乐道的还不是如何克服金融危机,他们在考虑的是如何在后危机时代率先发展,成长为一个“百年企业”。沙钢集团总裁沈文荣在采访中直言了中国企业的奋斗“动员令”——“100年以后,公司依然屹立,在行业内拥有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有话语权,这就是长期目标。”□(文/健君)

  《瞭望》文章:挺起中国经济脊梁

  从政府到企业再到员工,群策群力创造复苏新动力的基层实践,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供了丰富的决策信息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罗博 刘敏 丁文杰 郭嘉轩 姚玉洁

  顾烨 陈刚 何宗渝 冯源 郭鑫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始复苏,从现在到明年,都处在好转的阶段。”近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权威人士向《瞭望》新闻周刊透露,各方判断形成了初步共识,“明年中国经济增长比较乐观,经济效益会提高,出口、企业盈利和就业都可能会有较大改善,至少将好过今年。”

  他表示,“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把握好周期性机会来进行深层次结构调整,为中国经济的自主性增长和可持续性发展寻找新动力。”做到这一点,他强调要发挥三个层面的积极性:

  中央政策要从鼓励创新和改革的角度,提高振兴规划与宏观调控的协调性;地方政府要在坚定执行中央宏调政策基础上,多在放活和因地制宜上做文章;企业要从生产到销售进行全方位的市场和技术创新,主动调整竞争模式而非坐等政策优惠。

  与此同时,《瞭望》新闻周刊日前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采访时发现,以内需性、创新型为代表的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优势凸显,大都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成为各地经济复苏的亮点。特别是,从政府到企业再到员工,正在群策群力,形成了一幅寻找、激发和创造复苏中国经济新动力的壮丽画卷。

  高新技术区引领地方经济复苏

  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六大高新区之一,金融危机一度对高新区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外贸出口等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今年一季度后,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逐季复苏上扬,到9月份单月,这三项指标同比增速分别实现32%、32.7%和32.4%。1-9月份,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275.16亿元,同比增长27.5%。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经济贸易发展局副局长王栋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相比东南沿海一些低水平的加工产业来说,开发区内的企业大都是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中小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限。

  同样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六大高新区之一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从6月份起生产逐月加快,1-10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18亿元,增长13%,预计全年将在1100亿元以上。

  即便是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宁夏,高新技术企业也在金融危机中逆势上扬,统计显示,截至上半年,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签约项目18个,合同资金37.4亿元,无论是项目签约率、开工率均为历年最高水平。

  本刊记者调研发现,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产值来看,高新技术企业大都属于中小型企业,由于在危机中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加强技术创新,不仅在金融危机中受影响较小,而且很多企业抢占了一些大型企业退出的市场份额。

  危机生存首在创新

  长沙市经济委员会主任赵跃驷向《瞭望》新闻周刊具体分析说,金融危机是检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的“试金石”,“那些处于产业链下游、不重视创新的企业,在风浪面前显得十分脆弱,甚至于被淘汰。相反,那些坚持自主创新、创立自主品牌、奋力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不但受冲击不大,而且还能逆势增长。经过危机洗礼,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高新企业将会更加凸显出自己的优势。”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武汉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家以研发、设计和制造钢铁设备为主的企业。公司总经理助理汪诚告诉本刊记者,从去年9月开始,就明显感受到整个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如果再走原来的发展道路肯定不行,为此公司领导层及时提出了企业要转型发展,除了巩固自身的主业外,更加注重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节能减排的增值服务,同时把海外市场作为企业未来开拓的重点,目前已在越南、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实施了项目,这在经济环境好时是无法想象的。”

  湘潭时代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工程控制软件企业,主要是为一些大型车辆厂家做配套。董事长张锴也向本刊记者介绍说,“虽然目前经济形势还没有完全恢复,但我们不但没有减少研发投入而且增加了人力、物力的配置,抓住国家的投资刺激政策,仅今年5月份的单月订单就相当于去年全年的规模。”

  本刊记者了解到,随着金融危机影响日渐加深,很多国外高科技公司开始减薪、裁员,为有实力的高新企业引进人才、技术,实现“人才抄底”、“技术抄底”创造了良机。湖南瑞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行政中心总监李霞说,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今年初他们从韩国三星公司以100万美金的高额年薪引进一名日本材料专家,“由于产品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金融危机一年多来,企业基本没受到太大影响。”

  结构调整中的“蓝海”

  “不以利小而不为”,一直以来被视作我国民营经济的精神。在一揽子计划实施一周年之际,本刊记者在长三角地区调研时发现,如今众多民企再次集中发扬这种精气神,通过及时调整市场和产品结构、加大研发投入,在金融危机重压下开拓出新的发展之路。

