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旱歉收和水利“短板”考验粮食安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2日14:22  瞭望

  《瞭望》文章:“中原粮仓”旱情严考

  大旱歉收加上水利“短板”考验粮食安全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兴军李鹏

  2010年麦播以来,河南大部地区遭遇持续干旱少雨。加之土壤土质、耕作方式、天气条件等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相互影响,最终使得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旱情、苗情呈现复杂走势。

  根据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的最新数字,目前河南省已有2089万亩冬小麦受旱,其中重旱214万亩。

  2月9日,河南大部分地区迎来了麦播后的第一场雪,全省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但由于干旱持续时间较长,专家预测,“秋冬春”三季连旱的可能性仍然较大,将面临“气象灾害”向着“农业灾害”转变的挑战。

  另一方面,在持续发展的旱情面前,一些地区小型农田水利设置配套不足、历史欠账多的现实更加凸显。

  五类苗情走差

  春节前,站在自家的麦田里,宋青国弯腰挖出一棵麦苗:根须又短又少,部分叶子已经发黄变枯。“再不下雨就要减产了!”他叹了口气说。

  宋青国是杞县阳堌镇西铁岗村村民,该村1050口人共有耕地1900亩,且绝大部分是沙土地。由于从2010年9月初至2011年2月9日的降雪前,全村数月之内滴雨未下,多数地块都受旱严重。

  本刊记者注意到,在宋青国背后二三十亩的麦田里,土壤的表层已经干得发白,捧在手里扬起,竟能随风飘散。扒开浮土20厘米以后,才能看到微微湿润的底墒。

  在开封、周口、许昌等地的实地采访中,记者发现进入越冬期后,这些粮食主产区的麦苗大部分长势正常。但对应着旱情的持续发展,由于受到土壤土质、耕作方式以及天气条件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各地苗情也明显开始分化。

  在旱情较重的扶沟县韭园镇,即使同属一个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的十里店村和朱刘村,小麦苗情也呈现出明显差别:此前浇过一水的普遍长势良好,麦苗绿到发青,没有浇水的地块不但麦子发黄,有的甚至苗都没有出齐,留下了一片片的“白地”。此外,实施秸秆还田的地块,由于小麦扎根不实,加之土壤保墒能力差,苗情也普遍较弱。

  和豫东、豫中这些平原农区相比,因为水源条件的差别,山丘区小麦苗情则整体降低一个档次。记者在地处豫西的伊川、宜阳、偃师等地看到,靠近水源的地块苗情表现尚可,而在引水困难的岭地、坡地,多数小麦蔫头耷脑“趴”在垄里,仿佛刚刚出苗,受旱严重的甚至出现枯苗现象。

  伊川县城关镇瑶底村村民翟红立家一共种了3亩麦子,由于长期干旱,麦地裂开的口子都能插进去一只手,“半月前把能浇的水田都浇了一遍,明显好多了,剩下的旱田只能等着靠天收。”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副组长郭天财介绍道,随着旱情的持续发展,综合土地条件和区域分布来看,河南省的冬小麦苗情正在逐渐分化。具体来看,以下几种情况受旱较重,苗情较差:

  一是虽然是水浇地但采用秸秆还田的,因为土壤悬松,不利保墒;二是麦播时整地比较粗糙,易旱易冻的,比如南阳地区的黑砂土;三是开封等地的沙土,容易跑水跑肥,不耐旱;四是前茬庄稼收割较晚,导致麦播晚,口墒差;五是豫西、豫西北、豫西南等丘陵山区,水源条件差的。

  “成本账”致农民心态复杂

  本刊记者在河南采访调查时发现,面对持续发展的旱情和复杂分化的苗情,不少农民对于抗旱浇麦却抱有矛盾心态:一方面担心小麦减产,要保收成应该浇地,另一方面考虑到种粮的“成本账”,加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又面临无水可浇或浇地成本太高的困境。

  杞县阳堌镇西铁岗村村支书刘振峰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以0.9元/斤的市场价计算,亩产1000斤的小麦能收入900块,而一亩小麦算上化肥、种子、农药等,至少得投入300多块,现在柴油7块多一升,如果算上六七十块钱的浇地成本,“不划算”!

