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办公室政治与办公室人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30日11:43  《决策》杂志

  领导喜欢什么样的下属

  ■本刊记者  杨   敏

  “您在现实的职场环境中,感觉最难处理的人际关系是哪一种?”2010年11月,《决策》杂志联合新浪网开展的“职场电视剧”问卷调查显示,58.3%的网民认为“与领导的关系最难处理”。

  对一个领导来说,他最看重的是下属的能力还是下属的忠诚?对一个下属来说,忠诚意味着对事负责还是对人负责?对一个单位来说,“会干事的”与“会来事的”,谁又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呢?

  这些网民热议的话题看似无解,但在现实职场情境中,困惑无时不在、也无处不在。

  能力第一,还是忠诚第一

  【镜头回放】

  电视连续剧《黎明之前》

  齐佩林跟孙大浦说过一段有关能力与忠诚的台词,分析局长谭忠恕为何派刘新杰去抓捕爆破手。

  齐:能力和忠诚是个考验,局长把这个机会给了新杰。你还别说,这个小子还真争气。今天的两个行动必须同时进行,一边李伯涵负责,另外一边,你说新杰不去,谁去?你去还是我去?

  孙:(笑)那还真不行,如果换成你我,咱俩还准得死在那儿。

  齐:就是呀。咱们俩的能力是经不起那样考验的。但是咱俩的忠诚,是不需要考验的。

  在百度《黎明之前》吧中,围绕“忠诚与能力”的讨论一直不断。能力第一,还是忠诚第一?人们的观点见仁见智。

  网友涤影感慨,自己曾经被这一问题困惑了许久,“5年前,听到‘忠诚比能力更重要’这句话的时候,我十分反感,认为这一愚昧的认识谋杀了众多英才;3年前听到这话,多半会不屑一顾,觉得只要有能力到哪都发光;如今,我不得不承认,对于领导而言,这句话在相当大程度上是被认同的”。

  “人的认识是随着经验和阅历的发展而变化的”,涤影的职场顿悟,一定是头撞“南墙”之后的现实选择。那么,关于忠诚与能力的话题,领导者又是怎么看的呢?

  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缪传真分析说,忠诚和能力不是对立的,没有一定的能力,你上不了那个台面,进入不了领导视野,连忠诚的资格、忠诚的机会都没有。“如果说能力是一把梯子,忠诚则是这把梯子倚靠的方向和位置。说忠诚,不是忠诚于领导私人,而是忠诚于事业和真理,只是这些都是抽象的,只有领导是具象的。所以,下属的忠诚,常常表现为对领导的忠诚”。

  至于忠诚与能力,谁更重要?缪传真认为这个问题没有定论,“站在下属的角度,往往矜炫自己的能力;站在领导的角度,常常在意下属的忠诚。在日常工作中,领导把下属的忠诚摆在第一位,但在危急关头,领导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启用能人。”

  那么,领导为什么会如此看重下属的忠诚,而非能力?在接受《决策》采访中,缪传真一直提醒记者注意分析领导与下属的角色差异。

  在一个组织中,领导是决策者、指挥者,下属是执行者、服从者,他们的共同追求是“把事干成”。但是,领导在干成事的过程中,展现的是自己的控制力;下属在干成事的过程中,凸显的是个人价值。领导常常不了解实际,不知道“是什么”;下属常常不明白决策的意图,不知道“为什么”。领导不明下情,可以调查;但是,下属不知内幕,却不可以窥探。这种情况下,领导需要的是忠诚,下属需要的是信任。

  当《决策》记者要求受访对象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领导和下属关系时,一位官员想起了“同心圆”。他说,“在任何单位,都存在一个无形的同心圆,圆心是领导,圆心周围是忠诚于组织、忠诚于领导、忠诚于职业的人。离领导越近的,是忠诚度越高的人,而不一定是职位越高的人。很多高层管理者天天和一把手打交道,却未必得到一把手的信任。很显然,越靠近圆心的人,越可能获得稳定的职业回报”。

  还有一个比喻更为精当。一位职场专家认为,领导活动是一个“场”,这个场的磁力线方向是唯一的,都指向“北”,他决定了下属不能逆向而动;同时这个场还是运动的,下属与领导必须保持同步,慢一拍会出局,快一步也会出局。