  “虽然传统消费主力欧美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订单锐减,但新开拓出的印度、伊拉克以及非洲国家等市场却赢得了更多商机。”对此,浙江真爱毛纺有限公司副总裁廖启荣颇有心得,“许多机会蕴藏在一些往往不太被关注的发展中国家和‘冷门’市场。我们在伊拉克的销售就增长了好多倍。新兴市场销售增长快,不但完全弥补了在发达国家销量的下降,销售总量反而有所扩大。”

  据本刊记者了解,类似这样困境中迎难而上,利用金融危机拓展市场新路的并不少。江苏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电动车行业的“冠军”,前三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2%。

  该公司副总经理胡刚介绍说,这得益于公司在业内开创性地进行“扁平化销售”,“新日公司在全国有逾5000家专卖店,延伸到了几乎所有的市县,在总部与专卖店之间没有中间环节。这种将专卖店直接设在消费者身边的方法可以迅速占领市场。”

  相比于家底较厚、实力较强的民企,更多较小的民营企业也摸索出自己的经营之道,在减少外贸依存度的同时开拓国内市场,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在被誉为世界小商品集散地的义乌市场,“前店后厂”型模式涉及一大批民营企业。危机前产品内外销比例为35:65,危机后调整到42:58,内需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经营的回稳。

  江苏沙钢集团是我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在金融危机和国际铁矿石价格颠簸不定的双重困境中,这家民企却成功跻身世界五百强行列。总裁沈文荣心中自有一笔明白账。“相对其他企业来说,沙钢的情况相应要好一些。主要是产品结构比较完善,覆盖了所有钢材产品的70%左右,这次冲击最大的板材只占沙钢总产量的30%。”

  为应对金融危机,沙钢从去年开始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拓展高附加值优质建材、高钢级螺纹钢、金属制品用帘线钢线材和管线钢板材新品种的生产,确保产品抢先进入市场。针对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外板材需求量和价格大幅下降,集团在年初仅用72天,便将大盘卷生产线改造成了年产120万吨的棒材生产线,成为企业应对危机的效益增长点。

  今年1至9月份,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炼钢产量1835万吨,同比增长3.3%。沈文荣表示,中央政府出台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钢铁行业振兴规划是企业发展的机遇。沙钢将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产品和市场,确保未来5年沙钢规模翻一番。

  在江苏苏州、浙江义乌等地,相当一批民营企业积极求变,主动根据市场调整产品结构,赢得了市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认为,由于灵活机动,多元化产品经营势必带来多元化市场机会,这在应对危机、分散风险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企业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必要途径。金融危机下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不但牢牢把住了手中的“一亩三分地”,同时还加大了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义乌市安冬电器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仿真壁炉。针对金融危机中订单的减少,公司对传统的燃木壁炉和燃气壁炉进行了创新,研发出一种宽屏燃木颗粒壁炉。

  “这是生物质能源,属于零碳排放,既符合国家政策也符合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就算美国要收碳关税,也照样能打进美国市场。”董事长朱宏锋自信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与传统制造业企业相比,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本次危机中就显得更加游刃有余。一些企业依托研发优势在全球市场调整和资源配置中获得了更多的商机。坐落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桑迪亚医药技术(上海)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在别人的企业四处寻找订单之时,它却在选择合作伙伴。

  “科研就是企业的生命,没有创新就很难维持生存。公司每年在研发上投入的资金上千万美元,占到所有新投入的近二分之一。”董事长王晓川博士向本刊记者介绍,“依靠公司人才和高端产品的优势,企业成长非常快。今年来主动上门寻求合作的公司明显增多,有时候一天就有5批客人来谈合作,应接不暇。”

  金融危机中,我国一些民营企业依靠顽强的生命力和出色的经营智慧焕发出新的光彩,对于增加经济活力、拉动就业、促进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民营企业敏锐的政策把握能力和寻找商机的能力是许多其他企业的典范,“它们更善于从政府政策和市场变化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商机和经营模式。”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江苏省民营经济同比增长12.9%,快于全省经济增速1.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2.6%;而在民营经济最为集中的浙江省,到今年9月底,全省在册企业71.7万户,其中民营企业66.9万户;新设内资企业注册资本的98.47%为民营企业所投。

  本刊记者在调研中看到,众多民营企业家津津乐道的还不是如何克服金融危机,他们在考虑的是如何在后危机时代率先发展,成长为一个“百年企业”。比如,沙钢集团总裁沈文荣、江苏新日公司副总经理胡刚的话如出一辙:“100年以后,公司依然屹立,在行业内拥有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有话语权,这就是长期目标。”