  长葛市老城镇何庄村的村民张松山有着同样的感受,“现在柴油浇地太贵,但是井上又没有机电配套,井少地远,从村里引水,一个水泵千把块,光水管就能装满一个三轮车!”

  扶沟县农用电机销售店老板陈凯告诉记者,尽管旱了100多天了,但是水管、水泵这些抗旱货品都卖不动,节前许多农民都在外地,一边打工一边等雨。“购买一套浇灌设备得千把块,种粮又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农民冬闲打工一月能挣一两千块,从外地专门回家抗旱浇地实在‘太折腾’。”

  还有多位受访的农民坦承,天气条件的变化,让自己经历了从“主动等雨”到“被动等雨”的心理过程。杞县阳堌镇西铁岗村村民宋广海表示,干旱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想着雨雪天气早晚要来,没人浇地,后来旱情越来越严重,眼看等不来雨雪,想浇的时候气温又太低,担心冻伤麦子,只好继续“等”。

  记者注意到,持续发展的旱情已经让一些农民抱有减产预期。扶沟县城郊乡马村村民何志民说:“近4个月没下雨了,种地时的底墒不错,但干旱时间太长了,这样下去至少减产两三成。”

  上述心理甚至对部分农民的春节消费产生了影响。在荥阳市高村乡集市上,村民宋桂枝告诉记者:“我家只有4亩口粮地,现在天冷没敢浇,如果这段时间还不下雨,年后肯定要抗旱,现在浇一亩地得二十多块钱。年要过好,来年的生产也得抓好,‘备年货’时这些都得考虑。”

  谨防“气象灾害”转变成“农业灾害”

  河南省气象局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常军分析,由于河南省长期受西北气流控制,暖湿气流较弱,导致降水偏少,2月中下旬,降水量才有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的可能性。2月9日,河南大部分地区迎来麦播后的第一场雪,全省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虽然对缓解旱情将起到积极作用,却不能彻底解除长达4个多月的旱情。

  郭天财认为,当前河南省已经发生了秋冬连旱,随着立春节气的到来,按照气象部门的预报,发生“秋冬春”三季连旱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

  “相关部门需要提前做好准备,立足于抗大旱、抗长旱、防大灾。”郭天财说,“温总理来河南视察小麦时,我提出了‘以浇为主、措施前移、分类指导、科学管理’的十六字建议,目前来看,这些提法仍没过时。”

  河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汤其林告诉本刊记者,和2008年底至2009年初的特大干旱相比,当前河南省的旱情开始得早,持续时间长,但从苗情表现看,可以说是“气象有灾,农业无害”,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要等到气温回升,及时浇灌,从而避免“气象灾害”转变成“农业灾害”。

  根据河南省农业厅此前的调查,和去年同期相比,河南省一、二类苗的比重占87%,比去年高了3个百分点,三类苗的比例比去年低了1.29个百分点。整体来看,全省苗情还是好于去年。

  汤其林分析,遭遇严重旱情后,当前河南省小麦苗情仍然较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麦播之前全省普遍出现大范围降雨,使得底墒较好;二是农艺措施跟得上,吸收了2008年底至2009年初大旱的教训,力争播种后土地整理采用镇压之法,利于保墒;三是后期抗旱反应及时,截至节前,有水源的地块基本普浇一遍。

  郭天财表示,通常而言,小麦具有生育期长、自我调节能力强、管理回旋余地大的特点。从河南的情况来看,2月中旬至3月份,将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期,但这期间气温回升快、变化大,同时小麦生长快,矛盾也多,也是通过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的唯一一个关键期,因此相关部门要抓住农民工返乡过节、农村劳动力充裕的有利时机,迅速掀起以抗旱为中心的春季麦田管理高潮。

  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全省共投入抗旱资金3亿元,日最高出动劳力50万人,开动机电井35万眼、泵站220处,投入机动抗旱设备33万台套,累计抗旱浇麦1988万亩次。

