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上海:一个骄傲之城的青春与活力之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3日17:07  《小康》杂志

  即使将那些代表发展历程的数字放在一边,甚至将既有的辉煌放在一边,品味那些正在实现上海梦想的普通人的经历,那些对上海未来充满憧憬的描述,都能感受到了上海的魅力所在、精神所在

  文|许文忠

  有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如果鱼贯而出,以某种姿态接踵而至,就会令人别有一番联想。

  4月6日,美国《福布斯》杂志的网站发布了2011年的虚拟人物富豪榜,迪士尼的唐老鸭成为虚拟界的首富。很难相信,这只鸭子的巨大身价,和来自东方的一则消息并无关联。

  又过6天,胡润研究院在上海发布《2011胡润财富报告》称,按照2010年末上海常住人口2220.83万人测算,每2847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个人资产过亿;平均168个人中则有一个资产过千万的。

  同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谢卫群和曹玲娟的文章《上海直面创新转型》,文章开头说:“在浦东,一块与上海世博会核心园区面积相当的热土又成为焦点: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即将进入大规模施工阶段。”可以想见,5年后的开园之日,唐老鸭的身家还会暴涨。

  这几件事,像铅笔在纸面上随意地涂抹,却不经意间把一个城市深藏于胸的抱负与愿景像上一张书写的笔迹那样凸显出来,跃然纸上。

  上海近年来的表现不断激起世人的好奇,在一连串的发展机遇面前,为什么总是上海扮演那个幸运儿的角色?是什么让上海一次又一次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筛选面前脱颖而出并逢凶化吉,始终沿着比较理性而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行。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第一次造访上海时说,一个成功的城市取决于三个要素,优越的地理环境,勤劳的城市人民,再加上优秀的城市领导人,上海这三个条件都具备了。那我们就顺着这个思路,在历史的血统里,在地理的细节中,把脉上海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

  市民的公共意识从何而来

  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岸线的正中间,从距离上看,到西北和西南的距离大致相等。处于亚洲最大河流长江的入海口,这让上海成为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的叠加,再加之稠密的河道,使得上海的货物可以相对容易地渗透到长三角10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以及更广袤的中国内地。

  殖民者要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眼光。1832年,那时上海还没开埠,顶多是一个滩涂。一位名叫林特赛的英国人,便奉了东印度公司的差遣,到这里考察,他在报告中说:“外国人,尤其是英国人,倘若能在这里做自由贸易,则利益实无穷尽。”

  于是10年之后,英国人在《南京条约》的第二条中,便迫不及待地要求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在上述“五口”中,其他四个当时都已经是商贾川流的重镇了,而只有上海还是一个县级的小渔村,然而后来,上海竟成为五口中最为繁荣著名的一个,这恐怕是任何人都难以想到的。究其原因,也许正是因为它的行政层级之低,使其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相对较少,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

  加之移民城市的特点,这些都促成了中西文化在这里更有力的交融。这种碰撞有一个显著结果,便是形成了“市民的公共意识”,它包含契约意识、权义平衡、诚信原则等内容,当时租界里有着一整套的明文规定,从走路靠右行,什么时候倒垃圾,乃至纳税就有选举权等,这些规范起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作用,让他们意识到,规范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而这对于一座商业城市建立是不可或缺的。

  再者,从接受资产阶级的理念开始,也是一种全球化的学步过程。中国近代史上,有无数个第一都是发生在上海。柏油马路、自来水公司、市民公园、以及资本银行等等。从古代走来的上海,系江南鱼米之乡,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基础使经济土壤天然肥沃,重信用、重文书的传统使现代商业的契入有了稳定基础,比起这个国度的其他人们,他们更容易换一种角度看待事物。

  就这样,从软硬件两个方面,上海做好了迎接繁荣的基础建设。这百年前的历经数代人的启蒙过程,对这个城市后来的繁荣功莫大焉。也许我们可以把这点称为上海的活力之源、动力之本。只有从开埠160多年的厚重积累中审视,才能找到最近这二十多年来的突飞猛进的根本原因。

  这是一个让每个人的细胞都调动起来的城市。这种活力被企业家发现,便成功地掘出一桶桶黄金。活力可以使来自西方的商人们长期驻扎中国,因为他们看到中国最大城市不断跳跃的希望。

  国际性魅力的恢复与张扬

  《信息时代三部曲》的作者、美国社会学大师曼纽尔卡斯特这样描述城市的变化过程:国际性城市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个过程,一个把生产中心、消费中心、服务中心以及从属于这些中心的地方社会融入某个整体网络的过程。1990年代以来,上海经历的历史性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高速融合与发展的过程。

  陆家嘴的摩天楼构成的天际线,在十多年间追上了纽约百余年的高度,嘉定F1的赛道上,振聋发聩的引擎声呼啸着加速融入全球化的快感。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经济增长的上海,人均GDP在2008年已突破1万美元,2009年和2010年先后超过新加坡和香港。随之而来的世博会,更使将上海那种迈入世界一流都会的自豪流露无遗。

  在铺天盖地的赞誉面前,“得意”难免,但是“忘形”并没有如影随形,上海时刻清醒地看到后世博时代的危机重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居住、商务成本攀升;人口老龄化加快,人才储备却仍然不足;这个没有太多资源优势的城市,依赖原有要素拉动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越是深入发展,体制“瓶颈”更加凸显。

  有人怀疑这种淡定和冷静不真实,那是因为它不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一百年多年来,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海之于中国,就像美国之于世界,都是一个移民英雄施展身手的地方。当过老大的人,很难在老二的位置上沾沾自喜。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上海还没有恢复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它在世界上的尊荣地位。

  所以龙应台说:“上海有一个东西是台北没有,而且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也不见得会有,就是上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传奇性的魅力,因为上海有一百多年来,从鸦片战争开始沉淀出来的烟雾弥漫,充满幻想的一种魅力。”

  我们可以回溯过往,当傅彩云(赛金花)以曹梦兰的名字在上海倚门卖笑的时候,马相伯和严复正在为创办复旦公学而奔走;梅兰芳在思南路闭馆不出一心一意打理他新蓄的胡须的时候,张爱玲和胡兰成常在常德路路口的一栋公寓楼里谈情说爱;当刘海粟的美术学校内,中国第一个人体模特羞答答脱下内衣的时候,宋庆龄离开了上海的家,与孙中山相爱。当上海人簇拥着去看好莱坞大片《乱世佳人》首映式的时候,周旋开始了他的歌唱生涯。这些名字,一直在此后中国的天空下,熠熠生辉。

  正视当下上海的变化,如法国学者洛朗梅斯热所言:上海应该能恢复本世纪初占据的地位。它本来就应当承担(经济中心)这个功能,挡是挡不住的,只要它回到它应该的运行轨迹上来,它就会按照它的速度非常快地发展。

  “谁年轻时在那里生活过一年,他就会一辈子都带着一种莫大的幸福回忆。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像这座城市那样,有一种使人处处感到青春活力的气氛。任何人都有这种感觉,但谁也没有去探个究竟。”斯蒂芬·茨威格在那本替欧洲人重拾记忆的《昨日的世界》中这样描述巴黎。这种感觉同样适用于上海。

  (作者系上海资深媒体人氏)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