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十大极具影响力的中共同路人:与共产党共创伟业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11:58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201127期封面 瞭望东方周刊201127期封面

  从末路人到同路人

  他们本不是共产党的同路人,是国民党制造了太多的末路人

  文 | 刘耿

  一个午后,余则成打开收音机,传出了来自延安的声音:“要走就走大路,大路上风景好。”“作者:晚秋”。---共产党又多了一个同路人。

  电视剧《潜伏》中喝洋墨水的学生妹晚秋,之前的“代表作”是:“忧伤被泪湿坏了翅膀,甲骨文说我太古老,一滴血落在粉嫩的腿上,油纸伞说浪漫已经死掉。”

  “同路人”作为专有名词,本就是文学的范畴:是由托洛茨基于1923年首先提出来的,指的是苏联文学中,资产阶级作家和无产阶级作家之间的一个作家阶层,在政治上同情并拥护苏维埃政权,但世界观还不是无产阶级的。

  朋友,可以不是同志。

  除了笔杆子,枪把子、锄把子、锤把子,甚至印把子,都扛在肩上加入进来,随着步履的颠簸上下晃动,构成了行进中的中国的一道多样的天际线。

  路,是从没有路走出来的,路也是被走宽的,越来越多的人并肩同行,小路成了大路,支流成了主流。我们想要探究的是他们何以从彼路渡到了此路。

  “路”是中国150年来最大的政治隐喻。鸦片战争以降,闻人、文人忧于庙堂、虑于朝野的主题就是找一条路。洋务派、维新派、立宪派、改革派、革命派,一条一条地试过来。辛亥革命之后,又有实业救国、主义救国、民主共和救国多条道路,也揭开了中国政党政治的序幕。

  既然是在摸索,且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就难免反复地变道,你走了我的路,我走了你的路。最容易串的两条道是国民党、共产党。在当时中国的多个党派中,国共两党是共识最多的。

  在大陆并存的短短28年中,两党合作的历史长达14年。中国共产党的“同路人”,占多数的不是鲁迅等文学家,是廖仲恺、李宗仁等国民党人。这部分人成了共产党的同路人,恰恰不是因为国共的相同点,而是两党的不同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掺杂了国民党内不少的反对声。这种僵硬而矜持的姿态,决定了自1921年至1949年的28年间,国民党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共产党的生命力有多强大。三年解放战争,只是到了最后一年,国民党才惶惶然地发现,身边包括“朋友”全是敌人。

  他们本不是共产党的同路人,是国民党制造了太多的末路人。据蒋经国叙述,他父亲真正思考和研究失败的原因,是在引退于奉化之后。蒋介石认为,国民党的失败,在于国民党本身的腐朽。“党部成了衙门,党员成了官僚,在社会上不仅不能发生领导的作用,反而成了人家讥笑侮辱的对象。”

  在争夺全国政权的过程中,国民党的失败和共产党的胜利是同一个历史进程。

  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中间道路可走。中间派人士只有“站队”的选择,但这条路不是自己的初衷,于是便成了同路人。与其说是共产党统战统来的同路人,不如说是国民党推送来了同路人。

  毛泽东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历史告诉我们,腐败是最大的敌人,它会为敌人制造同路人。

  十大极具影响力中共同路人简介

  廖仲恺(1877-1925):推动国共第一次携手

  对国共首次合作,廖仲恺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廖仲恺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坚定地认为“想要打倒帝国主义,非与共产党亲善不可”。他认为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是国民党复兴的关键。他信守两党的共同纲领,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和共产党人取得一致。

  1923年11月,《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刚发表,邓泽如等人上书孙中山反对联共,发出了进攻的信号。到代表大会召开,左右派之间明里暗里的斗争充满了会议的整个过程。1924年1月28日,大会审查《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一些代表在右派冯自由等的怂动之下,动议讨论限制国民党员加入他党案,实际上是反对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针对右派离间国共两党的用心,廖仲恺在大会上作了旗帜鲜明的发言,极力主张同共产党人合作。他指出:“此次彼等之加入,是本党一个新生命”。

  张学良(1901-2001):私人巨款接济红军

  1935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成立了东北军工作委员会,由周恩来担任书记,专门从事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经过谈判和联系,周恩来很快就被张学良当成“最好的朋友”。

  在同周恩来谈判的时候,据统计,从1936年4月到12月的8个月里,张学良接济红军的款项共达76万元。这些接济,对处境困难的红军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在被蒋介石囚禁的困境中,仍然要求部下继续维护同共产党的友谊。他说:“我为国家牺牲了一切,交了一个朋友(指共产党),希望各袍泽今后维持此一友谊。”

  鲁迅(1881-1936):共产党的知己

  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确立了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地位。在《新青年》杂志同仁中,有两位后来的共产党领袖:“南陈北李”。陈独秀赞赏鲁迅的才能,说对鲁迅“五体投地地佩服”;鲁迅则认为李大钊儒雅、质朴、诚实、谦和,对李大钊因信仰惨遭军阀政府杀害深表愤怒,在为《守常文集》写的序言中,盛赞李大钊的革命精神,称其文集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1931年,鲁迅结识瞿秋白。他们一起商量写文,编书,瞿秋白甚至模仿鲁迅的文风写杂文,署上鲁迅的笔名发表,后来鲁迅编杂文集,特意把这些文章收入,作为他们情谊的纪念。鲁迅书古人联句赠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在鲁迅结识的共产党人中,还有红军将领陈赓。在与鲁迅的交谈中,陈赓随手画了一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势图。这张图鲁迅一直保存,他甚至准备写一部作品来反映红军战斗情况。

