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安钢毛集铁矿停产后遗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2日00:26  中国经济周刊

  安钢毛集铁矿“停产”后遗症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勇  ●李姗姗|河南报道

  老岳醉了。

  “你信不信,我要是有支冲锋枪,一枪弄死他们!”岳中山说。

  不过,河南省桐柏县毛集镇熊寨村枣树庄的村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位“村官”的口头禅,“给自己打打气呗——领着俺跟人家斗了七八年了,也没弄成事儿。”

  “悲喜”铁矿

  像老岳一样,枣树庄的不少人依然喜欢回忆。

  “俺村是全县最早用上电灯的。”岳中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因为铁矿占了不少地,俺村的人当年还吃上了‘商品粮’,跟市里人一样……”

  那是1966年,国有企业“河南省毛集铁矿”诞生于此。为了大力发展钢铁工业,河南省专门修建了一条铁路——明(信阳明港)毛(毛集铁矿)铁路为之服务。此后,毛集铁矿并入信阳钢铁厂,又随其嫁入豪门,成为河南安钢集团的一员。

  2003年,毛集铁矿停产。

  “没法干了,当时负债1400万元,到处是麻烦。”原毛集铁矿矿长王恩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除了资源枯竭掣肘,市场行情也不好,“108块钱一吨,开采成本就得140多,开采得多赔得多。”

  工人们开始撤离,村民们开始上访。

  《矿产资源法》规定,“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受到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开采矿产资源给他人生产、生活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责赔偿,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村民们据此要求安钢集团复垦和赔偿,未果。

  据村民介绍,枣树庄共有210多口人,全村1230亩地,被安钢集团占去1100余亩。因人多地少,村民们大多选择了外出打工,荒凉的枣树庄如今只剩下老弱病残。

  “当时铁矿在的时候,还让俺村人干点活,一个月多则一千来块钱,少则几十块。”村民岳任清说,“现在地也没了,活也没了,粮食都是买着吃,日子穷得不像样。”

  玄机

  不过,安钢方面似乎也有满腹委屈。“他们老找麻烦。停水、堵门、在办公室放鞭炮……也不说啥原因,让你猜,满足了就让你干,不行就接着闹。”提及任上与枣树庄个别村民相处的日子,王恩豹不堪回首。

  而毛集铁矿2003年的困窘,对于投机者而言,却是一次机缘。

  2003年4月1日,桐柏县毛集镇政府企业办主任罗大生以“桐柏县毛集镇矿产品有限公司”(下称“矿产品公司”)名义与王恩豹签下协议。双方约定,将毛集铁矿的“残留采区转让给矿产品公司”,“将原开采证采区内二采区、三采区转让给矿产品公司看管监护、绿化”,矿产品公司接盘后“自主经营,毛集铁矿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干涉”。

  “矿产品公司名义上是镇办集体企业,实际上是罗大生、余永多和我合伙干的。”毛集镇湖山村村民程建国说,“大部分矿石都被毛集铁矿挖走了,有些边边角角还能挖些矿石,我们才承包的。”

  程坦言,彼时,“罗大生负责外部关系,跑手续,我俩在矿上看护管理”。恰逢铁矿石价格飞涨,2006年底算账时,身为小股东的他分了70余万元。

  “当时他们是以绿化、复耕、处理尾矿的名义签订的协议——设了一个套。”王恩豹说,矿山关闭后,自己将矿区移交给了桐柏县国土部门。至于毛集镇矿产品公司缘何接盘,王并不愿意多谈。

  采访中,记者找到了一位当年参与毛集铁矿移交的桐柏县国土局官员,该官员称,依照法律规定,矿山企业关闭矿山,提交闭坑报告书和储量管理部门批准的资源枯竭文件,经国土部门批准即可。国土局接收的只是矿产资源的管理权,而不可能承接其复耕之类的义务。

