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密援藏干部:过半公众支持身边亲友援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1日12:20  人民论坛杂志
解密援藏干部:过半公众支持身边亲友援藏
人民论坛第14期:解密援藏干部

  过半公众支持身边亲友援藏

  ——公众眼中的援藏干部调查报告

  阅读提示

  在本期策划实施过程中,人民论坛杂志“援藏干部特别报道组”通过现场采访、电话连线、邮件沟通等多种方式,亲密接触了许多援藏干部,他们甘于奉献、乐观低调、顽强坚忍的精神风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更深入地掌握社会公众对援藏干部的认知与期待,同时也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援藏干部,感受援藏干部的酸甜苦辣,人民论坛杂志在前方、后方都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

  一是在人民网、人民论坛网、中国西藏网、新浪网等几家网站先后推出“援藏干部公众认知与期待调查”网络问卷。截至2010年5月25日,共有10060人参与调查;此外,人民论坛记者在北京、天津等地,发放书面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76份,总计10336人参与。

  二是对熟知援藏干部的人群进行调查。人民论坛杂志赴西藏采访组与后方编采组共同努力,采访调查了160多位援藏干部、200多位西藏当地干部及群众。

  本调查报告以公众调查问卷结果为主要参考,部分选项对两个主要调查群体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公众最期待援藏干部肯吃苦、能奉献

  32.8%的受访者期待援藏干部 “肯吃苦,耐得住寂寞”,29.3% 选择“甘于奉献,不计得失 ”;而对熟知援藏干部的人群调查显示,他们的表现超出了公众期待

  在您的眼中,援藏干部需要具备怎样的品质?选择“肯吃苦,耐得住寂寞”的占32.8%,选择“甘于奉献,不计得失”的占29.3%,分列所有选项的第一、第二位。由此可见,在公众期待中,援藏干部应该具有能吃苦、又耐得住寂寞的奉献精神。

  人民论坛杂志采访组对西藏当地干群的调查显示,“肯吃苦,耐得住寂寞”、“甘于奉献,不计得失”是他们眼中援藏干部的基本印象。在采访过程中,当地绝大多数干部群众对援藏干部忍受寂寞的坚守精神表示了尊敬与钦佩,他们说:“不来西藏,不在这里呆上三年,根本无法了解在西藏的艰难。”许许多多援藏干部在面对艰苦环境和种种考验时,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情怀,凭着“援藏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在西藏干部群众心中树起光辉的形象。在西藏,考验无处不在,但“做主人不做过客”、“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是采访组听到的最多的话语。可以说,我们的援藏干部经受了考验,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您认为援藏干部在西藏做的哪些事情最重要?38.8%的受访者选择“促进当地经济发展”,26.8%选择“促进各民族团结”,17.2%选择“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另有17.2%选择“其他”。

  由此可见,公众不仅看到了西藏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肯定了援藏干部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是生活在西藏的群众,时时刻刻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对援藏干部更是心存感激。另外,公众也充分肯定了援藏干部在促进各民族团结、维护当地社会稳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站在反分裂斗争前沿的援藏干部与当前干群一道,不断用一流的工作业绩,回击达赖集团分裂图谋,坚决维护西藏稳定,为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思想观念比物质资本更重要。您觉得援藏干部给西藏带来的什么最宝贵?54.9%的受访者选择“新的思想观念”,15.2%选择“资金”,排在所有选项的第一、第二位。

  由此可见,公众最看重的是援藏干部带给西藏的“新的思想观念”。接受采访的西藏干部也普遍认为,援藏干部最大的贡献是“带动了西藏思想观念的更新”。不少当地受访干部群众告诉人民论坛赴西藏采访组,援藏干部为西藏带来了新观念、新思路、新血液、新活力、新气象,对加强西藏干部队伍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西藏整体的干部队伍素质在不断提升,一支“带不走”的干部队伍正在形成。

  也许是因为不太了解,所以有些误解

  79.1%的公众受访者对援藏干部“了解一点”或“不了解”;67.4%的公众受访者认为援藏干部是“为了增加资历,为以后的提升做准备”,对他们的援藏动机存在一些误解

  您对援藏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是否了解?选择“了解一点”的占43.7%,“不了解”的占35.4%,两次合计达79.1%。可见大部分公众对援藏干部还比较陌生,缺乏深入了解和认识。表示“非常了解”的受访者仅占16.5%。

  为什么公众对这一群体缺乏了解?人民论坛记者在深入采访的过程中发现,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每年入藏的800多名援藏干部只占全国公务员队伍很小一个比例,人数较少;第二,西藏地域辽阔,人流、信息流不像内地那么高;第三,援藏干部大多埋头苦干,处事低调。在我们的采访中,不少援藏干部对人民论坛关注西藏、关注援藏表示真诚感谢,但一再要求不要报道他们个人,要多报道西藏的变化,吸引更多的人和企业来援助西藏、发展西藏。因此,他们在西藏的工作虽然可以用“轰轰烈烈”和“惊心动魄”这类词汇来形容,但并不为大众所知晓;第四,新闻媒体对援藏干部的关注较少,报道不多。1995年4月1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就“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发出通知。经宣传报道,孔繁森成为家喻户晓的模范人物,成了援藏干部的典型。而如今15年过去了,一批批援藏干部奔赴西藏,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援藏干部,但是,谈起援藏干部,人们脑子里浮现的、心里呼唤出的依然只有孔繁森这一个名字。

