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两会”特别报道:盯住“钱袋子”
我们所说的“钱袋子”,涵盖了政府“钱袋子”、公众“钱袋子”与官员私人“钱袋子”。厘清它们的关系说清楚了政府的权力与责任、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南都周刊记者_许十文 实习生_雷顺莉
翻读“两会”的记录本,仿如数天内速览中国最具“人气”的议题。
对“两会”期间热点提案、话题的统计和归纳,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描绘出一条国民最关注问题的流变轨迹——两年前,网民们最关心的还是旅游长假该放几天这样的消费休闲性话题,而刚过去的“两会”,公众议论的焦点已经落到了“钱袋子”之上。
我们所说的“钱袋子”,涵盖了政府“钱袋子”、公众“钱袋子”与官员私人“钱袋子”三个层面,与三个“钱袋子”相对应的“两会”热点提案与热门议题包括:国家财政该有多少落到民生建设上、公务员的财产什么时候公示、个税的起征点该多少……
厘清三个“钱袋子”的关系,实际上也就说清楚了现代国家中政府的权力与责任、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公众“钱袋子”是政府“钱袋子”的源泉,这里包含了政府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而政府“钱袋子”说到底应该是一个公共的“钱袋子”,这里隐含着公共财政分配的议题。需要强调的是,政府“钱袋子”显然不能成为官员“钱袋子”的“私人金库”,所以“阳光法案”与反腐败也是题中应有之旨。
民生,民生
呼吁将政府的“钱袋子”更多地用于民生,是近年来“两会”提案与议题的关切焦点。无论是民间的讨论,还是民意代表们的倡言,抑或是中央政府在施政报告主题中之指向,都集中到了“民生”二字之上。今年“两会”结束之际,总理温家宝还提出:考核政绩要看公平正义和生活改善。
这种趋势有其历史。如果对30多年来“两会”热词的分布作粗略分析,可以发现:1990年代以前的“两会”关切焦点,多是体现为对宏观经济改革、对制度转型的关注,譬如,1978年至1982年“两会”热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多种经营”等;1983年至1987年“两会”热词是“乡镇企业”、“厂长负责制”、“承包租赁”等。
进入21世纪,尤其近几年,民生话题逐渐占据了“两会”热点的主角位置,社会保障方面的话题人气也迅速地在各大网络社区提升。根据缔元信《“两会”热点提案关注度报告》,在2009年的“两会”上,旅游长假、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的提案成网民最关注;去年的“两会”议题,则是以教育、法制、住房方面的提案与议论最多,收入分配亦热度不减。
近年来,中国政府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1998年的17.5%上升到2003年的20.2%,而居民所占比重则由1998年的68.1%下降到2003年的64.8%。在此之外,物价、个税改革、房价、限购令和最低工资等热词占到舆论抽样分析比重的50%,正反映着民众的焦虑,逐渐从体制性的议题向民生性的议题转移。
在今年“两会”期间,“幸福”成为了很多媒体的策划主基调,而在一个对幸福的调查报告中,超六成人认为“经济状况、生活质量”是影响幸福的首要因素。物价、房价、资源价格,这些“钱袋子”问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也作为“幸福”的最基础路线,成为今年“两会”最热的舆论话题。
根据统计,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共收到提案5762件,超过30%涉及改善民生。在这种大语境中,一些看似老生常谈、包罗万有的大问题,提出的方式也变得比过去更实在,譬如,全国人大代表马力指出,户籍制度改革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改变福利的供给”。
在“钱袋子”的问题上,无论是民间或官方的层面,都突出了“公平”的分量。机构在网络上的分析发现,接近30%的网友认为“现今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另外接近25%的网友主张“限制特权阶层收入增长”。
财税,财税
“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聊天时公开预告“个人所得税改革”,使相关议论立即成为热中之热。在网络上,超过67%的网民认同免税额提高到5000元的做法,其他网民则提出了五花八门的建议,譬如使免征点与物价联动,各地因地制宜等等,甚至有网友建议,用月收入与居住地房价的对比作衡量。
