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曹操遗嘱未想隐瞒自己陵墓位置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6日11:34  环球人物

  曹操最后的安排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撰稿  冯邓

  公元208年,曹操召名医华佗做他的私人医生,为其治疗“头风眩”之症。华佗用针灸为他止痛,却始终找不到根治之法。不久,华佗不愿再做私人医生,曹操一怒之下,将其处死。从此,他的“头风眩”再也无人能治。

  公元218年,刘备率军进攻曹操占据的陕西重镇汉中。63岁的曹操担心汉中失守,于是拖着病体,亲自出征。然而,两军相持了一个多月,曹操始终无法取胜。最后,他意识到自己并无取胜的把握,于是在公元219年秋放弃了汉中。刘备大军随即进驻。曹操亲自指挥的最后一场大战,就这样黯然落幕了。

  此时,曹操的“头风眩”已十分严重。据现代医学专家考证,此病即偏头痛。由于曹操事务繁多,“思虑过甚”,加剧了病情。他自知命不长久,开始考虑后事。

  苦心挑选接班人

  据《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曹操一生娶了14位夫人,生有25个儿子。长子曹昂战死沙场时,曹操正值壮年,并没有认真考虑过继承人问题。后来,他立卞夫人为正室。卞夫人生有四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丕成为嫡长子。

  据文献记载,曹操有意识地考虑继承人问题,是在公元208年。那时,身居丞相的他已将北方平定。但他那时已54岁,渐入老境,且时时受到病痛的折磨。因此,他想把统一中国的重任,托付给一个有才能的继承者。曹操最先看中的是曹冲。曹冲机智、仁爱,常能纠正父亲“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带来的弊病。但不幸的是,曹冲早亡。曹丕后来常说:“若使仓舒(曹冲的字号)在,我亦无天下。”

  曹冲死后,诸多儿子当中,只有曹植的才情真正打动了曹操。但是,曹丕长期以嫡长子身份参政,与世族交结,已形成一股相当庞大的势力。这引起了曹操的不快。他担心,曹丕将来受制于世族,从而改变他的治国之道。于是,曹操特地为曹植聘请了一批谋士,希望曹植能与曹丕相抗衡。

  然而,曹操的这一做法遭到了世族的强烈反对。他的心腹谋臣贾诩也劝他改变主意。公元217年,曹操无奈地“放弃”了爱子曹植,正式确定曹丕的继承人地位。

  随后,曹操进行了严密的政治安排。他限制其他儿子的权势,尤其是曹植,先后处死了曹植的妻子和亲信杨修,以此稳固曹丕的地位。但在弥留之际,他又打算改变主意。据《三国志-任城王彰传》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重,急召当时驻守长安、诸子中最有武略的曹彰回来。据推测,他是想让曹彰辅助曹植,一文一武,继承他的事业。但是,曹彰还未赶到洛阳,曹操就已撒手人寰。随即,在世族重臣的操纵下,曹丕迅速继任魏王。

  从《终令》到《遗令》

  早在去世前两年,曹操就颁布了一道《终令》,即遗嘱,安排身后之事:“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在这份遗嘱中,曹操将自己的后事安排得十分详尽:因敬仰战国时的水利专家西门豹,他希望自己的墓地与西门豹祠(位于今安阳市安丰乡)比邻;墓地要建在贫瘠的土地上,地势要高,上面既不要封土,也不要种树,不做任何标记;周围还要留出足够的空地,好让有功之臣死后葬在他身边。

  公元220年,曹操在临终前,又颁布了《遗令》:“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这份最后的交代,除了再次要求被葬在西门豹祠旁边,还明确地要求“一切从简”——给他穿平常的服装下葬,不要陪葬金玉珍宝,文武百官不要大举服丧……在《遗令》的最后,曹操还表达了对亲人的依恋,希望家人日后常常登上墓地附近的铜雀台,眺望他的陵墓。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享年66岁。曹丕遵照遗嘱,将父亲的遗体安葬在他生前指定的位置。

  “七十二疑冢”

  从曹操颁布的《终令》和《遗令》中可以看出,他从来没想过要隐瞒自己陵墓的位置。

  公元645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从长安(今西安)出发,亲征高句丽。途中,他拜谒了曹操墓,并亲自作了一篇题为《祭魏武帝文》的祭文。由此可见,那时,曹操墓的位置并非秘密。唐代中后期编纂的《元和郡县志》,也明确记载说,曹操的墓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30里处,与西门豹祠相距约15里。这一记载,与2009年年底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曹操墓”的位置吻合。

  到了宋代,史书上对曹操墓的记载,突然变得语焉不详。后世有学者推测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曹操墓附近的彰河泛滥改道,把墓地给冲毁了,导致宋人无处寻觅。

  与此同时,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开始出现。南宋地理专著《舆地纪胜》,首次采用这一说法:“曹操殁后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此后,“七十二疑冢”逐渐被演绎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曹操为了防止后人盗墓,在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出殡时,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被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72座墓室内……

  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七十二疑冢”发生的故事,越来越离奇。南宋和金对峙时,宋朝出于政治需要,以汉自居,谩骂金朝是“夺权窃国的曹魏”。挨骂的金朝就干脆就以曹魏为正统,每年祭祀曹操。但当时,已无人知道曹操墓到底在哪里,金人于是将错就错,对72座疑冢统统祭奠一番。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在修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时,加入了“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的描写。就这样,传说成了“遗命”,“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更加深入人心。

