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有技巧的“反对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3日14:53  南都周刊
拜客·广州 拜客·广州

2010年1月,“拜客·广州”给时任市长的张广宁送单车,成为一时之间的热门新闻。 2010年1月,“拜客·广州”给时任市长的张广宁送单车,成为一时之间的热门新闻。

  重点关注自行车出行环境的草根环保组织,由7位关心环境的大学生于2009年6月创立,他们分别来自广州各公益机构和高校公益社团。“拜客·广州”的核心价值是行动力、环保、创意、改变、成长和民主。如今的核心成员有二三十人,多数是大二、大三的在校生。图为找茬团队拜客·广州负责人一世,。

  记者 _胡雯雯  广州报道   摄影 _ 孙炯

  “拜客·广州”也许是广州曝光率最高的社团之一。这个成立不到两年的公益团队,不断找政府的茬,却出乎意料地受到政府的“礼遇”。

  珠三角的绿道建设迅速推进、收获好评时,他们接连推出多份“刁钻”的体验报告,揪住绿道中的一个个问题,予以曝光。

  为了“呼吁政府增加私人单车停放保管点,方便单车+地铁的出行方式”,他们直接给时任广州市长的张广宁送去了一辆单车,让他亲自感受出行的麻烦。

  意想不到的是,张广宁约见他们,并接受了他们送去的那辆“五羊牌”单车,张广宁还绕着会议室娴熟地骑了两圈。

  此后,他们成为政府绿色出行活动的常客。今年4月底,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骑行大学城绿道,还请他们加入了市民车队,在后头压阵,而在与汪洋书记的交谈中,他们还见缝插针地介绍了这个年轻的找茬团队。他们一开始就旨在和政府开展良性互动,尽管实际行动是找茬和挑刺,但他们讲究策略—而只有策略,才能成功。

  “拜客·广州”的负责人一世将其中的“技术”称之为“诀窍”:“我们不能走得太快,如果你提出的建议,它没法做到,政府肯定很难去回应。如果跟它步伐差不多或稍前一点,它行动起来便顺当多了。”一世告诉南都周刊记者,这个“诀窍”,是政府部门私下提醒他的,用起来,也确实不错。

  有问题为什么不找市长

  “拜客·广州”行动小组是在2009年的夏天诞生的。在大学读环境工程的“一世”在参加环保组织“绿点”举办的培训时,认识了几名同样关心环保的学生。他们接触了国内外许多有趣的公益行动案例后发现,自己也可以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

  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水污染问题。广州大大小小的河涌,在亚运前一直是污水横流,臭气熏人。可是点开广州市水务局的官网时,他们有点傻眼了。当时的网站上,孤零零地放着一条公告。没有调查数据,没有河涌现状的报告,什么有用的信息也找不到,他们根本无从下手。

  紧接着,体育西路上的单车租赁点吸引了他们的注意。这个在当时广州绝无仅有的公共单车租赁点,是个令人困惑的产物:市民无法停放自己的自行车,只能租用它提供的单车;一小时3元的租金,相比许多城市头一小时免费的规则显得价格偏高;如果你出了地铁,租来一辆单车穿越了大半个市区,最后仍得灰溜溜地骑回这里,因为没有另外的租赁点可以还车。

  而对于这群80后,推广单车除了宣扬低碳生活,也是个集体回忆。他们都是在爸妈的单车后座上,从幼儿园晃悠到进小学的。上了大学,每人都买了辆单车,但在市区骑车根本不实际,不仅汽车尾气无法忍受,汽车优先的道路系统,也使他们被迫放弃这个“危险”而“受排挤”的交通工具。

  几个人商量出了一个主题:“呼吁政府增加私人单车停放保管点,方便单车+地铁的出行方式。”

  怎么表达呢?他们最先考虑的是“快闪”或行为艺术。这很好玩,但一闪即逝,很难带来什么实际改变。有人提议找人大代表,接着一个新鲜的想法蹦了出来:为什么不直接找市长?

  这主意听起来很不实际,但却最让他们兴奋。他们没想到这个一时兴起冒出的念头,后来真的实现了 。

  他们首先用图片和文案凑合出一个简单的视频,放上网。“我有个疯狂的主意!集合1万个网络点击支持,就送单车给市长,请市长送给我们停车场。”

  刚开始的一个月,宣传仅仅局限在他们各自的Q群中,点击率徘徊在几百。“后来,我们自己往南方都市报的报料热线打了电话,记者报道出来后,还意外地拿了一百块的报料奖金。”

