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小虾米”之电视镜像
■本刊记者 周 江
他们是走出象牙塔步入办公室的“新兵伢子”,他们是特立独行的“80后”,他们是“非常6+1”家庭模式捧出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是一个个活蹦活跳的职场“小虾米”。
“兴趣广泛、情趣盎然、追求个性,敢于创新……”是社会给他们贴上的标签,但是“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承受力差、……”是他们自己都承认的毛病。
在一些人眼里,他们是初出茅庐的“小家伙”,让人疼爱;在另一些人眼里,他们是旁若无人的“另类群体”,佩戴夸张的首饰,染上鲜艳的发色,更有甚者一身运动装就直奔主席台进行演讲……
“小虾米们”喜爱追捧电视剧,并拥有独特的称号,《潜伏》的粉丝们号称“潜艇”;《黎明之前》的粉丝自诩“水手”,《宫心计》的粉丝外号为“宫中人”。
在他们眼里,电视剧不仅是娱乐消遣,也已经成为另一类教科书,可以品学剧情背后隐藏的职场规则,更能够体味荧屏里似曾相识的身影。
“隐形人”的现形术
职场红人“杜拉拉”有句名言:如何让老板重视你?不仅要做好,而且要展示得好;你不努力,你很悲惨。你很努力,但不会适当展示,你一样很悲惨。
孙晓华曾经就是杜拉拉口中的悲惨角色。2009年,26岁的孙晓华,成为了安徽省地级市检察院的一名公务员。晓华拥有中国名校的硕士文凭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因为性格腼腆,每次和陌生人说话就脸红,在学校里有个绰号“孙红脸”。
没有工作经验的晓华,对职场的设想几乎全部来源于电视剧,他最喜欢的电视剧就是《潜伏》,因为他的偶像是孙红雷。他酷爱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男人的小心翼翼、不动声色,勇敢机智的人物本色。
“偶像”的言行也会潜移默化渗透到“粉丝”的行为中去。初入职场的晓华很小心,在走廊里看到了同事,他会轻轻喊一声,因为害怕自己脸红,便迅速低下头。他每天第一个来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领导交办给晓华的事情他会加班加点办得非常细致,尽心用力。
性格内向的晓华很少跟领导有工作进程的交流。当他领到一个任务的时候,就会自己消化,去处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等到完成全部工作的时候就和领导简单汇报一声,或者干脆发封邮件说“已完成”,然后就万事大吉了。
当一段时间以后,晓华发现领导给他的事情逐渐少了,同事们讨论问题的时候总是忽视了他的存在,甚至连一起进来的“小虾米”一起聚餐时也忘记叫上他,晓华有点发慌,他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了职场“隐形人”。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并没有给晓华带来“沉默是金”的效果。对于此种状况,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缪传真深有体会。已经连续五次在局机关的录用新人岗前培训班上讲课的缪传真,在接受《决策》采访时告诉记者:“职场‘新兵’一定要努力表现自己,沉默不是金,沉默意味着没有,意味着不存在,意味着机会的丧失,而丧失机会就意味着丧失一切。”
成为“隐形人”的晓华,很快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在与记者的交流中他形象地比喻:“一直以来我信奉‘小心驶得万年船’,但是忘记了行船必须要划桨,而划桨则好比每个人都要主动与周围环境沟通。”
晓华努力让自己“开口”,但他介绍,这种“开口”不是夸夸其谈,不是瞎说,不是乱说,而是在职场中应该如何“说”的领悟,这种领悟来源于工作,也会来源于虚拟世界。
他所指的虚拟世界,其实仍是“偶像”余则成。在他看来,以前是没有读懂余则成,整个人物的言行隐藏了很多职场生存的道理,“余则成踏实谨慎的工作态度很重要,但除了做好工作,他知道展示自我价值,他与天津站的上上下下广泛交流,一方面可以为自己赢得好人缘,另一方面也是了解天津站的整体运作并向他人汲取经验为自己把握机会。”
与余则成的游刃有余相比,晓华总结自己的“闭门造车”的工作方式是行不通的。工作的完成不仅仅意味着任务的结束,及时汇报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既是在展示工作成果、反映问题,同时也是争取资源的契机。
自己的“闭口不言”有时反倒会引起大家的反感,感觉你这个人太会保护自己,不合群。
学会了“开口”的孙晓华在沟通中发现自己存在很多问题,努力与环境建立起一致性,并获得同事和领导的支持。在他看来,“君子善假于物也”,有效沟通,利用周围的资源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是一种明智的方式。
