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水扁只留下骂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0日16:37  环球人物杂志

  陈冯富珍,传奇女性执掌世卫

  《亚洲周刊》称,她是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最理想人选,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是负责任大国

  《环球人物》杂志驻香港特约记者  戴平

  2010年11月9日,来自中国香港的陈冯富珍,已在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总干事任上,忙碌了整整4年。“我不喜欢自己评价自己,一切成就和教训都应由成员来评判,由包括媒体在内的所有公众来评判。”63岁的她,剪着利落的短发,戴着银边眼镜,让世卫组织多了一些东方文化的韵味。

  世卫组织是联合国下属机构,由193个成员组成,影响力仅次于联合国本身。陈冯富珍是第一位担任联合国高层机构最高领导人的中国人。一些西方国际问题专家认为,这对中国来说极具历史意义,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扩大的体现。

  陈冯富珍生于1947年,从小天资聪慧。为了能有更多时间和读医科的男朋友在一起,她毅然弃文从医,先后在加拿大西安大略省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医学。毕业若干年后,由于成绩斐然,她成了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的院士。对这些“传奇经历”,她说:“我是一个传统的亚洲女性,(愿意)夫唱妇随。”

  1978年,陈冯富珍加入香港卫生署,之后因勤奋和聪慧,不断得到提拔。1994年,她被任命为香港第一位女性卫生署长。上任3年后,她遭遇了香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禽流感疫情。那次疫情曾导致6人死亡。陈冯富珍不顾公众的质疑,果断下令捕杀130万只家禽,迅速控制住疫情的蔓延。2003年“非典”期间,她每天都举行记者会,向香港民众解释和通报疫情的最新情况。当时,她每天的开场白——“我是卫生署署长陈冯富珍”,不啻于送给香港市民的定心丸。

  陈冯富珍在禽流感疫情和“非典”疫情中的出色表现,引起了世卫组织的注意。2003年8月,世卫组织总干事、韩国人李钟郁找到了她,邀请她到日内瓦工作。陈冯富珍后来回忆道:“他说,只有你管理过危机。我有许多纸上谈兵的专家,但我需要将军。”

  事实证明,李钟郁没有看错人。2009年6月11日,为了应对突然肆虐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世卫组织宣布将全球流感警戒级别提高至6级。这是世卫组织成立41年来首次将流感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级。不少国家对此颇有非议:“世卫组织是不是反应过度?”面对质疑,温和的陈冯富珍表现出铁腕的一面:“我们并不是在过分夸大疫情,但如果因为失误而未做准备,那么我就是失败的。我宁愿过度准备,也不愿不准备。”说完这段话,她启动了“战略卫生行动中心”。该中心全天24小时运转,100多位专家与全世界100多个国家随时保持联系,全方位跟踪疫情的发展情况。

  那段时间,无论前一天工作到多晚,第二天,陈冯富珍都会准时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在接受采访时,她坦言“非常疲惫”,“我本人每天工作很长时间,但我们要做好我们的工作,配合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卫生部的工作。”直到2010年,流感疫情出现缓解迹象,这位“铁娘子”才抽空回香港休息了一下。

  2010年8月10日,陈冯富珍宣布:“世界不再处于6级流感警戒中。”此时的她,因取得了抗击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胜利,如释重负。

  2010年,陈冯富珍取得另一项重要成就——协助朝鲜首次开通远程医疗服务系统。2010年4月27日,她在朝鲜首都平壤出席了这一系统的开通仪式。这是近10年来世卫组织总干事首次访问朝鲜。这一系统的建立,将使朝鲜的中央医院和地方医院,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远程视频对话,对患者进行会诊并迅速制订治疗方案。

  “陈冯富珍是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最理想候选人,她已经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不仅是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拥有国际级人才。”香港《亚洲周刊》给了陈冯富珍很准确的评价。

  陈水扁,留下的只有骂名

  《环球人物》杂志驻台北特约记者  萧师言

  从2000年到2008年,东亚各国和美国的神经从未放松过,因为这一阶段,台海局势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而制造紧张气氛的,正是把持台湾达8年之久的陈水扁。

  陈水扁1950年出生于台南县的一个佃农家庭,靠苦读考入台湾大学法律系。1979年,台湾岛内政论性刊物《美丽岛》杂志的发行人黄信介、社长许信良、总编辑张俊宏等,因组织“反对国民党专政”的群众集会被逮捕。陈水扁应邀加入他们的辩护律师团,并靠此一举成名。1986年,他出任一本新的政论性杂志《蓬莱岛》的社长,不久后因一篇文章涉嫌诽谤他人而被判入狱1年。那时的陈水扁就表现出了骗子天赋。他把这桩普通的案子炒作成了政治事件,披着“光荣入狱”的带子,高喊着“被国民党当局迫害”的口号,组织7场“坐监惜别会”后才大摇大摆地走进监狱。

