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5年之变
王珉,孙政才。
一位工学博士,一位农学博士,一前一后被派往吉林。观察者注意到,支撑吉林发展的两大板块工业与农业,正在发生变化。
自王珉执政吉林后,从国企改制到经济转型,吉林某种程度上成为东北三省的急先锋。过去五年吉林暴风骤雨般的国企改制到底催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一个新的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长吉图又会给吉林带来什么变化?
本刊记者深入长春、吉林、图们、珲春,试图通过还原主政者王珉五年来的执政轨迹,吉林国企改制的变化及其影响,长吉图规划出台前后的幕后方案,以及小城珲春在延边开放12年来的嬗变,给关注中国区域变化的人们提供一种粗线条的勾勒。
关注过去,恰是为了看清未来。
吉林的变化才刚开始,现时中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之一孙政才面对的难题不小于他的前任。熟悉工业企业的王珉打开了吉林的工业产业链,擅长农业的孙政才又会给产粮大省带来何种变化?在东北三省中,夹在中部的吉林往往容易被人忽略。但是这个心脏部位的变化,将会激活东北振兴的全盘棋局。
吉林省能否真正成为延边“特区”?未来吉林的变化将如何影响东北三省的重新崛起?这一切,都令我们期待。
王珉的吉林五年
王珉以国企改革、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南资北移为核心的南方思维,和“软环境是发展的硬条件”的执政理念,在其执政吉林的五年中有效地破解了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的诸多难题
文|本刊记者 鄂璠 长春报道
2009年11月末,从吉林省委书记调任辽宁省委书记的王珉连续参加了两场干部会议:一场是在吉林辞旧,一场是在辽宁履新。
11月30日上午,吉林省委领导干部大会,中组部副部长王纪南宣布王珉即将离开吉林就任辽宁省委书记后,王珉发表了临别感言。
“他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执政经验,说一个领导班子要更加注重发展,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让全省老百姓分享改革成果。”一位参会的吉林省政府工作人员告诉《小康》记者,“大概有4次,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王珉示意大家,但掌声仍然不断,最后会议组织者只好宣布会议结束。”
“在干部群众中威信高。”王纪南代表中组部对王珉在吉林执政期间的评价中,此为结束语。
为什么是王珉?
2009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此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已走过了五个年头,王珉主政吉林也已经五个年头。
六年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200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吉林考察工作,希望吉林这个老工业基地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现出新的风貌。
被选中担负此重任的正是王珉。2004年10月,时任苏州市市委书记的王珉从任上调往吉林省,被任命为吉林省副省长、代省长。
从苏州走出去的高级官员,多有“学者型官员”之称,王珉也不例外。南京航空学院机械制造专业博士毕业,曾被国家教委、国务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当过大学老师,后任南京航空学院机械制造系主任、副院长等职务。1994年7月,王珉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岗位转到地方工作,担任江苏省省长助理,完成了从“学者”到“学者型官员”的转变。
之后,苏州官员的频繁升迁成为政坛瞩目的“苏州现象”——相继担任苏州市委书记的陈德铭与王珉先后出任陕西、吉林两省的代省长。流行至今的说法是:“苏州出干部,苏州出经验。”
对于过度强调一个地方出干部的言论,王珉曾公开反对,他认为“只能说是一种巧合”。
“事实上,中央对干部的任用是非常严肃的,有严格的组织原则和用人标准,绝不会看你是哪里人,在哪里供过职。”在王珉看来,中央比较多的从经济发达地方调干部去相对不发达地区任职,主要是发达地区已经走过了一些落后地区即将要走的路,这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提前经历了改革发展的实践过程,可以把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发展理念带到落后地方去,最大限度地避免走弯路。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单强因担任民盟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市政协委员及专家顾问团成员而与王珉有过许多接触。他说,王珉在苏州主政的时间虽然只有两年多,但其发展思路和前几任相比却有显著的区别。
“在王珉之前,苏州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外向型经济,通过吸引外资来迅速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而在他主政期间,苏州提出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新加坡工业园区亲商理念三大发展思路。苏州的发展不再是单靠外资,而是有民资进行协调。”有分析认为,王珉因此得到中央的青睐。