“吃”掉自己的怒气
不仅仅是性格内向的“隐形人”才有困惑,能说会道的“百灵鸟”烦恼也不小,而徐媛媛就是“百灵鸟”的代表人物。
美丽活泼的徐媛媛告诉记者,毕业之后原本想去北京闯荡一番的她,由于家人的严厉反对,只得留在父母身边,考入省工商系统做了一名公务员。
上学时她的理想是当一名时尚杂志的编辑,整天和华丽的衣裳,各式各样的包包打交道。如今,在单位“新进人员必须下基层两年”的规定下,徐媛媛到了一个偏远的县城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由于县工商局建在城郊结合部,办公室的窗户一打开就能闻到浓郁的鸡粪味,拖拉机不停穿梭在50米以外的马路上,这样的场景让媛媛对于“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这句话有了深刻体悟。
失落的她想到了电视里的杜拉拉,这个与她年纪相仿的女孩正是以饱满的热情,抓住工作中的每一次机会才会一步一步成为世界500强公司的HR经理,她每天都鼓励自己,要做一名“杜拉拉”。
为了体现热情她穿着红色、粉红等鲜艳的衣服,暗示自己的情绪也希望感染她人。她热心帮助同事,努力争取机会,办公室的每一个讨论话题她都参与进去,宛如职场中的一只“百灵鸟”。
但是不顺心的事情很快来到,刚进单位领导给她安排了一个“老师”,一个比她早进来3年的女孩。“老师”总是给媛媛很多繁琐的计算工作,但是汇报工作的时候却将功劳记到了自己的头上。不仅如此,有时媛媛的一个失误她会到领导面前“告上一状”,说她干活粗心。
媛媛的“小宇宙”在某一次差点爆发,她几个晚上精心准备的材料,“老师”看了之后表示满意,但是第二天却来了个360度大转弯,在材料上大删大减,并让媛媛一个晚上修改好,因为第二天领导急需。当她看到布满红笔的材料,仿佛面对着一件华美的衣服上布满了窟窿。
对于媛媛面临的苦恼,拥有多年人力资源培训经验的荣卫林接受《决策》采访时说:“每一个80后职场新人都希望自己业绩突出,受到领导赏识,但是,初入职场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只有戒骄戒躁、脚踏实地,才能最终有所建树。”
媛媛感到是自己的“高调”被穿了“小鞋”,想要火山爆发的她想到了杜拉拉,面对领导“玫瑰”的每次“折磨”杜拉拉都没有当面顶撞,依然以灿烂的笑容面对新的一天。
如何将燃烧的怒火熄灭?媛媛坦言,让她一口一口吃掉怒火的是电视剧《潜伏》。初到天津站的余则成,总是面对马奎的怀疑和挑衅,未有建树的余则成若逞一时之快,回敬马奎几嘴,虽给自己赢了面子,却会很快激化办公室矛盾,余则成选择了艰难的隐忍。余则成的隐忍让她领悟到,初来乍到便在单位里闹得鸡飞狗跳,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对于余则成的隐忍,荣卫林认为这是80后急需的“职业情绪管理”的能力。余则成灵活变通,AQ指数高是成功的关键因素。现代职场不仅需要有积极的心态,专业知识(IQ),丰富的EQ(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还要有极强AQ(抗压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
别迷恋“锦囊”
它只是个传说
余则成是孙晓华的“老师”,杜拉拉是徐媛媛的榜样,与他们两人相类似,无数的职场小虾米在电视剧中感受认同,收获启迪,甚至是寻找”锦囊”。
电视剧的智慧真的如此有用?
长期关注职场发展规划的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李雪松告诉《决策》,职场新人不能迷恋电视剧“锦囊”,看电视剧可以更好地进入职场的角色转换,但生搬硬套,则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李雪松给职场新人的告诫是,不要看了《杜拉拉》,就以为职场中人天天就是嬉笑怒骂,就是办公室恋情,就是时尚靓丽,更不要以为自己就是杜拉拉;不要看了《潜伏》,就以为职场中就是处处陷阱,两面三刀,人格分裂,更不要以为自己就是余则成。
针对网友从热播谍战剧中总结“职场攻略”的行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认为,把谍战戏里的情节和职场环境完全等同起来,这是欠妥的,但剧中人物在某些方面所表现出的“素质”,职场人士可以有所借鉴。
但他觉得,职场新人容易陷入不合适的人际“界限”。一种是越界,职场中的两人过于密切,这可能会侵犯他人的边界,而过分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潜在的“破坏力”。另一种则是“界限过于清楚”,职场中有时候需要‘补位’,一个人如果过于界限分明,不利于整体力量的发挥。而余则成在人际“界限”方面处理得出色,既能保持一定的人际距离,也能融入工作环境。
余则成、杜拉拉成了职场新人的榜样,但对于电视剧的“副作用”,职场新人能否去伪存真进行分辨呢?
