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段子集萃之四:社会百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8日13:14  人民论坛杂志

  段子集萃之四:社会百象

  【做人的难处】

  有钱吧,说你准变坏,没钱吧,说你真失败;有成就吧,说你会投机;没成就吧,说你没出息;有情人吧,说你真坏;没情人吧,说你变态。

  【中年烦恼】

  职务不高,工资不高,血压血脂血糖高;政治不突出,业务不突出,腰椎间盘突出;大会不发言,小会不发言,前列腺发炎;炒菜糊,烧饭糊,麻将不糊。

  【批评难】

  批评上级,官位难保;批评同级,关系难搞;批评下级,选票减少;批评自己,自寻烦恼;批评老婆,她就乱跑。

  【穷人富人】

  欠个人的钱是穷人,欠国家的钱是富人;喝酒看度数的是穷人,看牌子的是富人;写书的是穷人,盗版的是富人;吃家禽的是穷人,吃野兽的是富人;耕种土地的是穷人,买卖土地的是富人。

  【贫穷与富裕】

  贫穷时养猪,富裕后养狗;贫穷时种稻,富裕后种草;贫穷时想娶老婆,富裕后想找情人;贫穷时老婆兼秘书,富裕后秘书兼老婆。

  【饭局】

  饭局的三大悲剧:想请的人没来,来的人都和你无关,结帐时只剩你一个清醒的。

  【入错行】

  如今这年月——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流言有根有据,基本属实,越来越像新闻;新闻捕风捉影,随意夸大,越来越像流言……

  【现在企业职位】

  总是在裁人,简称总裁;老是板着脸,所以称老板;总想监视人,所以叫总监;经常没道理,就叫经理;让领导秘密舒服,称为秘书。

  【百米赛跑】

  一老太太看完黑人百米赛后,抹着眼泪说:吓死人!几个挖煤的跪成一排被枪毙,没瞄准就开了枪,娃儿们吓得那个跑呀,绳子都拦不住。

  【美】

  学问之美,在于使人一头雾水;诗歌之美,在于煽动男女出轨;女人之美,在于蠢得无怨无悔;男人之美,在于说谎说得白日见鬼。

  【公厕套餐】

  移动老总上公厕,守门大爷说:进去三毛出来二毛!老总一愣:出来还收费?大爷说:学习移动双向收费。老总如厕出来又被拦住:你蹲的是八号坑,交一块钱选号费,超过三分钟,再交一块钱超时费,厕所有背景音乐,收彩铃费二毛。如果您经常来,我劝您办个公厕套餐比较合算,还送草纸200张呢……

  【吃】

  有外国人说:终于明白了中国文化其实就是“吃”文化。比如: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吃;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男人靠女人叫吃软饭;男人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欢迎叫吃香;受到特殊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受人伤害叫吃亏;男女嫉妒叫吃醋;犹豫不决叫吃不准;不能胜任叫干什么吃的;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办事不力没能耐叫吃干饭!

  随身带着个“赵本山”

  —— 一言难尽说“段子”

  2010-06-23 10:54:20 来源:《人民论坛》(总第294期) 作者:蒋子龙

  如今会议多得已经让官场中人不再抱怨了,累了烦了腻了,就低头看几个“段子”,等于随身带着个“赵本山”

  知识界的一位高人,公开对媒体说:“古人有汉赋、唐诗、宋词……我们有什么?只有段子。”虽是调侃,但老先生却下意识地拿“段子”和中国的文化经典相提并论,足见“段子”在当今社会上的巨大影响,已构成不容忽视的文化景观。

  经过二十多年来在民间的大红大紫,经过民众长时期地大面积推广,“段子”不断地升级换代,今天的“段子”已经不单单是为了娱乐大众,逗大家哈哈一笑了。内容和形式有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变得非常丰富和多姿多彩,增加了思想性、哲理性,有了劝善的、励志的“段子”等等。比如:

  “瀑布是江河走投无路时创造的奇迹,有时最简单的可能就是最深刻的,人有时就需要马桶精神,按一下按扭什么都干净了”;

  “事做不好,就把人做好,人做不好,就把人用好,给猴一棵树,给虎一架山”。

  现在的“段子”不一定非编成合辙压韵的顺口溜,用杂文的形式也可。“北京一高校贴出告示,劝戒学生先不要谈恋爱,等你拿了诺贝尔奖以后,你现在交的女友很可能是你的丈母娘。”

  由于“段子”的功能增强了、加大了,于是便成为人们最便捷最有效的交流工具,让容易孤独和抑郁的现代人,相互间交流和沟通变得容易了。

  最难说出口的话可以先用“段子”试探,甚至直接用“段子”表达。同性间,一个“段子”就有可能成为莫逆,至少会成为朋友。异性间,一个“段子”就可以变亲密,倘是一个女人给一个男人发个黄段子,立刻就能将关系升温。官场中更是乐于用“段子”协调关系,凡当面不便说的话都可用“段子”探路:巴结、求助、拉票、安慰、献媚……

  “段子”还是现代社会的润滑剂。

  可调节气氛。有一次我去北京参加一个相当高级的评委会,评委中有个女高官,在座的专家学者久闻其大名,却没有几个人跟她熟悉,讨论会场变得拘谨、沉闷,大家都不自在。不一会,大家的手机都有了动静,原来是那位女高官给每个评委都发了一个轻松的“段子”,谁读完“段子”都得抬头看看她,彼此会心一笑。会场气氛立刻轻松自在了,讨论变得热烈起来。大家从心里赞叹那位女高官智慧、随和,把一直声誉不好的“段子”用活了。

  可调节精神。如今会议多得已经让官场中人不再抱怨了,抱怨也没有用,还不如自己调节。这个调节工具就是手机,有人竟随身带着两、三个手机,开会时调成震动模式,累了烦了腻了,就低头看几个“段子”,等于随身带着个“赵本山”。有“段子”陪伴,开会时一心可二用,无论多长的会、面对多么枯燥乏味的空话、套话,也都能给对付了。

  可调节情绪。“段子”是一个出气孔,对当代社会中的种种不平,起到一定的宣泄作用。如领导昏庸、贪污腐败、仗势欺人、为富不仁、明星丑闻等,常常会在第一时间被编成“段子”在社会上传开,让人解恨,解气。

  这许多年来,“段子”是“山寨文化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间意识形态。

  这也正是“段子”的生命力如此强大的原因。20多年来,“段子”一直在地下活动,官方媒体从来不提倡,甚至被心照不宣地压制着,一直不能登大雅之堂。可它自生自长,无限蔓延,无孔不入,终于发展成一种谁也躲不过绕不开的庞大文化现象。

  其实,“段子”是政治和社会现象,是生活的反映。这个时代就是产生“段子”的“沃土”,现实就是一个个的“段子”,或许还更甚过“段子”。如“韩峰日记”、“天上人间”,不比“段子”更邪乎?有庞大的市场和需求,“段子”怎么能不兴旺发达?

  另外,媚俗文化大行其道,整个国家的文化环境,对“段子”的风行实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赵本山、小沈阳,就是人见人爱的“活段子”,国家对“活段子”长期大捧特捧,手机上“段子”又算得了什么?“百家讲坛”就是“学术段子”,精英文化竟将历史和学术说成了“段子”。春晚就是全国的“大段子”,每个小品都挖空心思说几句雷人的话,逗大家哈哈一笑,就算成功。这不就是“段子”的创作秘诀吗?

  无论是政界还是文化界,都不必再对“段子”羞羞答答、欲说还止。应该像给赵本山发奖一样,也大张旗鼓地给“段子”发奖,将这许多年来的精彩“段子”编辑成册,公开发行,让“段子”的创作者们从地下走到地上,从民间走进庙堂。到那时,铺天盖地的“段子”可能离寿终正寝就不远了。 (作者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天津市作协主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手机 段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