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杨 敏 王运宝 周 江
借他人杯中之酒,浇自己胸中块垒。如果用这句话来概括当下“职场剧”热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再恰当不过。
《潜伏》里的办公室政治、《黎明之前》里的办公室人情,余则成的智商、杜拉拉的情商、刘新杰的逆境商;把新“三国”当作职场剧看了,将新“红楼”当做人际关系教程来读了,于是,赵云成为人们追捧的职场典范,贾母也变成恩威并施的政治家……
电视“被职场”,职场“被影视”。亦远亦近,似有还无。
现实职场的那一个“真我”,是电视里某个眉头深锁的角色;屏幕里的嬉笑怒骂,释放出的是一种集体情绪,或窘迫、愤怒,或无奈、无助。
电视“被职场”的背后,定有一处难以察觉的社会“病灶”,那里盛满转型期人们的压力感与焦灼感。
痛与无痛、梦与无梦,当各种“职场病”在电视上一股脑地发作起来的时候,我们只想通过这样一面“镜子”,在一窥职场“病容”的同时,提出一种鲜明的价值导向:职场的重量决定了社会生活的质量,而和谐的职场生态定与权谋术与厚黑学不相兼容。
我们期待健康的职场。
职场剧背后的社会温度
■本刊记者 王运宝
职场,是一个充满话题和故事的领域,2008年随着《潜伏》热播,有着浓厚职场剧色彩的谍战剧、励志剧受到了大批观众的追捧。刚刚播完的《黎明之前》更是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浪,被很多人视为一部里程碑式的“职场圣经”。
2010年职场剧大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当人们在关注职场的时候,部部电视剧似乎都能与职场挂起勾来,《潜伏》、《黎明之前》自不用说,《三国》、《红楼梦》,甚至是《婚姻保卫战》都“被职场”了。
公务员,作为职场剧的重要受众群体,《潜伏》、《黎明之前》甚至是《杜拉拉升职记》里的故事,触动了他们哪根麻筋?职场剧大热,到底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反映出什么样的社会需求?投射出什么样的社会心理?职场剧吸引人的,是隐藏在剧情背后的职场锦囊,还是每个人都能对号入座,从中找到蜷缩在职场角落里那个属于自己的身影?
2010年11月,《决策》杂志联合新浪网、温州市委党校,采用问卷调查与专题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一次职场剧调查活动,参与调查的地区覆盖20多个省市区。
“职场教科书”
“如果说,《潜伏》算是1.0版的职场入门的话,《黎明之前》已是升级换代的2.0版职场生存宝典了。”一位参与调查的人,在问卷中写下了自己的体会。其实,早在《潜伏》热播之初,这部以谍战为主题的电视剧,就被演绎为“职场教科书”,获得了公司白领、公务员和无数职场新人的热议。随后,《杜拉拉升职记》创新出多种媒介齐头并进的传播方式,把职场剧热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现实中,哪些职场剧的关注度更高呢?综合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潜伏》的比例最高,为54.2%;紧随其后的是《杜拉拉升职记》,为38.75%;最新播出的《黎明之前》,排名第三,为15.4%;被众多网友誉为“女性职场宝典”的《宫心计》,以12.9%的比例排名第四。
调查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三国》和《红楼梦》在上世纪80年代播放的时候,鲜有人从职场的角度去分析里面的剧情和人物。但是2010年新版《三国》、《红楼梦》播出后,人们更喜欢去总结曹操、孙权、刘备等三大集团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与生存技巧,也喜欢从职场的视角来剖析王熙凤、薛宝钗、贾探春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换句话说,职场电视剧引起关注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为此,调查问卷专门设计了一个问题,“当前职场剧流行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您认为是什么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有68.75%的人认为是“转型期职场的生存压力大,契合了一种社会心理,容易引起共鸣”;有15.83%的人选择“中产阶层崛起,成为职场剧的重要受众群体”。另外,有13.3%的人是从电视剧本身来分析原因,认为是“剧情上相比其他电视剧来说更精彩”。
