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破除区域壁垒要靠中央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6日09:39  中国经济周刊

  “京津冀的关系,说到底,不是三方关系,而是中央与京津冀四方的关系。没有中央参与,游戏失去主角,结果就很难预料。”

  在中国区域经济的成长中,区域壁垒的弊端相当明显。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16个城市的市长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协调会;现拥有32个成员市的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该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举办一次。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京津冀地区也成立了一个环京经济协作办公室,是环绕北京市的八、九个城市共同组织的机构。这个机构的职能主要是“经济协作和合作”。后由于职能所限,收效甚微,也就不了了之。

  2004年,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组织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最后达成加强区域合作的“廊坊共识”。

  然而,由于受制于行政体制,以及包括税收、财政等涉及利益分配的诸多体制性障碍,再加上北京、天津、河北省行政级别相同,很难让谁说服谁,以往达成的共识并没有真正上升到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和谋划,颇受局限。

  历来,京津冀地区的合作层次主要表现在定期举办的会议和比较小的项目合作上,在薛维君看来,“就是在闲人和闲组织之间干的一件事”。

  “应该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国务院下属的有关部委以及京津冀三方政府参加。如果由国务院办公厅召集起来,这件事就有点意思了。”薛维君说。

  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结构,也是导致行政上无法统一规划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结构中,除了长三角城市群是“一主两副”,以上海为中心,以杭州和南京为城市副中心,三大城市融合发展,而珠三角和京津冀均是“双中心”发展结构,珠三角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京津冀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外围城市环绕发展,这种结构容易造成行政上无法统一规划发展,前者幸好有广东省统一协调,而后者呢?

  薛维君直言:“体制造成的障碍需要改变体制才能够破解。”

  清华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麟认为,“京津冀三地要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一定要打破行政区划僵化的制约,真正做到区域一体化的协作。此外,一定要有一个组织机构,仅靠三地的行政部门各自来做事是比较困难的。”

  河北省副省长赵勇建议,在国务院层面要形成一个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成立专门办公室,最好设在国家发改委,协调三方政府共同行动;还应由权威机构牵头,组建一个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院,站在宏观和第三方角度研究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问题和规律。

  “京津冀的关系说到底,不是三方的关系,是中央与京津冀四方的关系,关键是有中央参加。没有中央的参与,这个游戏的主角是缺席的,结果就很难预料。”薛维君说。

  京津冀一体化大事记

  发起

  (1986年—2003年)

  1986年,在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的倡导下,环渤海地区15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

  全面启动和实践

  (2004年—2009年)

  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三省市发改部门在廊坊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 “廊坊共识”。

  2004年6月,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在廊坊举行。会议草拟了《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环渤海地区合作机制已从构想、探索进入到全面启动和实践阶段。

  2005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唐山市召开“京津冀区域规划工作座谈会”。

  2008年2月,由天津市发改委倡议和发起,经过京津冀发改委共同协商、酝酿的“第一次京津冀发改委区域工作联席会”在天津召开。京津冀发改委共同签署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改委建立“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协调沟通机制”的意见》。

  加速推进

  (2010年至今)

  2010年10月,河北省政府《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提出了在规划体系、交通体系、通信体系、信息体系、金融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等6个方面启动与北京的“对接工程”。

  2011年5月,首届京津冀区域合作高端会议在河北廊坊召开。

  首都发展,不能自闭

  ——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范恒山,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从1988年进入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从政已20余年,但并不妨碍他在学术方面的造诣。

  他和他的同事们,正在起草首都经济圈规划。

  京津冀作为中国北方经济的龙头区域,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发展相对滞后,整体实力不强,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动。但“首都经济圈”究竟该如何打造?

  范恒山接受本刊专访,详解“首都经济圈”规划。

  《中国经济周刊》: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将给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带来哪些影响?

  范恒山:首都经济圈,无论范围怎么确定,都是京津冀或者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地区发展水平的提升,将有利于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同时,首都经济圈的合理定位,也为其他地区的定位及其与首都经济圈的互动创造了前提条件。因此,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建设,将有利于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确立的规划“首都经济圈”的原则都有哪些?

  范恒山: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原则。

  既要坚持中国特色,又要把握世界标准。首都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的集中体现,而首都又是各种资源的集聚地,有传统的积淀和优势,所以首都经济圈的建设不能脱离历史另搞一套;同时,我国首都要努力成为世界城市,就不能自闭,必须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首都的发展有必要按照世界发展的最好城市标准来要求。

  既要积极化解当前的矛盾,又要着力促进长远的发展。首都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人口过多、相应的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不佳等等,不解决这些问题,首都难以起到示范作用。

  但是,解决这些问题又不能就事论事,需要从长远角度考虑,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实际上,北京的塞车问题从来不仅仅是一个管理问题、技术问题,这里面涉及到首都的功能分解、首都的合理定位等问题,并不是限号就能解决的。另外,限车和限房也要按市场规则来,需要和首都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分解以及功能适度的转移和分散结合起来。这些其实都是长远问题。

  既要努力提升发展效率,又要着眼于追求社会公平。效率和公平关系到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富裕和幸福。把效率和公平问题解决好了,发展和稳定的问题就解决好了,富裕和幸福的问题就解决好了。

  作为首都,要能够在富裕前提下提高幸福指数,如果每天塞车,如果很多事情很难办,就会感觉到不幸福。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致力于提升发展的效率,又要努力解决和追求社会公平,特别是当所有人到首都时,都感觉到处于公平之中。

  规划和建设首都经济圈,既要全力发展自己,又要努力为全国做示范。首都不是一般的地区,首都应该是首善之区,应该是首发之区。从这个方面说,首都不仅要发展好自己,还要把起全国示范作用作为自己的使命。

  比如,首都不一定是经济中心,但应该成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模范;首都应该是创新中心,因为首都集聚了大量文化、科技教育的人才,应该在创新方面做出示范;首都必须是和谐之区,这一点首都如果做不到,怎么要求其他地方实现和谐?

  总而言之,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体制机制创新、自主创新、和谐社会建设等等,首都都要承载起示范作用。

  既要着力于发挥内部的潜力,又要充分利用外部的条件。任何一个地区,包括首都在内,拥有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把现有的要素能动性充分发挥到极致的同时,要充分开放合作,借资源、市场、人才发展自身,通过开放、合作提升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在这方面,当前最直接的路径,就是加强京津冀的合作,实现与周边地区良性互动。

  《中国经济周刊》:“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首都经济圈、河北沿海地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河北的沿海发展,同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和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发展都有直接的关联性。首都经济圈将对河北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范恒山:首都经济圈的建设,一定会直接影响到河北的发展。近两年来,河北省提出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并且提出要与首都紧密结合起来,服务首都、借力首都、对接首都、融合首都。

  无论是河北全省还是河北离北京较近的廊坊等城市,应该围绕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做好四个发展:

  一体化发展。通过一体化实现优势互补,通过一体化解决公平公正问题,通过一体化解决发展机遇问题。

  错位发展。与首都形成错位,在发展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借势发展。延伸首都的产业链条,延伸首都的其他发展空间,借这种势头、借条件、借产业链发展自己。

  支撑发展。在很多方面,河北特别是廊坊对于首都是有支撑作用的,北京的空间那么狭窄,在这里构建好的服务区,就支撑了发展,支撑是相互的。

  如果把握好这四个方面,河北就能够获得更大的机遇,从而把首都经济的建设变成推动河北发展的重要契机。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