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阜阳,如何引领新皖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7日09:51  《决策》杂志

  新阜阳,如何引领新皖北?

  ■本刊记者  徐浩程

  2010年10月的一天下午,宋光明指着身后的安徽沪千实业有限公司,笑道:“再往西边走,其实条件都差不多,但我们是不敢去的。”两年前,在考察了10多个地方后,沪千实业最终选择了阜阳市的阜南县。

  更早前,外界看阜南并没有这么好。转变正在发生。经过多年的累积和叠加效应,2009年阜阳走到了全面转折的拐点,“阜阳走出了过去一系列事件的负面影响,走出了干部群众信心偏低的状态,也走出了经济发展相对低迷的状况。”阜阳市副市长刘辉向《决策》研判道。

  阜阳真的变了吗?阜阳是如何变的?追问阜阳,其实是在追问皖北。阜阳是皖北的一个符号,从新阜阳到新皖北,“改变”一词是最好的概括。

  “百闻不如一见”

  “来到阜阳,才知道什么叫做‘百闻不如一见’。看到的阜阳比听到的阜阳要好,过去偏见在这次行程之中得到了纠正。”2010年9月,在阜阳采风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钱江等人赞誉道。此言一时成为阜阳对外介绍的名言。

  到阜阳能见到什么?

  在进入阜南县的路上,“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的大广告牌异常醒目,提醒着每一个进入者要关注阜南的变化。类似的名片,阜阳还有一个——“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2009年,江苏省副省长史和平亲手将这个头衔授予阜阳。

  如今,中国对外投资最多的两个地区同时授予阜阳荣誉,其背后是环境、信心、活力、开放度等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在阜阳的重聚。

  苏浙两省的外部评价表明,阜阳投资环境的逐渐改善,让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者乐于到阜阳来。“现在到阜阳调研、考察、投资的人越来越多。”阜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斌告诉《决策》,“而且阜阳自己也变得会招商,有底气向外界推介自己。”

  商来贾往,显示的是一个区域的信心、活力与开放程度;相互交流与碰撞中,则引导一个区域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安徽省委党校对阜阳的关注。作为安徽省的智囊,“以前省委党校的教授很少到阜阳来,也很少关注阜阳,即便关注也是一些负面的消息。”阜阳市委书记宋卫平告诉《决策》,“省委党校的部分教授来调研后,他们对阜阳的印象发生巨大变化,开始研究阜阳,阜阳的一些成功案例也走进了党校的课题。”

  这些事例都在向外界传递一个清晰的信息——阜阳正在转变中。

  从媒体的报道中,也能清楚地感知这种变化。如今,不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其它各类媒体,都在比较客观公正的描写阜阳,报道一个崭新的阜阳。

  显而易见,新阜阳的确立,首先得益于阜阳自身一系列扭转形象的强力举措。

  2006年10月底,时任阜阳市委书记胡连松接受媒体专访,畅谈“新阜阳”的概念,希望“把广大干部从过去的那种阴影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淡忘过去,重新开始”。2007年11月,宋卫平任市委书记之初,便到宣传系统调研,指出要“进一步塑造阜阳良好的对外形象”。

  相对于对外宣传来说,更重要的是自治自强。

  可以说,如何转变干部作风,是阜阳市党政决策者花精力最多的一个问题。经过数年来的持续努力,效果正在显现,阜阳的党风政风有了很大好转。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1年,阜阳市一次民意调查显示,群众对干部队伍的满意度不足30%;2007年,再做这个民意调查时,满意度指数上升到72%。

  在这一系列的改变与被改变中,一个新阜阳的形象正在逐步树立起来。

  一个真实的阜阳

  “我是‘新皖北人’,原先也没有去过阜阳,我脑子里的阜阳形象都是媒体告诉我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实的,但这不是阜阳的全部,更不是现在的阜阳。我来招商引资开推介会,就是要把真实的阜阳告诉你们。”阜阳市委常委、阜南县委书记倪建胜在浙江招商时,面对200位企业家,说出了这番满含感情的话。

  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阜阳”?

