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援藏工作中不能缺失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1日12:20  人民论坛杂志

  “闽五援”领队陈秋雄:仅有物质援助还远远不够

  时间 _ 2010年4月5日

  采访地点 _ 林芝地区八一镇

  把每一件工作做出深度来

  援藏干部要做到“六有”,就是有组织、有纪律、有思想、有智慧、有形象、有作为。我们援藏干部不是来镀金的,而是要建功雪域,报效祖国,用智慧开展工作,把每一件工作做出深度来。如果要用小钱做大事,就要求我们援藏干部付出多倍的努力。在援藏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一些有益的补充、深化,用一种更活的方式来把我们内地、沿海的智力优势、经济优势引到西藏来。西藏的工作千头万绪,不是一条路一个桥梁就能解决的,所以援藏干部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多动脑筋,多运用头脑来做事,要学会用巧劲。

  实现西藏跨越式的发展,教育是基础。“3·14”事件中的个别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世界观、人生观在人们小时候就开始形成,要想从内因上真正解决问题,就要从下一代教育做起。因此,由我队牵头,福建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出资600万元成立了“闽藏青年育才工程”基金,专门资助林芝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在闽学习,提供所有学习和生活费用,升入大学还将享受5000元的一次性补助。这个工程资助了100名学生到福建就学。“百人育才计划”首批受惠的少数民族学生到福建就学以来,不仅对内地增加了感情和了解,在“3·14”事件发生后,这些学生也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情绪稳定。帮助一个小孩就可以改变一个家庭,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教育援藏的意义。

  援藏工作中不能缺失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实践告诉我们,援藏工作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争资金、搞项目上,不仅仅要让百姓们住上好房子,过上较高品质的生活,还要在实施项目建设的同时,主动融入西藏本土,挖掘和保护藏文化。

  林芝地区地处藏东南,是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的聚居地,他们和工布藏族共同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大部分属于劳动记忆和口口相传,没有文字等更高级的形态,属于非物质文化。因此也就特别分散,特别容易消失。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八一镇投资500万元建成了“尼洋阁”,并将其打造成藏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以拯救、弘扬藏东南民俗文化遗产。米林县还专门投入援藏资金,实施全国少小民族珞巴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援藏队员们组织编撰的藏文版县志也已通过评审,同时还完成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来西藏这几年,我深深地被当地百姓的淳朴和善良所感染。但是,由于藏族百姓尤其是农牧区的百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与外界的接触较少,加上大部分人都对宗教非常虔诚,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比较容易受到分裂势力的蛊惑和蒙蔽。因此,从历史沿革上,总结阐述西藏与中国的关系、藏族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关系,回答西藏自古就是祖国的一部分,藏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等问题显得非常必要。因此,我们编写了《我们的家园》一书,并免费送给西藏的干部群众。这不仅对当地民族文化起到了保护作用,还能体现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关怀,拉近了援藏干部和老百姓之间的距离。

  深度开发保护当地民族文化遗产,能够反映出我们正确的援藏态度,是价值深远的,也是沿海和内地的干部来到西藏必须要做的事。对“历史的林芝、文化的林芝、民族的林芝、宗教的林芝、自然的林芝”的清晰展示,其核心价值就是保护、弘扬民族文化,以铁的事实回击达赖集团“西藏文化灭绝”的谬论。

  动用各省资源,把两地的纽带真正建立起来

  援藏要做的事很多,仅靠财政性援藏资金显然力量不够,转换机制才能把事办大,也才能真正处理好“输血”与“造血”之间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我们将这一期援藏资金中的80%倾向农牧区,其中省级财政资金41.4%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上一批的3倍;教育、卫生、文化事业项目安排资金占33.2%;累计改善民生的项目资金达84%。“三县一场”资金主要用于发展生产、改善基础设施,增强“造血”功能。如朗县援藏资金共3000万元,安排1000万元用于发展经济林木,900万元用于安居工程建设;工布江达县安排了3410万元援藏资金建设县城新区和农牧区道路桥梁。

  援藏工作一样需要规划,要有长远眼光,要选取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项目,要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结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改善民生和自我发展结合起来。首先,我们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努力拓宽资金渠道。一方面把能够进行市场运作的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开发商和社会资金进行开发,弥补援藏资金的不足,把项目做大。另一方面,我们还充分发挥闽藏两省区的各自优势,引导福建企业家到林芝投资兴业,深化闽藏两省区在经贸、旅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我们注重对特色生态产业的发展。这期福建援建的项目中有一个万亩产业带,就是开发未经利用的低洼地种植核桃等经济作物,并带动加工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林芝的高原特色农牧业也是值得深度挖掘的,福建第五批援藏队在这方面做了一系列基础性工作。这都是在为以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打基础。(人民论坛赴西藏采访组)

  采访手记

  记者在林芝地区行署所在地八一镇采访时,与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一起,在他们自己建造的小食堂里热热闹闹的吃了一顿工作餐。随着陈秋雄书记的一句“闽五援”,在场的所有队员齐声高喊“干”,然后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这种精神和气势,让我们感受到,在三年援藏期间,福建的46名援藏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造出了“闽五援”这支坚强的援藏团队。

  团队形象,是我们接触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时,他们经常强调的一个词。46名来自二十几个部门的福建干部在西藏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他们称自己为“闽五援”。“任务硬,骨头更硬;海拔高,境界更高。”这是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内部的口号。经过两年的历练,“闽五援”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一个标签,已经被打造成一支援藏劲旅。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来自布达拉宫的感动》书作者心中的援藏干部

  早期援藏干部最主要的特征是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把党和国家的需要当成自己的第一需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用个人信仰书写着祖国和谐的光辉篇章。

  他们是祖国的忠诚卫士。进藏伊始,党中央、毛主席曾提出进藏官兵“三年一换、以励士气”,可“老西藏”们一次次放弃短期轮换,选择长期坚守。1952年12月,西藏军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的338名代表一致通过,向党中央、毛主席表示长期建设和保卫西藏的决心书,并发出“边疆为家、长期建藏”的号召。“老西藏”们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生命,献给了祖国这片高天厚土。

  他们是党员先进性的典型代表。同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一样,他们没有留下什么惊世骇俗的言语,也没有刻意安排过一桩感动流泪的事迹。但他们无言的奉献,就是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们少则十几年,多则一辈子,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条件地献给了西藏,献给了党和国家的援藏事业,用牺牲和奉献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他们是国家“大棋盘”上有价值的“棋子”。早期援藏干部也渴望家庭欢聚,也需要天伦之乐,但他们亲情再重,重不过使命责任。他们有的娶了藏族妻子,落叶归根后却落得夫妻两地分居;很多同志是单身一人在西藏工作,与亲人相隔千山万水;有的夫妻均在西藏工作,有了孩子只好送回老家请父母、亲戚代养。但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牺牲个人和家庭幸福的同时,却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体现着人生的最大价值。

  为了祖国的和谐统一、繁荣发展,那些子女对父母、父母对子女、丈夫对妻子、妻子对丈夫满含愧疚的事情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然而却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那些在苦难岁月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早期援藏干部,也是因为理想和信仰,才使得那些苦难奉献的岁月值得留恋,才有着魂牵梦萦的魅力,才有着解不开的西藏情结。 (作者著有《来自布达拉宫的感动》一书)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援藏 干部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