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休闲时代来啦
一部分中国人开始在闲暇时间,通过做环保、捐助、慈善、扶贫、爱动物、爱植物等各类主题的公益活动,使自己获得一种身心愉悦的感受
文|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欧阳海燕
“上网”超过“看电视”,成为当代中国人最常采用的休闲方式,居“十大公众休闲方式”榜之首,以下依次是:看电视、看电影、阅读、观光游览、逛街购物、参加各种社交聚会、度假休闲、打游戏、球类运动。
“兴趣爱好”是人们选择休闲方式的首要决定因素,“费用”在其次。
过半受访者从事过将“公益”和“休闲”结合在一起的活动,比如在户外活动或旅游中自带垃圾袋,顺便收集沿途的废弃物,照料在路边受伤的小动物,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或者在周末的时候做义工,以志愿者的形式从事休闲活动,等等。这种新的兼具“休闲性”和“公益性”的休闲方式引人关注。
表示愿意从事此类公益休闲活动的受访者,达到九成。
2010年9月,《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室,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国民休闲方式调查。样本的东、中、西部分布为:34.3%、32.9%、32.8%。采用统计学误差估计公式进行估算,本次调查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上,可将估计误差控制在3.2%。
《小康》主要从休闲观念、休闲方式、休闲支出和休闲时间四个方面对中国休闲小康状况进行评价。经过对调查结果及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09~2010年度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为67.8分,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前三项均比上年有提高,而休闲时间指数则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休闲观念方面,调查发现,人们对休闲的理解日趋多维和丰富。绝大多数人把休闲认为是“闲暇时间主动让身心愉悦的一种行为和状态”,这个比例占到九成以上,只把休闲等同于“休息”或“玩”的很少。
休闲方式上,文化娱乐类休闲、休闲旅游和怡情养性类休闲,被选为公众最常采用的三大休闲类型。尤其是休闲旅游,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普遍享有的休闲方式。不过调查显示,在休闲旅游过程中,游客经常会对交通、景点门票、住宿、餐饮、购物及导游服务产生不满。其中在导游服务方面,欺骗或强迫游客消费、态度差和擅自增减项目或更改路线,又是最令游客难以忍受的。
调查反映出,人们越发重视休闲的发展功能。在“休闲活动的十大目的”榜上,“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处在第二位,仅次于“放松身心”。在“公众最喜欢光顾的十大公共休闲场所”排名中,“图书馆”排在“商业街”之前成为榜上季军,只落后于“公园”和“旅游景点”。
受访者普遍感到不满的是休闲时间。调查显示,七成以上受访者表示一般每周要工作40个小时以上,其中周工作时间在41~50个小时的受访者又占近五成。近一半受访者表示休闲时间比上年减少了。目前在世界上,法国人过得最轻松,他们一周只工作35个小时;秘鲁人最辛苦,超过一半的秘鲁人一周的工作时间超过48小时。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两天双休日、三天小长假、七天黄金周”的假日体系,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达到115天,但取消“五一”黄金周的余痛这几年一直延绵不绝,调查中有八成受访者建议重新设立“五一”长假。
做公益未必苦大仇深
环保、捐助、慈善、扶贫、爱动物、爱植物……,调查发现,一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城市里的年轻人,开始在闲暇时间,通过做公益活动,从而使自己获得一种身心愉悦的感受。这个比例达到了受访者总数的57.6%。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大二学生郑馨竺就不止一次参加过这类活动。今年4月,她参加了一次由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组织的在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捡垃圾的活动。
“在玩中学,在玩中做公益。”早上抵达森林公园,先听林场的工作人员讲解山上的植物知识,然后一队人马沿着沙石路,一边欣赏自然风光,一边捡拾路上的垃圾。