  “在2009年阜阳市工业发展调度会上,我们提出来阜阳工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拐点。经过2010年的努力,可以说不仅是阜阳的工业,整个阜阳,包括工业、农业、城市建设还有城乡统筹,以及民生、和谐、社会稳定等,都进入到一个拐点。”刘辉告诉《决策》。经济数据更是“拐点论”的有力支撑。2009年,阜阳的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相对于全国是在2003年、安徽是在2005年达到这个水平,阜阳分别晚了6年和4年,但阜阳是一个人口1000万的传统农区,显然已是不易。

  同时,阜阳的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在2009年都突破30%。按照经济学规律,突破30%意味着一个区域进入持续加速增长时期。而且,阜阳的三次产业结构,在2009年也发生了根本性调整,第二产业首次超过一产、三产,占主导地位。这一改变标志着阜阳不再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地区。支撑阜阳经济态势改变的,是一批大项目,阜阳工业经济开始在点上取得突破。开乐专用汽车、昊源化工大化肥、临沂商城、汽贸物流园、华润、保利、沃尔玛……都在撞击着每一位走进阜阳的人,传统认识与固有看法被阜阳的改变所改变。

  经济形态改变的同时,阜阳也在梳理、总结、重塑自己的城市精神。“以前谈到阜阳就容易联想到一些负面信息,因此缺乏自信,这怎么行呢?一个城市发展需要自己的精神。”在宋卫平看来,蓄势迸发的阜阳,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在经历长期实践的砥砺之后,2010年,阜阳提出要大力弘扬“王家坝精神”和“农民工精神”,“推出这两种精神,彰显了阜阳的胸襟气度和腾飞梦想。”宋卫平说。

  对于这两种精神的提出与形成,阜阳市一位官员告诉《决策》:“在一年多前,市委就提出了这两种精神,组织和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对这两种精神的讨论。”实际上,从其实施来看,讨论的过程虽没有冠以解放思想之名,却有思想解放大讨论之实。最终关于两种精神的讨论,成为阜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汇聚智慧、提振信心的过程。

  对此,相关专家向《决策》赞誉道:“阜阳在思想观念上是必须突破的,需要一场思想观念大解放的讨论。因为越是敏感的地方,越是不能妄自菲薄,需要有一些创新性的东西,才能打破沉闷的局面,搅动起发展的活力。”

  显然,不管是经济形态改变,还是提振信心,一个真实的阜阳,一定是多维度的。同样,一个真实的皖北,也是多层面的。“不能靠听说,只能去看,眼见为实。在走与看中,一定会感触到一个新阜阳、新皖北。”采访中,不论是在阜阳,还是在宿州、亳州,当地干部一直在提醒本刊要多走走,多看看。

  有实力才有话语权

  “过去,为什么对阜阳存有那么多的偏见?”采访中,《决策》继续追问阜阳。这不仅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也是阜阳人、整个皖北,乃至外界关注的问题。

  对此,阜阳相关官员向《决策》分析道:“经过反思,我们认为之所以老是被误解,一是由于多种不利因素的汇集,阜阳容易被外界放大,根本上还是因为经济落后。”

  此言甚是。

  梳理阜阳过去被媒体放大的事件会发现,很多事件的责任并不在阜阳。但由于过去阜阳经济相对发展缓慢,一旦发生少许事情,就容易形成强烈对比,成为新闻的聚焦点。

  所以,“阜阳现在更注重用发展来证明自己的实力,用自己的实力来改变形象、提升话语权。”宋卫平告诉《决策》。实际上,近十年来,阜阳一直把“扭转形象”与“发展经济”当作核心工作来抓。

  那么,提升实力,阜阳有什么?

