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北京缺水“痼疾”加重
北京2011年将实施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用水管理制度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淼淼赖臻
2月10日零时左右,几乎“迟到”一冬的细密雪花缓缓飘落京城,迅速将道路、车顶、树枝覆盖上久违的白色。
这场“连夜”而来的初雪,终结了北京长达108天的无有效降水纪录,也创下了60年来初雪最晚的纪录。
短暂初雪为“盼雪”市民带来欣喜,对北京旱情的缓解却有限。而且,为力保居民用水,河北向北京的集中输水工程按要求将在今年3月份结束。“冀水进京的工程结束之后,北京仍将面临严峻的缺水局面”,北京市水务局供水管理处处长胡波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据悉,南水北调工程2014年才能送水进京,届时,北京将每年来水10亿方,但仍有1.9亿方的缺口。北京已被列为全国首批7个用水管理制度试点省市,2011年有望实施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用水管理制度。届时,超越任何一条“用水”红线,地方政府都将面临问责。
60年最晚初雪
2月9日夜间到10日白天,北京上空终于出现被气象部门称之为“京城入冬以来最有机会结束无雪之冬”的一次天气过程。
这意味着,已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准备,并苦等多日的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北方旱区部分省份终于迎来适合人工增雪的天气条件。
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主任张蔷告诉本刊记者,截至10日凌晨6时,该部门已在密云、门头沟、延庆等9区县的33个高山地基作业点,进行了127轮次人工增雪作业,共燃烧碘化银烟条759根。
“截至6时的数据显示,部分山区作业点的积雪厚度已达到5厘米左右。”张蔷说,“我们希望山区的雪能多下一点,尽可能降低持续升级的森林火险等级、缓解土地旱情。截至本刊记者发稿时,人工增雪作业仍在继续。
中国气象局专家透露,除了北京,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气象干旱区各地方人工影响天气部门从2月8日就开始了陆续行动,采用飞机、火箭、高炮等开展冷云催化人工增雨、雪作业。
在安徽,沿淮以北地区旱情最重的蚌埠、六安、阜阳等市县从8日16时至9日16时共开展地面人工增雨作业36次,发射火箭弹117枚。
9日中午1时,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实施豫鲁皖苏联合作业方案,飞机增雨跨省进行,同时旱区各地将开展地面飞机立体化增雨作业,作业一直持续至10日上午。
中国北方旱区的人们都在竭尽所能挽留来之不易的降水云系,然而,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此次横穿北方旱区的雨雪过程将会十分短暂。
“别指望这几毫米的降水能增加水库的蓄水量。”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总工程师王毅苦笑着说,汛期出现的持续大雨到暴雨,可以直接形成地面径流,进入到水库以增加蓄水量。“下雪则不同,落到地面后先要融化才能形成水,在此期间还需要经过渗透、蒸发、流失,形成径流的损失远远多于雨水的消耗,因此对于水库增容看不到明显的作用。”
此次降水量很小,而且没有持续,专家们认为较为有利的方面在于净化空气、土壤保墒以及减小森林防火的压力,对于缓解农业旱情的作用有限。
九成麦苗青枯较重
麦田的裂缝一度能伸进手指头,这让49岁的北京大兴村民金国华愁眉不展。“这老理儿说得好,‘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可今年冬天,冬小麦却连一层厚点的“被子”都没得盖。”
北京京郊,90万亩的冬小麦旱情严重,90%以上的地块麦苗青枯较重,数以万计的“老金”盼望着更多更大的冬雪。
农业专家王俊英对本刊记者说,北京降下初雪后,根据监测,几个主要麦区的降水量只有两三毫米,无法从根本上解除旱情,但缓解作用“仍很珍贵”。
据王俊英介绍,此前北京绵延百日的干燥空气,加快了土壤、植株中水分的蒸发,目前北京麦田平均干土层厚度为3.9厘米,个别浇冻水偏早、冻水量不足及保水性差的地块旱相严重,干土层厚度达到了6至7厘米。