  据人民论坛杂志记者反复搜索,网上有关援藏干部的报道很少,只有一些零散的新闻,深入系统的报道或研究分析,几乎找不到。公众对援藏干部普遍感觉神秘。这些现象表明,新闻媒体对援藏干部的关注明显不够。

  西藏绝大多数干部群众对于援藏干部做的工作、吃的苦头,能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他们衷心希望“新闻媒体能深入到西藏,好好地宣传一下可爱的援藏干部们”。就这一问题,有受访者指出,当前,不少媒体对贪官、明星之类的报道大有掘地三尺之势,而对那些克服艰险、默默奉献的群体鲜有关注,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正是因为了解不够,使得一些群众对援藏干部存在着一些误解。当问到“您认为他们为什么选择援藏”时,67.4%的受访者选择“为了增加资历,为以后的提升做准备”,17.9%选择“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祖国戍守边疆”,6.7%选择“为了锻炼、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3.9%选择“为了实现梦想,与西藏这片雪域高原‘亲密接触’”。

  与上述数据存在很大差异的是160多位援藏干部本人对该问题作出的选择,选择“为了增加资历,为以后的提升做准备”的不到1%,选择“为了提高、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达37%,选择“为了实现梦想,与西藏这片雪域高原‘亲密接触’”和%,选择“为了实现梦想,与西藏这片雪域高原‘亲密接触’”和“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祖国戍守边疆”的,各占27%。通过西藏实地采访调查,我们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读者,援藏干部的回答是真实的,表明了他们的心声。

  为什么过半受访者质疑援藏干部的援藏动机?在如今这样一个崇尚物质、人心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追名逐利似乎已经成为公众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同时,由于近年来一些腐败案的多发,让人们对干部这一群体形象产生诸多负面评价,质疑其动机也实属正常。

  据人民论坛记者调查掌握的情况,很多援藏干部都是平级进藏,回去后也不会都提升一级,但他们来了;明明知道生命的极限就近在咫尺,一个小感冒就能夺去生命,但他们来了;明知道西藏的一些地区环境恶劣,电都用不上,夏天晚上都得裹着棉被,但他们来了;明知道孩子需要父亲、妻子需要丈夫、父母需要儿子,但他们还是来了……

  这批援藏干部大多在40岁上下,年富力强,是怀有理想主义的一代。一些援藏干部表示,他们在来之前可能怀有各种想法,但是到了西藏之后,内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个人的利益得失计较得少了,对西藏、民族、国家的发展思考得多了,人也变得更愿意奉献、更加的忠诚。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西藏涤荡了我们的心灵。”

  越是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才更显珍贵。而援藏干部群体的奉献、真诚及坚韧,就象是一股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对涤荡当前部分官场的不良习气大有裨益。许多人向记者反映,我们不应该用一般、庸俗的价值观来评判和解读这批当代最可敬的人。

  尽管了解到援藏干部面临诸多考验,过半公众仍支持身边亲友援藏

  40.4%的受访者认为援藏干部面临的最大考验是“身体上的考验”,54.9%的受访者支持亲友援藏

  您认为援藏干部面临的最大考验是什么?选择“身体上的考验,气候环境恶劣,身体难以适应”的占40.4% ,选择“心理上的考验,只身一人在藏,孤独寂寞想家”的占 28.3% ,分别列第一、第二位。

  从人民论坛采访组所接触到的援藏干部来看,公众的看法和援藏干部自身的体会是基本一致的。公众对作为世界“第三极”的西藏高原环境比较了解,对援藏干部工作、生活上的艰辛也是比较关注的,特别是因为环境因素引起的身体不适,能够感同身受。

  如果您的亲人要去援藏,您是否支持?选择支持的占54.9% ,不支持的占23.5%,不好说的占21.6%。可见,尽管公众对在西藏工作生活的艰辛深有了解,但是如果亲人选择援藏,大部分人还是表示支持,这也体现了公众对援藏事业的拥护,表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大家的共识。

  援藏干部一般都正值壮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较重。很多援藏干部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援藏期间,得到的最大支持来自于亲人,自己最为愧对的也是亲人。援藏工作的几年中,家里的一切事情都要靠另一半来承担。援藏考验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毅力,背后支撑起这些援藏干部的还有组织上的关怀与援藏“亲友团”的温暖。一位援藏干部家属告诉人民论坛杂志记者,“因为援藏,我们更懂得了在一起的可贵,感情更加深厚了,而孩子也因为父亲的援藏而有了独特的成长历程。”

  一位网友留言称,“在现代社会,很多事情经不起考验,尤其是感情,在时间和空间面前,更显得脆弱。但我仍支持亲人去援藏,因为懂得付出的人最快乐。”不少受访者在接受调查时表示,自己的亲人如果作为公职人员,援藏是一种责任,所以如果对方的工作需要,当然应该支持。

  与以往进行的官员调查不同,对于援藏干部这一群体,大部分网友留言都对援藏干部表示了钦佩、感激与祝福。正如人民论坛网一位网友留言所说的:“对于他们的付出,我们心存感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援藏 干部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