  “七分忠诚,三分能力”,“忠诚是第一竞争力”,2010年的图书市场,这些“金科玉律”在成功学著作中俯拾皆是,而电视荧屏中那些职场人物的经历更加强化了人们的认知。有网友将职场人士分为三类,一类是《黎明之前》中的齐佩林,他能力一般,但绝对忠诚,深得局长谭忠恕的信任;第二类是齐佩林的同事李伯涵,业务能力最强,但居功自傲,还不时挑战领导权威,最终落得悲惨下场;第三类是新版《三国》里的赵云,他谦虚谨慎、处事低调、懂得感恩、忠诚度高且能力超强,成为观众最为推崇的职场典范。

  在现实职场,“赵云”是难得一遇的,芸芸众生中更多的还是“齐佩林”与“李伯涵”。显而易见,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领导多半会选择去团结低能力、高忠诚度的下属。

  能力欠缺,可以通过锻炼得到提升,但忠诚更多的是一种态度。那么,忠诚到底有哪些维度?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忠诚度高的下属?

  对于这一问题,一位长期供职于省直机关的处级干部深得其中三味。他认为忠诚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上与领导保持一致性,你可以没有思想,但是不能没有“我”的思想;二是行动上保持一致性,能第一时间且毫不迟疑地执行领导意图,接受任务不问缘由,执行任务不讲价钱;三是具有排他性,对下属来说领导是唯一也是全部,不能左右摇摆、朝秦暮楚;四是要经得起考验,领导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试探下属的忠诚度。要像《致加西亚的信》中的罗文一样,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力完成任务。

  百炼才能成钢,对职场人士来说,每时每刻都在面临忠诚度的考验,困扰他们的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忠诚意味着对事负责,还是对人负责?

  对事负责,还是对人负责

  【镜头回放】

  电视连续剧《追捕》

  郝处长气冲冲地从南京来到上海,质问下属陈占豪抓捕文化名人周鸿初为什么不请示、不汇报。

  郝:你为什么要杀周鸿初?当初逮捕他你为什么不请示我?干这行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你怎么这么不成熟?做事不讲究章法,自己干的事自己去面对吧,你要是干不好的话,就不要干了。等着我撤你的职吧!

  中国有句俗语,“做事不依东,累死也无功”,这个“东”也就是“东家”、领导的意思。这句话看似质朴,却揭示了中国传统管理方式的一个规则,以及传统领导方式的一种习惯,那就是“对人负责”与“对事负责”的二律背反。

  管理咨询顾问丁千城曾在他的一本著述中用一个历史小故事说明官场中人的烦恼。东汉光武帝刘秀召见即将上任的甘肃武威太守任延,刘秀告诫他说:“好好侍奉长官,不要丢掉名誉”。

  任延不同意刘秀的说法,强调“履行正道,奉公守法,是臣子的节操,如果下级对上级唯唯喏喏,那不是陛下的福分。陛下说要好好侍奉长官,我不敢接受”。

  任延不事“上官”的故事,在为他赢得了“循吏”美誉的同时,也被列入官场“清流”一列。他的“拎不清”以及“冥顽不化”,决定了他在仕途上不会走得更远,也无法为百姓谋取更多的福利。

  忠诚,到底是对事负责还是对人负责?任延之问像一个疑团,在中国官场一直悬而无解,千年之后它仍在困扰着职场众生。在采访中,多位官员对此感同身受,他们也为记者勾勒出职场中两类人的大致轮廓。

  “对人负责”的下属是这样的:他们不论事情本质如何,不论事情所遵循的规律怎样,也不顾事情处理的最佳结果是什么,只要做事让自己的上司满意,哪怕事情最终结果不是其本应达到的最佳状态也无所谓。本着这种观念的人“只求人满意,不求事最佳”,对上级唯命是从,领导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对事负责”的下属则不会事事迎合领导的喜好,在工作进行的动态过程中会主动把握各种变化,不错过任何能使事情做到最好的机会。

  电视剧《潜伏》中的余则成和李涯就分属两类人。余则成时刻揣摩军统天津站站长吴敬中的爱好,知道领导对收藏兴趣甚浓,受命设局从一个商人手中巧取豪夺多件古玩,满足上司的贪欲;而行动队长李涯,与站长吴敬中若即若离,抱着对职业的忠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领导与下属的亲疏之分显而易见。

  戏如人生,当观众一边玩味眉头深锁的李涯无奈与落寞的时候,他们也难免对号入座,在心底无数次告诫自己,别去做现实版的李涯。

  “领导有时候是轻公德、重私德的”,缪传真认为尽管这是职场的一种无奈,但也是一种客观现实。领导对下属处事风格的偏好,其实是建立在领导者无所不能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听我的没错”,经验型的领导必然喜欢下属勤于请示、事事汇报;善于授权的领导则更多注重下属的事功,而不会对过程强加干预。