通过上述调查发现,调查中共有83.58%的人选择社会发展的改变,带来了职场生态的改变,转型期的职场生存压力,让更多的人从电视剧中找到某些现实生活的关照。不管是处在职场矛盾斗争更为集中的官场,还是处在国有企业或是跨国公司,所有的职场中人,都是如此。因此,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缪传真总结说:“反映出的社会需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了解职场,二是寻求方略,三是艺术共鸣。”
对于职场剧热的时代背景,上海市委办公厅的秦德君博士分析说:“我认为主要在于职场压力增大,人们的‘抗压能力’已近极限。故今天的职场中产生了大量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以职场视角解读社会人生,成为一种‘集体趣味’,所以职场‘被影视’、‘被热播’是必然,这是一种社会心理。”
同样,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拉萨市建设局副局长郑伟对《决策》分析说:“对职场剧所描述的现实生活,从人们生存的立体空间出发,可以有无数个角度进行分析,时代背景下的职场剧热播,生存压力和职场竞争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同时,个人自我拓展的诉求,也是一个原因。”
找到自己的影子
奋斗在职场,犹如经历一场马拉松长跑。不管身在官场,还是在跨国公司,或是国有大型企业、私营企业,这个过程似乎都是漫长甚至是乏味的,谁都不能永远保持刚出发时的冲劲和爆发力,每个人都会遇到职场停滞期、职场倦怠期,或者遇到跳槽的烦恼。正因为现实职场是这样一个酸甜苦辣咸的“五味罐”,就与电视剧中经过艺术加工后的职场,产生了一种相互之间的映射。
实际上,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在回答“您认为电视剧中所反映的职场生态,是否与现实职场相似”这一问题时,有55.4%的人选择“有些类似,能找到现实职场生态的影子”;同时,选择“与现实不同,是一种戏剧化的表现形式”的人占41.2%。两者相比较,认为与现实职场相类似的人高出了14.2个百分点。
由此调查结果发现,能够从职场电视剧中看到现实职场生态影子的人,超过5成以上。更进一步说,在看职场电视剧时,人们“能否找到自己在现实职场中的影子呢?”
统计结果证明,有49.58%的人选择“偶尔会感觉到”,另有13.3%的人“经常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而选择“不能,剧情距离现实太远”的比例,为35.8%。
两者综合来看,个人与生态这两种“影子”,无疑是职场剧热播背后的真实社会心理。对此,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告诉《决策》,“每个人对号入座,是看职场剧时客观存在的。”正如一位受访对象在问卷上留言所说,“杜拉拉具有现实生活的状态,一位小人物的命运,怎样向上升,有我自己的影子。”
在职场电视剧所投射的众多职场生态影子中,一个无法回避的方面,就是“办公室政治”的存在。
“办公室政治”是源自美国华尔街的一个词汇,尽管带着某种灰色的意味,但现实职场永远不可能百分之百屏蔽掉“办公室政治”。在2008年,就有人从热播电视剧《潜伏》中总结出一套详尽的“职场攻略”,引起很多人的追捧。紧接着,诸多打着“办公室哲学”旗号的书籍,开始占据书店的显要位置,更有网友在天涯论坛公务员版留言说,自己之所以不够成功,就是“吃了不懂办公室哲学的亏”。
事实果真如此吗?