  矿产品公司并未履行它的“义务”。记者采访时发现,上述矿区目前未做任何绿化,迄今还在生产,污染十分严重。夜幕中,该矿区灯火通明,车流如梭,机声隆隆。

  不过,对于枣树庄而言,噩梦还在后面。

  “路上的铁不让捡,谁捡谁挨打。”村民段志远(化名)等说,因人多地少,一些村民过去多通过在河道里捞铁沙、在路上捡矿石补贴家用,而现在已是“路不拾遗”—— 2004年,当地村民彭长金、彭长银兄弟因此被打,几近残废。

  枣树庄人也曾就矿区复耕、赔偿等问题向当地有关部门“讨说法”。“国家开的时候属于国家。私人开的话,得说个一二三啊!”村民孙仁东说。

  据了解,枣树庄村民曾多次到有关部门上访未果。

  离奇的“环评”

  那么罗大生是怎么接盘的呢?

  “罗大生是个好人。精明,强势,不太好相处。”在王恩豹眼里,这位政府官员“不管什么事,都喜欢争先”。

  依据《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规定,通过省、市、县环保部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提交行政认可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是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前置要件,而罗却能“免俗”。

  “到现在也没有办理任何环境审批手续。我们去检查的时候发现不少问题。整治了很多年,整治不了,整治之后就反弹。”桐柏县环保局某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2005年4月27日,罗大生拿到了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此后又将该证四次延期,直至2011年12月。2003年4月1日,罗与王恩豹签订上述“转让协议”时即已约定,“自行办理国土等一切手续”,足见其彼时已胸有成竹。

  “环评手续都是罗大生跑的,怎么办下来的我不清楚。”程建国说。不过,程证实当年办理环评手续时,环保部门及相关单位未到矿区进行考察和评估。

  记者试图就上述问题采访罗大生,罗以生病为由婉拒。

  2009年9月19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就桐柏县毛集镇矿产品公司非法越界开采等问题作出查处批示,桐柏县国土局汇报称,“测量后立即将结果上报市局,如有越界开采行为,将依法处理”。该局同时认定毛集镇矿产品公司在二、三采区间的新建竖井属于非法建设,但至记者采访时,该局也未进行测量。上述矿井非但未予拆除,还在昼夜建设。

  谁来埋单?

  “现在总算有个说法了。”孙仁东说。给老孙带来希望的是桐柏县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2010年1月22日,该院认定安钢集团在枣树庄占地941.6亩,其中881.7亩属于闲置土地,依法应给予复垦,判决其复垦或支付复垦费58.8万,赔偿枣树庄损失1021.7万元。

  “打官司很不容易。”岳中山说,“一审胜诉后,安钢集团上诉到南阳中院。二审审了几回,老百姓去了三车,二审判决也没下来。现在把案子弄到桐柏让调解……”

  安钢集团为何不服一审判决?在权利与义务方面,这家国企有着怎样的诉求和表达?维护自身权益,又将采取哪些措施?麾下企业众多,是否存在类似尴尬?3月17日,《中国经济周刊》采访安钢集团多个部门,相关人士均不愿置评。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历经40余年发展,河南安钢集团“已成长为年产超1000万吨、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现代化钢铁集团”,目前正“加快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转变”,“建设精品安钢、绿色安钢、和谐安钢”。

  不过,这一切对于王恩豹来说已经没有了吸引力。毛集铁矿停产后,疲于应付各方势力的王恩豹选择了辞职。“再也不搞管理了,心有余悸,干不成。”王说。

  桐柏县原地质矿产局一位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建言,应该反省现有的资源管理模式,遏制矿山的资源浪费现象,“小矿山的技术水平很低,在利益驱动下,乱采滥挖,重富弃贫,回采率仅为1/3”。

  枣树庄人关心的问题则没有那么“宏大”。他们现在最担心的是,在涉及占地赔偿及矿区复垦问题上,安钢方面与桐柏县毛集镇矿产品公司会不会“扯皮”。毕竟,二者签过一纸“协议”。

  “他们‘踢皮球’,你咋办?”老岳说这话时,正是山花烂漫。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中国经济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