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模式的热度与中国经济同步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6日17:48  法制晚报

  中国模式的热度与中国经济同步增长,有人散布威胁论,有人从中汲取经验。

  中国无所不在占据所有人的头脑

  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点因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优异表现而日益明显,国际舆论谈起中国崛起时都是何种心态?

  有的对中国崛起持理性客观态度,爱尔兰《星期日商业邮报》在题为《中国的低语变得响亮》的文章中说,经济全速增长令中国从一个小角色摇身一变为西方的“首选银行家”。

  有一些国外媒体一直不忘宣扬“中国威胁论”,美国《费城号角》就担忧地说:“美国正在喂养龙(中国),美国是时候醒醒了,看看它在东南亚创造了什么——一个可怕的巨人。中国(如今)真的成长为一个巨人了,而且胃口极佳。”

  有人借鉴经验

  是发展中国家可敬的典范

  《纽约时报》在一篇长文中指出,中国模式话题的热度在与中国经济保持同步增长,而世界金融危机使这个话题更受关注。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发表文章说,中国已成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后最大的赢家。任何到访亚洲的人都会认识到,西方在金融和经济能力方面的声望严重受损,而中国名声大振。

  “2009年是中国干实事的一年!”中国政府的出色表现引得英国《每日电讯报》发出感慨,文章指出,2008年是中国通过北京奥运会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的一年,2009年是中国领导人切实干实事的一年。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俄罗斯政治研究所所长谢尔盖·马尔科夫说,中国这个千年古国创造了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从而造福于千百万人,使他们摆脱饥饿,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可能。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东亚问题学者马丁·雅格斯说,中国目前选择的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经济战略,跟西方确实不同,“中国模式”是这个世纪最值得研究的话题之一。

  美国《华盛顿邮报》也刊文说,当西方世界遭遇困难和打击的时候,中国却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这是因为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上首次出现了不同于美国自由市场和西式民主政治的发展模式,而这个模式不仅让中国增添光彩,更让美国模式失色。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管理学教授奥代德·申卡则打比方说道:“如果说应对金融危机是一场奥运会,中国人在这个赛场上的表现要好得多。”

  埃及第一大报《金字塔报》副主编卡迈勒·贾巴拉2009年11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阿拉伯和非洲国家应从中国汲取经验。

  有人嫉妒不安

  在过去10年里中国无所不在

  过去的一年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的表现,另一方面,国际上过高估计中国的发展水平,要求中国承担更大责任的声音也在升高,有的还有意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

  仍有不少西方媒体刻意把中国的发展当成问题来写,在过去一年的外媒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可以感受到西方对中国发展的嫉妒和不安情绪。

  英国《金融时报》称,在世纪交替的时候,人们谈论的是美国霸权无限延续的单极世界。中国惊人的崛起速度打破了所有预言。在历史眨眼的瞬间,权力从西方移向东方就成为地缘政治生活的核心和“令人不安的事实”。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欧洲人对中国的发展忧心忡忡,他们刚刚摆脱了布什的单边政治,还不希望看见它被“太平洋双寡头”(中国和美国位于太平洋的两侧)所取代。

  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的马尔科姆·库克说,世界首次经历了发展中国家的全球性大国——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其结果,尤其对诸如澳大利亚这样的中等国家来说,将是难以预测和令人沮丧的。

  而加拿大《温哥华太阳报》则用了一个30年前曾在好莱坞惊悚电影中出现过的词汇形容西方患上了“中国综合征”,“在过去10年里,中国无所不在,与其他让人又爱又恨、处处可见的新鲜事儿一样,占据我们所有人的头脑。”

  中国是新出现的庞然大物

  美国《纽约时报》在题为《中国经济实力让邻国不安》的报道中说,即便在北京周边的亚洲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中国快速、貌似无穷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也感到不安。文章说,在亚洲许多人看来,中国是新出现的庞然大物。

  韩国《东亚日报》刊文称中国为“真正的老虎”,而英国广播公司(BBC)更是危言耸听,称中国为中国特色的“日不落帝国”!

