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一个人的“车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2日16:34  南都周刊

  2011“两会”特别报道:一个人的“车改”

  公车支出是政府“钱袋子”的一笔大开销,叶青以自己为“试点”,搞了8年“一个人的改车”,并连续8次上书全国人大呼吁公车改革。

  南都周刊记者_李继锋 北京报道

  “曙光”

  2011年3月5日,是全国人大代表叶青最兴奋的一天。

  这天晚上,他回到了车公庄大街21号新大都饭店的“两会”代表驻地,开始更新自己的博客,文章的标题叫做《公车改革之曙光》。

  叶青是财政学、公共经济学领域的学者,长期致力于“公车改革”的探索,并8次上书全国人大呼吁公车改革。他又是一名政府官员,2003年5月,他调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赴任当天即婉拒了单位配给他的专车,开始践行自己的“叶氏车改”方案。这一坚持就是8年,使其成为积极倡导推进“车改”的关键人物。

  “这几天太兴奋了。”一周后的3月11日上午,在新大都酒店的大堂,叶青依然难掩脸上的喜悦。“我呼吁公车改革十多年,终于等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一天,可以看出中央政府推动此项改革的决心。”

  3月5日上午是人大会的开幕式,温家宝总理作报告。总理读报告刚刚过了半个小时,叶青的手机就接到一个短信:“公车改革终于写进‘十二五’规划了。呵呵,您的呼吁没有白费。”是媒体记者给他发来的。“报告我事先来不及细看,短信搞得我一头雾水。”

  当温家宝读到报告的33页,“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多少事”时,“我的心不由得狂跳起来。关注公车改革,算起来也有18年了。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文字。”叶青稍平复下情绪,“我也爱车,我研究财政学、财政史,我对现在的公车浪费不满意。”

  “希望在‘十二五’之中,中国车改大功告成。”叶青说,“今年大家不仅仅是讨论,还在政府工作报告上看到了‘曙光’。”

  3月8日,叶青看到了监察部部长兼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马馼的表态:“今年要清理公车”,他在微博里写道:“非常好!”第二天,他又在微博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弱弱地问一句:省长管米袋子,市长管菜篮子,省委书记管车轮子,可否?”

  叶青的建议得到了网友的积极回应,大家开始探讨改革的模式和方向。至于自己探索的“叶氏车改”能不能被广泛推广,叶青自己也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但我今年一定会是最忙碌的一年。”叶青意味深长地说。

  “试验品”

  提起8年前启动的“叶氏车改”,叶青跟网友互动时笑称自己是车改的“试验品”。2003年5月前,叶青还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名教师。5月20日,他调到湖北省统计局任副局长。

  叶青对自己第一天到统计局上班的情形,仍记忆犹新。那一天他开着刚买的北京吉普走马上任,进入办公室没多久,他的司机就来报到。“我自己会开车呀,怎么还要配司机呢?”叶青说。他两年前刚拿了驾照,平素也爱玩车,还是武汉两家越野车俱乐部的高级顾问。

  “关键是我从高校出来的,配专职司机还真不适应。”于是他草拟了个方案,向领导提出,不要专车,对自己进行“车改”。领导当时很诧异,不过三天后还是给他批下来了。叶青在草案里建议:自己已经有车,可以不配专车和司机,由单位每个月报销500元的油费就行了;如果出差武汉市以外,则实报实销。

  叶青以前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公车改革,他没想到,新的单位成为他试验车改的契机。在《我也晒晒我的‘叶氏车改’》的文章里,他把“叶氏车改”概括为四句话:“自购私车”、“市内一月1000元”,“出差(出武汉市)实报实销”以及“建议‘双轨’过渡”。

  叶青认为,一辆价格10多万元的机关公车,购车费用、修车、保险、路桥费、司机工资福利等,杂七杂八一年摊下来,按最保守的估算,花费也在10万元左右。如果实行车改,即使按每月补助1000元,一年也就1.2万元,再加上出差的费用,一辆小车一年至少能省下来六七万元之多。

  2003年5月,叶青买了辆北京吉普,2007年12月又买了辆一汽奔腾,12万-13万左右的价格不贵,也实用。“开私车,很坦然,也很时尚。而且,年轻的公务员大都喜欢车,何况这些年轻人的孩子在上学,正要用车。”

  叶青自己开车上下班,局里补助500元,油价上涨之后提到1000元。这1000元包含了油费和简单的维修,基本够开销了。“每5000公里大概两个月更换一次机油,我到4S店,基本上选择价格最优惠的。”

  叶青认为,中国车改试点已经进入第15个年头,为什么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倒退的多,推进的少,原因是过分追求“一刀切”。要不就是都改,要不就是都不改,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他建议以“双轨制”过渡,任何一个车改方案,都会有支持者与反对者,应该有两种方案供选择,逐步过渡。如果按“双轨制”办,5到10年后,年纪大的干部陆续退休了,车改就彻底了。