  在济广高速与南洛高速交叉口,巨大的阜阳广告牌用精炼的语言冲击着每一位行路人,更是在展示新阜阳,而它传递出的信息表明,阜阳蕴含着潜力巨大的优势。

  对于这些优势,宋卫平如数家珍,比喻为阜阳的“六张名片”。

  阜阳首先是享誉盛名的江淮粮仓,是安徽第一个建成的百亿斤粮食生产基地。与之对应,就是农业产业化的无限张力。

  其次,阜阳是正在崛起的煤电能源新城,年产量已达2000万吨,而且,阜阳正在延伸煤电化产业链,阜阳的大化肥产量占到全国的1/10,安徽省其他地区全部的化肥产量加在一起,也没有阜阳大化肥多。“以前外界根本不了解阜阳重化工产业的能力,更多的是讨论淮南、安庆石化,阜阳更不会出现在发展规划中。现在开始慢慢改变了,在编制规划时也把阜阳纳入进去。”主管阜阳工业的刘辉告诉《决策》。

  综合交通枢纽,是阜阳的第三大优势。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相互补充、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在安徽省内,阜阳的综合交通条件超出其他所有市,仅次于省会合肥。”宋卫平介绍说。交通的改变必然带来物流成本降低,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着力建设对周边有较强辐射力和带动力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是第四大优势。目前,阜阳全市年成交额10亿元以上的专业物流市场已达到10个,最大的太和华源医药市场年成交额超百亿元。

  阜阳的第五大优势是人力资源。阜阳外出务工人员达200多万,“一个时期走出去200多万人,相当于两个大城市的人口。他们从阜阳走向四面八方,到经济发达地区接受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熏陶,在由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化的转变中,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宋卫平说,不能再用固有观念看待农民工,认为他们有损地方形象,“春运高峰时到阜阳火车站走一走就会发现,现在农民工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完全颠覆了旧有的印象。他们作为优质的劳动力资源,正在成为阜阳的最大优势。”

  最后,阜阳正在打造“宜业宜居的滨水园林城市”,是第六大优势。实际上,相对于粮食、煤炭、人力、交通等优势,这是一个对外界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形象改变。因为一旦提起滨水园林城市,人们的固有印象中是江南小城,皖北地区则是千里大平原。宋卫平告诉《决策》:“阜阳有18条水道,欧阳修笔下的阜阳是‘三清贯颍’,苏东坡一句‘未觉杭颍谁雌雄’,描绘出了阜阳的水之灵秀。”按照阜阳城市发展的规划,围绕颍州西湖建设“滨湖新区”,正在有序向前推进。

  这六张名片,有力地诉说着变化中的阜阳,“阜阳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进入到安徽省第一方阵。”采访中,宋卫平的言语中饱含着坚定。

  “在皖北,干部是关键”

  ■本刊记者  张道刚  徐浩程

  站在“十二五”门槛上,皖北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安徽在支持皖北发展上,将有什么新的思路?作为地方党政主要决策者,皖北地区的市委书记、市长又是如何深入思考的?他们对突破皖北有哪些独到见解?

  带着这些问题,《决策》专访了中共安徽省委副秘书长、安徽省皖北办主任丁海中,以及皖北振兴重点支持的阜阳、宿州、亳州3市党政主要决策者。

  “要有脱一层皮的准备”

  《决策》:前段时间,皖北办分别到苏北、鲁南调研,他们的发展给皖北带来什么启示?尤其是苏北,已经形成了落后地区发展的“苏北现象”。他们的发展对皖北带来了哪些压力?

  丁海中:目前,整个淮海经济圈内各城市的基本情况大同小异,工业基本上都是资源型或者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肯定会有竞争,而且会很激烈。

  具体来看,山东和江苏是沿海发达省份,他们现在都能腾出手来发展苏北和鲁南,这几个地方比安徽都有条件。所以皖北有压力,但也有机遇。淮海经济圈是一个圈,对于投资者来讲,并不会去细分属于哪个省,基本条件都一样,最终企业能落户哪儿,看的就是你的软环境和服务。

  宋卫平:我们现在相对比他们落后,我们向他们学习最终就是要研究他们发展中有什么规律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干部群众同心,真抓实干,我认为一切都是可以变化的。

  李宏鸣:区域竞争不怕,因为现在各地都有自己的优势。现在重要的是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决策》:目前,各方都很关注皖北,安徽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近期还在编制皖北的“十二五”规划。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中,是否蕴含着一些新思路呢?

