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杨潇 发自北京
停好单车后,洪博培径直走向一个破旧的墨西哥饼皮摊,同时朝那些表情迷惑的顾客用西班牙语打着招呼:“你好!”“谢谢!”……小摊周围晾晒着装满棕色洋葱和土豆的桶子,我想着是不是要写一写这位州长“最爱的玉米饼”——条件是他能换个地方吃——但是他的副手已经找好了座位。
我们坐在路边开始吃那些鼓鼓囊囊的玉米饼,“这儿最好吃了!”他一边说一边擦拭嘴角的莴苣叶。一位中年的拉丁裔男子拉着他的儿子走过来,举着拍照手机向洪博培示意。“噢,当然没问题,过来吧。”他把碟子往人行道上一丢,搂住小男孩。男孩看着我,用西班牙语小声问:“他是总统吗?”
这是《新共和》杂志记者Zvika Krieger在2009年5月发表的一篇特写中描述的情景,此时洪博培还是犹他州州长,但已经接受了总统奥巴马的任命,即将出任驻华大使。不过Zvika更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他会是下一任美国总统吗?洪博培没有正面回答。
两年后,请辞的洪博培在离任前又被问到了同样的问题,这一次是中国的媒体《南方周末》。他说,自己还没有决定,“因为我在现在的职位上不能为这样的事情做决定。驻华大使是为全体美国人民、为美国的利益工作,我必须以无党派的身份做这份工作,而不能带有政治立场。所以无论于公于私,我们都会在离职以后再做决定。”
上月,洪博培自己揭开了谜底——他宣布参加2012年美国总统竞选。他的参选,能否给群龙无首的共和党带来希望?
富二代的中国元素
在2009年之前,即使在美国,也没有太多人知道洪博培。没错,他在犹他州干得很出色,他极为重商,减税、重组服务业。根据皮尤中心的调查,犹他获评全美最佳管理之州,洪博培本人在2008年也高票再度当选州长,但就全国范围而言,他的知名度显然不够。CNN和《达拉斯晨报》都曾称他为Jim Huntsman Jr,而他的名字是Jon Huntsman Jr。
这位共和党新星第一次引起广泛关注是在2009年2月,他宣布公开支持同性恋者民事结合,这对一个保守色彩浓厚的州来说简直是爆炸性的新闻,况且他还是位共和党人。然而,洪博培不久又是一击:他公开抨击自己的党派,说共和党在搞无谓的党派之争,简直是“狭隘愤怒党”。《政治》杂志2月还把他称为“你从未听过的快速升起的新星”,5月就换了口风,说他表达能力极强、毫不退让,堪称全新的共和党人。
洪博培正变得日益引人注目,奥巴马竞选团队的经理普罗夫评价他是“共和党内唯一有潜力成为(2012年)总统竞争对手的人”。事实上,这正是洪博培来到中国的原因之一 ——美国媒体当时就引述知情人士说,奥巴马的提名难免政治动机:让一个潜在的威胁者远离本土至少两年,降低他的竞争力,让拉什•林堡和迪克•切尼这样的极端的人继续成为共和党的“代言人”,从而拖拉着大象在脱离主流选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洪博培来说,这也是不错的打算,他可以暂时远离共和党激烈的斗争,同时丰富自己的国际经历。Zvika在犹他州时便已感觉到,洪博培对“州级事务”已经有点缺乏耐心了——显而易见他有自己的远大前程。在他面前还有一个现成的“样板”:老布什1970年代任驻华大使,避开了悲剧性的水门事件,以清白之身重返美国,最终入主白宫。
当然,洪博培身上的“中国元素”也的确让他成为合适人选:作为摩门教徒,他曾赴台湾传教,学会了不赖的中文;1999年他和妻子到扬州收养了一位中国女儿,取名“杨乐意”;他曾公开表示中文是战略语言,犹他州也第一个通过法律将中文纳入公共小学的课程;一些访问过犹他州的中国官员一定对那些用中文演唱歌曲的美国孩子印象深刻……
然而,他也闹过笑话,在2004年成为州长之前,他曾在犹他州接待过一个中国代表团,洪博培低调地自我介绍说自己经营一家“家庭企业”,中国来宾一度误以为他说的家庭企业就是那种世代相传的小店。实际上,他的父亲老乔恩•亨茨曼是一位营业额过百亿美元的化工业巨头、犹他州最富的人。
作为一位不折不扣的“富二代”,洪博培11岁的时候就有机会见到即将秘密访华的基辛格,并获准把一个箱包拿到等候的车辆上,那是1971年。1984年,洪博培第一次来到北京,他随总统里根代表团访华,参与会见了邓小平,“旁观这两位国家的伟大领导者互动并且为两国关系搭建早期的框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洪博培后来回忆,“你能看见板块在移动。虽然当时移动得很细微,但你知道终有一天会撼动世界。”
邀反美人士参观使馆
洪博培还没有到达北京,就在美国遭遇了第一次挑战:奥巴马政府打算对中国进口的轮胎课以重税,商务部的一位高官对此很不高兴,便召来洪博培表示不满。“他们的口气相当直截了当,”他后来对《新闻周刊》说,“他们问:为什么你们要在贸易争端中丢一颗原子弹?”但洪博培保持了冷静,在他当选犹他州州长前,曾有4年任职美国贸易副代表,见惯了谈判中的各种争端和戏剧效果,“你啥都能适应。”
当他2009年夏天真正来到北京时,他面对的是一个空前自信的国度。一年前的北京奥运堪称一届盛会,2008年底的金融危机让美国及西方国家灰头土脸,中国经济却仍然保持了强劲增长,“面对中国人对自身发展模式前所未有的自信,洪博培可能是相对最为弱势的一任美国大使。”《南方周末》评论说。
中美实力对比的微妙变化令双方都在调整自己的政策,不过关注中美关系的专栏作家安替认为,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美国是最弱势的美国,但洪博培绝不是最弱势的大使。
