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宝全:文艺青年的海南涅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7日14:37  中国周刊
张宝全:文艺青年的海南涅槃
年轻时的张宝全-受访者提供

张宝全:文艺青年的海南涅槃
张宝全 摄影高鹏

  张宝全

  文艺青年的海南涅槃

  第一次去海南时,张宝全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没多久。在海南,他只待了半年,收获的不止是第一桶金。

  2004年,他最早地重新回到海南,连续开发多个地产项目。好似未卜先知,海南在2010年重新大热时,张宝全已在这里布局成功。

  中国周刊记者  田乾峰 北京报道

  在今典花园的办公室,张宝全打开办公桌旁的大音响,背景音乐萦绕耳畔;他养着几只彩色的鸟儿,飞过涓涓流水旁的绿植,一派自然生机。窗外,楼宇相间,车来车往。

  2010年1月,随着海南房地产引发的热潮,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在海南投资房地产的故事,不断被媒体关注和好奇。

  淘金

  张宝全曾是一名文学青年,热爱文学,写小说,出版过报告文学《强兵强将》,中篇小说集《啊,哈雷》、《火祭》等作品。

  1976年,19岁的张宝全入伍当兵。1984年,随军上老山前线任战地记者。四年后,他转业到北京,骑着自行车,从东城跑到西城,和朋友做起了生意。

  其中,一笔石油生意,让张宝全和朋友赚了5万元钱,他分得1.5万元钱,在当上“万元户”就很牛的1980年代,这笔钱支持他到北京电影学院读完了导演专业。

  1992年毕业时,张宝全35岁,张宝全的老师谢飞,为筹拍《本命年》需70万的“巨额”资金,到处找钱。想当导演,对一个双手空空的年轻人来说,几乎不可能。

  最初,张宝全想着要是能够挣到50万,然后,再回来当电影导演,拍电影。“我想,老师拍部电影需要70万,学生50万应该就够了吧!”为了挣到这50万,张宝全选择了“下海”经商。

  当时,时值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掀起改革开放的新一轮高潮,深圳、海南进入创业热潮中,人人争当个体户,争相下海经商,一片繁荣景象。深圳、海口等城市,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在这股全民热潮中,张宝全南下第一站,先来到深圳。抬头四望,他发现深圳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机会。他看见周围的人都穿着皮鞋。看不到机会的他,选择离开。

  转头,继续往南,来到海南。

  海南让他感觉,身边有很多人还“光着脚”,也有人穿着“草鞋”。这让他很兴奋。站在海南的土地上,他觉得,似乎到处都是机会。

  张宝全到海南不久,1992年10月4日,国务院批准,要在海南建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批准设立了海口保税区。炒卖地皮之风一时兴起。

  当时,工商银行下属的一家企业认为张宝全善于管理和经营,就委托他办一个二级房地产开发公司,然后要求他一起合作开发。张宝全花了一星期时间,全部给办完。

  起初的生意经,非常简单——先找好买家,再利用银行的资金,找到上游的土地,转手卖出,风险很小。

  张宝全说,那时他还是个“无名之辈”。他只听闻过冯仑的故事,像老潘(潘石屹)、王石等著名地产商还没有耳闻。

  他注册的安泰公司刚创立时,公司配套极其简陋,从总经理到扫地的,就他一个人。全公司最昂贵的办公设备是一个286电脑。

  张宝全普通话不好,也不会打字,他用这台电脑熬夜学拼音,自己打出来了公司里的第一份“红头文件”。

  并没有太多从商经验的张宝全,牢记着经济学理论中讲的道理:“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投资房地产生意时,他同时注意到大量的粮食和货物进出海南,便成立了一家海运公司,买了一些二手船,开展另外一项生意:海运。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个教条式的道理帮了他,在他房地产生意遇到经营困境时,海运生意帮他分散了风险。

  生动一课

  从1992年底到1993年中旬,那半年时间,张宝全看着周围的人,拿到一块地,一天涨一个价,看着一个人从一无所有瞬间暴发,看着一个人怎么成为富翁。又看着那些人,挣的钱越来越多,拿地的胆量越来越大,最后落水,变成负翁。

  1992年开始的经济热潮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到了1993年的下半年,已经出现极度过热的现象,信贷规模急剧膨胀,物价飞涨。

  不过,目睹当年海南的经济过热现象,对张宝全来说,却非常重要。张宝全比喻说:“这就像在当年部队打仗一样,打仗,解决的是生死问题;海南,解决的是经营问题。其实,经营的本质就是规避风险。”

  从海南“淘金”回来,凡事在做决定前,他常和公司员工讲,“先不要告诉我你能挣多少钱,先告诉我有多大风险。这些风险,能不能平掉它,如果能,我才信你。”

  在张宝全那里,海南的经验,已变成他的一个潜意识。他说,其实,商人还有很多天生的东西去促进创业,这点和艺术家相似,也都很敏感,似乎能预感到要发生什么。

  当年,为防止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失控,1993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采取紧缩政策,促使经济“软着陆”。

  经济整顿一开始,海南房地产热浪就应声而落,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遗留下大量荒芜的闲置建设用地和销售不出的空置商品房,留下遍地的烂尾楼。

  张宝全说:“如果不考虑清楚风险在哪里,就不要进去,进去,你怎么死都不知道。”张宝全因为当时并没有很多钱,投资也非常谨慎。挣到一点钱,就赶紧收手,赶紧跑。即使别人能给他几千亩地,他也没有底气去接。

  这让他在金融政策调控前,幸运地从海南撤离出来。

  从海南离开后,海南进入经济的最低潮。这次目睹倒卖地皮的经历,对他触动很大。以至于后来,做很多事情,都表现得很保守,不敢冒进。

  保守的心态一直持续到现在,听闻万科等其他房地产公司都竞相上市时,张宝全固执地不愿意轻易地将自己的公司上市。

  张宝全说,如果公司上市,他每年就要去拿地,要做报表。比如北京,楼面价已经到1.5万元,把房盖好,按楼面价100%投资回报,得卖4万。当一个房子卖4万,一定会卖得很慢,要想卖到像白菜一样,这个还需要5年时间,投资回报率也就在20%,利润率更低。期间,再经历金融、政策的风险,利润低,抗击风险的能力就低。

  “所以,为了上市而囤地打死他也不干。”不上市,靠什么?他说:“我能算得清三年,算不清五年,不知道五年之后干什么!”