  领导的偏好,决定了下属的行为选择,对人负责还是对事负责,组织文化不同,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既然对人负责、对事负责无关对错,那么为什么身边还有那么多“会干事”的人跑不赢“会来事”的呢?一位年轻公务员在接受《决策》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会干事,还是会来事

  【镜头回放】

  电视连续剧《旗舰》

  副舰长陈建军为了竞争舰长需要撰写一篇论文,但靠自己的能力却怎么也写不出来,于是交由部下郑远海撰写。郑很快完稿并交给了陈,陈发觉郑将其名署在自己前面,大为不悦。

  此时,一个叫谢庭轩的部下,替陈建军抱不平。陈建军不禁滴咕道:“会做事的不会来事,会来事的不会做事。”    

  “会做事的不会来事,会来事的不会做事”。陈建军的这一声嘀咕,道出了职场另一出“剧情”,观众看到此处,不免会心一笑。

  供职于上海市委办公厅的秦德君博士坦承,今天职场确实存在这样两种人,一种“会做事”,一种“会来事”。“当然还有一种,既会做事又会来事,但比较少。‘会来事的’时常比较讨巧,会占些便宜,得些风雨,但时间长了,就玩不转了。职场做人做事,靠的是好的品行和真才实学,玩的是真家伙,小聪明终究误大事”,秦德君对此观点鲜明。

  同样处理一项工作,“会做事的”与“会来事的”行为方式有哪些不同?记者近日读到的一则管理寓言,就生动地道出了“会来事”与“会做事”的区别。

  寓言说,某家养了一只灰黑色鸡和一只芦花鸡。一天,主人决定杀掉一只给儿子过生日。他将鸡叫来,问它们为什么要下蛋。

  灰黑色鸡说:“我吃了食,肚子里有了蛋,就要把它生下来”;芦花鸡说:“我的生命是主人给的,我就要知道报恩,给主人下蛋”。

  主人又问它们今年打算下多少蛋,灰黑色鸡说:“我不知道,肚子里有了蛋我就会生出来”;芦花鸡则信誓旦旦:“我要多下蛋、下好蛋,为主人多作贡献”。主人连夸芦花鸡,并把灰黑色鸡绑了杀掉。而事实上,芦花鸡从未下过一个蛋。

  读罢寓言,人们在哑然失笑的同时,心底难免会浮现几张面孔。有一类人憨厚、老实,干事扎实,不偷懒耍滑,不油嘴滑舌;他们不事张扬,不喜欢应酬,不善于与领导套近乎、拉关系,他们做事很多、实绩不少,有时却未必能广为人知。

  还有一类人善于察言观色、投人所好,故而左右逢源,尽管实绩不多,却时而春风得意,占尽便宜,得到不明实情的领导青睐。

  《旗舰》中郑远海“不谙世事”,给领导写稿居然把自己的名字署到前头,谢庭轩尽管没有锦绣文章的功夫,但是在领导面前讨好卖乖的形象却非常典型化、生活化。

  “会干事的”与“会来事的”,往往在一个单位共生共存。组织文化的土壤,决定了这两类人的职业成长空间。尽管“会来事的”人不会绝迹,但是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环境还是应该为更多“会干事的”人提供平台,让他们想干事并能干成事。

  “职场是人生的一部分,本质上靠‘道’不靠‘术’,诚恳做人、扎实做事,才能无往不胜。当年曾国藩一生,始终用最实在、最笨拙、最不讨巧的办法来行事处世,决不耍滑头、玩技巧,所以他才能‘可持续发展’,稳稳当当地发展”,秦德君说。

  办公室政治与办公室人情

  ■本刊记者  杨  敏

  《潜伏》看的是办公室政治,《黎明之前》看的是办公室人情。

  发生在军统天津站里的故事,多是同事之间夹枪带棒、剑拔弩张;而中央情报第八局里却多了份同仁之间的彼此顾念、相互依存。

  天津站内的小气候,是“紧张、严肃”的,余则成、陆桥山、李涯、马奎一众人等,为了个副站长位子争得你死我活;第八局内的小环境,却有一丝“团结、活泼”,刘新杰、齐佩林、孙大浦,在日复一日的嚼舌八卦、谈笑风生中,慢慢滋生出超越政治立场的兄弟情分。

  “没有人情的政治是短命的”,观众对于《潜伏》里这句经典台词的解读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在剧情之外,办公室政治、办公室人情,也成为现实职场困顿和疑问的两大渊薮。

  一问:

  怎样才能做到“不卷入”?