《决策》问卷调查中,特别设置了一道题目“在看职场类电视剧时,您的主要关注点是哪些?”统计结果显示,选择“职场中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技巧”的比例最高,为46.67%;选择“与办公室政治有关的情节”占13.3%,两者相加占到了59.97%。这就是说,有6成的人在看职场电视剧的时候,是在关注着“办公室政治”与“办公室哲学”。
在《决策》开展这次职场剧调查之前,2010年10月,《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办公室哲学”受到职场人的追捧。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等调查显示,高达82.4%的人阅读过“办公室哲学”网贴或书籍,其中10.3%的人经常阅读,表示“没有读过”的人仅占17.6%。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有57.3%的人认为,“办公室哲学”的部分内容是有道理的。
由此,有人就将办公室政治形容为一只人人讨厌,但人人都躲不开的“怪兽”。实际上,恰恰是这样一只“怪兽”的存在,成为近两年职场剧持续升温的深层次原因。换句话说,职场的现实生态为职场电视剧的热播,提供了一种社会环境,同时,职场剧所展现的职场生态,也满足了大众社会心理的寻求。
但是,“对职场电视剧要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缪传真在接受《决策》采访时说,对“办公室政治”,也要多角度的认识,“有人把‘办公室哲学’奉为准则,这种绝对的看法是不科学的,可能的确让你得到了相对的成功,但同时也很可能失去同事的信任和关怀。”
“场”的力量
“余则成老练、沉稳、睿智,应付上中下三级时,对上级要敬、对平级要和、对下级要拢。”一位参与调查的人这样总结“余则成”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调查结果显示,《潜伏》中的“余则成”、《杜拉拉升职记》中的“杜拉拉”,是最受关注的两个人物。
此外,《潜伏》中的天津站站长吴敬中、行动队队长李涯,《黎明之前》中的第八局局长谭忠恕、总务处处长刘新杰、情报处处长齐佩林、电讯处处长孙大浦、行动处处长李伯涵,《杜拉拉升职记》中的王伟、玫瑰,《宫心计》中的刘三好等人,都在调查中多次被人提及。
从根本上来说,所有这些剧中人综合在一起,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关系就会形成一种“场”。不管是官场还是职场,都会存在“场的力量”,那么作为“场中人”,在现实的职场环境中,“感觉最难处理的一种关系是什么?”
统计结果显示,选择“与领导的关系”的比例最高,为58.3%;选择“与同级之间的关系”的比例为35.4%,位居第二;只有3.75%的人,选择了“与下属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调查结论。电视剧《黎明之前》的热播,似乎正好契合了这种现象。
在第八局中,与人相处肯定不完全是靠手段,在这一点上刘新杰做得近乎完美。机关里的其他同事,包括齐佩林、孙大浦等人,尽管是敌对双方,但是都对刘新杰特别好。正如剧中人刘新杰的扮演者吴秀波所言:“刘新杰最后能够保全,并不是他有多聪明,而是他本质很善良,并将这份善良给了他的敌人,所以才让敌人对他不防备。刘新杰最大的武器就是交朋友,他在第八局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跟自己的敌人交朋友。”
与刘新杰相对应的,就是能力超强、专业素质极高的行动处处长李伯涵,因为处理不好与其他四位处长的关系,被局长谭忠恕评价为“人缘极为不好”。最后,李伯涵悲惨地丧命于自己下属的枪下。因此,有位网友总结说,“人缘也是生产力”。
既然职场电视剧用一种艺术化的手法,将现实职场生态投射在了荧屏上,看这种电视剧时,“是否对您的职场生涯有影响呢?”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有些影响,偶尔会有帮助”的人,占到54.58%;选择“有很大影响,学到了很多东西”的比例为7.08%。两者相加,职场电视剧能够产生影响的比例,超过了6成,占到61.66%。而选择“没有影响”的比例,为38.34%。
由此可见,职场电视剧不仅仅是现实职场生态的一种投影,还实实在在地对现实职场中的人产生某种影响,用秦德君的话说,“能表达自己的某种心境”。职场是一个特别的“场”,在“场”中生存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
所谓戏如职场,职场如戏,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角色,做一个好的“演员”。
机关犯错记
■Nicole Lee
咖啡座里,好友宋颂跟我闲聊了几句,就低头把玩着杯子,有点魂不守舍的模样。我看着他那副模样,逗他说:“看把你愁的,跟谁闹别扭了啊?说吧,今天约我出来有何见教啊?”
“别别,”宋颂慌忙摆了摆手,“说笑了,应该是你给我指教才是啊。”
“怎么,有啥困惑了?是不是刚到机关上班,还不太习惯?”