“电视剧为了‘吸引眼球’,有些剧中人物在职场穿着过度时尚,过于夸张,而这种不合时宜的装扮正好契合了80后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心理,若不加分辨会起误导作用”,荣卫林告诉《决策》。
缪传真对此深有体会并列举一些细节:80后的职场新人佩戴夸张的首饰;在电梯里大声喧哗或者嘻嘻哈哈;穿着运动服来到会议厅开会……
在他眼里,这些表现都是80后没有将个体与整个工作环境进行协调考虑,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的散漫行为。
他建议,年轻人看电视剧不仅关注“职场战术”还要注重“仪态细节”,当一个职场新人持有得体的穿着,得体的微笑,甚至得体的坐姿,有时胜过千言万语。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职场“小虾米”作为职场电视剧最大的收看人群,他们的观影视角与理解分析将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的职场之路……
诚然,小虾米们唯有不迷恋技巧、不盲目认同、分清艺术和现实、换位思考、诚恳做人、扎实做事,才能拥有真正的职场“锦囊”。
职场剧:谁在添柴加火?
■本刊记者 周 江
“职场的重量,
决定了社会生活的质量”
《决策》:历史题材、谍战题材、家庭伦理题材,甚至是“麦兜”和“功夫熊猫”这样的动画片,都让人们与职场挂起了勾。近年来“职场剧”大热,请问到底是什么催热了“职场剧”?
秦德君:职场是当下社会生活的一个“关键词”,自然也成为影视的一个“关键词”,“职场剧”大热,既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从文学现象看,具有现实感的“职场题材”顺势开发,以职场视角解读社会人生,成为一种“集体趣味”。从社会现象看,职场是人生“二元结构”,人近一半生命在职场度过,所以职场“被影视”、“被热播”是必然的,这是一种社会心理。
是什么催热了“职场剧”?应该是“职场的重量”,即职场在人生中所占份量比过去大大增加。今天,职场生涯的质量,决定了人们社会生活的质量。
《决策》:请问生存压力和职场竞争是不是职场剧流行的主要原因?另外,中产阶层的崛起,是不是职场剧热的直接诱因?职场剧热反映出什么样的社会心理需求?
秦德君:生存压力、职场竞争是催热职场剧的一个内在成因,而“中产阶层的崛起”是职场剧热的直接诱因,则难以成立。首先,中国并没有真正形成社会结构意义上的所谓“中产阶层”,认为中国已有一个整体性的中产阶层,是一种误判。
其次,“职场剧热”是一种“社会热”,很快会过去。“热”的真正原由,是职场的艰辛和它在人生结构中所占比重的增大。再者,从职场本身来看,职场越复杂、越不单纯、竞争越激烈,就越具有“故事性”,它被表现、被演绎的概率就越大。这是“职场”与“剧场”的一个关系定律。反过来说,如果社会“职场剧”盛演不衰时,其职场亦存在着某种状态的病灶。
“把现代规则带进戏里,
并表演出来”
《决策》:《三国》与《红楼梦》,87版本出来的时候,媒体鲜有从职场的角度去分析它,但是今年新版三国与红楼播出后,人们更乐于去总结曹操、孙权、刘备等人物的权谋术,分析王熙凤、薛宝钗、探春的人际关系技巧,您怎么看这个现象?请问“职场剧”大热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时代背景?