  丁海中:最大的新思路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来推进。以前仅仅看到皖北比较落后,所以强调要把经济搞上去。现在内容就变了,比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问题,过去没有,现在已提上日程。当然,做到绝对均等化很难,但要不断缩小皖北与全省的差距,思想上要有这个意识,以人为本,以民生为出发点,加快富民强区。

  这与以前仅仅谋划经济的发展是不一样的。以前支持皖北的政策主要是侧重经济方面的政策,搞一点项目,给一点扶贫资金。现在完全不一样了,皖北要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是全面发展。

  《决策》:这些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

  牛弩韬:两个“10条”包含很多新举措,有一些真金白银的政策,符合我们的实际。首先是振奋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凝聚了人心,看到了希望;二是帮助解决了具体问题,比如基础设施、园区建设、土地利用,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民生工程。

  《决策》:那么,“十二五”期间,皖北要加快发展,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呢?

  李宏鸣:将皖北发展的外部条件和苏北对比一下,会发现一个问题:资金扶持的力度。这并非要财政给我们多少钱,而是要搭建一个产业发展的资金平台。现在我们招商形势非常好,但明显感觉到我们自身承受能力不够,比如税收、土地上的优惠政策等,有时我们地方财力所能提供的很难与苏北等地相比。这其中,资金的问题凸显。所以我们建议省里一定要有一个产业发展基金,来帮助皖北实现产业的发展。

  丁海中:安徽对皖北的政策支持力度,在面上弱于江苏,但是强于山东。山东对鲁南的扶持主要是放在菏泽,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其余地区就是靠自己去做,我们觉得很受启发。张宝顺书记、王三运省长对借鉴发达地区经验,结合安徽实际,进一步加大务实具体的政策扶持力度,做出明确批示。所以在“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具体的支持政策。我们将借鉴其他省的做法,但最后还是要从安徽的实际出发,来推进皖北加快发展。

  《决策》:除了政策之外,皖北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发展的关键,还有哪些?

  丁海中:皖北要快速发展,第一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客观上讲,在这方面皖北还有一些差距,特别是一些基层干部。第二是皖北各级政府需要通过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来提升自身的执政能力和业务本领。第三是需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激发活力,皖北的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是皖北发展的关键。

  要关心、信任皖北干部,激励和支持皖北干部。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要振奋,鼓励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又不出事的干部在皖北振兴中发挥关键作用。

  皖北要实现加速发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深化改革,以改革为动力。皖北地区改革的力度、深度、速度、广度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李宏鸣:党委政府如何凝心聚力,如何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转变作风,这个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皖北地区怎么样塑造一个良好的党委政府形象,增强党委政府的凝聚力、号召力,这个是重中之重。而这说到底还是要靠干部的能力、素质、作风来实现。我们要有这个意识:在这个加快发展时期,你不脱一层皮,想轻轻松松把经济搞上去,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就提出要从长远上解决领导干部作风、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从依托资源到跳出资源”

  《决策》:具体到实际情况来看,皖北的工业化水平即便在安徽省也是相对滞后的。应当如何来看待当前皖北工业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丁海中:皖北目前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开始阶段,部分比较差的县还处在工业化前期。这个阶段就是依托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在发展,皖北的工业基本上是依托资源在起步,比如依托农业做食品加工,遍地开花,星火燎原,虽然档次不高,毕竟已经开始起步。

  但我们建议皖北各市县在“依托资源求突破”时,也要注重“跳出资源求发展”。一个地区工业要开始起步,要突破,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大而强,如果不依托资源,凭空想象是做不到,因此起步时期要依托资源求突破,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就要注意跳出资源求发展。

  《决策》:要跳出资源求发展,对皖北而言还有不少的瓶颈。

  丁海中:在这个过程中,怎样解决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怎样克服人才、资金、信息的瓶颈,怎样形成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工业体系,并逐步壮大、升级,对整个皖北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难题,皖北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是打造好开发园区平台、营造好投资环境、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皖北工业如果不进行增量的调整,完全靠存量是做不起来的。

  第二是对现有国企进行改造、改制、重组。这也包括利用国家或省属国有大型企业的资源,来加快本地经济发展的问题。

  第三要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包括农民创业园等,扶持个体户、微型企业、小企业、中型企业的发展,走全民创业的道路。这是比较现实的。所以这次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安徽省委省政府就决定拿出1000万元,支持青年创业。目前,这项政策已经开始运作了。

  《决策》:各个市在工业上将如何突破呢?

