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段子高手、推手与幕后链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8日13:14  人民论坛杂志

  谈“段”色变与民情“直通车”

  作者:周晓燕、高源、马静、杜美丽、杜凤娇

  不同群体对“段子”的态度如何?在人民论坛杂志发起的调查及讨论中,许多受访者表达了他们的个人意见,我们对此次调查的重点群体——学者、官员、白领及大学生等部分精彩观点进行了摘编——

  学者群体

  “大道不通,小道畅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马克:手机段子良莠不齐,不好笼统判断其正面与负面作用。除了黄段子,一般传播广的都较深刻或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态和舆情。手机段子在若干方面与过去常讲的“小道消息”类似,差别在于段子比较少见具体消息,多是对社会生态的概括性描述。这种情况实际上与公开场合正常表达受种种限制有关,所谓“大道不通,小道畅通”是也。如果说公开场合“假大空”流行,手机段子则往往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看法。对手机段子的监管,我以为重点在黄段子,但必须防止滥用权力、以主观好恶或判断为标准,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至于所谓红段子,如果确实广泛传播(自愿而非操纵),一定是好段子,但切忌人为操纵,沦为“假大空”。至于官场盛行的段子,关键在于什么内容。黄段子肯定污染了政治生态,反映了官员的无聊和无所事事(不排除有舒缓压力的因素)。如果官场治理改善了,这类段子也难以流行。

  现成的段子祝福含量太少

  南开大学教授孙立群:我过年的时候会收到很多学生的祝福短信,我一般都不回复段子,都是自己写一些祝福的话发给他们,都是对他们在新的一年的期望和鼓励。我觉得直接回复现成的段子,里面负载的祝福含量太少了。

  手机段子的出现,我很喜欢

  山东师范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张宗斌教授:手机段子实际上是手机短信的一种存在形式。我非常喜欢短信这个通讯方式。因为,现在大家工作都很忙,同事、朋友等群体之间的联络,如果贸然打电话,可能会碰到对方忙碌或者不方便接电话的情况,而此时一个短信就可以既不打扰对方的工作,又可以传达彼此信息。所以,短信一直是我主要使用的联络方式。

  对于手机段子,我平时也经常相互转发。平日里,经常会收到一些脍炙人口、富有哲理的段子,就非常想与周围的人分享。所以,手机段子的出现,我很喜欢。

  官员群体

  对待段子现象,要有一种平常心态

  江苏省委组织部洪浩:段子现象是社会现实和文化思潮的客观反映。它借助现代信息工具和传播手段,是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的新生事物,也是传统社会民谣的现代演绎。对待段子现象,要有一种平常心态,大可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谈“段”色变。应把它视为社会文明进步和政治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和生动体现,给予公民言论表达的自由和思想交流的空间。作为党委和政府,要正视段子现象,采取积极的态度,善于从段子中捕捉信息,吸收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反思施政的得与失、进与退,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同时,要加强引导,通过段子来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平衡舆论,实现手机信息生态的平衡。

  不妨把它作为民情“直通车”

  杭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张永谊: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拒绝手机短信的流行,倒不妨把它作为民情“直通车”,调控公众心理,实现民情民意的“零距离”,通过它察民情、知民意、集民智、护民权、解民忧。同时,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公众传媒平台,引领社会舆论,倡导社会文明,提倡健康生活,培育高尚情趣,真正起到传播知识、解疑释惑、陶情怡性的作用。

  承担拉近关系、联络情感的功能

  北京市房山区区委区政府研究室张斌:由于我收发手机“段子”都比较少,可能看法不具有代表性。从我个人来讲,手机段子只占与朋友之间短信交往的极少的一部分,因此,一般当做普通短信对待,有意思的看一看,笑一笑,偶尔转发一两个人,不会特别喜欢或讨厌。过节的祝福短信,也可能会用心编几句话,从形式和内容上看,也类似于“段子”,主要原因是考虑到要发给很多人,而收信者会收到很多短信,因此想应时应景,突出一点特色和风格,免得雷同。

  大学生群体

  宁愿收到几个字的简单祝福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黄健波:我不喜欢段子,看起来文绉绉的,似乎表达了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但实际上,却是大家懒得编辑短信的表现。每逢节假日我宁愿收到几个字的简单祝福,也不愿意收到类似段子的长篇大论。

  我对手机段子有些厌烦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郝静:我原来特别喜欢手机段子,一些美丽的文学语言,看起来让人赏心悦目。但是渐渐地,我对手机段子就有些厌烦了。尤其是过节的时候,经常会收到同样的祝福短信。本来浓浓的同学情谊、朋友情谊,似乎都被这些程式化的段子短信给隔离了。我现在更喜欢收到朋友自己创造的短信,不论或长或短,最起码用心了。我感觉这个很重要。