而,2011年与1970年并列为1951年同期以来降雨量最少的年份,降雪初日较常年和近十年平均明显偏晚。同时,伴随两次强降温过程,大于4级风力的天数近40天,较常年多10天。
“这次的降雪量整体来说还是太小了,难以从根本上解除麦田深度旱情,地表干燥后还应抓紧镇压补水。”王俊英说,由于无有效降水时间持续过长,降雪只能增加一点土壤表面的含水量,抑制干土层加厚,促进萎蔫麦苗恢复活力,对于改善麦田墒情作用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除旱情。
农业专家认为,目前的干旱还是主要以气象干旱为主,还没有真正地转变为农业干旱。春季以后,如果还持续缺雨,届时随着气温的升高,干旱问题将会迅速加剧,转变为真正的农业干旱。
据本刊了解,北京各级农业部门正在积极部署,待麦田积雪融化、地表干燥后抓住回暖天气及时开展普遍镇压,对干土层超过6厘米的地块仍要补浇“救命水”,以保墒提墒抗旱保苗。
供水缺口达一半
2月10日,新春第八天的上午,农闲的村庄安静异常,在距离北京城区近80公里的延庆县大庄科乡水泉沟村,偶尔有几个孩子拿着挂小鞭炮追跑着,时不时有一两位客人来串门。
“哒哒哒”的马达声打破了这片宁静,却并不显得突然。
过去一个多月里,这声音每天准得可以校时钟了,两三分钟的工夫,二十多名村民便自发排起了接水的长队,铁的、铝的、塑料的、胶皮的各种器皿,围着那辆发出哒哒声响的改装水车,七零八落地摆放了一圈。
今冬,北京山区居民有2000多人出现饮水困难。“其实去年同期也有几千名山区居民饮水困难。”王毅强调,今冬前期持续无雪的天气并不是导致居民饮水困难的主要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冬异常的天气现象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北京常年干旱缺水的现实,更加渴望北方冬日万里雪飘的情景。
“一冬天都没见着个雪影儿了。终于下啦!”虽然这点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是踩着松软的雪、满眼望去的白色,排队等待接水的村民李秀萍心情舒畅了不少,“至少有了盼头呢。”她告诉记者,水简直太珍贵了,等这种日子彻底过去,也会坚持继续和反复眼下的生活:淘米水刷锅、刷锅水喂鸡;洗脸水擦炕、擦完炕的水留着墩地,墩地剩下的污水留着冲厕所。
竭尽所能的城市保障让北京城区的绝大多数家庭几乎没有过断水的经历,然而事实上,北京已连续十余年干旱,水资源十分匮乏。
绵延百日的干旱,让水泉村周边三十多年的板栗树旱死了,多数人家赖以生存的红果树奄奄一息了,穿村而过的白龙潭溪水几近干涸,而作为村里大力扶持的新经济支柱——农家乐民俗旅游也将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大庄科乡宣传委员吴廷才说,只要年降水量超过600毫米,村民的生活用水和饮用水就能得到保障,然而2009年大庄科乡年降水量仅290毫米,2010年500毫米,“这些都达不到水井供水的需求。”吴廷才说,目前就延庆来说,水泉沟村和东沙梁村缺水比较严重,另外还有几个村子每天限时供水一小时,或许十年后我们乡一半的村子都会像水泉沟一样吃不上水。”吴廷才对于未来显得十分担忧,吃水问题正在变得更加棘手。
“村里60多岁的老人都说,活这把岁数,从来没看到村里这么缺水。”房山区南窖乡副乡长张铁成告诉记者,从2010年11月起,村里就开始采取定时供水。“现在,家家户户都准备了很多水缸、水池、储水的锅盆。”
“现在只能先管着人饮水,果树、农田已经顾及不上了,只求这些庄稼不干死就行。”张铁成说,村里最近先后打了3口井,水井深度分别是300米、500米和800米,“前些年,打200多米就能出水。”
北京市水务局公布的水情显示,在北京市库容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4大水库中,怀柔水库和海子水库的蓄水量与2009年同期相比骤减,其中,海子水库蓄水量为1339万立方米,比2009年同期减少了945万立方米,蓄水量已不足总库容的八分之一。
而作为市民饮用水主要水源地的官厅、密云两大水库,水量比2009年同期有所增长,但这主要是从河北等地调水所致。尽管如此,密云水库的蓄水量仍不到总库容的四分之一。
本刊记者从水务局了解到,目前北京的供水情况不容乐观。据了解,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的蓄水,加起来约有12亿方。以北京市居民一年用水25亿方标准来算,只能解决全市一半居民的用水。
“我不敢想象冀水进京的工程结束之后,北京缺水的局面将严峻到何种程度。”守在市水务局供水管理岗位上的胡波说,根据总体调度,河北向北京的集中输水工程将在今年3月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