  【镜头回放】

  在《潜伏》中,余则成的保护色是装糊涂。

  他说话小心翼翼,喜怒不形于色,永远一副谦逊收敛的小人物形象。在同事们纷纷觊觎副站长职位时,李涯、陆桥山、马奎三人互相死掐,也有意拉拢余则成。于是,他降低姿态,扮演与世无争的“中间派”。

  余则成:“你们都是中校,我就是个小小的少校,我怎么可能去想(副站长)呢?”然后,咧开嘴嘿嘿傻笑,让人不自觉地放松了警惕。

  【职场释疑】

  ■现实职场环境,人们经常会遇到余则成式的困境,如何才能谨防落入“圈子”陷阱,卷入“办公室政治”,怎样才能像余则成那样扮演好职场“夹心人”的角色?

  童大焕(时评作家)

  世界上最难处理的就是人际关系,最不可靠的也是人际关系。古人言“靠山山倒,靠树树倒,凡事靠自己最好”。

  首先,任何人的关系圈都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扩张。因为关系必须建立在“熟悉”即面对面交往的基础上,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阅历都有限,不可能认识无限多的熟人。

  其次,关系的作用是会互相抵消的。关系圈是一个个彼此封闭的圈子,你在此圈子中得到的好处,必然在彼圈子中被别人抵消。且由于关系圈的有限性,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才能和能力发挥的“无限性”。

  第三,任何关系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非常强的不稳定性。现代关系社会的亲疏,早已脱离了血缘亲疏,而是由交往频度、利益关联的深度、双方的默契度来决定。为了维持关系,当事人必须不断地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以防更强势人物随时乘虚而入,把你从别人的关系核心挤到边缘。

  总之,在关系社会中,每个人都是身不由己的。就像结一个蜘蛛网,你网住了虫子,却也把自己一辈子围在了网中央,最不能挣脱的其实就是你自己。

  二问:

  办公室有没有真友情?

  【镜头回放】

  如果说余则成的成功,是办公室政治中的腾挪功夫,那么在《黎明之前》中,刘新杰的底牌,则是他在办公室情谊方面的长袖善舞。他的“好人缘”,让他在身份暴露之际屡屡化险为夷、全身而退。

  当孙大浦和齐佩林意外获得一个可以断定刘新杰就是卧底的证据时,他们的兄弟感情开始作怪,两人没有直接跟局长汇报,而是带着一丝侥幸跑到刘新杰家去质问。在他们心中,哪怕差之毫厘的疑点,也不能耽误了自己家的兄弟。

  齐佩林:大浦,查这个电话的时候,是不是有哪个环节出错了?

  孙大浦:绝对没有,我也希望是结果出错了。

  【职场释疑】

  ■很多观众喜欢看《黎明之前》的原因,就是电视剧里那份浓浓的办公室情谊,有人说,刘新杰手里有一颗叫做“兄弟”的子弹,让他无往不胜。当下,现实职场人际干燥化现象严重,很多观众羡慕、向往一份办公室友情。请问,办公室能否长出“友谊之花”?

  缪传真(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对这个问题,我的认识可能比较极端。我认为,到单位是来工作的,不是来找朋友的。所以我认为,同事之间没有真诚的长久的友情,不应该有过多的私情,当然也不会产生真情。

  同事之间,更多的是机制作用下的工作关系,而不是利益作用下的私人关系。我承认,同事中确实存在“价值链”,有“利益共同体”,有“社交圈子”,有“QQ群”;同事之间也应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人际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纯洁的友情。这是因为,资源具有稀缺性,体制具有约束性。

  资源总是稀缺的,机会并不均等。职场上的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发展空间的最大化,这就必然会产生竞争。

  大局意识、统筹意识、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完全是建立在目标感召之下,建立在机制协调之中,建立在制度约束之内。无论是哪种社会组织,都不鼓励成员之间庸俗的个人关系盛行。因为组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成员之间过分密切的私人关系,会影响和削弱组织固有的运行机制。上下级之间所谓的友情,不可能不妨碍公正;同事之间所谓的友情,不可能不妨碍制衡。而这一点,恰恰是人治传统影响下的中国人思维的弊端。

  既是同事,又是好友,在他们之间,即便主观上“公私分明”,工作上“公事公办”,客观上也不能持久。如果一方提升了,就会面临两难选择:用他,引起嫌疑;摒弃他,损害友谊。现实中,两种选择都有。无论是哪一种选择,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两人分道扬镳,各自叹息“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一般情况下,组织不鼓励上下级之间存在私情,极端的选择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所以提倡干部异地任职。一般情况下,领导也不鼓励下属之间投桃报李、携手联盟、亲密无间,这种板块效应会使运行机制变得迟缓和笨重。所以,才有轮岗和交流。

  但是,我决不主张同事之间孤立、冷漠、无情,更不主张同事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你死我活。拥有一个愉快的工作环境很重要,而能够与同事融洽相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必备的修养。

  三问:怎样的

  人际距离才是无害而温暖的?