事实上,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到5000元的建议并不新鲜,因为在去年与前年的“两会”,已经有代表提出“5000元”。不过,个人所得税被真正放到政府工作主线路,还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当时的立法部门开始对烟草税、车船税、关税、车辆购置税进行上行性的调整,这被认为“增量税收为减税带来了空间”。
相对于个税改革带来的憧憬,“两会”期间地方政府的财政诉求“苦味”更重一些。早在地方“两会”期间,全国媒体就已经在热议广州下一个五年计划的财政开支,有广州的人大代表则直言,希望改变地方与中央分税的比率来改善收支情况,以促进民生的投入。在全国“两会”期间,一个过去常见的现象也被媒体们发掘:各地代表团趁着“两会”,都集体向中央“进谏,讲困难,求支持”。
对于网民来说,公共开支的去向更是具体的争论点,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显示,57%的网民认为应该公开“三公支出”,很多网友也提出必须加强对公共支出的监督。
“三公支出”也不是今年才被广泛关注的话题,但来自政府高层的承诺,让国民看到了解决的希望。“两会”期间,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说,“财政部今年将重点从六方面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其中一项是公开2011年中央预算部门‘三公支出’的经费预算总体情况。”—在网络上,这被认为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随之而来的是针对公务员福利、收入、财产公开制度等更公开的讨论。
在讨论中,韩德云又一次成为焦点人大代表。他连续6年提案建议“对公务员财产申报问题立法”,在网络上得到几乎一边倒的支持。从2006年有关方面表示“条件尚不成熟”,到去年“中纪委在回复中明确表示正起草财产公示建议稿”,韩说,“越早实行财产申报和公示,越能够有效阻挡贪腐,越能够化解矛盾。”
纵观“两会”期间,公众、舆论、委员与代表对于“钱袋子”议题的关注与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民意脉络:人们希望,公众“钱袋子”能越来越充实,高房价、通货膨胀、低工资、低起征额的个税等直接让公众“钱袋子”缩水的因素能够尽快被剔除;人们希望,政府“钱袋子”能越来越公开公正,更多的财政收入能应用于民生,投入到医疗、养老、教育等国民福利上,而不是被官员的公款吃喝、公车消费等消耗掉。人们也希望,官员私人的“钱袋子”能越来越透明,让公众看得明明白白,他们“钱袋子”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干净净的。
三十年“两会”热词变迁
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两会”热词分布,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发现: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两会”热词,更多的是体现为对宏观经济政策、制度架构层面的调整与改革的关注。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定,经济改革深入深水区,民生话题凸显出来,其中涉及“钱袋子”的词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1978年-1982年热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多种经营、票证供应、多种购销形式、个体劳动者
1983年-1987年热词
乡镇企业、农业集约化、企业自主权、厂长负责制、承包租赁、沿海开放、外资、速度和效益、微观搞活和宏观控制、价格杠杆、国家与企业、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假冒伪劣
1988年-1992年热词
物价、过热、通货膨胀、政企分开、多种经济成分、计划与市场、铁饭碗、下海
1993年-1997年热词
过热、通货膨胀、一揽子、软着陆、粮食储备、“瓶颈”制约、新的财税体制、汇率并轨、扭亏为盈、多种所有制、环境治理、养老保险、下岗、盲流、打工、重复建设、金融监管、地区差距、市场配置
1998年-2002年热词
结构调整、小康、扩大内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货紧缩、反腐败、下岗、“三农”、费改税、农民工、股份制、减员增效、社会保障、“走出去”、入世、申奥申博、金融危机、IT、基因
最近5年热词
用工荒、物价上涨、收入分配改革、个税改革、医疗改革、公车改革、微博、人民币升值、官员财产申报、房产税、4万亿投资计划、房价走势、和谐社会、物权法、教育收费、建设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