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主张让农民工群体在十二五阶段成为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8日12:35  南风窗

  从投资主导到消费主导

  《南风窗》:从中共十七大开始,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讲“新时期”、“新阶段”、“新矛盾”、“新特点”、“新任务”等等,强调要注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到底是什么?

  迟福林:中国已开始由以温饱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阶段,进入到以人的自身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

  何谓发展型新阶段?从消费结构来看,在发展型新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的基本物质需求比例明显降低;从经济结构来看,农业比例较小,工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逐步提升;从社会结构来看,多数社会成员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由于市场分工的拓展,社会利益群体开始分化,利益分化的结果将相对稳定一个时期。总的来看,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但全社会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保障并提升人的发展权成为发展型新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核心目标。从根本上说,新阶段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是满足人的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由此促进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战略性提升。

  《南风窗》:当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消费需求显然会大大提高。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中国扩大内需扩大的其实主要是投资,消费一直没有很好地启动,但中国要实现经济转型,显然要启动国内消费市场,怎样才能真正启动消费?

  迟福林: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可以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格局。从理论上说,人均GDP在3000~4000美元间,应该是一个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的拐点。从现实而言,城市由住房和汽车刺激拉动消费提升,农村在多种作用刺激下消费潜力开始释放。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几年农村潜在消费需求释放的更多。但这个趋势不是自然形成的过程,关键取决于两条:一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要调整;二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二五”时期,我国应在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推进相关方面的制度改革上有一些重要的举措,这对于形成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消费拐点到来后,应该是生存问题解决,发展性问题突出的时候。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是文化消费大幅提升的阶段。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但人均文化消费水平只有发达国家的1/4,应当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在大幅提升的历史拐点。从国际比较看,美国文化产业比重达到25%,相当于我国2008年GDP的82%,日本为20%,欧洲平均为10%~15%,韩国也高于15%。可见,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空间还很大。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400亿元,占GDP比重2.5%。有专家预测,如果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3万亿元。

  从农民工到市民

  《南风窗》:消费主导关键是要释放出7亿多农民的消费需求,您主张让农民工在“十二五”成为历史,引起了很大反响。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30年来,这个“特殊群体”在为工业化、城市化作出历史性巨大贡献的同时,却难以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要让农民工在“十二五”成为历史,目前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十二五”期间是否能全部得到有效解决?

  迟福林: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城乡一体化,都绕不过“农民工”这个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既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头戏,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变与农村改革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成为建设消费大国的主要载体。未来5年左右,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就是说城镇化率每年增长至少1%~1.2%,搞得好1.3%~1.4%是很有可能的。

  我曾建议“十二五”时期分两步走,第一步,前三年实现中小城镇户籍制度全面放开;第二步,后两年实现大城市户籍制度基本放开。“十二五”末期,把农民工“暂住证”改为“居住证”,实现农民工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统一管理。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我认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基本不存在难以解决的体制性问题。像户籍、公共服务、住房保障等诸多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其中最难的可能是住房保障问题,要不要把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需要区别不同情况出台政策,但不是不能解决。

  《南风窗》:目前很多地方都在着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就其它国家的经验来说,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但目前中国城市化中农民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好处?

  迟福林:好多地方搞的城乡一体化试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土地换社保的做法。这种做法会造成后患,产生更大的社会问题。作为公民,农民本就应享受基本社会保障。土地是农民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城市化中,土地收益是农民成为市民后实现自身发展的原始资本。

  《南风窗》:和“十一五”时期相比,“十二五”时期更具备哪些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有利条件?

  迟福林:“十二五”时期一些条件更加成熟,首先是国家财力更充裕,更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农民工结构发生了变化,从以60、70后为主体逐渐过渡到以80后为主体,80后和60、70后的最大不同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不愿意、也不可能再返回农村,他们更习惯也更依赖城市生活。三是农民工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实际上已经留在城市里。农民工问题是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早解决比晚解决成本小得多,“十二五”时期解决比拖到“十三五”再解决会避免很多社会问题。农民工问题一定要解决,要提早解决,这是一个大判断和大战略问题,不应被技术性难题吓倒。  

  转变发展方式的无锡样本

  文_黄少卿

  无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无锡在80年代所创立的“苏南模式”正在失去其光环,随着国内大部分产品变为买方市场,苏南大量乡镇企业亏损严重,经营举步维艰。在这种背景下,无锡不得不着手进行以乡镇企业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制度调整。经过两次艰难改制,绝大部分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转变为产权更加明晰的私营企业,各级地方政府对企业经营的直接控制权被削弱。改制进一步释放了无锡当地的企业家才能,一批新兴的私营企业脱颖而出,开始成为引领无锡经济发展的新主力军。这10年间,尽管无锡并没有明确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但是,产权制度的重大变化所带来的“预算约束的硬化”改变了企业的微观行为方式,90年代后期一度提高了无锡的经济增长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新的产权体系成为“十一五”以来无锡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基础。

  无锡政府的转型举措

  根据已有的数据分析,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无锡在“十五”期间经济效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作为衡量增长效率重要指标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70%左右滑落到20%以下;而物质资本的贡献则由30%左右快速提高到接近70%。与此同时,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加速递增,无锡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空前加大。另外就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赶不上GDP的增长,收入分配状况难以得到改善。

  然而,到2005年前后,由于各种因素的碰头,这种外延式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了。这些因素包括:投资率年年攀升,已经触及“天花板”;劳动力价格上涨、土地开发成本提高和人民币升值同时来到,导致制造成本快速增加,出口的成本优势在不断丧失;环境的制约日益突出,空气和水污染程度屡创新高,明显高过周边城市,水污染更是直接引发了后来的蓝藻事件。

  基于这种局面,无锡政府对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和政策举措进行了重新考量,提出要“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要“以结构调整、城乡统筹、改革创新和环境保护四大战略举措为突破口,由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型”。今天来看,无锡当时提出的四大战略举措并非一句空话,“十一五”期间,无锡政府在落实这些战略举措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在结构调整方面,无锡把工作重点放在以人才战略促进产业升级上面。无锡的人才战略包括两项具体政策,一是发起建立“7+1”(包括清华、北大等7所著名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引进人才,引导国内的技术创新成果来无锡进行产业化转化;二是启动实施吸引海外留学归国创业领军型人才计划,即“530”计划,该计划具体设想是5年内吸引由海归创业人才主持的30个项目落户无锡,事实上,不到3年便有639个项目、3400多名海归创业人才落地无锡,而2009年申报的“530”项目数量即超过800个。

  在城乡统筹方面,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来营造和谐的城乡关系。在改革创新方面,以机制创新改进社会创业创新活动环境。具体举措包括两大类:第一类为如何完善无锡的市场环境,如由各级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到无锡开展创业投资活动。第二类为如何打造高效率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以太湖治理为核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典型城市,无锡在面对转型压力,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困难面前,所作的这些转型探索无疑值得全国其他地区研究、参考和借鉴。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