  “现在美国在外交领域跟中国的互动频率是很高的,中国崛起对他们的心理冲击还是比较大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庞中英教授说。

  外交学院樊莹教授认为,美国媒体已经接受中国经济崛起的事实,但却将中国置于了非常不利的境地。

  西方媒体在接近2009年末的一段时期对中国的“吹捧”,主要目的是鼓吹中国这个依然拥有1600万贫困人口的国家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谈判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这种心态值得警惕,庞中英说:“这说明他们把中国当成长期的挑战。”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的任何一项经济刺激措施都为全球所关注,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美国,这也体现了中国在应对全球危机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说。

  西方自我反思

  学会与强大起来的中国共处

  在面对金融危机的历程中,西方对中国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认识了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同时反思自我。

  在2009年11月30日出版的《时代》周刊上,经济学家卡拉贝尔说:“联合技术公司下属的奥的斯电梯公司生产一流的电梯,但盖起数以千计摩天大楼的是中国。”

  美国《华盛顿邮报》2009年10月6日一篇文章的题目则是《不要指责中国》,其主旨是批驳“国际金融危机是勤劳的中国工人过度储蓄造成的”言论。文章指出,把危机归咎于他人,只不过是在回避我们真正的问题。

  “中国的崛起是否值得期待?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如是说。对于超级大国美国如何面对中国崛起,该杂志提出了“超级融合”理念,指出目前的世界经济体系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不同。

  中美经济一体化符合未来的需求,它比过去一个世纪来引导政府、学术和企业界领导人的大多数经济政治理论都要重要。

  国际问题专家波尼法斯认为,现在“中国人的问题不是崛起与否,而是如何不让世界害怕中国的崛起”。中国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发展而变得强硬起来,而是“我们应该学会与一个强大起来的中国共处”。

  中国冷静对待

  这是热捧中国甚至“捧杀”中国

  中国应该如何看待外媒热捧“中国模式”以及“中国崛起”显著上升?专家提醒,对国外吹捧中国的声音需要冷静鉴别。

  中央党校教授邱耕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明显,一些西方人士谈论“中国模式”时,在热捧中国甚至“捧杀”中国。“在我看来,作为亲身经历并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进步的学者,应当对‘中国模式’的提法保持应有的清醒头脑。”

  日本《每日新闻》2009年8月在题为《“捧杀”中国的权宜之计》的文章中写道,2009年7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国政府搬出孟子来恭维中国,希望中国支持美国财政,“美国绝不会那么天真!美国依赖中国的情况顶多能够维持几年时间。等到美国财政赤字问题解决以后,美国还会继续恭维中国吗?答案是‘NO’。”

  “中国成长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虎视眈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今天各国对中国的关注主要是考量着如何分享中国崛起的利益,如何遏制或者消化它们所认为的由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预言“中国世纪”到来为时尚早

  《金融时报》专栏作者杰夫·戴尔认为,现在预言“中国世纪”的到来为时尚早。他的依据是,就人均GDP而言,中国还排在前100个国家之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排在佛得角和亚美尼亚之后,仅领先于伊拉克和刚果共和国。

  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认为,中国模式并未成形,因为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复杂和危险的转型阶段”,尚存不少变数。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引用二十年前日本的例子来提醒中国避免骄傲。文章说,1988年,所有世界十大银行都是日资银行;当时美国近三成的联邦政府预算赤字必须依靠日本来支付,然而,其后几年内,日本泡沫经济破灭,陷入了长期停滞。

  国人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张琏瑰指出,对于中国的发展,国外媒体的“捧杀”和“抹黑”都不可取。对中国来说,2010年最重要的依然是做好自己的事情,韬光养晦,找准自身在世界经济中的定位,中国目前还不具备拯救世界的实力。面对西方对中国崛起的种种说法,国人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

  张琏瑰说,西方普遍承认中国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又对此忐忑不安,不知道中国发展起来会是什么样子,认为充满不确定性,而只要中国将来能够承担起大国责任,西方就会把中国当做朋友,乐见中国发展。

  张琏瑰同时还指出,面对中国的飞速发展,西方媒体说三道四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国内一些人习惯把西方说法统统看成“阴谋”也是不可取的,可能会对中国民众造成错误导向,形成极端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病态心理。

  本版撰文/记者刘晓雪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国 崛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