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1989年的塔里木石油会战,可以被看成是中国石油工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一种新的油公司模式被引入到整个油田的勘探开发中,塔里木油田的人习惯地叫它“两新两高”。
周新源(塔里木油田公司总经理):那么,这当中核心的内容就是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依托、市场化运行、合同化管理以及三位一体的用工制度,和甲乙方党工委统一领导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解说: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借鉴了国外的管理经验,以塔里木油田作为油公司的主体,也就是甲方。它只设立决策、管理、研究、运行四支队伍,勘探、钻井、施工、运输等。专业化服务则对外招标,由专业化的石油队伍来承担,它们是乙方。形成了分工明确的项目制、合同化的管理模式,这样就可以用最少的人员获得最高的效益。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估计与塔里木相同规模的油田,按照传统的会战模式,至少需要10万人左右,而现在的塔里木油田公司的主营业务只有5000多人。
周新源:塔里木会战不仅要找到能源,还要实现塔里木会战,打一场高水平、高效益会战。我想这个也是他们当初采取这个模式一个根本的想法,也想通过塔里木石油会战的模式,如果能够得到成功的话,能够在中石油在今后的国营企业的改革和重组当中,充分地借鉴和吸收这方面的经验。
解说:在塔里木盆地里用20年的时间建成了一个2000万吨的大油气田非常不易,但在平稳地运行了20年后,所有油田必须面对的自然客观规律也开始影响这里。
记者:那专家告诉我们说世界上所有的油田,它都存在着从高产到衰减的这么一个客观的过程,那像这样的客观过程,现在在塔里木已经发生了吗?
杨海军(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副院长):已经发生了。
记者:这会不会对你们造成这种很大的压力?
杨海军:对,对,对。我们早期开发的一些砂岩的老油田,已经步入了开发中后期的时候了,就面临这些问题,所以说我们也正在积极的应对这些问题。
解说: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找到新的油藏地质构造,增加油气产量。曾经走过的路你还得再走一遍,需要石油人不断地去认识,不断地去发现,并让重复变得有意义。
杨海军:大科学家叫普拉特说:石油归根结底是在人的脑子里面找到的。油气资源应该是客观存在的,是在地底下,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但是它总是有一定的量,可以把它采出更多的油气,也是要靠认识的提高,技术的进步。
解说:冬天的沙漠看上去很安静。但是,安静的下面是无数的未知,在塔里木盆地的中心,工程人员正在面对6000米以下的地质环境,这样的深度相当于打穿了地壳的六分之一,在那里有串珠般的溶洞,油气就藏在溶洞里,但在中东等世界主要石油产地,油气埋藏深度不足这里的十分之一。
记者:总共要打多深呢?你们设计有多深?
陈军(塔中勘探开发一体化项目经理部):我们设计是6200米。
记者:这6200米深的地下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陈军:它是一个碳酸盐岩里边储存的油气。
记者:在这样的地层打井的话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陈军:我们有一种叫法,叫鸡窝状的那种油气层。它就说我们打到这个窝里边,它就有东西,如果在窝窝外面就没东西,我们现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怎么找准这个窝窝。
解说:隐藏在地下6000米的那些窝窝,在研究人员那里叫碳酸盐岩,杨海军是碳酸盐岩研究中心的主任,也是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副院长。
杨海军:我们针对我们特殊的勘探对象,勘探开发对,我们必须创新我们的技术手段。
记者:在像这种科研的这种队伍里,创新又是怎么体现?
杨海军:上天容易、入地难。为什么入地难?你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油气从地底下发现出来,它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解说:杨海军所在的研究院,可以说是塔里木油田新体制下的高级参谋中心,他们研究的成果要由廖涛所在的勘探事业部来实施,勘探事业部某种意义上就是塔里木油田公司有精确打击能力的特种部队。
廖涛(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事业部 副经理):我现在是谁有技术,谁能解决问题,我就跟谁签合同,我就跟谁合作,这就是体制,说白了,这个就是一种两新两高的模式。
记者:我理解你们这个部门的职能就是把理论实实在在地变为产量中间的一个关键环节。
廖涛:对。
记者:你们这个部门有多少人?
廖涛:150个人左右。
记者:那可以理解为像你们这种编制的方式是一种制度上的要求?
廖涛:是制度。
解说:胥志雄,今年40岁,是塔中一体化项目经理部的副经理,在杨海军和廖涛的队伍完成了对塔中一号坡折带的地质研究和初步勘探之后,胥志雄所在的部门开始深度勘探开发。方式当然是合同制的新管理模式,具体的勘探工作由对外招标的专业勘探队伍来完成。
记者:我刚才听到您在这个现场,问的好多工作特别特别细,像比如说您这个岗位和他们这个,是一个井上这些作业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胥志雄(塔中勘探开发一体化项目经理部 副经理):从工作性质上,是一个甲乙方这样一个性质,但实际上针对具体技术问题,我们又是融合在一起的,我们共同把我们面对的技术难题解决掉。
记者:您什么时候开始来这儿里头工作的?