  ?叶青坦言,他搞“一个人的车改”,虽然没有人公开反对,但私底下也有人在非议。8年里,只有他的同事助理巡视员李阳加入了“叶氏车改”的队伍。

  在近300人的湖北省统计局里,他们两个成了别人眼中的“另类”。

  8次“上书”

  2月23日和26日,“两会”还没有开始,叶青就开始在微博上发出了两条车改的话题,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网友的激辩,搜集网友智慧,补益今年第8次提交的车改议案。

  在叶青第8次提交的议案《关于积极推进公车制度改革的建议》中,叶青除了总结8年来各地车改的成败,并提出车改的具体细节操作,比如保留2-3辆作为接待用车、各级政府成立公车服务中心、妥善安置司勤人员、拍卖车辆、货币化发放补贴等。

  其实从2000年起,他已在媒体上陆续发表文章:《车改:一个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为什么非得车改——关于加快公车改革的建议》、《我的车改经历》,呼吁车改。

  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叶青在2004年全国“两会”上第一次行使权力,向代表团提交了第一份车改建议。“结果是石沉大海。”后来叶青想通了,“那时候关注车改的委员和代表毕竟比较少。”

  2005年,他充分准备,自己的车改试验也初具雏形;同时他也联合了其他4位代表和委员,共提交了5份车改建议。这一次,他们的建议引起了发改委的关注。

  但那次发改委把5个建议放在一起讨论。叶青认为,发改委没有认真对待他们的建议,“因为每个人的建议是不一样的,应该分别予以解答。”

  第三年他决定改变策略。在2006年3月“两会”期间,他创建了博客,一年时间内贴出近400篇博文,其中关于车改的文章有16篇。他希望发出更大的声音,以期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但此后两年,叶青提交的车改议案均没有任何回音。

  2009年“两会”上,他第6次“上书”——呼吁设立一个“公车改革试验区”,率先启动公车采购、使用改革试点。叶青认为,现在中国有7大试验区,分别是: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成都、重庆、武汉、长沙、深圳。这些新区或者试验区在进行改革试验时,不妨干脆设置一个“公车改革试验区”。

  去年“两会”,他又提出,车改的最终广泛推行,还得中央出台方向性的政策。“我认为应当由中纪委牵头,制定明确的车改意见。”

  利益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公车数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而民间和学者统计的数据是,全国公车数量约为300万至350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约为3000亿元~4000亿元。

  叶青从统计学角度判断,官方与民间两组数据的差距可能是统计口径不同造成的。官方统计时,没有把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车辆列入公务用车范畴,但是老百姓觉得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么获得了财政补贴,要么享受到国家税收优惠,他们的车辆应当列为公车。

  叶青说,公车加上公宴、公房花费,已占了全国1/4的财政支出,比美国高出两倍,比法国高三倍,在世界上基本上位列第一位的水平。

  “公车浪费”已成为难以治愈的一个痼疾。在叶青看来,这是因为,“公车改革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另一方面,这些受益者同时又是公车改革的决策者,要他来改革自己的既得利益,这个很难。”去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撰文称:“公车改革不见得需要特别高明的设计,它最需要的就是触碰既得利益的改革决心与魄力。”此举被解读为政府在释放推动车改的信号。

  “公车的使用泛滥,既有制度性设计的缺失,也有中国人骨子里喜排场好面子的民族性。”叶青认为,“在中国,轿子自古就是身份、尊严和权威的象征,现代公车亦然”。

  “2005年,我带一处长、一科长到下面搞统计法执法检查,一到县里,县长没有想到开车的是副局长,拉着处长的手就进了会议室。等我停好车进办公楼,门卫又对我说:师傅到那边喝茶。我正在喝茶时,县长才把我找到。这种误会经常发生。”叶青感叹道,“在时下的中国,车子就是身份,从小细节中,你可以窥见车改之难。”

  叶青对车改的建议是:通过发放交通补助,减少大部分公车。保留下来的公车集中在公车服务中心,装上GPS,内部可以控制,装上公车专用车牌,老百姓可以监督。“如果领导干部还在使用相关单位的车,按贪污论处。我上午发言,就已经对检察院的人提出了,要提前研究公车改革之后的公车腐败问题。”

  叶青认为,相较于香港,内地公布的各种车改方案都有一个问题没有搞清楚:公车究竟是福利还是仅仅是为工作服务的工具,如果公车是工具,那么车改中很多纠缠不清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香港的外部监督非常厉害,它包括新闻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司法监督三个体系。用公车接小孩放学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在香港发生。对比香港的‘零容忍’,内地有些时候更倾向于‘法不责众’。”叶青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SN024)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两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