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声“我是香港人”,真不容易
一名新移民说,她差不多用了10年的时间,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我是一个香港人。” 我很能理解她的感觉,因为我自己也是花了超过10年的时间融入香港。
文_闾丘露薇
闾丘露薇
1969年出生于上海,199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移居香港,1997年开始在凤凰卫视担任记者、主持人至今。
艰难的身份认同
曾经参加一个论坛,其中一个讲者和我一样,在上海出生,不过和我不同的地方是,她读小学时已经移民香港,不像我,当我拿到香港身份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大学毕业三年的成年人了。
我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新移民,有的来自内地,有的来自台湾,当中不少,都是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已经来到了香港定居,并且在香港读书。但是,如果和这些朋友聊天,会发现他们和这个讲者一样,都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找到了香港身份认同的感觉。其中有很多原因,比如对于周边环境缺乏认同感,很多时候,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朋友圈子,而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过的是两点一线的生活,而父母忙于工作,因此更少有机会可以融入周边香港家庭。
事实上,在香港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在一栋住宅大楼里面居住多年,可能都不知道周边的邻居到底是怎样的模样,虽然在电梯里面遇到,会客气地点头微笑一下。
有些小移民还要面对另外一个环境,那就是因为语言的问题,一开始可能会遭到同学的歧视。这使得其中一些孩子,或者尽量不和同学接触,或者是埋头读书,缺乏和周边环境以及人的互动,就会延长身份认同的过程。
这位讲者说,她差不多用了10年的时间,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我是一个香港人。”那是在2003年的7月1日,她身穿黑色T恤,不管是在铜锣湾闹市,还是回到家楼下,一路上,她的周边,都是身穿同样颜色衣服的人,那一天,她忽然感到一种释然。
我很能理解这位讲者的感觉,因为我自己也是花了超过10年的时间融入香港。同样是一个瞬间,我站在中环立法会门外,眼前是那些为反对高铁预算通过而聚集在广场上的人,我深刻地感觉到,我属于他们,因为我和他们一样,关心这个城市的未来。原来高铁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是那样的重要,因为我关心政府会怎样花费这笔纳税人的钱,也关心因为这个项目,这个城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也关心那些因为这个项目,生活状态要发生改变的陌生人群。
我对于香港人这个身份,终于找到了认同感。
当我自己不再面对身份认同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发现原本对这个城市的怯生生的感觉消失了,同时消失的,是对于歧视的在意,至少不会在意自己带着内地口音的广东话了,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在公共场合会刻意地讲广东话。
对移民并不包容的社会
只是,即便是到今天,已经在香港这个城市生活了16年的时间,即便自己已经认定自己是这个城市的永久成员,即便手上早就拿到了永久身份证,在周边的很多人眼中,原来自己还是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香港人。
坐出租车,因为和朋友家人之间用普通话聊天,即便是相熟的出租车司机,也会顺理成章地认定我只是在香港暂居。而有意思的是,司机本人也是一个内地移民,只不过比我早很多,在他只有二三岁的时候和父母来到了香港。
接受一家香港本地媒体的采访,对方总是用“你们”和“我们”这样来进行区分,即便我再三声明,自己已经是香港永久居民,对方还是很认真地认定:“你们来自中国(内地)。”但是如果她看看自己的家人,即便不是她的父母,她的祖父母很有可能就是来自内地的移民,就是她口中的“你们”。
香港并不是一个对移民包容的社会,甚至有的时候觉得很势利。如果不能够说一口纯正的广东话,往往会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一丝轻蔑,或者是一种疏离。但是,同一时间,只要你算得上是香港上流社会的一员,或者是达官贵人,那么,即便是广东话依然带着乡音,都不再成为问题。当然,如果只会英文,却不会广东话,那更加不是问题。
这些还是心理上的隔离,对于我来说,更加在意的还是政策上对新移民是否存在歧视。没有住满七年无法享受政府综援,无法申请公屋,没有投票权,而今年关于六千元的争论(香港政府决定向每名永久居民派发6000元港币,但有本土团体反对向新移民派发福利),更让人担心,政府是不是在带头进行族群的分化,把不满七年的非永久居民从这个社会割裂出来,因为在还富于民的派钱方法上,应该还有更好的选择。比如用退税的方法,或者把这笔钱,全部投放在改善政府的福利措施上面,让急需要帮助的低下层人士直接受惠。
不过政府不是第一次这样做,1999年关于是否放开港人在内地所生子女来港的争论,特区政府提出了167万这个数字,吓怕了不少香港人,因为根据香港政府的描述,当如此多人一下子涌入香港的时候,香港的福利、住房等体系,就会面临崩溃。遗憾的是,对于政府的一面之词,媒体没有太多的质疑。
媒体对于新移民抱不友善的态度,同样不是现在的事情。从1980年代的影视作品,开始大量出现歧视来自内地的新移民内容,在媒体上关于新移民的报道,让香港人,不管是土生土长,还是老移民,都开始对这个族群产生一个标签化的印象:懒惰,依赖政府。
每年的会考,如果有新移民学生取得了好成绩,很多时候会成为新闻,因为这样的学生,会成为新移民上进的一个正面范例,似乎很励志。但是在我看来,其实这也正是在反映媒体骨子里面的一种假设,那就是新移民学生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太不容易,因为大部分的新移民学生,跟不上香港的课程,在学校的表现普遍比较糟糕,而这些表现优异的学生,只不过是少数的异类。但现实是不是这样?这样的假设是不是有数据的支持?是不是在报道这些学生的时候,放开他们身上的新移民标签?