  获得了媒体的报道和关注后,几个门户网站也被吸引过来。一个半月后,仅一个门户网站就收集了28803个点击,1208个评论。

  趁热打铁。他们赶紧将“拜客·广州”的诉求和网友意见整理好,发了一份到网上的“市长信箱”,又打印了一份投到政府的实体市长信箱里。

  忐忑不安的三天过去了。周五深夜的11点,一位队员突然接到市长秘书打来的电话:诉求已经转给相关部门,请周一跟进联系。

  接下来的一个月,事情渐渐明朗,经过反复的电话沟通,时间敲定了:2010年1月13日下午,在市政府会议室举行送单车仪式。市交委、环保局、规划局等部门的领导都会出席,其间双方有十几分钟的交流时间。

  “我们原先想的是,在政府门口把车和信送给市长,握个手,拍个照,就差不多了,没想到来了那么多领导,还要聊天!”仪式的规格之高,让拜客成员们吃了一惊。

  他们原本想联系南方都市报的记者一起去,但政府方面婉拒了:不需要,我们自己会找媒体。

  和政府打交道的“窍门”

  仪式的前一晚,几个核心成员一起琢磨到深夜,通宵赶出了一篇两页纸的讲稿。“关于单车可做的实在太多了,我们不想拿几十条建议去砸死人,所以精简地选一些比较易于操作的方案。”

  进政府大楼倒是比他们想象的简单多了,不用登记,没有查身份证,更不用过安检门。

  穿黑色夹克的市长张广宁准时出现,身后是大批随行人员。双方见面后先握了手,然后开始聊。“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对自行车出行有什么想法?”对他们的建议作了回应后,市长当场将一些任务指派给官员,还让工程师介绍了广州绿道的发展规划。

  他们紧张地讲完准备的东西后,市长挺友善地问,还有没有什么补充的?一行人连连点头,又赶紧摇头。

  当单车终于被交到市长手中时,闪光灯一阵噼里啪啦,市长回赠的则是几本亚运纪念邮册。

  张广宁当场就跨上了车,在一百多平方米的会议室里骑了起来,还颇为娴熟地转了两圈。“以前在广钢任厂长时,我天天都是骑单车上下班的。”后来出现在各大门户网站和媒体的,就是这张照片。

  送市长单车的事情,已经过去一年多,不过这一事件却一直影响者这个年轻组织的工作策略,回想起来,“拜客·广州”的发起者“一世”觉得,他们的那次行动,之所以如此顺利,时间点是个重要因素。那时适逢亚运前夕,政府正在积极推行绿色环保的工作,而拜客送单车的行动,正好提供了一个“顺应市民呼声”的由头,是个双赢。拜客们觉得送单车的目的已经多少达到了。“如今广州的自行车专用道多了很多,公共单车租赁点也越来越多人使用,觉得挺欣喜的。”

  成为广州小有名气的单车推广团体后,“拜客·广州”这个找茬团队成了政府部门的VIP,有相关活动不时会邀请他们。不过,这样的蜜月合作也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顺利,毕竟,不是每一次都能接触到市长。

  “政府的一些活动,都是他们来找我们”,“拜客·广州”成为民意的代表,这群骑着单车的年轻人出现在政府的活动中,似乎意味着政府对“反对派”的接纳,不过真正到了解决问题环节,头疼的事就出现了,“他们找我们容易,我们要主动联系就比较难。”拜客广州的成员也得知,当初送市长的那辆单车,一直保存在市交委,似乎再没见他骑过。“据说后来几次活动他曾经想骑,但不知为什么不了了之。”

  送车行动过后,“拜客·广州”还策划过“广州十条最美自行车道”的评选活动,他们也写了邮件到市交委的官员处,试图得到政府的一些支持,但邮件石沉大海,活动最终搁浅了。

  和政府的合作远没想象中的顺畅,不过,“拜客·广州”的成员也从中发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窍门”。

  他们不喜欢反对政府和抗议政府的极端做法,更希望政府和民间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一些实际行动。之所以坚持推广单车,也是因为这个议题不像其他环保问题,不会带来太明显的利益冲突,比较容易推动,带来双赢。

  “拜客·广州”此后每提出一项建议,都会有大量的调研作为支撑,毕竟“尺度的把握也很重要,一味的反对和抗议可能达不到太好的效果,我们更希望用有趣的方式来吸引市民关注这个话题”。

  他们就做了一个“找茬”的游戏,比如绿道上出现个大坑,便拍下来,把坑PS掉,再跟原照放在一起,让网友找茬。这样比起单纯贴出问题图片要有趣些,毕竟大家看太多都已经麻木了。

  他们还策划推出“城市单车地图”;也想组织公益培训,让更多的人不仅有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也要有“方法”。作为“拜客·广州”的负责人,一世还长期研究“参与公益组织对青少年成长的正面影响”等,不过,主题仍然只有一个:推广单车出行。

