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探寻台湾创意产业发达原因:创意透过选举而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2日12:00  南都周刊
探寻台湾创意产业发达原因:创意透过选举而来
《南都周刊》2010年第40期封面:台湾为什么有创意

探寻台湾创意产业发达原因:创意透过选举而来
台湾的创意是街头花招百出的选举文宣 插图/向朝晖

探寻台湾创意产业发达原因:创意透过选举而来
  桃园推动观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设立“两蒋文化园区”,两蒋公仔极受大陆游客青睐。摄影_孙海

  台湾为什么有创意?

  南都周刊特约记者_黄奕潆 台湾报道

  对于百万陆客来说,台湾的创意是街头花招百出的选举文宣,是原本各走各的粉圆与奶茶交集而成的珍珠奶茶,是根植于苗栗原乡文化的华陶窑,是士林夜市,是诚品书店,是周杰伦,是云门舞集。

  对于台湾来说,台湾的创意正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动力和文化输出。

  随着以高科技资讯为特征的第三波产业的成熟,内容被视为“第四波” 经济动力,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发轫于2002年的台湾创意,最近开始发力: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设立文创研究院,甚至投下330亿台币资金。这些动作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台湾的重要性。

  从动手到动脑,从追求GDP到注重内容,从面对上流客户到冲击大众的心灵。“Made in Taiwan”,不再只是单纯的代工,而是根植于本土文化之上的原创力。

  有人说,文化创意产业将会是台湾下一个金矿?也有人说,台湾只是从“制造代工”走向“文化代工”?

  而这些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台湾为什么有创意?

  10月10日,台湾“双十节”。年轻人以百般花招游行过“总统府”前方,笑靥灿烂,街头拍卖着衣帽纪念品,平日肃穆之地,这天俨然是个热闹的市集;仁爱路的另一端,参选台北市长的苏贞昌招集了一群年轻音乐人举办“Open Taipei”的签唱会,唱歌的不是“电火球”,签名的却是苏贞昌。专辑首发三千随即销售一空,年轻人或许对选举无感,但却对创意埋单。

  主打歌《在这城市写下爱》以美感的MV和悦耳的旋律在网络上传遍,有些人一时不查还以为是7-11的城市形象广告,了解到是政治营销专辑也无不悦,仍是赞叹做得好。香港《南华早报》记者曾锦雯看到这个视频后,对绿营选举操作手法感到佩服,直说香港应该好好学学。10年前,曾锦雯的同事们组团到台湾报道选举,尽管不算支持陈水扁,但都忍不住买了几件扁帽工厂的创意产品。在他们眼中,台湾的选举真的很“潮”。

  台湾一名政治公关公司主管坦言,“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有一部分就是透过选举而来的。”

  录制这张“城市概念专辑”的独立乐团,有许多都是批评政府出名的,他们将对政治的不满转化为创作,在舞台上发泄嘶吼,台下观众也为之沸腾。他们不怕得罪政客,也无须在乎选民,创作者只对自己表达的欲念忠诚。

  创意,无非就是表达的欲望,以一种创新的语言、文字甚至是生活方式,诠释自己的意见和思想,让它显得独特或充满个人风格。从高雅艺术、流行娱乐甚至民间生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因而会追求自己的品位和特色。创意,因为这些别出心裁而生。

  台湾有什么创意?对于100多万陆客而言,是原本各走各的粉圆与奶茶交集而成的珍珠奶茶,是成为台北新地标的诚品书店,是根植于本土原乡文化的华陶窑,是士林夜市,是F4,是罗大佑周杰伦,是云门舞集。

  从动手到动脑,从追求GDP到注重内容,从面对上流客户到冲击大众的心灵。有人说,文化创意产业将会是台湾下一个金矿?也有人说,台湾只是从“制造代工”走向“文化代工”?

  Made in Taiwan

  9月,台湾生活美食家韩良露,先后带了来自纽约和香港的媒体朋友逛永康街一带,去了几个可以称之为“把生意做成文化”的地方,深获这些媒体人士的喜爱。

  在《联合报》的专栏里,韩良露写道:为什么这些“把生意做成文化”,而非“把文化做成生意”的店家会如此让人感动?某位香港记者说在香港不容易看到这些傻气、坚持理想的生意人。

  香港人时常称赞台湾有文化,许多香港作家、文化人时常到台湾买书购物逛诚品,享受台湾的文化气息。香港《字花》编辑邓小桦便常说自己受台湾文学、出版影响,独立漫画家李智海也推崇台湾的创意。尽管有一代台湾人深受香港流行文化影响,对于香港人的肯定有点摸不着头绪,但台湾的“文化创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亚洲。

  一个全球性NGO组织的新加坡工作人员邝小姐形容在她所住的小区,婆婆妈妈们每天下午都讨论着台湾连续剧《爱》,马来西亚砂劳越的华人家庭也离不开台湾的闽南语连续剧,和几年前风靡日本、东南亚和大陆的偶像剧相比,这股台湾本土剧的热潮有些不可思议。遑论台湾几乎成为流行音乐中心,华人歌手都要在台湾“漂”过一次,重新打造,一个流行文化的寻梦园。