王珉到任吉林的施政演说中承诺,要让吉林变“快走”为“快跑”。
“王珉速度”
从苏州到长春,除了2000公里的遥远距离外,两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及其背后的政治土壤也截然不同。王珉显然并不轻松。
他到吉林后的第一张薪资条,上面的金额是2000元左右。“是津贴还是补助?”他问秘书。“是工资。”秘书回答。
王珉随即陷入了沉思:2004年吉林省GDP总量为2958.21亿元,而一个苏州市的GDP为3450亿元,一个省却敌不过一座城市。
从苏州到吉林后,王珉发现吉林省的经济发展要比自己想象的落后,但吉林省的基础要比自己想象的好。“吉林的计划经济色彩还比较浓,不仅仅是体制机制不活的问题,干部群众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创新意识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基本上还是处在计划经济氛围里,什么事都靠政府。这一点不像苏南,苏南地区本身市场经济萌芽出现得就比较早,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很好,像当年的乡镇企业,风一吹就遍地开花,两地在这方面有很大不同。”
“王珉主政吉林后,有一点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吉林省的政风,他没有官架子,既有学者型官员的温和,又有在基层打拼中磨炼出的坚韧和铁腕作风,工作上可谓刚柔并济。”单强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王珉到吉林后第一次给省级领导干部开会,不到半天时间就散会了,“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很多领导的司机都来不及开车过来接。”
吉林省政府的一些官员坦言,跟不上王珉的速度。到吉林后,王珉在各种场合都倡导并身体力行地贯彻“三短”和“三实”作风,即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并以此为切入点,促进政府提速。
速度对于振兴中的吉林显然最为需要。
有这样一个事例可以印证王珉对于“吉林快跑”的迫切心情,在制定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时,省发改委原想在2004年基础上再增长20%,王珉觉得太低了,应该增加一倍,后来将2005年的目标定在了1600亿元——比2004年增长42%,但王珉还是觉得没有苏州增长快。
单强回忆说,“记得王珉刚到吉林3个月的时候,我去拜访他,那时候,他的脑海里就已然形成了吉林未来发展的大框架。他对经济发展有着战略性的眼光,政府决策者应多考虑战略问题,而非战术问题。”而在王珉的老同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导左敦稳看来,王珉的执政风格和在高校时的教学风格一脉相承,“他就是这样,朴实无华却严谨求实,执行力非常强。只要是他认准要做的事情,就一定会雷厉风行地做好,并且他有很多想法,有很好的切实可行的思路。”
通过对吉林省9个州市的调研,王珉很快就向吉林省厅局长们推荐了一本书——《东北咋整》,这本听上去有些像2009年出版的《中国怎么办》的书,竟在当时的吉林省厅局长干部中悄然形成了一股阅读热潮。
就在人们纷纷猜测王珉能否成功移植“苏州模式”时,残酷的事实便给了他一个“下马威”——2005年上半年,吉林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增长速度跌落到全国倒数第一,吉林经济不但没跑起来,反而慢了下来,王珉的“快跑”战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王大胆”的选择
王珉要破解的难题在吉林省已经根深蒂固——沉重的国企包袱、极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以及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外来投资。
最大难题无疑来自国企改革。这是一场攻坚战。而在攻坚战开始之前,苏州经验就已在王珉的思想意识中悄然登场。
苏州的国企改制以快著称,王珉主政苏州时,曾创造了仅用一年半时间完成1034家单位改制的纪录。按照他的计划,吉林必须在一年内基本完成816家省属国有企业的改制任务,使国企迅速变包袱为“吉林快跑”的动力。
“苏州和吉林都在走工业化这条路,吉林处在工业化的中期,苏州已经到中后期了,这样苏州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很多东西都可以为吉林所用。比如苏州较早地解决了一千多家国有企业的改革难题,为推动吉林三千多家国企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为改革发展过程中更好地解决诸如降低企业成本问题、减少污染问题等等提供了借鉴。”单强说。
王珉就任后不久,即提出希望吉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学习苏州改制的经验。“刚开始打算请苏州官员到长春介绍经验,后来我们干脆主动南下取经,待了一周,参观了一些企业。”
据当年国资委一位赴苏州考察过的官员回忆,那阵子,很多和王珉接触颇多的官员都干劲十足。“企业整体改制到位、国有集体资本退出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苏州被实践证明为成功的“四到位一基本”政策,时常挂在大家口中,而这也是王珉的大致思路。
“胆子非常大”,吉林省政界一位官员如是说,“‘王大胆’的绰号怎么来的呢?从吉林省长到省委书记,王珉根据吉林的实际情况,将‘苏州经验’加以改良,推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企改革攻坚、扩权强县、权力下放等重大改革措施,并且实施力度特别大,改革非常迅速。”
