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甘肃骊靬仍神秘 罗马军团后裔不是唯一研究项目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30日13:03  中国社会科学报

  骊靬仍然神秘并充满魅力——访澳大利亚作家大卫·哈里斯

  作 者:曾江

  骊靬“罗马人”的来源和身份都还没有得到很精确的确认,因此,骊靬仍然是神秘的,并充满了魅力。

  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卫·哈里斯受德效骞启发,为追寻所谓“遗失的罗马军团”下落之谜来到中国。在兰州,他和西北民族学院关意权、兰州大学 陈正义等学者合作,在前人基础上经过研究,他们认为,永昌县者来寨(现骊靬村)就是安置西汉罗马军团的骊靬城。如果说德效骞的观点只是一个学术假说,仅限 于在学术界内部讨论,那么自此随着媒体的广泛报道和转载,骊靬成为大众视野中的话题。

  时隔多年,哈里斯现在对骊靬研究和骊靬文化有什么看法呢?近日,本报记者联系到哈里斯先生,对他进行了采访。哈里斯今年68岁了,是澳大利亚颇为有名的作家。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当年和中国学者合作研究,提出的骊靬为“罗马城”观点引起中国和国际上公众的广泛关注,请问您的著作出版后在海外影 响如何?

  哈里斯:骊靬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在河西走廊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学者仍然 对骊靬研究感兴趣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当年我的工作得益于中国学者西北民族学院关意权和兰州大学陈正义等学者的研究工作,我要对他们表示感谢。

  我的著作《骊靬:寻找遗失的中国罗马城》(Black Horse Odyssey:Search for the Lost City of Rome in China)在中国以外引起了广泛兴趣,许多人在阅读书后联系我,与我进行交流。我认为近年来关于这一题材最有影响的是“探索亚洲网络”公司 (Discovery Network Asia)在200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为此他们在中国、亚洲其他多个国家和欧洲进行了广泛的拍摄工作。

  由于与骊靬相关的工作,我在1990年曾获得Italian Encyclopedic Institute颁发的Virgiliana奖(The Virgiliana Medal),由该所负责人Vincenzo Cappellletti教授颁发。

  《中国社会科学报》:差不多过去20年了,您现在对骊靬为所谓的“中国罗马城”问题怎么看?

  哈里斯:我的骊靬研究的灵感来自于牛津大学教授德效骞提出的假设——骊靬城是汉王朝将西方降人作为雇佣军安置的城市,这些士兵可能是在卡尔莱战役中战败的罗马军团的 残余部队,他们流散在中亚一带,汉朝将军陈汤攻下郅支城后,他们成为陈汤的俘虏。

  根据此后更为深入的综合研究,德效骞的假设是不准确的,因为,骊靬是在陈汤攻打郅支城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因此,骊靬“罗马人”可能并不是一个遗失的军团的士兵,而更可能是在许多个世纪中不断移入河西走廊的移民潮中的一支。当然,他们的来源和身份都还没有得到很精确的确认,因此,骊靬仍然是神秘的,并充满了魅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永昌当地发展骊靬文化有什么建议?近年有没有准备再次访问骊靬?

  哈里斯:我认为,可以用两个方法保护和开发骊靬文化——教育和旅游。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在永昌县博物馆积累更多的考古发掘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我也听说了,永昌 县有关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骊靬观光旅游。

  为了进行骊靬研究, 1988—1991年我访问过中国。后来,为了撰写我的另一本著作《满潮》(High Tide),我还访问过中国香港、广州和佛山,那本书是关于中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商业交往方面的。2004年11月,“探索亚洲网络”公司拍摄罗马军团纪录 片时,我随摄制组再次访问过中国。近期,我没有访问永昌的计划,但是我很想念包括宋国荣等在永昌的我的中国朋友们。我很怀念在永昌的快乐时光!

  探究骊靬村民身份之谜仍有学术价值——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

  作 者:江欣

  从学术上说,能够追根溯源,找到骊靬村居民的祖先,这本身就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多年前,您曾经就骊靬村居民是罗马军团后裔一说发文提出异议。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如 今,您的观点是否有改变?