  出狱后,陈水扁加入新成立的民进党。2000年,他宣布参加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为得到当时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的支持,他露骨地表忠心说,只有他才是“两国论”(李登辉于1999年提出)的继承人。最终,他如愿登上台湾政坛的巅峰,完成了两代“台独”分子的权力交接。

  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中宣布了“四不一没有”政策——“只要中共无意对台动武,本人保证在任期之内,不会宣布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然而,仅仅过了两年,2002年8月3日,他就公然提出“一边一国论”。2006年2月27日,陈水扁突然宣布终止“国家统一委员会”运作,终止“国家统一纲领”适用。2007年3月4日,他发表了“四要一没有”:“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没有所谓的左右路线问题、只有独统问题。”同年10月17日,陈水扁在民进党中常会上提出要就“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举行“公投”。与此同时,他还指使台湾“国安局”捏造“3000名大陆间谍渗透台湾各政党”的谣言,污蔑“大陆导弹对准台湾”,鼓吹台湾要进行“境外决战”……一时间,台湾海峡上空阴云密布,西太平洋的火药味越来越浓重。

  陈水扁的“台独”行径,引起大陆的强烈反弹。大陆一家报纸曾以《台当局低估我敢战决心》为题刊文,表达大陆民众对其分裂行径的极度愤慨。而据新加坡媒体报道,对于陈水扁越来越猖狂的分裂举动,解放军一度紧急调动两个导弹旅,进驻福建、江西,东海舰队的“明”级潜艇也曾出现在台湾海峡附近水域……陈水扁还惹怒了美国。据报道,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派一位高级官员前往台湾警告陈水扁,如果他执意“废统”,就得承担“全面性的后果”。在美国看来,陈水扁是个“麻烦制造者”。2008年3月,在白宫内阁会议上讨论亚太事务时,布什忍不住大骂陈水扁是“SOB(狗杂种)”。

  如今,陈水扁因贪腐罪行被判处17年6个月有期徒刑。2010年12月21日,他“剃平头、穿囚服”的阶下囚模样被曝光。台湾媒体说:“陈水扁有种常人不及的‘痞子性格’,牢狱生活并不能让他反省贪污行为和‘台独’错误,他在21世纪的历史上所能留下的只有骂名。”

  连战,历史性的“登陆”

  国共两党领导人时隔60年后的首次握手,使两岸关系实现了重大转折

  《环球人物》杂志驻台北特约记者  萧师言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2005年4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当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手和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海峡两岸的亿万中华儿女,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鲁迅的这句诗。胡锦涛说:“从你们踏上大陆的那一刻起,我们两党就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连战答道:“历史的辛酸让我们曲曲折折,一直到今天才能够见面,相见恨晚。”

  这是国共两党领导人时隔60年后的首次握手,使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当时,世界各大媒体都对此进行了大篇幅的深入报道,纷纷预测台海局势将因此发生什么变化。

  丢了执政权,找回了传统与责任

  2000年3月,国民党主席连战参加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但败给了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2004年3月,连战再次参选,结果因“3·19枪击案”,以微弱差距败选。加上当时党内腐败弊案频发、高层党员分裂,国民党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连战决定访问大陆,推动两岸和解。对此,民进党大骂他“联共制台”,声称要“动用一切手段阻止他”。士气低迷的国民党则战战兢兢,担心“他的出访会引发‘血案’”。但连战不为所动,坚持在2005年4月26日登上飞往大陆的飞机。

  2005年4月27日,在南京,连战步行登上中山陵的392级台阶,拜祭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我向南京市所有的市民来问安。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联结、感情联结的地方。”4月28日,在北京,面对北京大学学子,连战在演讲中说:“直到今天,一条海峡阻隔了两岸,不晓得阻隔了多少的家庭,造成了多少的不幸哀怨……希望各位能够‘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这番话情真意切,感人至深。5月1日,在西安清凉寺,他拜祭祖母墓,一句“这一刻对我以及对我们连家来讲,都是永远难以忘记的一刻”,催人泪下。5月3日,在上海,他和送行的人依依惜别。“总的印象就好像我们这两天在上海一样,看到整个大陆的成就创新、新天地。我们也希望杨柳青时不但忆故人,还可以和大家再来在一起。”

  当连战结束“和平之旅”回到台湾时,迎接他的已经是一个崭新的局面——他本人一扫败选之初的黯然,树立了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的形象;国民党党内的悲观情绪也一扫而光,“国民党输了执政权,找回了传统与责任”。