  “脱离台湾的土地,很多想法就出不来。”40多岁的台湾导演杨顺清曾经到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却无法获得创作的灵感。台湾音乐创意人陈泽衫,喜欢到西门町、士林夜市去感触社会,他说,“我的创意来自我喜欢这个社会。”

  对于大陆人来说,台湾文化常让他们钦羡,来台湾不免造访故宫,逛诚品书店。每个表演家、艺术工作者都不忘留下一句“台湾保有珍贵的中华文化”,懂得文化懂得戏。

  媒体曾经报道大陆的“Made in Taiwan”热潮:中华两岸连锁经营协会理事长王国安曾说,某次连锁加盟展结束时,厂商忙着整理打包商品,会场上只剩下一把雨伞道具撑开展示,参观的大陆民众看着雨伞问这把雨伞是台湾制造的吗?台湾厂商说是的,瞬间一堆人抢着要买这把“Made in Taiwan”的雨伞。

  亚太文化创意产业理事长、台湾法蓝瓷总裁陈立恒每年多次到大陆,除了忙本业以外,还得到处教课,因为大陆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希望他谈谈台湾文化创意的“底蕴”,他们希望借着台湾的经验,补足他们的文化和事业经营的缺失。

  “第四波”动力

  随着以高科技资讯为特征的第三波产业的成熟,内容产业被视为“第四波” 经济动力,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1990年代后期,英国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而台湾,从1995年开始便提出“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想法,但直到2002年才正式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政策发展方向,还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根据2003年台湾经建会报告,该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所创造的附加价值达2365亿元新台币,占GDP比率仅2.4%,此比率不但远低于英、美的7%以上,在亚洲四小龙中也敬陪末座。

  报告中以韩国的游戏和影视产业为例,表明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最有潜力的产业,而这一年,《流星花园》和F4风潮正席卷亚洲。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是什么?早前,台湾并未作出明确的定义和统计,因此文建会在相关发展计划中,根据台湾经济研究院所分类的税务行业,而定出“文化、运动与休闲服务业”,包含出版、电影及录像带、手工艺品、古物、古董买卖、广播电视甚至文化观光、婚纱摄影等16类。

  除此之外,今年不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通过,台湾文建会还设立文创研究院。近日甚至投下330亿资金,这些动作在表明,文创对台湾的重要性。

  根据《2008年台湾文化创意发展年报》统计,2002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为新台币4353亿元,到了2007年,成长至新台币6329亿元(占总体GDP的2.65%),平均每年增长7.7%,远高于台湾整体经济的平均增长率3.7%,由此可知,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

  另外,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就业人数也逐年成长,从2002年16.2万人,增至2007年21.1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2.06%)。根据台湾“行政院”计划,预计在5年内创造上兆元产值,并增加20万个就业机会。

  当文化加上科技,是否潜力无穷?2007年的发展数字,似乎并没有支撑这一点。根据台经院原先的保守预测,2008年台湾文创产业将达到11600多亿元台币。

  于是,借着开拓大陆市场,进而朝向国际,让台湾成为亚太文创产业汇流中心,成为这些政策的方向。曾经在台湾文化总会担任领导的资深文化记者表示,台湾的文创业从西方发展已久的市场来看,并不成熟,所以必须面向大陆以及华语市场来检验自己的位置,“放在华人世界来看比较准确,也比较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他以音乐剧为例,华人音乐剧再好都难以和西方历史悠久的百老汇抗衡,若直接面向世界,将无法了解自己的可能性以及该扮演的角色。

  创意原动力

  随着两岸交流越发密切,文化创意的合作成为两岸共同的话题和倾向。例如许多电影人纷纷构思提案讨论,如何结合大陆资金、技术和台湾的创意人才。例如台湾导演陈国富投身到华谊兄弟,便让自己的创意在大陆实现。

  大陆文化界看台湾文化创意的蓬勃,总断定台湾保留了传统文化,而大陆断了十年承接,事实上却忽略了台湾也曾走过单一价值的威权体系,并且只遵从集体主义。

  作家白先勇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台湾是一种开放自由的社会,没有大陆的僵化”,多半因为台湾经过多国殖民,位处海洋重要角色,而产生的开放性格。“台湾其实是多元文化,”白先勇说,“中国文化应该是在台湾再造。”

  台湾也曾经被禁锢自由。在过去国民党的威权时代,“集体主义”从小就圈固着孩子,不容怀疑的“爱国”,唱个“国歌”爱着“国旗”,齐耳短发和制服削去一个人的个性,考试有着标准答案,行为不能脱离规矩……许多长辈都说,他们最大的自由,只有在裙子的长度动动脑筋,或者帮自己别上一个可爱的发夹。

  然而在这样的时代,台湾仍孕育出不少优秀的创作人才,他们因不愿被制式价值限制,积极从生活中找灵感,发展出自己独树一格的创意。极受到大陆推崇的赖声川和王伟忠都是例子。