  “暖流”拥抱新能源企业

  面对新一轮的国际竞争,新能源被赋予了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的重任。本刊记者在长三角地区调研时发现,与传统行业相比,新能源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明显,一些企业还在通过科技研发为将来发展“苦练内功”,行业前景依然乐观。

  江苏吉鑫风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风力发电机关键零部件铸造、加工和研发,是我国兆瓦级风电零部件的主要生产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给这家企业带来多大影响,企业一直是满负荷运转。

  公司副总经理席庆彬说:“虽然产量增速并不低,但仍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他表示,由于全球原材料价格下降,金融危机反而带来了更多利润。预计今年产量可达到13万吨,销售至少16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25%。

  类似吉鑫这样的新能源企业在江苏省江阴市有百十家。该市新能源行业协会秘书长李进仪对本刊记者表示,即便是在金融危机中,新能源产业销售规模和利税贡献每年仍保持翻一番的增长,“一揽子计划的出台带动国家和民间投资大幅增加,原本出口导向型的经营模式有所转变,现在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起开拓。”

  而在上海,新能源产业同样是“遇寒却不冷”。刚刚结束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上汽集团为明年世博会推出的6款新能源车备受关注。这些包括混合动力及纯电动在内的汽车节油率都在20%以上。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朱湘君说:“尽管目前新能源汽车在所有产品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却是新的增长点,将来市场空间将会很大。”

  按照上海市推进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行动方案,未来3年将先行聚焦新能源汽车、核电、风电、太阳能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到2012年,该市新能源产业重点领域目标总产值为11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目前的不足1%提高到3%。

  本刊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一些新能源企业虽然没有直面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却逐步增强,依托科技进步谋求长远发展正在悄然进行。位于江苏省江阴市的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研发和制造的高科技公司。这个只有“两岁”的年轻团队在业内竞争的“法宝”便是技术研发。

  在现场,公司监控室的屏幕上,风机的运行数据从福建、甘肃、海南等地的风场传输到这里。从这一个个跳动的数字可以看到,风机平均利用率基本在99%左右。“对于成长型研发企业来说,金融危机的影响微乎其微。现代竞争比的不是规模,企业的立身之本是研发。”总经理助理鞠春临告诉《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4月,远景完全自主设计并申请到核心专利的1.5兆瓦风轮机成功下线;与此同时,公司在丹麦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创新研发中心。

  在新能源核心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上下游行业也同时受益,金属材料、机械锻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等涵盖其中。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一些地方正逐步形成和完善。

  金融服务创新快速起步

  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不少地方就在破解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展开了很多探索。本刊记者发现,这些未雨绸缪的措施,为中小科技企业顺利度过“金融寒冬”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西安高新区金融办王坤元向《瞭望》新闻周刊介绍,为促进银行放贷,西安高新区对涉及贷款的每个环节,都给予政策鼓励,“担保机构只要在给高新区内企业担保,除了获得2%的担保费收入外,还可获得省市各2%,区级3%的担保补贴,综合9%的担保收入,比银行贷款利息还高,极大地激发了担保企业的积极性;信贷资金出了风险,开发区和担保公司分别分担40%损失,银行自己只承担20%损失。”

  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岳华峰表示,目前高新区已设立了10亿元的创新专项资金和20亿元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开发区同时还在企业股权融资方面展开探索。去年,西安高新区以财政划拨的5亿元为基础,设立了“创业投资和信贷担保母基金”,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机构为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股权投资。

  针对中小企业通常采取“短贷长用、偿旧借新”方式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加大了资金周转难度的问题,武汉高新区探索利用“集合债券”的形式,为中小企业获取中长期资金。今年以来,已有当代集团、东湖创业中心、思远投资、三环发展4家企业,成功发行3年期1.65亿元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股权质押融资是一种新兴的权利质押融资方式,在国家工商总局的推动下,武汉市对非上市公司股权出质,从登记环节到股权质押融资都进行了规范。目前,武汉光谷联交所已为高新区内的艾维通信集团、武汉安能集团等28家公司股权质押融资35笔,融资总金额超过6亿元。

  据武汉东湖开发区发改局局长卢胜介绍,截至目前,开发区已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67.6亿元。通过组建规模为10亿元的光谷基金、光谷产权交易所、30家创业投资公司,累计筹资5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200亿元。

  不过,西安高新区经济贸易发展局副局长王栋认为,国家本轮扩内需刺激政策,中小型科技企业受益不多。比如,西安高新区今年一共拿到了171项共8000多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70%和27%,相当于1999年到2004年的总和,但平均下来,每个项目获得的支持只有40多万元,“国家还应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倾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经济 复苏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