  因为做艺术,张宝全自认为敏感度很超前。海南的见闻让他变得更加敏感和谨慎。

  有时候,他更倾向于保守,即使在面临创新的时刻。他说,创新没有数据,也没有经验,创新是要对未来的趋势和现实的经验,在这两者之间做出准确的判断。

  当然,机遇也很重要。“如果现在再让我进入房地产业,就是给我两个脑袋,我也很难成功。”

  保守和要有判断力,这是参与第一轮海南“淘金”后,张宝全获得的财富。

  回海南盖房子

  经历了1992年的海南房地产热潮后,张宝全一直关注着海南这块让他起家的“热土”。2004年,张宝全在“今典花园”、“苹果社区”等住宅项目开发成功后,重新进军海南。

  不过,这次张宝全去海南,不再是去炒地皮,他的思路发生了转变,他要在重点旅游城市,做酒店式开发,三亚是他选择的其中一个看好的旅游城市。

  2004年,张宝全在三亚亚龙湾海岸线上开发了第一座五星级度假酒店,2005年投入运营,8个月后就实现盈利。

  海南的房地产市场也在发生着变化。2005年开始,国家实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2005年“国八条”,2006年“国六条”,海南省也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制度,进行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房价。曾经元气大伤的海南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缓慢地恢复性增长,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开始稳步增长。

  张宝全当时判断,会展中心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而中国还没有非常好的硬件设施来承载高级会展的需求。

  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在逐步回暖。2007年,张宝全从21家竞标单位中脱颖而出,又拿下三亚海棠湾的一块土地,开发中国第一座七星级酒店。

  2008年初,张宝全听说三亚湾的一块用作五星级酒店开发的土地要出让,再次拿下,用来建造五星级“股权式”酒店——三亚湾红树林度假酒店,客房总量超过5000间。

  张宝全要建的“股权式”酒店模式,其核心思路是酒店每间客房具有独立产权,对外出售,再通过补充协议把业主的产权化为股权组合成一个大经营体,每位业主相当于酒店原始股东,享受长期分红,同时享受全国红树林酒店体系交换入住等多项股东权益。

  在这个创意生成时,谁也没想到,张宝全“押宝”海南又押对了!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要重点发展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今后,海南还将承办更多的国际体育赛事,而三亚湾红树林酒店配建有可供国际体育赛事比赛的场馆,是目前三亚唯一具有体育功能的配套建设的高档酒店,可以承办NBA篮球、国际网球、国际排球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

  投资三亚湾,是张宝全当时拿的最贵最大的一块土地。

  张宝全说,当时,三亚湾这块地是海南拍卖的最高价,有400多亩。因为招标规定,这里只能做会展中心和酒店,它没有配套住宅,拍卖时,拍卖不掉。

  得知这块地,张宝全果断地拿下。“从我知道,到我拿下,一个月不到。”张宝全想的是,投资会展中心和酒店,没有人要,他偏偏要这个,而且酒店开发用地比住宅开发用地价位低很多。

  2008年底,张宝全将其他地方的土地统统放弃,包括北京的,专心做红树林股权式酒店全国连锁开发,经营酒店。

  现在,张宝全率先抢占了海南五湾中的海棠湾、三亚湾、亚龙湾、清水湾,奠定了在海南发展的基础。

  他相信自己的商业模式,也相信海南。

  海南新一轮的投资热,会不会变成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或者是成为下一个迪拜?

  张宝全认为,这一轮投资和1990年代的海南投资不一样。当年是炒地皮,没有几个人盖房子,国家出台政策整顿,资金链一断,就完了。这一次将海南定为国际旅游岛引发的投资,不存在多大的泡沫,只是透支了几年的房价,因为这些房子抢占了稀缺资源。“不过,买我们房子的人,现在都赚了钱。”  

  张宝全自述

  好心的落水者

  1992、1993年的时候,落水的人多了。我知道的,当时,挣了两三千万的人,95%都完蛋了。

  为什么呢?他们的钱不会闲在那里,都在地上。你想,他们能拿到两三千万,意味着他们的社会关系和能力很强。我那个时候可怜巴巴的,正因为这样,你有压力,不敢随便拿地,甚至有几千亩地给你,你拿不了,你没有那个底气。

  其中有一个人就很惨,他就是开始倒卖一块地挣了几百万,然后,又赚到了两三千万。赚钱以后,他就一回弄了几千亩地。当时,坐车都坐奔驰,我那个时候开一辆切诺基。我们的同事都坐公共汽车和摩托车,坐摩托车最便宜,一块钱,贵一点的三块钱,跑工商局啊。

  然后,他的几千亩地,市场价格在看涨,他想给老家做点好事,老家就囤积点钱,割了一块地给人家。结果,没想到割完不久,“咣”掉下来了。县里的人找过来,又是公安又是检察院的找过来。县长也跑来,想到海南沾点光,好不容易贷了两千万,那个钱不得了了,结果,也跟着他掉进去了。一下掉进去,钱没有了。

  这在那个县城是不得了的。结果,好心变坏事。那人给人家抓起来,挨了很多打。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海南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