  粮食安全面临隐忧

  从2008年底至2009年初的特大干旱,到眼下有可能发生的“秋冬春”三季连旱,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不断经受着极端天气的考验。而在持续发展的旱情面前,一些地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不足、历史欠账多的现实更加凸显。

  针对旱情威胁,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杨汴通表示,目前全省地表水有60亿立方米,主要灌溉水源的地下水也有105亿立方米左右,这些水除满足河南的工业和城市用水之外,到夏初小麦拔节、灌浆之前,即便雨量仍然偏小,也还能满足2到3遍灌溉的用水需求。

  但杨汴通同时指出,目前河南省在抗旱用水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原来水利工程设施的基础标准低,水的利用系数偏低;二是近年来一些灌溉设施老化失修得厉害,灌溉面积有所萎缩。”

  本刊记者在偃师县山化乡石家庄村采访时发现,当地因为紧靠伊洛河,水源充足,上世纪70年代修建了两处提灌站,但因为老化失修,原来的四级扬程变成了两级,全村3000亩地现在最多能浇2000亩,岭上的地只能靠天吃饭。

  石家庄村村主任石延卿说:“即使能浇的地,因为渠道老化,往往是下面浇着,上面跑着,原本半个月能浇完的地块现在得需要一个月。照这样发展下去,到最后很可能守着水源也浇不成地。”

  在杞县阳堌镇西铁岗村村口,刘振峰指着一眼废弃的机井告诉记者,全村共有20来眼机井,多是20年前打的,因为缺少维护年久失修,能用的至多一半,而且分布不合理,有的四五十亩地就有一眼,有的上百亩地却连一眼也没有。

  据了解,近日中央财政在已安排40亿元农用资金的基础上,又增加安排抗旱支出22亿元,将对受旱严重的6省600个县级抗旱服务队,每县补助设备购置费200万元;对6省小麦抗旱浇水平均每亩补助10元;安排抗旱物资储备资金2亿元。

  而河南省财政厅日前也下达抗旱救灾资金4.21亿元支持抗旱浇麦,其中,1.69亿元按照每亩10元的标准用于补助1685万亩受旱麦田抗旱浇麦。据了解,每亩10元的抗旱补助将由省财政厅和农业厅通过粮食直补的发放途径发放。

  长葛市老城镇何庄村的张松山告诉记者,“已经听说有这个事了,但还没有领到,浇5亩麦地光油费就花了我200多块,50元的补助有点少,但有总比没有强。”

  杨汴通说,“抗旱补助一方面能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减轻农民抗旱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有政策的导向作用,利用补贴鼓励农民积极抗旱、多产粮,但由于灌溉条件的差异导致灌溉成本不同,所以补助对不同地区起到作用的大小可能也不一样。”

  张松山坦言,“如果能及时把抗旱补助发到农民手中,浇地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因为谁都不愿看着自己种的庄稼旱死,毕竟家里有粮,农民心里才踏实。”但张松山说,由于补助太少,补助的作用有限。“村里有些困难户,整个冬天没出去打工,家里没钱,就是给他补助,他还是浇不起地,补助也就起不了作用!”

  农民打工才有钱浇地,而浇地也仅仅是因为农民传统的“惜粮”心理,不是因为多产粮后能多创收,这种情况让许多农民对于抗旱很“纠结”,也为国家提倡的持续增产埋下了隐患。

  对此,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表示,面对持续发展的旱情,当务之急是动员广大农民,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方式进行应急抗旱。但针对旱情暴露出来的“小农水”欠账,理应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并且解决重建轻管现象,从而筑起一道保证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魏仲生认为,从目前的形势看,国内粮食生产具有政策好、市场好、科技支撑比较到位、农民积极性高等有利背景,而此间唯一不确定的就是气候因素。

  “河南是水资源匮乏的省份,同时农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某种程度上我们还要‘靠天吃饭’。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格局,就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由此打牢、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魏仲生说,“从这个角度说,新出台的‘一号文件’将关注点锁定在‘水利’上,对于未来粮食持续增产意义重大,堪称近年来国家在惠农政策方面的又一场‘及时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抗旱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