加入到公共进程中
新移民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受到歧视,并不是香港独有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甚至在中国内地不同地域之间,都会看到,而且注定不会消失。而现在,经济竞争的因素更加成为主因,在人们看到自己发展的机会变少,或者经济环境变差,竞争开始激烈的时候,很容易把这些刚来的外来者,视为自己最直接的威胁,这样的情形,更多会出现在那些刚刚上岸的人身上,人们对于那些正准备上岸的人总是更加不留情,所以在歧视新移民上,很多刚刚从新移民成为老移民的人群,往往更不宽容。
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的政策是否会对某个族群歧视,政府的政策是否会导致族群的撕裂,更需要被关注。
就拿这些日子大家关注的内地孕妇到港产子的问题,现在香港出现的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父母都不是香港人,只要在香港产子,孩子自然是香港永久居民,但是如果父亲是香港人,母亲是内地人,这些人群却往往要为生孩子的问题而烦恼,这是因为,这个群体中,很多属于低收入人群,他们无法像那些主动选择在香港产子的内地夫妻那样,负担私立医院的医疗费,而公立医院一刀切向他们收取相当于私家医院的收费,让这笔费用,成为他们的沉重负担。如果看数字的话,2010 年香港一共有8.8万个婴儿出生,当中7%是由港人内地妻子所生,但有3.2万名婴儿的父母都是内地人,政府的一刀切限制内地孕妇来港产子政策,是不是歧视港人的内地妻子?
不过,在批评社会不包容、媒体不客观的时候,新移民这个群体,是不是可以主动地做一些事情,来慢慢改变人们的这种负面印象?来发出更多自己的声音?
忽然想到了新加坡,刚刚过去的选举,新移民的表现,让媒体还有社会,开始关注到他们这个原本总是在政治议题上保持沉默的群体。他们的参与,也开始改变一些人对于新移民的刻板印象。
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于香港。如果宽泛一点来谈论新移民的话,还有一批人,就是那些拿着中国护照,从海外来到香港的内地人,以及越来越多在香港读书之后留在香港工作的内地学生。他们当中,大部分的人对香港的公共事务并不关心,更不要说参与,即便是成为了永久居民,拥有了投票权,却从来不行使自己的投票权利。身在香港,远望神州,享受着香港的好处,却无法从这些人的身上看到对香港的任何承担。
在香港,也没有太多的声音来关心新移民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的话题,对于新移民的需求,依然停留在福利层面,至于那些新产生的生活无忧的新移民阶层,公共事务更是显得和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移民更应该意识到参与公共事务,关心本地话题的重要性,因为一方面可以让社会听到这个群体更多的声音,另一方面,也是让自己更快地找到身份认同的一个方法。
不管是我,还是我所遇到的那个讲者,我们作为过来人的共同经历,那就是要让自己关心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以及在这个城市里面发生的事情,同时参与进去,相信自己和这个城市里面的其他人一起努力,可能会带来自己想要的那种改变。
香港移民大事记
●1974年之前,进入香港不受限制。
●1974年11月,香港政府实行“抵垒政策”,即内地非法入境者若在偷渡到香港后能抵达市区,并接触到香港的亲人,便可在香港居留;若在边境范围被执法人员截获,则会被遣返内地。
●1980年10月,取而代之的是即捕即解政策及单程证制度。
●2001年,庄丰源案为内地孕妇在香港生子打开了大门。香港终审法院裁定:不论其父母是否已在港定居,在香港出生的中国籍子女都享有居港权。
●2001年,香港推出输入内地专才计划。2006年推出面向全球的优才计划。
●2003年,香港开放自由行,越来越多内地孕妇到香港生孩子,而大部分的父亲不是香港居民。这些婴儿被称为“港生一代”, 一生下来,就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2003年,香港修改人口政策,规定新来港人士须于香港居住满七年才可申请综援和公屋,以及拥有投票的权利。
●2007年起,怀孕超过7个月的孕妇如果没有“预约纸”将被禁止入境。
●2011年3月6日,约逾万名市民参与了泛民主派发起的“反对短视预算案”大游行。
●2011年4月,香港医院管理局宣布,公立医院不再接受内地孕妇的预约。
●2011年4月,一批新移民及宗教组织,举行烛光晚会,批评香港政府派发6000港元对新移民构成歧视。(资料整理 实习生曾明瑞)
数字
45%
香港700多万人口当中,45%不是在香港出生。
3.2万人
香港2010年的出生率达8.8万人,其中3.2万人的父母皆非香港永久居民,这个数字较10年前的620人,增加近52倍。
73.7%
2004-2011年2月底,持单程证抵港的新移民逾31万。其中,73.7%为女性,即内地新娘。居港尚未满七年的内地新娘已成为“新移民”的主流。
46.8%
新移民中有46.8%居住公营租屋(公屋),40%住私人租屋,6%住政府居屋,其他占7.2%。
10多平方米
一般刚来港的新移民一家三四口挤在10多平方米的小间板房内可谓司空见惯,四五口人挤在七八平方米的房内亦不乏其人。(资料整理 实习生曾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