“嗯……”宋颂皱着眉头喝了一口咖啡,放下杯子,“其实只是一件挺小的事儿,说出来都怕人笑话……要不是咱俩关系好,还真不好意思跟人说去呢。”说着自嘲地笑了起来。
我虽不敢说自己就能有什么万灵药,但由于平时还挺热衷于给人支招的,所以这回宋颂找上门儿来了。我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等着他的故事——
加班还是漂流?
上星期五下午,我约好了朋友去外地漂流。一位有车的朋友自告奋勇下班后接我去他家留宿,好第二天一起走。好容易盼到四点半,再熬一个小时就可以下班了!这时候朋友也正在路上了。就在我盘算着明天该带些什么装备的时候,办公室许主任突然走到我面前,说:“小宋啊,明天单位一个挂点街道要搞个‘四做四不做’的宣传活动,你看你有没有时间去参加一下啊?”
我有些傻。这么突然,这么临时,这么让我措手不及。我不由自主地说:“许主任,我明天到外地有点事……现在我朋友的车来接我了,已经在路上了。”
许主任也很爽快,说:“那好吧,我把你的困难跟领导提一下。”眼看着这位胖墩墩的主任飞快地向领导办公室挪去,我尚未暗自庆幸,身边一位比我早一年进单位的大姐很小声地对我说:“刚才我想提醒你,但你说得太快了。知道吧,以后不要在领导面前提困难,特别是遇到这种单位决定的事的时候,除非生病或家里有重大的事情。你提了不但不会改变什么,反而会让领导对你印象不好。我以前就吃过这样的亏。”
大姐的话一下子让我警醒了。我赶紧向许主任的办公室跑去,准备挽回刚才的话,刚出门,就看见许主任从领导的办公室走出来,很严肃地对我说:“领导希望你克服一下,服从组织安排的集体活动。”
结果,第二天我还是去参加单位的宣传了,朋友怪我不早说,可我有什么法子呢?
宋颂一口气说完了他的故事,又喝了一大口咖啡,怅怅地说:“看来,待在机关就是得‘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走一步路’吧!”末了又追问一句:“你说,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儿,要怎么做才比较好呢?我看,这次我已经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了,唉……”
细说起来,像宋颂这样的职场新人,不管是在机关还是企业,都会犯一些看起来鸡毛蒜皮,但又可能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错误。就拿宋颂这个案例来说,他刚进单位,还不了解单位里的工作方式,过早地对自己的周末活动做了安排,造成跟工作上的冲突。其实,不少政府机关的工作是需要在放假期间进行的,比如政策宣传,比如街道服务,比如外出考察。如果宋颂熟悉了这些,便不会早早安排下自己的活动了。
其次,职场上遇到工作与个人生活冲突的情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时候如何平衡,就是考验一个人情商的时刻。职场新人刚刚踏入工作坏境,一开始面对这种情景,心里难免会有抵触,宋颂就是这样脱口拒绝了主任。细究起来,一场漂流和自己的职业生涯,两者孰轻孰重?大家自己都能掂出其中的份量。特别对于新人而言,初入单位,正是应该多多表现自己的时候,切不能“小不忍而乱大谋”。
可能有人会说:“那总不能让工作都把私人时间给侵占了呀。如果是老同学聚会一类多年难逢的活动,难道也要眼睁睁错过?”没错,把工作放在首位,并非意味着要把私人生活完全牺牲。一个小窍门就是,平时在领导同事的面前,积极肯干,把该做的事情漂亮地完成,如有时间,应该争取多承担一些任务,给领导和同事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真的遇到一些两难情境时,领导会更乐意调整人手,同事也会更乐意帮你的忙。
另外,在安排自己的活动之前,最好能先主动打听一下单位有没有加班任务,做到“知己知彼”,避免冲突;或者提前跟领导打个招呼,让领导有时间另行安排。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多年不见的好友,平日工作繁忙,几乎天天加班,一次我从外省去他所在的城市出差,打算顺便探望他。他为了保证晚上能准时下班赴约,提前一天就在自己的微博上提到了这件事。而在他们部门里,领导同事都流行玩微博,彼此间互为粉丝,所以领导自然看到了他的微博动态。第二天,下班时间好友向领导提出要前去赴约,领导很爽快地答应了。当然,该好友平日里的工作表现是有目共睹的,领导看在眼里,关键时刻当然大开绿灯了。
宋颂听了我的分析,眉头才渐渐舒展开来,说:“看来,我以后得将功补过才行啦。”我点点头:“是啊,虽然说这次你疏忽了,但领导也是人,只要好好表现,大家对你的印象一定会改观的!”宋颂这才露出了放松的笑容。我俩又聊了一会儿,他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又问道:“对了,我有个朋友,也是刚进机关,前段时间给我讲了他遇到的一件尴尬事,不如你也帮我分析分析?”于是,我放下杯子,开始再次专注地倾听起另一个故事——
交还是不交?