  不会因为没话找话而尴尬

  湖南师范大学吕娜:许多时候,人们之间有交往的需求,但是不容易找到真正的共同话题,因为现代人之间隔阂比较深,即使原本很亲密的朋友,分开一段时间以后,也往往互相不知道近况;而一些普通关系的朋友,嘘寒问暖就更加不容易。一方面想交往,另一方面坦诚直接、无障碍的交流又比较困难,不晓得从何说起,于是只好借助一些现成的“段子”联络一下,既可以保持经常性的信息接触,又不会因为没话找话而尴尬。

  白领群体

  流行的东西生命力本来就短暂

  中国农业银行李新桢:我感觉段子也是一种流行因素,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同学之间相互都很喜欢发段子,谁有了精彩的段子,都争相转发。那个时候,对段子确实挺热衷。但逐渐地,不知是年龄大了,思想成熟了,还是流行的东西生命力本来就短暂,我,包括我原来的很多同学、朋友也都不怎么发段子了。现在即使收到了段子,我也喜欢自己编辑,哪怕是短短的几个字回复。

  转发、群发的祝福短信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河北唐山电视台记者郝正圆: 对手机段子不支持,也不反对,比较中立。对段子交往,我觉得是朋友之间的一个比较好的纽带,完全可以作为业余的娱乐来看。

  很少收到手机段子,只有在过年时才会收到几条。那种转发、群发的祝福短信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大都是敷衍了事,因此自己一般也都是转发一个祝福短信回复过去。这些段子基本上都是在没什么交情的人中间才会流传。如果是真正的知己,根本不会转发这种无聊的东西。

  小圈子之间流行,不会是主流

  广发银行北京分行黄珊珊:手机段子,我感觉挺好的,平时逢年过节,给亲朋好友发个段子,加强联络,很有必要。有的时候,我也喜欢自己卖弄一下,写个段子,相互娱乐一下。手机段子可能只是一种社会现象,小圈子之间流行,不会是主流,也不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毕竟现在网络发达,信息越来越开放,从传播成本和有效性看,段子都可能不如帖子。收发手机段子只是人对人、点对点的交流,属于私人交往关系,即使是部分公务员甚至领导干部参与其中,也可能只是私人生活的一部分,不会对公共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采访者:周晓燕、高源、马静、杜美丽、杜凤娇)

  段子高手、推手与幕后链条

  2010-06-23 11:22:58 来源:《人民论坛》(总第294期) 作者:刘新圣

  段子写手是真正的“草根”,他们也曾风光无限,不是靠双手,而是靠拇指就能体面生活。可如今添了些“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和失落

  当前,手机“段子交往”渐成风气。精彩的段子出自何人手笔?段子流行的幕后链条有哪些?一时黄段子泛滥,一时红段子流行,通讯运营商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小小的段子将形形色色的人物连接起来,段子作者群体的状态、专门网站的操作方法和运营商的经营手法也许能够告诉我们些许真相。

  谁是段子高手?

  据人民论坛调查,当前“段子交往”呈现三个趋势:参与群体越来越多;收发频次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精彩。段子使中国式的智慧与幽默得以充分展现。

  据了解,从手机段子的来源来看,既有自我创造型,也有网络下载型或者转发自他人型。除了部分具有文学功底、对社会感悟较深的专家学者、官员爱好自己写段子外,大多数精彩段子都是出自段子写手之手。

  有些人在手机讯息传递中自我编排段子,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比如文学大师余光中先生在和友人交流时,常常自创短信段子,嬉笑怒骂皆文章,其文学性与深刻性让人拍案叫绝。但大多数人的手机段子大多来自网络和他人,为短信写手所作。几年前,短信写手被媒体冠以十大新职业之一,从网络上高薪诚聘写手的广告足以想见短信段子在中国的火爆程度。段子越来越流行不仅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也成为网络经济的推手。

  段子写手是真正的“草根”,往往也是底层精英。幽默和智慧都凝结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他们也曾风光无限,不是靠双手,而是靠拇指就能体面生活。可如今添了些“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和失落。

  “2002、2003年应该是最火爆的一段时间吧,那时刚刚进入大学,纯粹是好玩。参加了中国移动举办的一个手机创作大赛,还得了奖。后来,就有专门的段子网站力邀加盟,成了所谓的‘职业写手’。”资深段子写手张某如是说。“也写过不少‘荤口’。收入是不错的。转发超过一定数量就有报酬,每月轻轻松松就有一两千元的收入,对一个在读的大学生来说算是很不错的了。”“2006年应该是个拐点,收入急转直下。平时每月就三五百块钱,重要节日收入勉强过千。”同为写手的刘某说。据报道,广东某知名短信网站2008年一条短信的封顶酬劳还是4000元,现在只有1000元。