“没觉得累,公园的环境特别美。”郑馨竺沿着一个直立起来的木梯,爬上了一座小山,看见长城就在不远处,“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最近她还参加了一次“自然之友”组织的“绿色希望行动”。志愿者经过2天的培训,学习环境教育的方法,然后再用1天时间带着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出去演练。环境教育就是在户外,以游戏的方式,指导孩子接近自然,体验自然,共同分享自然的乐趣。
培训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进行。培训师张巳瑛先教志愿者认植物,以免孩子们问起答不上。假龙头、紫叶李、胡枝子、黑眼金光菊……志愿者边听边做笔记。培训师还提醒说,拍植物时和植物平视,这样拍出来的照片会看起来更友善。
“观鸟不要惊动鸟。”培训师告诉志愿者,你要保持肃静,就像大自然中不存在你一样。肃静之中,你去体会生命的喜悦和造物之美。自然的启示始终如一,只是我们内心无法平静,所以往往体会不到。
“把自己的意识打开,和自然做交流,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体验到别样的幸福。”“绿色希望行动”项目负责人孔繁雪说,比如在北京麋鹿苑,志愿者或许会有这样的经历:你在林间小路上遇到了一头麋鹿,你们停下脚步,眼神接触,判定彼此无害后,又各走各路。或者,你正坐在湖边发呆,不知不觉,一对黑天鹅带着天鹅宝宝就坐在你的身边。
“做完一天志愿者,跟上一天网回来,晚上躺在床上的感觉很不一样。”郑馨竺说,上大学以来,她一直都在寻找一种理想的大学生活,做了志愿者之后,她体会到了行动接近目标的喜悦。“我理想中的大学生活是,在图书馆找喜欢的书看,参加志愿者活动,增加阅历,生活多姿多彩。”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公益休闲并不算是一个新鲜玩意儿。中国知名休闲学研究者马惠娣发现,以志愿者的形式进行休闲消费,自19世纪中末期以来就在西方国家很流行。“志愿者活动是美国人休闲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目前在欧美,很多人热衷于公益旅游,去享受旅游和公益的双重快乐,比如到非洲做幼狮保护工作,到雨林保护树木,到印度当社区义工,到越南照顾老人、收集战后遗雷资料等等,更刺激的是到大海上追踪滥捕滥杀的渔船。
在国内,公益旅游还没有兴盛起来,不过先行者民间组织“多背一公斤”早在6年前就开始向大众倡导一种“随心公益”的理念了。这个助学公益旅游组织的发起人安猪说,公益其实很快乐、很简单,不过是旅游时,顺便给孩子们背上几本书,并和他们面对面交流。“助学不一定非要苦大仇深,公益旅游应该是快乐的。”
补给性和成长感
本次调查显示,九成人表示愿意做公益休闲活动。而公益休闲活动的五大魅力,受访者认为是:让人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让人学会感恩,并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回馈社会;有意思,有意义;获得某种人生经验和体验;给人以一种看世界的新角度。
“打牌、KTV等现代人热衷的娱乐活动,耗神耗力,是消耗性的休闲方式,而不是补给性的。”对“自然之友”的志愿者黄海琼来说,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闭上眼睛,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风,闻到花香,或者在林间空地上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我感觉得到了真正的休息和补给。”
做环境教育志愿者对黄海琼有很大改变。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决心改变。“过去,总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但现在觉得小事情也是有价值的。哪怕你改变不了别人,自己改变了,对这个世界也是有用的。”
对于在三味书屋做志愿者的石皓伟来说,做志愿者给他最大的感受,是成长感。
石皓伟在北京的一家设计公司工作。每个周六下午,三味书屋开讲座,石皓伟就来做志愿者。三味书屋在西长安街上,离西单很近,民族文化宫对面。这是北京一个著名的文化地标,被称作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志愿者的工作很琐碎,摆桌椅、烧水、倒茶,讲座开始后,石皓伟还要给观众加三次水。他穿行在观众中间,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有三只铜壶。
9月份一个周六的下午,中国政法大学老校长江平来做讲座,场上爆棚。5点半讲座结束后,观众还在围观。书屋的主人刘元生和李世强两位老人说,请各位回去吧,我们这里都是志愿者,也让他们早点回家。