某个阳光懒散的午后,办公室里那天该做的事似乎都做完了,大家昏昏沉沉。领导耐不住寂寞,跑到楼上串门去了,另几个同事上网的上网,看报纸的看报纸。小刘练了会儿字,看看离下班的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便跑到单位办公室找些期刊来看。这时,他看到一本爱看的杂志,抬头四处打量,看到打字员美眉静坐屋里一角。就问道:“这本杂志借我一阅可不可以?”那美眉头也不抬地说:“嗯。”于是小刘拿着杂志回到办公室,认真进行了一番阅读。
不知过了多久。突然觉得走廊上有人来回走动的声音。小刘没理会,继续看那本《南风窗》。突然,有人冲了进来,问:“谁看见那本书没有?”大家都本能地抬头,原来是办公室的张主任,大家集体摇摇头。也没人去问什么书,反正不是他们拿的。大约还有十分钟就要下班了,小刘合上书,就在这时,突然看见,这本杂志的扉页上赫然写着大领导的大名!电光一闪间,小刘什么都明白了。刚才办公室主任寻找的,莫不是这本杂志?
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把杂志销毁,从此人不知鬼不觉,所有人只会怀疑收发室漏拿了,责任由他们承担;二,主动供出是他“误”拿了杂志,害得大领导四下寻找,害得主任们四处奔走。
十秒后,小刘选择了第二条路。
在大领导的办公室里,小刘连声道对不起;在办公室主任们面前,他羞得抬不起头来。从此以后,小刘很少再四处去找东西来看了,实在闲得无聊时,他就盯着窗外,数着阳光移动的速度。至少,这样不会犯错。
乍看之下,似乎承认错误太不值了,为了一本杂志在领导面前丢脸。然而细想想,难道就该让收发室蒙受不白之冤吗?再进一步说,难道小刘拿了杂志这事,真的人不知鬼不觉?当然不是。至少,打字员知道他拿了一本杂志,虽然不一定知道是哪本,但核对一下,很容易就能水落石出。真到了那时,小刘的处境才叫难堪。那就不是误拿,而是人品问题了。所以说,小刘最后的决定是正确的。
但是,小刘也大可不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类尴尬事,只要细心点儿,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首先,要搞清楚单位的“文化”。具体而言,没事儿的时候,是不是可以随便看书看报上网,领导是不是认可这种行为,这都是要事先观察清楚的。这样的事情,有的单位松点儿,有的单位紧点儿,但总的来说,新人最好时刻保持手上有事做,老员工们固然可以偷空放放松,新员工还是保持积极的状态为好。有空时,多看、多学、多做些与业务相关的事,难道不比看杂志、数阳光更让人赏识?
其次,借取公共或是他人物品时,要弄清该物品的归属人,这样该不该借,至少心里有个数;或是至少要有个见证人在旁为好。小刘比较粗心,一没注意杂志上的名字,二没跟在场的打字员说清楚自己拿了什么杂志,导致领导四下问不出杂志的下落,大家跟着瞎忙乎一场。借走了杂志不是大问题,惊动了这么多人,才是小刘觉得抬不起头来的主要原因。
最后,犯了错误,勇于承认及引以为戒,吸取教训,知道下次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不要裹足不前,才是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在这个案例里,小刘做到了前半部分,但却让自己今后做事变得畏首畏尾,这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