  难得的是,就在个人声望达到顶峰时,连战激流“隐退”。2005年7月,他卸任国民党主席之职。之后,他拒绝参选新一届台湾地区领导人,全力支持马英九参选。他唯一保留的头衔是“国民党荣誉主席”,工作的重心则都在两岸关系上——2006年4月,二访大陆,并出席首届两岸经贸论坛,达成大陆对台农业合作的20项优惠措施;2007年4月,三访大陆,出席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达成两岸在直航、教育、旅游观光领域合作的意向;2008年4月,四访大陆,达成两岸携手应对金融危机的10项措施;2009年11月,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与胡锦涛总书记达成“争取年内启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协商进程”的共识……

  可以说,近几年,两岸关系的每一步发展,都与连战的努力分不开。台湾媒体曾感叹:“当台湾充斥着谢长廷这类‘声明退出政坛、还要继续干政’的政客时,连战这种不求名利、默默为国民党和两岸关系耕耘的人,实在太少了。”

  冷静面对儿子被枪击

  2010年11月26日,在台湾五大城市(台北市、新北市、大台中市、大台南市、大高雄市)市长选举投票前夜,新北市的助选现场突然响起枪声。连战之子连胜文遭歹徒袭击,子弹贯穿脸颊,“再偏1厘米就没命了”。

  此时,连战正在台北市为国民党台北市市长候选人郝龙斌助选。得知儿子遭枪击的消息后,他匆匆赶到医院,简单探视了一下,又迅速返回助选现场。他没有煽情地讲述儿子的伤势,也没有煽情地要求大家将选票投给国民党,只是平静地继续助选。

  12月26日,连胜文遇袭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他哽咽着说:“我一生只看过父亲两次落泪,一次是我的祖父连震东去世时,一次就是我这次受枪伤。”人们这才知道,连战当天能够镇定如常,并不是不难过,而是他的修养让他将内心的悲伤隐藏了起来。毫无疑问,这完全是为了国民党。

  连战一直有“国民党安定剂”之称。2004年3月20日,台湾地区进行选举投票。然而,就在投票日前一天,“3·19枪击案”发生了——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和吕秀莲莫名其妙地遭到枪击。刹那间,原本胜券在握的连战和宋楚瑜组合,丢掉了优势,形势迅速朝着有利于民进党的方向发展。国民党阵营乱成一团,有人主张将选举造势活动继续下去,有人建议围绕民进党的枪击案阴谋开展抗争活动。最后,连战一锤定音,决定立即停止选举造势活动,赶赴医院慰问受伤的陈水扁和吕秀莲,并同意第二天按时投票。事后,尽管国民党以微弱差距输掉了选举,但很多人认为,连战镇住了局面,没让台湾陷入两党激烈对立的状态,为国民党赢得了“识大体顾大局”的声誉。

  今天的岛内民众,对连战有3个印象:第一,他是台湾21世纪“最悲剧的政治人物”,“两次选举都输给了陈水扁这样的鸡鸣狗盗之辈”。第二,他是“国民党中兴重臣”,“把从国民党分裂出去的新党、亲民党重新整合到泛蓝阵营里”。第三,他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功成不居、揖让谦恭”。台湾媒体对他的评价是:“10年来,他没有当过一天台湾地区领导人,但他在台湾的重要地位,没有哪个政治人物可以和他相比。”

  承认“九二共识”,不当“麻烦制造者”,实现两岸“三通”

  马英九,把台湾带出困境

  《环球人物》杂志驻台北特约记者  萧师言

  “最近四川发生大地震,灾情十分惨重,台湾人民不分党派,都表达由衷的关切,并愿意提供实时的援助,希望救灾工作顺利、灾民安置与灾区重建早日完成。”2008年5月20日,宣誓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8天前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的慰问之情。这一幕,让两岸人民和全球华人深为感动。

  马英九的当选可谓是“万众期待”。当时,经过民进党8年的折腾,台湾经济恶化,两岸关系严重倒退,国际社会视台湾为“麻烦制造者”……就任两年后,马英九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岛内经济高速复苏,两岸关系大为改善,台湾的形象得以重塑。可以说,在21世纪的头10年,2008年是台湾命运的转折之年。

  对台湾经济的“信心喊话”

  2010年11月11日,马英九表示,台湾的经济情势开始往好的方向转变,2010年前半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13.1%,预计全年可达8.2%,同时失业率已从1年前的6.13%降至5.0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相对保守,但也认为台湾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6.5%,“将居于‘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之首”。而此前的10余年,台湾经济一直处于“亚洲四小龙”的队尾。