  李宏鸣:产业发展可以无中生有,但首先要研究自己有什么优势,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尤其是现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区域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资源禀赋和各种要素的竞争。因此首先还是要研究自己的比较优势,从比较优势出发,来加快工业的发展。

  宿州有劳动力、资源和农产品等三大优势,为了发挥这些优势,我们现在主攻的方向就是发展重化工业等三大产业集群,打造千亿产业。

  牛弩韬:具体到亳州来说,亳州缺项目、缺资金、缺人才,怎么办?抓手就是招商引资,同时打造园区招商平台,还有就是在金融上多措并举。

  亳州建设也缺土地,怎么办?我们现在主要的措施一是利用国家的政策机遇,抓好农村的土地整治,把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很好的解决新农村建设缺钱、城市建设缺地的问题。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是干出来的,亳州的成绩是干出来的,现在亳州干部中干事的多了。

  宋卫平:我先讲个故事。前不久,我在一次会议上给阜阳的干部出了一个题目。我说一家是高新技术企业,100人就业,2000万税收,一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1万人就业,没有税收。你们愿意要哪家企业?当时我没有解答,但这里面要是细细算一番账的话,你会悟出很多道理来。

  现在,阜阳的纺织服装发展很快,今年1到8月份增长255%,一大批国内知名品牌云集阜阳,例如雅戈尔、杉杉、南益等等。对这件事怎么看,当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潮流的时候,怎么看这类企业。实际上我接触了很多这些企业,他们异口同声说他们是朝阳产业。其实像大连、青岛、宁波等这些最具有活力、竞争力的城市都是以服装起家的。

  《决策》:皖北是农业大区,农业或农业产业化将对皖北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农业真的就无所作为吗?

  李宏鸣:宿州是农业大市,但不是农业强市。这主要是四方面的脱节造成的:第一是涉农的三次产业脱节,这就导致就农业抓农业,农业产业链较短,附加值很低;第二是农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脱节;第三是涉农生产要素的脱节,比如涉农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相互之间缺少有机联系;第四是支持农业的政策也是脱节的,政出多门,很难发挥政策的整体效应。

  因此,宿州提出了农业提升战略,从这四个脱节上下功夫,把四个脱节变成四个结合。这里面主要抓手就是要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综合实验区。我们将从埇桥区开始,通过几年的努力,把宿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起来,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立起来,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未来5年的突破

  《决策》:在“十二五”期间,各市将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进一步推动整个皖北的发展?

  宋卫平:从阜阳的发展上看,到底怎么定位?阜阳的发展现在有六大优势,一个地区有这些的优势不多,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来讲,我们还是具备很完整的生产要素。

  牛弩韬:亳州的定位是建百亿斤粮仓、千亿元中药产业基地、千万吨级煤炭基地等。我们正在按照这个思路、目标全力实施。城市定位是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我们目前正在建设“南部新城”,建成后将再造一个新亳州。同时,我们也在打造现代中华药都、养生之城、健康之城。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将两到三年翻一番,要为全省做贡献,不拖全省的后退。

  李宏鸣: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在每个地方都在做。但对宿州来说,这三化怎么走,就得考虑宿州的条件。就此,我们提出了三个战略:工业扩张战略、农业提升战略、城市扩容战略。

  现在全国都在提经济转型,我们为什么要讲工业扩张呢,因为我们现在主要矛盾是工业化不足。扩张是什么意思,就是加快工业化进程,扩大工业总量,扩大工业就业人数,加快实现工业化。这是宿州的主要任务。

  农业提升战略就是建设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至于城市扩容战略,是因为一个地方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标志,也越来越成为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我们现在的城市化率还是比较低的,所以我们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城市,城市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是城市的扩容就是要增加城市人口,扩大城镇规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