  因《暗恋桃花源》和《宝岛一村》在大陆受欢迎的赖声川,曾为台湾读者书写一本《创意学》,在其中,他表示:“人人都有创意的能量。”

  赖声川回忆自己大学联考时,曾想报考师大美术系。在高中美术课缺乏的情况下,他唯有自己摸索学习。在加考国画术科时,他看着宣纸,静心磨墨,希望画出一幅有创意的国画,没想到头一抬,发现数十位考生都已画完,全都是整整齐齐的山水画,“每一位考生早就练好他们要画的国画,背好了,像是从心中默写出来,然后交卷。看样子每一位都在上同一家补习班,因为画的都差不多。”赖声川没考上,但他觉得这样的失败对他不算坏事,因为创意并非“框定”住的答案。

  赖声川在书中表示,创意可以透过学习来增加功力,“智慧与方法”是训练的内容,“智能要在生活中学习,方法是在艺术中学习。”对于创意,他有一套简明的定义:“创意就是出一个题目,然后解这个题目。”

  综艺鬼才王伟忠出生在传统眷村,顽皮不守规矩的个性让他总在那些一板一眼的学校功课外大动脑筋,他称自己从小就有一种“混”的精神,在和眷村妈妈们中间学会各种南腔北调,还收藏了说不完的人生故事,成为他创作的“子弹”。而当时贫穷匮乏的生活,也让他深谙“穷则变,变则通”的精髓,资源越是有限,越是要动脑筋把事情做好。“创意”也就油然而生。

  从“代工”到“创造者”

  在台湾走过贫乏的那些年代,借着“世界代工厂”的角色为自己积累财富,与此同时,台湾人不停和外界接触,援引进许多新的视野和想法,无论是服装设计、电影、音乐或出版都试着追赶上潮流,并且依据本土市场的需求调整自己,成为具有台湾创意的产品。

  熟悉台湾史的人都会自嘲为“海盗之子”,四百年前除了汉人移垦外,有若干为了生存而投身“私人武装海洋企业”的闽粤地区人民,因为当时明清政府不容,被斥为海盗追捕。台湾经济刚起飞之时,也曾以模仿、复制海外产品出名,在政府下禁令而台湾人学精后,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特色,亦从“代工”的角色,转成为“创造者”。

  国际知名摄影师李屏宾回忆起自己在中影时期没有人可以问可以教,都靠自己摸索,直到赴香港拍戏,才累积越来越多想法和经验,最终得到自己的风格。然而这一切,都仍以他拍《童年往事》、《悲情城市》等电影的老搭档侯孝贤的拍片哲理为基底:“要适应环境。”

  适应匮乏、适应气候不佳、适应市场反应、适应国际情势……简单地说,就是“弹性”,为了适应而动脑筋,为了调整自己而有弹性,台湾人的创意时常体现在他本身的“不足”或者是“小”,小要博大,往往需要花更多心思,而这就是创意。

  东吴大学社会系助理教授刘维公曾对媒体表示,“台湾是华人消费市场的实验地”,因为台湾市场规模不大,竞争激烈,台湾消费者的喜好是华人市场的缩影,提供不少创意人在台湾练兵的机会。

  “台湾应该结合达人、天才、高手及企业财力,有组织地做文创,看看能不能把事业变产业,发展品牌!”王伟忠说,过去靠着单打独斗,或许在台湾能够称王,但随着中国市场崛起,可望成为世界、主流市场,让他加入台湾“文创一号”团队,学做产业家。

  王伟忠的想法是,中国崛起也带动华流热,正是台湾文创业向外发展的机会,“先从两岸共同元素去挖宝,只要5个案子中1个,就可能带起台湾的产业链。”

  近日,台湾文建会召开了一场“促进民间参与投资文创产业”记者会,让台湾企业界与文创界携手共创文创事业新版图。由于台湾市场不够,许多文创人才都流失到大陆,让政府亟欲撑起文创平台,除了投注资金外,也力邀企业加入。不少台湾企业家坦言,加入是因为闻到“钱味”。

  “我们要成为文创‘先锋’,不要成为‘先烈’!”企业人士打趣将成为文创先行者,然而如同郭台铭等企业家投入电影产业,许多对文创业有兴趣的财团,着眼的多为影视计划,对于设计业较为忽略,遑论出版、艺文表演等项目。

  相比政府、企业人士的乐观,学界似乎对于前景有点担忧。

  占领华人市场是这些年台湾政府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尽管成绩逐渐亮眼,但面对紧追在后的大陆文创业,不免也会失去自信。

  “我们只领先大陆10年。”淡江大学教授吴锡德说,大陆正积极模仿吸收台湾的优势。

  作为移民城市,台湾的文化自始有浅碟化、缺少主体性的特性,这是台湾创意产业的挑战,也让文化评论家南方朔悲观认为,“(或许)你也只是帮人家文化代工而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南都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创意产业 台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