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的这一端,银联投向上游信用卡发卡机构,成立银联数据公司。这个机构相当于银行信用卡部的电脑部。银行卡所有的管理都固化在一套软件和硬件设备上。银联数据公司就提供这一套设备。现在,银联数据给90多家银行服务。
产业的另一端,银联开始参与收单银行的业务,成立了银联商务公司。银联商务的主要任务是谈特约商户、布放POS机。2003年银联商务成立之初,全国仅有POS机20万台左右,现在已突破240万台。经银联商务开发的特约商户,多达60万个。
银联的业务延伸,终于引爆了银行方一直以来的担心。
按照银联给出的规定,每一笔交易中,收单机构向商户提取佣金,并与发卡银行、收单银行一起分成。而之前,佣金是由银行独享的。
难怪,银行方评价:“银联商务就是个怪胎!”“银行是银联的股东,现在银联拉出个银联商务来抢银行的市场。”
矛盾愈积愈深。业内传言,在一次大会上,一位银行的行长曾当众对银联商务的一把手拍了桌子。
后来,银联将矛盾激化的银联商务独立出来,但是股东方依旧是中国银联。
银联要做产业帝国的野心,后来通过一本书验证出来。
2006年,中国银联战略发展部编译了《银行卡时代》。这是一本记录美国市场银行卡业发展轨迹的书。从地区联网到全球联网,从联网到上下游产业的完善,这就是一个成型的全球银行卡商业帝国的版图,也是中国银行卡市场未来版图的描绘。
万建华在序言中引用了作者的话,将银联与这个产业的上下游关系引述为“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难以割裂。
走出去
几乎与扩展国内产业链同时,银联开始了走出国门的探索。
2003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制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此战略中,银联是重要组成部分。万建华说:“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用到哪里。”
2004年初,银联拿出了国际化方案。
曾经在中国银联战略发展部工作的张亚双对《中国周刊》记者回忆,国际化路子的方案换了三套,最后确定为两个方向:中国持卡人在海外刷卡,国内发卡,全球受理;全球发卡,全球受理。
具体到市场区域,就是从香港、澳门入手,然后开发东南亚在内的亚洲市场,最终扩展欧美市场。
2008年,银联提出了“一年夯基础,三年迈台阶,五年一跨越”。2010年,正是银联国际化跨越的第三年,银联的目标是将国外市场扩大到100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银联在香港澳门,市场占有率已超越VISA;在日本已发行银联标准卡;在新加坡等东南亚城市也占有一席可观的市场;2010年6月30日,台湾ATM机的银联卡的受理业务正式开通。相比之下比较薄弱的是欧美市场。因为欧美有比较成熟和完善的货币卡机构,VISA等组织的地位难以动摇。
国际化之路,银联走的是在国外找合作银行,做收单的方式。这件事情,在国内,银联绝对有话语权,找哪个银行收单,可能只是一个电话的事情,但是在国外,银联要付出高额的成本,也因此有了“以内养外”的说法。
成长的烦恼
去年,银联的国内市场交易金额增幅超过了60%,并且保持了多年50%以上的增速。这让世界货币卡组织都感到惊叹。
但是,问题也一路同来。
2004年上半年,深圳上海等地的部分商户掀起了一阵“罢刷银行卡”风潮。
由于消费者刷卡时,商户要付一笔佣金,他们提出,银行卡本是银行的业务,凭什么要我来买单?银行认为,我的业务促进了商户的消费量,当然要向你要佣金。商户、银行等方为刷卡费率激辩不休。
设定这个规则的是中国银联,它自然被卷进其中,并被斥为垄断经营。
接着,系统瘫痪事件让银联手忙脚乱。
2006年4月20日上午10点56分,银联通信网络和主机出现故障,造成银行卡跨行交易不能正常进行。直到晚上8点,交易网络才得以全面恢复。事后,银联也没有向商户赔偿,仅有一纸声明通知大家系统暂时不能用了。
谴责,从四面八方砸来。
“如果说系统偶尔或短时间出现一些问题,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此次事故时间如此之长,可以看出银联对这种突发性灾难准备不足,并且在事故发生之时没有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
时任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一位负责人称,这样的事件是埋藏在我们周围的一颗炸弹,不知道它何时会再次爆炸。
现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市场室主任曹红辉对那次系统瘫痪事件记忆犹新,“作为学者,我们更关心所谓支付清算体系的稳定性、安全、高效、便利,而不是什么卡组织是谁,和谁竞争。但如果这种关系影响到前面四个目标,那就不同了。”
之后,从业内传出消息,银联还出现过短暂(一分钟)的系统停滞。
“420事件”也让银联开始关注自己的系统安全。李峰向《中国周刊》记者证实,截至2010年,银联的二代系统已经基本上线。
系统安全只是在国内成长的烦恼的一个表现。
现在,当银联发展到第九个年头的时候,成长的阵痛越来越强烈,这种阵痛更多的来自国际化,它与VISA等国际巨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冲突成了家常便饭。
李峰对《中国周刊》记者说,“这是银联历史上矛盾最激化的一个阶段。激化到,银联和VISA谈判屡屡失败。”
2009年,VISA正式提出对银联的海外封锁。2010年5月,VISA的一纸通告,更是让二者的矛盾变成了舆论焦点。
银联,何去何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