夏伟认为,两国之间的大使一个很重要的正式作用就是出席一些典礼和仪式,给对方国家面子。其二是处理争议事件,但这主要取决于两国大的外交政策。其三才是自选动作,大使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
美国驻华大使馆约有1200人。“在小布什时期,美国大使馆就像一个地堡,”《纽约客》驻华记者欧逸文在“中国来信”专栏里写道,“他们绝少让馆内人员走出去展示美国的见识和政策,但洪博培改变了这些。”
到任不久,他就邀请了约70名中外记者到自己的官邸,用普通话向他们问好,并且让他们“四处看看,就像在家里一样”。他接触广泛,有政经大员,也有普通百姓,有人权人士,也有驻京办主任。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在他任上,美国大使馆好几次邀请中国网友参与对话和会谈,安替几乎每次都在其中,“他们邀请注意了广泛性,左和右都有,包括反美的人士。”
夏伟说,其实任何大使馆都有一种“官僚化”的倾向,也就是只做规定范围内的事情,而不逾职责半步,“而他们本可以成为不错的演讲者、文化交流者……我记得在1980年代中后期,洛德是驻华大使,他的妻子是中国人,他们把使馆每晚都变成了舞会、酒会、文化交流讨论的场所,请来各种有趣的重要的人物。那段时间既是中国历史、也是中美关系史上难得的令人激动的开放时期。此后再没有人做到这一点,洪博培已算是最接近的了。”
他在中国很受挫?
51岁的洪博培更为普通中国人熟知的一面是他的热情和随意,这也许是他作为民选官员(而非传统的从事国家安全工作或者商业出身)出任大使决定的。
中外媒体都曾报道他骑着自行车去中国外交部接受质问,又带着一大群使馆官员去吃附近的成都小吃。中国问题专家、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2009年8月到2010年8月间住在北京,他常常在建国门和日坛公园附近碰见洪博培一家人散步或者骑车,“他还自己去买菜,我在婕妮路超市也碰见过他,在周围社区逛街时,他从来不带保镖,穿得也特别随便。”
在公开场合,洪博培非常懂得讨好听众。三味书屋的演讲中,他用中文自嘲是“老油条”,惹得现场笑声一片;在广东的一次访问中,他参观了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看望了里面的残疾孩子,还和他们打起了乒乓球,“我要向你学习。”他对中国孩子说。而他在各种会见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恐怕是:中国和美国应该互相学习。
“如果要我总结出大家都在做什么,我想就是使美中关系人性化,以两国人民都能够理解的方式加以阐释。”他说。
沈大伟告诉本刊记者,洪博培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10万强计划”(100000 Strong Initiative,美国政府将在未来4年内招揽10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以加深美中交流)就是他个人提出的倡议。
“这也就是所谓的‘最后三英尺’外交,”安替说,“所有的外交政策要通过个人外交来贯彻。”他曾在剑桥大学听过洪博培前任雷德的演讲,“雷德的中文很棒,对中国也非常了解,我感觉他更像是一位学者,或者是智库人士,而洪博培我不觉得他有这么了解中国,但是你感受到他政治家的魅力……他的那种魅力是能让你记住、成为谈资的。”
不过,洪博培任职的两年,尤其是从2009年11月到2011年1月,也是中美关系相当不平静的一段时期,美国对台军售、谷歌退出中国、南海争端、黄海军演等事件让两国关系一度陷入僵局,“这也许是一二十年来最困难的局面。”沈大伟说。
“外交授权有限”,美国驻华大使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总统与国务卿划定的外交政策的执行者,而在夏伟看来,美国大使的作用还“取决于中国正处在政治发展的某个阶段、中美发展的某个阶段的大气候。”
一位使馆内的朋友曾经告诉夏伟,有一个时期,洪博培在公开场合表现得很乐观和正面。但实际上,他觉得很受挫,因为他不知怎样才能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推进和取得突破。
“后会有期”
4月28日,洪博培以一句“后会有期”结束了自己在北京的最后一天,飞回华盛顿,在那里,一个总统竞选团早已恭候多时。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这个竞选团包括新罕布什尔州、南卡罗莱纳州和佛罗里达州的幕僚,一家民意调查公司,以及一个建立在其“富爸爸”人脉基础上的筹款机构。
夏伟在3月接受本刊采访时认为,时隔两年,共和党内仍然难有温和派的容身之所,“我从没见过华盛顿的政治比今天更有害、更具破坏性,你可以把茶党(tea party)理解为红卫兵,对他们来说,洪博培太国际化、太聪明、太有理性,他的爱国心也品味过好,这让他很难在党内初选中存活下来。”
但是前《华尔街日报》记者麦健陆认为,洪博培恰恰应该做他自己,“一个有想法的温和派,知道美国需要觉醒和改变。”
正如麦健陆指出的,在共和党阵营里,洪博培是唯一有着合格外交经验的潜在竞争者。面对一个崛起的中国,他能更好地向疑惧的美国人保证:我了解这个国家,我能处理好和它的关系。
“或许再等两年对他有好处,”夏伟说,“但他在美国本土的知名度并不足够,也许他无论如何都要参选,以获得足够的知名度。当然了,他很富有,他完全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