“国企改革的难度很大,工作量也大,而且企业的质量差、成本高、资金财力不足,完全靠市场来推动不可能尽快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两年之后,王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我们采取了一些超常规的办法。实施国企改革攻坚计划,按我的说法就是要‘连锅底抄’,把最难的解决好,不留下任何问题,这也是吉林国企改革的最大特点。应该说这次改革成效很大,共完成了3200户国有工业企业和粮食、流通、商贸等行业企业改革,筹措支付改革成本217.9亿元,安置职工87.5万人。”
到了2009年年初,王珉向媒体透露的数据是:“2005年一年基本完成了计划的816户国企改制任务,到目前为止,全省3366户工业及非工业领域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安置职工100万人,支付改制成本229亿元。改制后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国有资本控制力明显增强,到去年末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量达4118亿元,比2004年净增1318亿元。”
虽然一切都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王珉仍然在2009年初召开的吉林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清醒地指出:2009年将是我省振兴发展面临较多困难的一年。
王珉的话在半年之后得到了印证。
2009年7月24日,“通化钢铁部分职工因企业重组问题聚集上访”的群体性事件震惊全国——参与通钢改制的民营企业方代表、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总经理陈国君被殴致死。
吉林省国资委宣布建龙钢铁永久退出通钢重组。至此,一场由当地政府强力推动的、民营企业参与的国有企业改革,因为企业内外的既有利益群体形成强大的对抗力量,终以失败告终。
成立于1958年的通钢集团几乎是通化市的代名词:通化市各种产业均围绕这个庞然大物而建立,与通钢上游关系密切的产购销一条龙的各个环节无不产生了巨大的财富光晕,各种利益盘根错节。在对这个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的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改革的阻力和难度显然被低估了。由此亦足见,未来吉林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阻力与难度。
吉林省的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几乎所有人都在问:未来,通钢怎么办?吉林怎么办?
8月7日起,《吉林日报》接连发表3篇社论——《坚定不移地推进国企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改革是国企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称,国企改革过去不是一帆风顺,现在任务还没有完成,将来的道路也不会平坦。结论是:不能徘徊,不能退缩,更不能回头。
这像是对通钢事件的回应,也像是对吉林未来的一种回应。
接棒辽宁
“虽然发生了通钢事件,但王珉对吉林省的贡献还是非常大的,通钢事件并没有影响到大家对他的评价。”一位当地官员说,王珉在干部中的威信及口碑都出奇得好。
在王珉主政的时间里,吉林也确实跑出了“王珉速度”:2008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424.06亿元,增幅居全国第三位,GDP总量是2003年的2.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全国第三,年投资量是2003年的5.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829.45元和4930元,分别是2003年的1.8倍和1.9倍。
王珉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平静地谈到自己从政、升迁的经历:“从政不是我的个人选择。我曾跟一些干部说过,人生的道路不要太过于注重设计,那太累了,碰到一些事想去试试,这也是对的,但不要过于追求要干成什么样……我当过农民、当过工人、老师,现在还当了政府官员。无论干哪一行,我想最重要的就是想办法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像现在,我想的最多的就是怎么样把吉林的各项工作抓起来,让发展振兴的步伐再快一些,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2009年,王珉卸任时,中组部副部长张纪南代表中央对王珉作出的评价比他上任时足足多了27个字:“处事果断,推动工作力度大,组织领导能力强,在干部群众中威信高。”王珉在吉林力推改革也受到肯定,“能够抓住机遇,认真研究解决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辽宁省和吉林省虽然同属东北地区并紧紧相邻,但两省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水平却差别很大,辽宁是中国的传统工业基地,其经济规模和在全国的地位都远远超过吉林。
王珉则表示,他将同4300万辽宁人民一道,共创辽宁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