  2002、2003年是段子的黄金时代,作为“新兴热门职业”的段子写手,月收入最高超过万元。甚至有“一条短信换一部手机”的说法。可最近几年,段子真正成为了“全民参与的草根产业”导致职业写手收入锐减。很多网友非常活跃,免费提供段子,并且水平很高。其实大家都深有体会,生活中的灵光一闪,信手拈来,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段子。一位网站的编辑告诉笔者,他所在的网站以前活跃的作者有二三十位,现在达到了二三百位,并且六成以上是在校的大学生,都是兼职。

  专门网站,点燃人们对段子的热情

  是谁在写手和运营商之间牵线搭桥?是谁从数以亿计的段子中披沙拣金?专门的段子网站正扮演着中介和推手的角色。

  国内知名的段子网站数目不少。大多采用“全民参与”的形式,只要简单注册就成为会员,就可以上传段子。每个网站都会积累一些常年活跃的写手。某知名段子网站的编辑说:“素材多,要求高,推广机制也日渐成熟。”

  面对海量的段子,网站编辑首先会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也会进行严格的选题讨论,按照段子“标签”分类进行讨论,并且很多时候是向特定作者群约稿。约稿的时机很关键,一份用红笔勾画的密密麻麻的日程表让记者第一次感到:只要用心,其实每天都可以是互致短信调侃庆祝的节日。除了青年男女喜欢过的啤酒节、光棍节,还有鲜为人知的裸体节、萝卜节。重大事件也要考虑在内,本届世界杯是当前最热的话题。所以提前一个月就要做好规划。另外,段子分类方法非常奇特,鸡毛蒜皮都可以成为段子标签。

  精彩的段子成为火爆的段子,除了内容吸引眼球之外,还要通过小范围用户的检验。网站的编辑会将筛选出来的段子在小范围试推广。一般是几百人的小团体。然后会在几万或者几十万的网站注册用户中进行推广。还会根据不同群体做到“投其所好”。最后根据受欢迎程度,在合适的时点推荐给网络运营商。一条成熟的火爆段子,就这样孵化出炉。

  “整体来看,最近几年专门网站是比较热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创作的热情非常高,我们网站的注册作者已经达到了几十万,比较活跃和稳定的作者也有数百人。公众的热情是段子质量的最大保证。甚至我们考虑针对不同用户提供定制服务,可以提供求婚段子、庆生段子、整人段子。”某段子网站资深编辑对记者说。

  成也运营商,败也运营商

  运营商恰似一个扩音器,能让金玉良言脍炙人口,也能让秽语闲言污染视听。

  运营商一般会和网站达成合作协议,只要短信转发量达到一定数量(几万到几十万不等),运营商就会付给网站一定的报酬。然后再由网站支付给段子的作者。“每一个重要的节日都是段子传播的重要时点,我们会提前做好准备,提前约好段子,首先是推荐给一些官方网站注册用户,一般是几十万的数量。只要是好段子,就能得到大家的追捧,转发量马上会激增。”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

  “以前为了追求流量,也纵容黄段子的流行。”长期负责短信业务的同志说。一位负责技术的同志介绍:“目前正打击网络低俗之风,可黄段子的标准很难界定,这增加了我们工作的难度。现在主要是通过筛选敏感词的办法,只要是包含淫秽内容的词汇,就屏蔽掉。收到的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甚至会出现反作用。所谓三大运营商联手剿杀黄段子,效果不是很明显。甚至引起人们的反感。”

  最近,某省移动公司十万元征集红段子的新闻引人关注。通过红段子流行能否达到对黄段子泛滥的矫正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另外,微博(http://t.sina.com.cn)使人人都成为写手,不必借助运营商。短短140字的长度像是专门为段子设计的。段子的创作出现了思想井喷,名人日记体、名著戏仿体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段子流行,是喜?是忧?

  技术发展推动了手机段子的流行。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三网融合趋势加深的今天,面对网络文化纷繁复杂、文化核心精神相对模糊的不争事实,思想文化重塑已成为关系民族精神出路的重大命题,而这不能忽视段子文化。

  现在是人人麦克风的时代,是“草根群言堂”的时代。作为当下影响公众精神文化和价值追求的重要载体,手机段子现象空前勃兴,需要各方高度重视。 (人民论坛见习记者 刘新圣)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手机 段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