  杨共乐:从相关文献分析的角度看,我觉得有关骊靬村居民是罗马军团后裔 一说很难成立。对此我依然坚持我个人此前的观点。

  按《汉书·地理志》的说法,骊靬为张掖郡辖下的一个县。此县位于今甘肃境内的永昌, 具体设置时间不详。若与张掖郡同时设立,则其设置年代应为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这比克拉苏军团早50多年,两者之间显然没有关系。如果按德效 骞的说法,该县设立于公元5年,那么它的设置也肯定与克拉苏军团无关。因为按照罗马兵制,从军服役的最低年龄为17周岁。公元前54年是17岁的青年,到 公元5年就应该是70多岁的老人了。更何况,克拉苏的军队主要来自前任叙利亚总督加比尼乌斯的东方军团和部分参加高卢作战的士兵,所以他们的最低年龄肯定 要大于17周岁。用70多岁的老兵来筑城戍边显然是不可能的。另外,现有史料中,我们能够看到卡尔莱之战后克拉苏残部的去向。克拉苏之子小克拉苏更是战死 沙场,根本不可能率军突围。总之,把骊靬说成是西汉政府安置罗马战俘的城市是没有史料和事实依据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日成立的兰州大学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将中国的罗马军团后裔作为其研究课题之一。对此,您有何看法?

  杨共乐:骊靬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地点,与欧罗巴人有一些来往和接触也是非常正常的。虽然目前有一些DNA研究的成果已经表明,骊靬村的 居民没有罗马血统,但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说,不管对骊靬村居民是罗马军团后裔一说持肯定还是否定的观点,在没有定论之前,都应该受到重视与尊重。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日各大媒体对骊靬村居民的身份之谜争相报道,您认为媒体的介入对学术研究有何影响?

  杨共乐:这个事情能够引起新闻媒体关注是非常自然的。因为这一结论如果能够成立,那么东西方关系史确实有重新改写的 必要。应该说,媒体的关注可以更好地推动学术界尽快解开骊靬村居民的身份之谜。因为从学术上说,能够追根溯源,找到骊靬村居民的祖先,这本身就有重要的学 术价值。(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江欣)

  “早期中国罗马军团后裔”不是唯一研究项目——访兰州大学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袁洪庚

  作者:曾江

  意大利研究中心成立的目的就是开展对古罗马以来的意大利文化以及中国—意大利交流史的全面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兰州大学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意大利研究中心”)的成立受到媒体的热切关注。 有媒体报道,您在揭牌仪式上提到,希望通过挖掘发现更多有关中国早期与罗马帝国联系的证据,以证明有关骊靬村居民是罗马军团后裔的说法。对此,意大利研究中心是否已经有相关计划?

  袁洪庚:意大利研究中心的成立受到学校及甘肃省、兰州市各方党政领导的 高度关注。为庆祝该研究中心的成立,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教授特别邀请意大利驻华大使里卡尔多·谢飒(Riccardo Sessa)前来参加揭牌仪式。新华社甘肃分社、甘肃省电视台等中央在甘媒体和甘肃省、兰州市各级媒体共计17家单位也受邀对揭牌仪式进行了采访报道。此 外,凤凰网等多家网站也在11月7—10日期间从不同角度报道了意大利研究中心成立的消息。

  有关媒体提到我在揭牌仪式上表示,意大利 研究中心将寻找更多中国早期与罗马帝国联系的证据。但是,我的讲话中并未涉及这一内容,揭牌仪式之前、当天和之后,我都没有见过记者。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能否介绍一下意大利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

  袁洪庚:从 兰州大学 “做西部文章” 的学术定位来看,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研究应是做西部文章的特色和重点之一。连接丝绸之路两端的秦汉—罗马、中华—意大利的综合性文化研究,更是题中应有之 义。经多年来致力推进中国和意大利两国友好关系的海内外知名儒商李文辉博士以及长期从事中西文化对话交流、与兰州大学有密切交往的知名学者梁燕城教授联合 倡议,由李文辉博士资助,学校决定建立意大利研究中心。

  意大利研究中心成立的目的就是开展对古罗马以来的意大利文化以及中国—意大利 交流史的全面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意大利研究中心成立后有没有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有关中 国罗马军团后裔的研究是否在计划之中?

