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国人在上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4日17:01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外国人在上海

  上海被放在时空变迁的情境之中,定位于中国内地和外部世界的关节点上

  图|雍和   文|姜纬

  1932年,法国神父卫德骥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一个面对镜头的农民正肩负背篓站在黄浦江边,身后隐约可见外滩洋人矗立的和平女神像与海关大楼,这两部分中间是几个身着长衫的城里人:小知识分子、商人或者职员——城市与乡村,列强与中国,这张照片如此从容地显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的紧要关节。

  而我们会发现某些似曾相识的东西,直至今天的网络时代依然若隐若现。时间会销蚀个体的生命,却没能带走一个城市的容颜和气息。

  1995年,上海市政府迁出外滩原汇丰银行大厦。修缮人员在这座1923年落成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拱顶内部,发现了意大利工匠于初建时绘制的系列马赛克装饰画,在八个被描绘的国际大城市中,统领着上海的图绘是航海女神,女神右侧是长江,左侧是海洋,上海被放在时空变迁的情境之中,定位于中国内地和外部世界的关节点上。

  1899年,上海英美租界改称国际公共租界,此后外国人数量迅速增加。最多的时候,上海云集了58个国籍的外国人。上世纪30年代末,外国人数量曾经攀到过15万人的峰值。而在70年代末,这个数字跌到过700人的谷底。

  目前常年居留上海工作、学习、生活的外国人达10万以上。早在不经意间,外国人就已融入了上海滩的日常生活。金发碧眼的女郎,人高马大的小伙子,两鬓染霜的绅士,衣着艳丽的老妪,标准的“洋娃娃”——形形色色的老外,他们和普通上海人吃一样的早点,一起挤公交、乘地铁,一起进超市购物,一起排队在ATM 机上取款,一样扬招出租车,一样在路边喝着咖啡,一样盛装出现在大剧院观看演出。

  在许多小区里,洋居民就是我们的邻居。他们将不同国度物质和精神的舶来品带到上海,这些东西潜移默化改变着我们的观念意识和生活形态,搅动着各个层面,社会政治经济网络、基层生活的共同体、文化表达与交往形式,等等,在所有细节上都烙下了印迹。

  作为上海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新闻摄影师,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雍和就一直关注这个题材。他的许多照片和新闻有关,但新闻往往只是一个言说背景。雍和想观察的是外国人在这里所发生的一切,究竟和大多数普通民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一切是怎样影响我们方方面面社会生活的,我们又作出了怎样的反馈。

  正是通过这些照片的提示,我们可以在时代和社会的关节点上找到视觉支撑。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