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媒体称地方因维稳可能干预渔民对渤海溢油索赔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5日13:47  《新世纪》周刊

  无人为溢油事件负责,是无人为整个渤海负责的缩影,中国惟一的内海就要死了

  财新《新世纪》记者 宫靖 王小聪 贺信 崔筝 实习记者 肖尔亚

  持续近三个月的渤海溢油事件,让渤海生态成为中国全民关注的热点。

  8月31日,是国家海洋局规定的事故处置大限。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康菲中国)是否真正做到“彻底封堵溢油源、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下称“两个彻底”),尚待检验;与此同时,一场由中国政府发动的海洋生态损害大索赔,即将拉开帷幕。

  财新《新世纪》获悉,8月30日下午,国家海洋局与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的四家律师事务所签订了委托合同。

  此前,国家海洋局曾表态,将代表国家向溢油事故责任方康菲中国索赔。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则表示,已完成四次大规模的生态调查工作,基本上掌握了此次溢油对水质、沉积物和生物生态的影响。

  提起索赔的将不仅是官方。部分养殖户和渔民同样在聘请律师,并开展了初步的证据收集工作。

  据康菲中国单方面统计,共有约700桶原油渗漏到海面,另有约2500桶矿物油油基泥浆渗漏并沉积到海床。国家海洋局表示,事故已造成5500平方公里海水受污染,大致相当于渤海面积的7%。

  蓬莱19-3油田B、C平台溢油事故,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海上钻井平台溢油事故。此次事故对渤海生态的严重影响业已发生,未来还将继续发酵。

  真相被遮蔽

  为什么一个油田的两口井接连出事?

  发生在蓬莱19-3油田的溢油事故,被部分网友戏称为“海上动车事故”。

  然而,相比于动车追尾事故原因逐渐明朗,渤海溢油的真相至今扑朔迷离。国家海洋局公布的信息有限,康菲中国躲躲闪闪,业内专家只能推测和猜测。

  国家海洋局7月6日援引相关专家分析称,C平台系井涌事故造成,B平台海底溢油原因复杂。初步意见是,该油田通过注水和岩屑回注,可能增加平台附近的地层压力,为流体连通地层提供能量,导致海底溢油。

  但此说法非常模糊,更不具体。公众无从知道作业方康菲中国究竟有哪些不当操作。

  人们质疑最多的是:一个油田的两口井为何接连出事?

  8月24日,康菲中国召开事故后的第二次记者会。公司总裁司徒瑞(George Storaker)首次向公众“详解”B平台出事原因,并给出了一张事故示意图。

  司徒瑞再三强调,B平台事故是工作人员为海底油藏加压,进行注水作业时,引发海底天然地质断层张开。

  之后,一位中海油内部人士对财新《新世纪》记者强调,B-23井是一口注水井,因为注水作业使天然断层张开,这在全球都非常罕见,康菲中国也难以预计。

  康菲中国的说法很“巧妙”,再三强调“天然地质断层”,但并未直言事件系“天灾”。

  多位业内人士则质疑,地震带郯庐断裂带从蓬莱19-3油田下经过,油田所在海底存在天然地质断层,这些都是油田开发前的天然地质条件,康菲中国在注水前就应该知道,并且采取必要措施。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李相方表示,虽然用注水的方法来提高采油率是常规做法,本身没有问题,但B平台的问题在于向油藏注水的量是否合适。他推测,如果“注”(注水)“采”(采油)不平衡,周边断层被压裂之后与油藏连通,就可能导致现在的事故。

  对于C平台事故,康菲中国更加闪烁其词。8月24日的记者会上,不但没有给出事故示意图,司徒瑞的解释也只有寥寥数语。

  在财新《新世纪》记者再三要求下,康菲中国的油藏开发经理马克·爱尔兰德(Mark Ireland)才称,C-20井在钻井作业期间,遇到未预见高压带,油藏中的原油和油基泥浆因为高压而上涌,并最终从海床上渗漏出来。

  这个解释远不够清晰,也未必准确。8月29日,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平教授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表示,C-20井旁边有一口岩屑回注井,所以应该是岩屑回注过程造成局部地层压力过高。此外,C平台事故有一定人为原因,岩屑回注造成压力变化当属已知因素,不是什么“未预见高压带”,所以康菲中国在C-20井作业时不应再使用原始压力数据。

  8月31日,康菲中国回复财新《新世纪》记者,首次承认所谓的“未预见高压带”是岩屑回注造成的。对于陈平教授的分析,康菲中国的工作人员私下表示,“从技术层面分析,他说得比较有道理,比较客观。”

  康菲推责大戏

  除了法律的不足,中国政府部门出于行政惯性,向公众报喜不报忧,也让外国公司“入乡随俗”,养成了坏毛病

  渤海溢油造成如此大灾,但公众至今未见为此大祸主动承担责任者。

  作为监管方的国家海洋局未向公众表示歉意,占蓬莱19-3油田51%股份的大股东中海油稳坐幕后。事故直接责任者康菲中国,则上演了一幕幕推责大戏。

  面对5500平方公里的海水污染,康菲中国一位工作人员语出惊人,称此次溢油对渤海生态环境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

  但根据康菲中国的说法,溢油发生至今,公司派出大量技术人员,沿渤海岸线提取了90多份油样,其中只有两份油样的油指纹与蓬莱19-3油田一致,且这两份样品取自被冲刷上岸的B平台围油栏残片;此外,只有三份油样与蓬莱19-3原油的油指纹具有很高相似性,其中两份取自河北祥云湾渔场,一份取自浅水湾浴场。

  康菲中国工作人员说,之所以花费大量精力调查,既是为了搞清溢油究竟造成怎样的污染,也是为了不替其他来源的油污“背黑锅”。

  事故发生后,康菲中国最先演出的一出戏是隐瞒。从事发至7月5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一个月零一天的时间里,康菲中国无声无息。

  康菲中国工作人员对财新《新世纪》记者的解释是,“很多人问我们,如果这个事情在美国我们会如何处理?我们公司的程序就是发生事故后马上向当地监管部门报告,政府通常会马上向公众公布,公布后媒体就会找到公司,公司再来回答媒体的问题。”

  这就是说,康菲中国把通知公众这一义务的“皮球”,踢给了中国政府部门。

  但是,中咨律师事务所夏军律师指出,康菲中国作为肇事方,不仅对政府有报告的义务,对公众也有披露的义务。

  根据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十七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向可能受到危害者通报,并向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8月25日,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在该局视频会议上称,C平台6月17日出现较大规模溢油的当晚,国家海洋局曾经约见中海油和康菲中国,要求康菲中国将溢油信息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个人和社会公众。

  很显然,对于潜在受害者,康菲中国应该发布公告进行通报。不过,夏军律师表示,《海洋环境保护法》对通报的形式和时限并未做明文规定,甚至对不通报也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

  一位专家说,除了法律的不足,中国政府部门出于行政惯性,向公众报喜不报忧,也让外国公司“入乡随俗”,养成了坏毛病。

  当国家海洋局7月5日披露渤海溢油事件后,康菲中国被迫于次日举行记者会。但在会上,康菲中国声称两个平台的溢油源已封堵,海上溢油已基本被清理。

  很快,“封堵说”被证实是谎言。7月10日前后,多家媒体记者租船赶到油井附近,发现海上仍有溢油。国家海洋局公告证实,漏油仍在继续。

  渤海五分之一海水被污染 水体交换缓慢治理难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 相关专题:

 

更多关于 渤海漏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