  从晚清至民国,漳河两岸的72座疑冢,大多被人盗掘过。但据专家考证,它们都是北魏、北齐时代的墓地,与曹操毫无关联。

  家族劫难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撰稿  冯邓

  公元220年10月,曹操去世仅几个月后,他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给他,建立魏朝。然而,此后的曹氏家族,只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就呈现出衰落之相。

  高平陵政变,司马懿举起屠刀

  公元226年,曹丕起兵伐吴,结果被孙权用火攻击败。回到洛阳后,曹丕大病不起,不久去世。临终前,他将儿子曹睿托付给大臣司马懿等人。但曹睿也是个短命的皇帝,公元239年,36岁时就因病驾崩。弥留之际,他叫来司马懿和自己的堂兄弟曹爽,要求他们全力辅佐他8岁的养子曹芳。

  曹爽和司马懿很快就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斗。

  最初,身为曹操族孙的曹爽,把持了朝中大权和兵权。公元249年,他想带曹芳去先帝曹睿的高平陵(位于今河南省高平市东北)扫墓,但又担心司马懿会趁机控制京城。正巧,他的亲信李胜要去荆州做刺史,曹爽便让李胜去司马懿家辞行,刺探情况。司马懿听说李胜来了,赶紧摘去帽子,弄乱头发,围着被子坐在床上,还让两个婢女扶着,装出病入膏肓的样子。李胜走到床前说:“一向不见太傅(司马懿当时所任官职),谁想如此病重。今天子命我为荆州刺史,特来拜辞。”司马懿装作听不清:“并州那个地方离朔州(当时是魏朝边防重地)很近,你要好好防备。”李胜说:“是荆州刺史,不是并州”。司马懿又说:“你刚刚从并州来?”李胜说:“是上荆州去。”司马懿大笑:“你是从荆州来?”李胜叹道:“太傅如何病到如此地步?!”

  曹爽听到李胜的汇报后,大喜:“他若死了,我就无忧了!”于是,他带着曹芳,趾高气扬地前往高平陵。司马懿一见曹爽出城,立刻调集旧部,占领军营,逼郭太后(曹芳的母后)下旨夺去曹爽的兵权。

  曹爽在高平陵听到消息,原打算进行反击。但是,他后来相信了司马懿传来的话——“指洛水为誓,只为兵权”,决定交出将印,遣散士兵,回洛阳做一个“富家翁”。然而,他刚刚进城,司马懿就派兵包围了他的住宅,诛杀其兄弟三人。这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高平陵政变”。这次政变,是司马氏挥向曹操家族的第一把屠刀。

  司马昭诛杀皇帝

  公元251年,72岁的司马懿去世。他的长子司马师,接班把持了魏国大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改立曹丕的孙子、13岁的曹髦为皇帝。第二年,司马师去世。临死前,他把大权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曹髦颇具才干,《三国志》中说他有祖父曹丕的风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专横跋扈的司马昭越来越不满。

  公元260年的一天,19岁的曹髦把几个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大臣们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扑火,都劝他暂时忍让。一位大臣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年轻气盛的曹髦厉声说:“我已经决定了。即使事情没成功,我被杀了,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更何况还不一定会死呢!”说完,他亲自率领几百名仆从、侍卫,去袭击司马昭。眼线遍地的司马昭早已得到了消息,立即派兵阻截,双方在皇宫宫门相遇,曹髦战死。这是第一个死于司马氏之手的曹操子孙。

  司马炎清算曹氏宗族

  公元260年,在司马昭的操纵下,曹操的孙子、14岁的曹奂成为魏国皇帝。265年,司马昭去世,魏国大权转入他儿子司马炎的手中。就在当年,司马炎迫使曹奂让位于他,建立了西晋王朝。

  随后,司马炎开始大肆迫害曹魏皇族。他把曹奂封为陈留王,囚禁在曹操下葬之地邺城。接下来,他又着手清算曹操出生地谯国(今安徽亳州,“谯”音同“桥”)的曹氏族人。大批曹操后人被迫隐姓埋名,踏上逃亡之路。

  据有关学者研究、推断,遭到司马炎迫害的曹操后人,大多数逃到了河南许昌或安阳一带。曹操的同族侄子曹休,举家从亳州逃往鄱阳郡新义(今江西省波阳县),为躲避追杀,他以曹操的名字为姓,改姓“操”。其后人又从江西迁往他处。据唐代初年的《谯国操氏族谱》和《谯国曹氏族谱》记载,操女不嫁曹氏、操郎不娶曹女,就是因为曹、操本为一家。

  此后,一直到了唐代,才有人敢站出来公开承认自己是曹操的后代。目前唯一有史可查的,是曹丕之孙、曹魏政权第四个皇帝曹髦的后裔——唐玄宗时期的著名画家曹霸。唐代诗人杜甫写过一首《丹青引》,称赞曹操、曹丕、曹髦、曹霸一脉相承的才华。北宋开国名将曹彬,自认是曹操的后人。数百年后,清代的曹寅、曹雪芹父子,也自称是曹操后裔。但由于难以得到准确的考证,这些说法只是为历史增添了一些谜团。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曹操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