胥志雄:2008年的4月16日。
记者:您刚到这儿时候适应吗?
胥志雄:刚来当然很不适应,压了很大担子,现在很快,大概半年多的时间,我们就很快就进入角色了。
记者:您说这个担子都什么担子?
胥志雄:给我们压了很多任务,你比如说让我们负责整个一体化的钻井的生产。
解说:塔中一体化项目经理部是个只有47人的管理队伍,几乎囊括了油田勘探开发的全过程,在这里身兼数职是很平常的事情。
同期:召开生产的碰头会,首先井队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是一个是有硫化氢。
同期:多高?
同期:最高达到17个ppm。
解说:塔里木油田公司交给他们的任务很明确,就是按照研究一体化、技术一体化、生产组织一体化、成果一体化、投资一体化等等统一的标准,实现勘探开发一体化,全力加快塔中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的进程,成为塔里木油田公司新的效益增长点。
记者:那你们这个新的一体化的模式给你们这种生产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呢?
胥志雄:怎么样一个一体化,就是各个部门的这样的一个有序的这样的一个衔接,各个部门的相关的技术人员通力的协作。一方面要节约成本;一方面还要把我们该打的井要打好、打安全、还要打快。
记者:这个一体化新的模式会不会对你们人这种心态也有一些影响?
胥志雄:实际上专业工作环境里边要体现这样一个服务的意识,每一个阶段它有工作重心,这个工作重心其它部门都为它服务,具体地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解说:从钻头打入地下那一刻起便开始了穿越未知,这种不确定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将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尝试。随着问题的不断出现,反复地讨论,又会将他们带入到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当中。
记者:胥经理,我问一下。刚才看你们开会好像各个部门人都有,都有哪些部门人在这儿?
胥志雄:我们有第六勘探公司的人,他们这个勘探公司一个主管生产的副总理到这儿来,此外我们还有钻井监督、地质监督,还有我们一体化项目经理部的钻井部的人员,还有油层地质部的人员,另外像我们录井的,还有我们泥浆的,整个就是各路人都有,因为钻井整个尤其目的层作业期间,它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它需要多专业、多部门一个协同这样一个工作环境,才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解决掉。
解说:当你看到这样的画面的时候就表明油井开始试油了,石油人习惯地叫它临门一脚,成功与否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知道。
彭建新(塔中勘探开发一体化项目经理部 副经理):现在产量气产量一天是12万方气,油大概是80方油。
记者:我听着是很多,但是这个产量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多大规模?是大还是小?
彭建新:这个应该说高产油气流,算高产,12万方气的话就是我们相当于一个小城市十几万户的家庭一天的用气量就够了,就这个井就够了。
解说:2009年,塔中一体化项目经理部的探井成功率是83%,开发井的成功率是100%。这样的成绩比国际的平均水平高出两倍多。
周新源:两新两高体制发展到今天,我们又提出了一体化,一体化里面我们又提出了,在塔里木现在实行的有甲乙方的一体化,有勘探开发的一体化,有钻盘井的一体化,其核心都是为了提高效益。比方说甲乙方的一体化,就是充分发挥甲方和乙方技术力量对某一个目标提出更合理的设计方案,勘探开发一体化让勘探能够向开发延伸,使勘探的井能够变成生产井。那么这两个方面就进一步地降低了成本,也缩短我们钻完井周期,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效益,这核心的都是就是为了提高效益。
解说:在沙漠中已经平稳运行了14年的塔中联合站始建于1996年。如果是春天,这个地方会被绿色的植被环绕,也被塔里木石油人看成是自己在沙漠中创造的奇迹。在1万平方公里的作业区范围内只有80人的管理团队,这样一群人常年在“死亡之海”坚守也是另一种奇迹。
记者:这联合站联合,到底联合哪些东西?
塔中联合站工作人员:联合站指的是我们这里面能够实现多项的功能,比如说我们的油、气、水、电,几项功能于一体,我们把原油天然气处理合格以后就输出去。
解说:高度自动化的塔中联合站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央,联合站也因此而得名。在世界最大的移动沙漠中这里成为中国石油一个稳定的支点。20年来,这里累计生产原油2000万吨和4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
杨春林(塔里木油田公司塔中作业区 经理):我们这地方有一个口头禅,叫做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秋,冬天天气好,但是冷得受不了。冬天最低的要达到零下30度,另外这个塔克拉玛干本来就是进得去出不来的意思,也被称为“死亡之海”,我们处于死亡之海的中心,另外这个气侯条件,它也是极度干旱的,也被称为世界的干极。
记者:这个地方,这个干极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
杨春林:如果你是刚来,你如果第二天不流鼻血,肯定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