  “你看过《社交网络》吗?”一世说,“就像扎克伯格说的,先专心做好一件事情,再看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吧。”

  少年一小步,公民一大步

  文 _郭巍青(中山大学教授)

  “举牌哥”、“光头哥”、“拇指姑娘”……这类报道以及人物命名,容易给人以娱乐化的感觉。但是在我看来,这些事件虽然看似简单,却有值得重视的内涵,并不轻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目标诉求涉及规模不小的市政工程,从而指向了工程背后的城市发展思路与发展政策。我把这些由“小青年”为主体而发起的行动,看做是自下而上的公益性、政策性的倡导活动。这是一种新型事件,过去很少见。当然,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各种公益行动历来很多,但大多集中于提供志愿服务,并不包含政策目标和政策诉求。另一方面,以政策为诉求的民间行动也越来越多,例如公民要求政府财政预算公开或者政务信息公开,但行动者的主体大都是成年人或者专业人士。

  “举牌哥”是个高一学生,真所谓“恰同学少年”。而“光头哥”、“拇指姑娘”等等,也都非常年轻。这些年轻的孩子并不仅仅是做志愿服务;也不只是像常见的那样,只说一些与自身相关的话题,例如升学就业之类。他们公开站出来,对城市的公共事务直接发表意见,而且是对主事者发表反对意见,这正是令人惊喜的地方。

  这些年轻的声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平台的表达与传播,因为他们本身是熟悉互联网并在网络中生活的一代。这是一个重要特点,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方面值得进一步分析。可以说,这样的特点对于公民表达、公共意见整合,以及政府在公共管理与政策制定过程中吸纳民意的渠道与方式,都带来新的启发与新的课题。

  以“征集光头拦下光亮工程”为例,发起者用一个简单的创意,推动了一次大范围的意见表达。创意是,以剃光头作为象征,反对光亮工程,并配上口号“脑袋更亮”(brain is brighter)。在微博平台上,只用140个字,已经完全可以将这个意思清楚表达,并配上光头照片。愿意参与行动的,也照样发一张自己的光头照片即可。任何人都可以转发,也可以仅用文字跟帖评论表示支持或发表其他意见。

  在这当中,行动目标、行动价值与行动方式三个要素都有了。目标是反对一项特定的政策,价值是环保理念,行动就是剃头、拍照、发微博。行动方式本身同时是一个创意点子,当它被关注并且被大量转发传播时,表明创意成功,人们认同并喜爱这个创意。也可以认为,这表明人们认同行动的目标与价值。当然要补充说明,人们在传播过程中是两种认同都有,还是只有一种认同以及是哪一种认同,这需要另外作更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作为自下而上的政策倡导活动来看待,这个过程已经完成了三个环节,即发起人发出倡议、转发人以各自的方式附议,以及用集体行动构成了广而告之。在这当中,附议环节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在关于公共政策或者公共事项的讨论中,有关的人当然都可以发表各种意见。但是,一个人的意见,只是意见。它应当被倾听和理解,但是不一定要提上讨论的议程,更不一定要被采纳。然而,如果一种意见有足够多的人附议,它就一定要提到议事日程上,进入讨论。

  必须指出,不论我们对于行动的分析多么复杂,实际上的行动是非常简单的。简单性是网络时代集体行动和集体表达的一个突出特点。“举牌哥”用课余时间到地铁站去举牌呼吁,行动本身很简单,需要的只是一点勇气。“光头哥”、“拇指姑娘”发微博上传照片,无非用一点零碎时间,需要的只是一点创意和想法。所谓的“集体行动”与“集体表达”,差不多等于是自动进行的。每个人都只需要做一点点很简单的事情,汇聚起来就形成大规模的效果。简单性极大地降低了行动的成本与沟通的成本,以至于“一个人的社会运动”已经从空想变为现实。

  简单议题和简单行动通过接力式传播链条,形成大规模表达效果,过程中依赖于想象力和创意,并带来快乐。这样的过程,也促使年青一代中涌现出关心公共事务的积极公民,这是最令人鼓舞的一面。对于政府官员和城市管理者来说,从此也不应再依赖于“事情很复杂”一类说辞拒人于千里之外。相反地,鼓励更多的年轻人通过简单行动而参与公共生活,并从他们的创意中吸取灵感,学习新的价值,重建简易、有效、节约的管理模式,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依赖于网络的简单行动自然也有其局限性。不过,有一幅受欢迎的漫画,题词为“一切发自内心的东西不必完美”,用在这里也刚好合适。重要的不是完美,重要的是青年人心中有家园感,有积极行动,这个城市才有未来。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