  黄炎培(1878—1965):可靠盟友

  辛亥革命时期,毛泽东听过黄炎培的讲演。一句“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学到人家强国的本领,为民族效力”,使青年毛泽东深受鼓舞。

  抗战时,蒋介石逮捕“救国会七君子”。黄炎培闻讯后,带着铺盖卷去见蒋介石,要求陪“七君子”一起坐牢,改为“八君子”,此番壮举传为美谈。

  抗战时期,在重庆,黄炎培与周恩来关系最为密切,常邀请周恩来到他办的“中华职业学校”讲演。黄炎培称赞周恩来:“乃天下难得奇才也。”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参政会上愤怒揭露国民党“打内战、除异己”行为,并在“新华日报”写下“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八个大字。国民党干扰“新华日报”售卖,黄炎培亲自去报社搬了几千份报纸到学校,让学生放学后挨家挨户散发,表示了对共产党真心支持。

  1945年黄炎培等组织成立了民建,民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可靠盟友,为新中国成立立下不朽功劳。

  霍英东(1923-2006):为中共做香港护驾人

  作为香港最著名的爱国人士和实业家之一,霍英东坚决拥护“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衷心拥护中央对港方针政策,为确保香港平稳过渡、顺利回归和长期繁荣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抗美援朝期间,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全面禁运、港英当局武力“缉私”的情况下,他在香港组织了颇具规模的船队,为祖国运送了大量急需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伊始,他就着手筹划到内地投资。

  从1985年起,他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积极履行职责、建言献策,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成功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香港回归后,他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积极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照基本法施政,受到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并与中央几代领导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何贤(1908—1983):无论如何都要同共产党交往

  1999年5月15日,何厚铧当选为澳门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的父亲---何贤,一个在澳门曾家喻户晓的名字也再次进入媒体的视野。澳门人民不会忘记,近半个世纪以来,有“澳门王”之誉的何贤,为澳门的稳定和繁荣所作的贡献。

  1943年春节前夕,日军借口驻岛的陆、海军特务机关内讧,封锁了澳门岛。顿时岛内物价飞涨,贫苦居民衣食无着。何贤协同澳门商会找到日本陆军特务机关的机关长,几番斗智斗勇,终于使澳门解除了封锁。

  何贤有位至交名叫柯麟,后者受中共委派,于1935年前后移居澳门开办西医诊所,从事地下工作,两人结识后成为莫逆之交。何贤晚年回忆说,“我们常在一起喝茶、聊天。他没向我讲过半句宣传共产党的话,我是从他做人的态度上看出他的进步的!”

  柯麟于1951年回到广州,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后到北京工作。何贤说:“要搞好澳门人的生活,要令澳门生意繁荣,无论如何都要同共产党交往”。于是由柯麟介绍,何贤到大陆参观访问,并和共产党建立起了长久的关系,并于1954年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史沫特莱(1892-1950):中国共产党的辩护人

  1929年,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作为驻华记者来到中国。1936年,在中共地下党员刘鼎的安排下,史沫特莱到达西安,等待被邀请前往延安。在这期间,驻守西安的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扣留了前来部署“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5天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史沫特莱在与周恩来进行了简短的交谈之后,开始每晚在张学良的司令部进行40分钟的英语广播。概述当天西安事态的发展,并报道与这场事变有关的内容。西安的广播,使史沫特莱成了一个国际人物,并永久地被贴上了“中国共产党的辩护人”的标签,被美国报纸称为“赤色危险人物”。

  她的《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国在反击》、《中国的战歌》等专著,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的革命斗争,成为不朽之作。

  斯诺(1905-1972):他是一个象征

  埃德加。斯诺1926年进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1928年7月来到中国上海,到位于上海的美国记者约翰。本杰明。鲍威尔主持筹编的《新中国》特刊工作。

  1936年7月15日,毛泽东正式邀请斯诺到他的窑洞里谈话。经过撰写、翻译,斯诺发表了后人看到的惟一的由毛泽东自述的《毛泽东自传》。

  当年10月,斯诺在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上分期发表了《毛泽东访问记》。斯诺的文章被汇成一书,起名《外国记者中国西北印象记》。1937年10月,他的《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三次长期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为中美关系的和解作出了贡献。他和他的著作以巨大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真诚友人的象征。

  斯特朗(1885—1970):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一生中6次访问中国,都是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

  1925年,斯特朗首次访华,她“从中国和中国人民那里发现了极度感人的主题”,“愿把全部时间和经历集中到这个主题上来”。

  斯特朗有一个“纸老虎女士”的绰号,因为就是在与她的谈话中,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库恩(1955—):告诉美国人和西方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在中国广为熟知的身份是作家,而他其实更是一位国际投资银行家。

  2005年,库恩著作《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成为中国国内畅销书。2009年,他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新书《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问世。

  由于熟练地解读着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在西方和在中国,库恩都常被称为“当代斯诺”,但他本人并不认可这个称谓。他一再强调,他只是想告诉美国人和西方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共产党 同路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