  【镜头回放】

  一个人,做人的成功失败,有时候甚至关系到生命的存续,比如《黎明之前》中的李伯涵。他的失败并不完全在于他对八局的背叛,而在于他长期的自私、自负,不把同事当人看,只把下属当做工具。

  从第八局会议室的座次,甚至从会议室的那扇门,都能看得出来李伯涵的离群、孤寒。

  会议室里开会,局长谭忠恕坐首席,桌子的一边依次是:齐佩林、孙大浦和刘新杰,桌子的另一边,稀疏坐着李伯涵和马蔚然。有一天马蔚然被策反走了,桌子的那一边就剩下李伯涵一个人。

  散会之后,孙大浦开门,谭忠恕先走,依次走出来的是齐佩林、刘新杰、然后孙大浦,等到李伯涵走到门边的时候,门总是很不凑巧地关上,他就被尴尬地关在里面。

  此时,观众总能看到李伯涵那张窘迫、失望的脸。

  【职场释疑】

  ■李伯涵做人的失败,就在于他与同事太疏离。尽管办公室没有真正的友谊,但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完全不讲情分。那么,在现实的职场环境中,怎样的人际距离才是无害而温暖的呢?

  缪传真(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办公室除了友谊,并不一定就是互相之间的倾轧和提防。距离产生美,但距离也产生尊严。同事之间过于亲密的话,也会有很多问题,第一是要付出成本,友谊需要投桃报李、添柴加炭、分享秘密。友谊也有排他性,甲和乙好,就意味着和丙不好。

  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是说人们宁愿在网络上用假名说真话,但在现实中却用真名说假话。维持一种人际关系,维持这种生态最终还是以自我为目的,是为了减少工作中的交易成本,增加信息获得量。

  说到底,权力资源也是一种信息资源,一个人在单位里不能包打天下,他在机关只是一个节点,需要其他人的配合。因此,必须跟周围同事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否则交易成本太高了也会一事无成。从领导角度来看,他也不希望你跟所有人都搞得好,但也反对你跟所有人都搞不好。

  同事之间,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组织的运行机制,投入自己的热情,增强团队的活力。同事之间,要像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一样,珍惜和保护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人文环境。尊重他人的职位和权力,尊重他人的人格和个性,尊重他人的利益关切和欲望诉求,尊重他人的先天缺陷和后天失败。

  同事之间不能太较真。说实话,世界上最不值得的事就是,为工作上的小事大动肝火、大动干戈。许多话、许多事,背后没有那么多的因果,没有那么多的涵义,不值得争论。许多不可开交的争论,过后想来常常会感觉十分无聊,有时还会发现,错在自己,错在自己的态度、情绪和面子。

  同事之间不能太迂腐。谁都不是完人,谁都有私欲,发现了同事的失误,不应该得理不饶人。岗位便利,职务消费,领导特权,其实都是职务行为。刻板地对照规定,吹毛求疵,不是幼稚,就是狂疏。

  同事之间不能太计较。在公开场合说的话,多半是职业语言。特别是机关里,当着领导和同事的面,说的场面上的话,三分之一是不得不说的空话、套话;三分之一是不得不说的假话、废话;只有三分之一是真话,而这一点真话中,真正有用的话还不到三分之一。有时候,表扬的话,批评的话,承诺的话,多半是一种态度,一种舆论,一种氛围,跟领导个人品德,个人信用无关,跟维护真理和正义更沾不上边。

  同事之间不能太阴损。做官先做人,做人做好人。阳光一点,不要太深沉;简单一点,不要太有心机。也许,不断人官路,不断人财路,这话太庸俗了。但是,至少在别人的重大问题上,不要使用不光明的手段。对领导不挖坑,对同事不使绊。利已,不要损人;进步,也不要踩着别人的肩膀。

  维持良好的办公室人际关系,平等、透明、从容、淡定地工作,不负感情债,亦不需别人愧怍。立己而立人,达己而达人,才会有利于工作,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事业和个人的发展。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