缪传真:新版《红楼梦》确实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有意或无意地把现在职场、官场上的一些感悟、规则等带进戏里并表演出来。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肯定会带着当下的影子。导演本身也是一种职业,他自己“被职场”了,演员也是职场中人,活生生地生活在现实职场中,《红楼梦》把现代的东西带进去,通过演员表演发散出来了。
李雪松: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热点,当下职场由于竞争和压力的增加,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存在着种种的苦闷和疑惑。
而这种情绪恰逢《三国》、《红楼梦》的播映,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跌宕的故事情节恰好满足了人们的倾吐心理,人们给剧中的每个角色都安上了自己工作环境中的人物,这样再看电视剧就看出了自己的感觉,乐在其中,不乏是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
秦德君:本质上,《三国》、《红楼梦》等是很难从“职场”去分析的。一是因为,电视剧对于原著来说,遗漏甚多,它不是“完整场景”;二是,《三国》风云际会中的“权谋”,是政治权谋,其行为大体是集团或小众行为,不是职场上的个体行为。
《红楼梦》里王熙凤、薛宝钗、探春的所谓“人际关系技巧”,更多是今人的附会应照。曹雪芹表现的不是“技巧”,而是性格;薛宝钗读过《西厢记》,但一定没研习过“人际关系指南”;王熙凤懂得讨好老祖宗,但一定不谙人际关系心理学。她们的行为举止,是那个环境中她们的性格“直觉”和“本能”。用今天的“人际关系”去解读,可博大雅一笑,但无实际意义。
人们之所以乐于从职场来解读新版《三国》、《红楼梦》,多少源于包括了“无奈”心理在内的“戏谑”趣味。
至于职场剧热的“时代背景”,我认为主要在于职场“压强”加大,人们的“抗压能力”已近极限。故今天职场中产生了大量心理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应当重视和正视。
“借他人杯酒,
浇自己块垒”
《决策》:职场剧大热反映出什么样的社会心理需求?由此反映出的是一种积极的职场心态还是消极的职场心态?为什么?
李雪松:一部戏,不同的人可以欣赏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可以咀嚼出不同的回味,电视剧里有冲突有矛盾才有故事才会更抓眼球,所以不论积极的主题还是消极的主题,这个不是重点,而是通过看电视剧,找到剧中人物身上自己欠缺的人性光芒和做事优点,进而揣摩学习;找到剧中人物的缺点进行鞭策,自己不去重蹈覆辙。总之,一部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强加于人。
《决策》:现实职场生活看起来云淡风清,电视里则充满矛盾和冲突,在您看来电视剧里反映的职场生态离现实是远还是近呢?
李雪松:可以说既近也远,电视剧里剧情必须大起大合,跌宕起伏,人物必须有血有肉,爱恨交织,方才是一部成功的电视剧。但职场中不可能象电视剧那般天天精彩纷呈,日日紧张刺激,但至少电视剧里的人和事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我们身边,但它们又高于生活,所以一些做法可以借鉴,但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情况三思而行。
荣卫林:近年,国内不少电视剧仍然把镜头聚焦到职场,让观众可以从电视剧里窥视到不同领域上演的迥然不同的职场人生,尤其是不少青春剧中不乏初出校门年轻人的职场成长经历。
如两年前热播的《奋斗》中就充斥着找工作、谈恋爱、供房子这些初涉职场的年轻人都曾经历的,让人不得不强打精神面对的事情。这类职场剧胜在跟都市年轻人的生活贴近,主人公的遭遇中可以折射出自己的影子,从中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轨迹,所以看了很容易引起共鸣,也反映了大家渴望职场成功的内心诉求。
电视剧中呈现的不论是复杂的人际关系还是琐碎的处世经验,一般都很实际也很实用,也能从中得到不少启示。
《决策》:您认为“职场剧”吸引人们的,是隐藏在剧情背后的职场“锦囊”,还是每个人都能对号入座,从中找得到职场角落那个属于自己的身影?
秦德君:“职场剧”吸引人们,主要是离自己比较近,比较现实,能表达自己某些心境,实现“借他人杯酒,浇自己块垒”;另在欣赏口味上有新鲜感。至于“锦囊”、“对号入座”,那是十分机械的——如果哪个人看剧时“对号入座”,想从剧中找到什么“锦囊”,那是十分可笑的,说明他在职场根本找不到北。
《决策》:职场新人是职场电视剧最大的观众群,您对初入职场的新人有哪些建议,他们该怎样去观影、看剧才是有益的?
缪传真:职场新人从电视剧中知道了很多所谓的“技巧”,学到了很多“谋略”,提炼了很多“战术”,他会有意识地去用这些东西,而实际上这些东西很多时候是没有用的。
如果过分做作,刻意去维护单位中的人际关系,处处处心积虑,有的时候也是害了自己。职场新人应该以仁厚、真诚、谦逊等这些传统美德来感染人,扎扎实实、本本分分地去开展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