  袁洪庚:目前,意大利研究中心的工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逐 步展开。首先是深入开展意大利语教学。其次是充分发挥有关学者专长,继续开展已有一定基础的古罗马历史、意大利历史的研究工作,并逐渐将研究辐射到人文、 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未来,我们还要发挥兰州大学理工科优势,开展对现当代意大利在国际上领先的工业设计研究,如航空、汽车、皮革工业等方面的研究。

  有关“早期中国罗马军团后裔”和“马可·波罗时代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已经展开。此外,我们还有一些研究项目已列入近几年的学术研究规划, 如:Umberto Eco研究、费德里科·费里尼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意大利时装等高档消费品在华走势等。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曾江 )

  骊靬“罗马城”作为国际学术争议话题的由来

  作者:曾江

  所谓的骊靬“罗马军团”问题的起点是发生在公元前欧亚大陆腹地的两次战争,分别与东方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有关,时间相距不过17年。

  公元前53年,克拉苏率领的罗马军团在卡尔莱战役中惨败,克拉苏战死,几乎全军覆没,部分突围的罗马军团下落不明。

  公元前36年,汉将军陈汤发西域诸国兵,奔袭千里,攻破郅支城,擒杀郅支单于。在班固《汉书·陈汤传》中对这一战役有详尽的描述,出现“鱼鳞阵”、“重木城”等词语。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汉学家德效骞(Homer H. Dubs)在汉学学术期刊《通报》发表《公元前36年中国人与罗马人的一次军事接触》,在此基础上,1957年,德效骞撰写了《古中国境内的一个罗马城》,提出汉代骊靬县是汉王朝安置罗马军团余部之城,德效骞将公元前发生在欧亚大陆腹地的这两次战役联系起来,论述认为克拉苏兵败之后,突围的罗马军团辗转来到中亚一带,陈汤攻破郅支城时遇到布置“鱼鳞阵”的防卫部队就属于罗马军团,随后,汉王朝设置骊靬城安置投降的罗马军团。

  虽然中国古代传统学术亦有类似观点,但是德效骞的论文是国外学术界第一次提出骊靬是“罗马城”的学术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不少争议,也使这一问题成为古代中西交流史上的一个国际学术问题。德效骞的观点很快就遭到余英时、杨希枚等史学家的批评。

  80年代末,澳大利亚学者大卫·哈里斯(David Harris)受德效骞文章启发,来到甘肃寻找“罗马城”。哈里斯与西北民族学院关意权、兰州大学陈正义、苏联学者弗·维·瓦谢尼金组成研究组,在德效骞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并提出永昌县者来寨村就是汉代骊靬县旧址。1989年,《参考消息》刊发《中国西部有座古罗马城市》,《人民日报》刊发《永昌有座西汉安置罗马战俘城》,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由此使骊靬“罗马城”问题从学术界进入大众视野。随后,国内外大量大众媒体持续关注报道,至今未息。清华大学张绪山《“中国境内罗马战俘城”问题检评》、中国社会科学院施爱东《骊靬传说:竞择生存的历史叙事》对历年来相关报道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评述。

  关于骊靬“罗马城”问题,国内学术界已经展开多次激烈的学术争议。

  永昌县骊靬文化研究会的宋国荣等编辑了《骊靬探丛》(陕西旅游出版社2005年)。随着讨论的深入,支持派也随着研究的进展而调整修正其学术观点,如有的学者不再坚持陈汤俘获说,而是认为骊靬“罗马人”有着更复杂的来源。

  另外,学术界反驳之声也一直没有平息。历年来有兰州大学刘光华等撰写《骊靬是西汉安置罗马战俘城商榷》,汪受宽撰写《驳古罗马军团安置骊靬说》、《骊靬县名由来与设置年代检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德芳《悬泉汉简研究》一书和《汉简确证:汉代骊靬城与罗马战俘无关》一文,复旦大学葛剑雄《天涯何处罗马城》等都曾经提出质疑乃至否定性的意见。台湾大学邢义田《从金关、悬泉置汉简和罗马史料再探所谓罗马人建骊靬城的问题》根据有关骊靬的汉简和罗马方面的史料,否定骊靬“罗马城”说,认为骊靬县居民为汉之齐民,其中可能有若干汉化的“胡人”,但无法证明其原本是罗马人或罗马人的后裔。

  2006年以来,兰州大学谢小冬等承担“河西走廊骊靬人群体遗传研究”,目前已经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如周瑞霞博士论文《中国甘肃永昌骊靬人的父系遗传多态性研究》(2007年)、马国荣的硕士论文《通过线粒体母系遗传的角度去探究其种族起源显得尤为重要》(2009年)的研究结论都不支持骊靬人为古罗马军团后裔的假说。

  2010年11月6日,兰州大学成立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早期中国罗马军团后裔问题”成为中心研究的两个重要课题之一。

  2010年11月中下旬,《中国社会科学报》派记者前往永昌县考察,对骊靬村、骊靬研究、骊靬文化发展等现状进行学术报道。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罗马军团 骊靬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