三味书屋相对固定的志愿者有4~5人。他们只是在周六的时候过来,服务于三味书屋讲座。他们是三味书屋讲座的爱好者。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性很不一样。”在这里,石皓伟度过了一个北漂迷茫的、没有方向感的人生焦虑期。他说,是三味书屋帮助他找到自己,实现了一种很充实的人生状态。
他现在月工资4000元左右,用1000块钱租房子,跟别人合租。但他并不忙着赚钱、娶媳妇。“我对物质方面的要求只是基础要求。”但在精神方面,2009年,他为了了解中国,一个人背着帐篷,花了半年时间,从北京走到海南。
“更多人找到自我,这个社会才会可爱起来。”石皓伟说。
有人为休闲的功能分出了层次,第一层是恢复,第二是发展。休闲的发展功能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在发展的意义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休闲研究专家约翰·凯利说,休闲应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中国休闲学的开拓者于光远和马惠娣说,休闲,其实质是关注和关怀个人生命的存在质量。
公益休闲是一种心情
公益休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参与者的一种心情。
Elvita和威,这对80后小夫妻,在过去的四年里,用他们的闲暇时间,欣然做了一件在旁人看来很枯燥的事情。
从2006年10月1日开始,他们每周和每月向网友发送自己搜罗来的北京文艺资讯。只是在2008年Elvita生小孩的时候停了两个月。
他们给自己的资讯取名叫做“Elvita·威的生活便签”。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文艺分类播报。如果你加入了他们的邮件组,那么你就会在每周四,收到Elvita和威推荐的周末活动,每月5号,收到一份详尽的本月北京文艺活动预告。
在这份100多页的活动预告中,文艺资讯被分成音乐、舞台剧、电影及纪录片、展览、讲座沙龙等诸多门类,涉及80多个主办方、200多场活动。
“你不一定要去,可一定要感触,这就是文化着的北京。”他们爱文化着的北京,是北京文化活动痴迷的追求者和享受者;他们也爱跟朋友们分享北京的文化,“想让爱玩的人知道,北京每天晚上都有哪些精彩的活动在举行。”目前,邮件组成员达到了1.5万人。
Elvita和威,把一种私人的周末爱好,变成了影响万千网友的生活方式,并乐此不疲。“夫妻店想一直做下去,希望跟大家一起变老。”
“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这是马惠娣概括的休闲的意境。它可以从多种途径达成,其中包括参加志愿者活动、捐助活动、慈善活动、扶贫济困、公益环保、爱护动物、保护树木、社会工作等各种类型的公益活动。在一个普遍有闲的时代正在接近的时候,公益休闲的方式或许能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加友善的人生环境。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提供的支持)
十大公众休闲方式
NO 1.上网 69.1%
NO 2.看电视 56.0%
NO 3.看电影 50.9%
NO 4.阅读 46.5%
NO 5.观光游览 46.3%
NO 6.逛街购物 45.7%
NO 7.参加各种社交聚会 44.3%
NO 8.度假休闲 43.1%
NO 9.打游戏 40.4%
NO 10.球类运动 38.6%
公众最喜欢光顾的十大公共休闲场所
NO 1.公园 68.4%
NO 2.旅游景点 52.9%
NO 3.图书馆 43.5%
NO 4.商业街 38.8%
NO 5.影剧院 38.7%
NO 6.城市广场 38.4%
NO 7.游乐场 35.0%
NO 8.科技馆 33.8%
NO 9.度假休闲中心 32.7%
NO 10.展览馆 31.9%
参访者的基本信息
“国民休闲方式调查”,问卷由《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设计,调查由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执行。本次调查采用了基于实名制的NetTouch网络调研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东、中、西部每个区域的调查样本量不少于330。同时,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此次调查样本框的确定兼顾性别、年龄段、收入分布。调查执行时间为2010年9月,对每省/市/自治区的实名固定样本组进行随机问卷发布,最终回收有效问卷量为1009份。采用统计学误差估计公式进行估算,本次调查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上,可将估计误差控制在3.2%。
调查同时在“新浪调查”推出,所获数据用于参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