  马英九上任之初,国际石油价格正处于历史最高峰,而台湾已有半年多没有调整过油价,涨价势在必行。同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台湾出口锐减,经济形势恶化。一夜之间,“批马”成了岛内的风尚。

  2008年9月,马英九一面责成副手萧万长成立“财经咨询小组”,负责为财政政策提供参考意见,一面放手让有关部门制订振兴经济的应急方案。而台湾民众印象最深的,则是马英九的一次特殊亮相——在几个随员的簇拥下,他走进台北市的一条商业街,挑了一双价格适中的皮鞋,并从皮夹中拿出现款买下。马英九一向不喜欢逛街购物,但此次为鼓励民众消费,他主动让电视镜头跟拍自己的购物行程。

  2009年4月15日,马英九出席台湾能源会议。这是他出席的少数几次重大经济会议之一。5月19日,他召开记者会,向岛内民众进行“信心喊话”:“台湾有一句俗话,‘树头站得稳,不怕树尾做风台(闽南语)’,只要你有准备,则不必过度担心环境的变化……我们要有准备,苦日子还要再撑一段,但是今年下半年,情况会显著改善。”

  在各种政策的刺激下,2009年第四季度,台湾迎来复苏性增长。

  “摊在阳光下的来往”

  在与大陆的交往中,马英九堪称历届台湾地区领导人中的“异数”。蒋氏父子试图和大陆建立“秘密接触”;李登辉、陈水扁向来以破坏两岸关系见长;马英九对大陆奉行的则是“摊在阳光下的来往”。

  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时,马英九十分认同“胡连会”成果:“连主席跟中共所达成的五项愿景,实际上几乎把我们长期的主张都涵盖进去了。”

  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前几天,马英九忙于为“汶川大地震”募捐。2008年5月13日下午,他前往台湾红十字组织办公室,捐赠20万元新台币,还呼吁民众捐款、捐助。5月18日晚,岛内举行“把爱传出去”大型赈灾晚会,马英九夫妇亲自到场,担任募款义工:“话不用多说,赶快行动。”这场晚会最终募集到了2.2亿元新台币。

  就职后,马英九立即启动国共两党会晤平台。2008年5月28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北京,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举行“胡吴会”。两岸在恢复海基会和海协会协商、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大熊猫入台等问题上形成共识。2008年6月,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一行访问大陆,与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举行“陈江会”。中断9年的两岸“两会”协商正式恢复。

  到目前为止,马英九公开会见的级别最高的大陆官员,是现任海协会会长陈云林。2008年11月3日,陈云林率领海协会代表团首次访台,与海基会签署了包括两岸“三通”在内的多项协议。11月6日上午11时,马英九与陈云林夫妇会面、拍照,随后发表了致词并交换礼物。对此前引起广泛关注的称呼问题,马英九称陈云林为“陈会长”;陈云林在将一幅《骏马图》赠送给马英九时说:“这幅画是送给您的!”两人以这种方式巧妙地化解了两岸交往中尚难以解决的马英九的称呼问题,堪称国共两党政治智慧的一次体现。

  2008年12月15日,两岸正式实现“三通”。当天,马英九来到高雄港。“我是以百感交集的心情参加两岸直航首航仪式的,”马英九回顾了1992年他担任“陆委会副主委”时发表的《两岸直航的问题与展望》白皮书,“没想到,自己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6个半月就实现了16年前的目标,十分欣慰。”

  截至目前,两岸在“陈江会”框架下共签订了15项协议。

  绝不当“麻烦制造者”

  民进党执掌台湾时期,屡屡用破坏两岸关系的言行,把美国拖进台海危机,被美国视为“麻烦制造者”。马英九在参加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之初,就向美国喊话:“‘台独’不是国民党的选项,我们绝不会像陈水扁那样在亚太地区制造麻烦。”

  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马英九开始实施“活路外交”政策。所谓“活路外交”,是指摒弃民进党执政时的“烽火外交”与“金援外交”,采取低调、务实的“外交”政策,希望以不牺牲台湾权益、兼顾台湾尊严为前提,从共同利益出发,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建立两岸互信,达成“外交休兵”。

  2008年8月12日至19日,马英九率团出访巴拉圭与多米尼加,途中“过境”美国西海岸。其间,他极为低调,“不安排媒体公开采访”,且不安排与美国政要见面。这些做法,与陈水扁多次借“过境”冲撞美台关系与两岸关系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今的台海局势正处于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好的时期。这也为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增添了砝码。马英九在其中的贡献,不应被抹煞。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