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别让专家忽悠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7日12:00  中国周刊

  “专家该为谁负责?体制内有些专家,只为单位负责,为领导负责,成为了传话筒。忘了自己该为谁说话!”

  中国周刊记者 刘畅 北京报道

  “故宫的事情你不清楚,最好嘴巴紧一点。”

  前段时间,裴光辉收到了这条匿名的“问候”短信。不过,这个被称为“不吃皇粮的”的独立文物鉴定家,对此类威胁早就麻木了。

  他是被动卷入事件漩涡的。2011年5月中旬,网友“湘江渔隐”在天涯杂谈发帖,引用裴光辉《格古日记》中《故宫拍卖馆藏文物?》一文,对故宫博物馆提出了质疑:故宫于1997年以682万元购得的五件宋代名人书札,竟然再次出现在2005年瀚海初级拍卖会上,并最终以2227.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这条消息迅速在网络传播开来,传统媒体也迅速跟上,故宫再次成为众矢之的。当夜,故宫就紧急开会应对“书札门”。目前,故宫方面对此事的回应是:故宫从来没收藏过网帖中所称的五件北宋书札。可北京瀚海拍卖有限公司的官方主页和故宫博物院的官方主页上,依然留着当年的关于宋代书札的交易记录。

  当众多媒体联系到裴光辉的时候,他还回忆了好一阵——毕竟那篇日记是在多年前写的陈年旧事。就此事,裴光辉评价道:“这么做,只能让信任危机加剧。”

  从佳士得“鬼谷门”事件到曹操墓假文物事件;从亿元拍品《砥柱铭》争议到5.5亿元乾隆珐琅彩镂空瓶指赝、天价拍品《稚川移居图》质疑……包括此次故宫“书札门”疑案,这些公众熟知的文物收藏界爆料,都来自于裴光辉的《格古日记》——自2004年开始,他便在互联网上连载这组有关收藏与文物的日记,如今的点击率已超过一亿,无数业内负有盛名的专家,都栽在这本日记中。

  “与其迷信现在收藏界的这些专家,不如自己研究花个十来年的工夫,把自己培养成行家。”他总结自己的心得,“别让专家忽悠你,信人不如信自己。”

  ·一·

  在收藏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裴光辉见多了这个行当里专家们的种种丑事。

  最近的一次,是震动京城乃至整个中国收藏界的“金缕玉衣”骗贷案。五名国内顶级鉴定专家,为一公司老总自制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老总据此骗贷10亿。

  如今,五位给出“真品”结论的权威专家正遭受着质疑。其中地位最高的史树清先生,现已去世。而根据另四位专家的回忆,“大家的意见都是随着史老走的。”

  一件原本手工自制的金缕玉衣,专家们隔着玻璃展柜走了一圈,看了几眼,就成了价值24亿的“古董”。而这几眼的收获也不菲,根据当事人的供述,这几位专家也得到了数万甚至十几万的“鉴定费”。

  其实,在裴光辉的记忆中,这样专家看走眼的情况,实在是不胜枚举。

  也是在2011年,杭州的南宋官窑博物馆从某收藏家手中收了几百件藏品,其中一把长沙窑瓷壶,被视作“元青花壶王”。受邀进行鉴定的专家,最后将其鉴定为真品。杭州市政府给这个民间藏家1500万的奖金。

  事情被曝光后,媒体介入调查,发现无论是在专家的鉴定程序中,还是鉴定内容上,都存在着很大问题,引发了业内极大的争议。

  “真品看得多的,不识假货;只看过假货的,把真品当赝品;遇到拿不准的,就随大流。可这些还算是好的,只是水平有限。”裴光辉话锋一转,“但有些专家,是人品出了问题。”

  裴光辉曾遇见这么一件事情。某拍卖行与一位专家商量好,把一件赝品鉴定为真货,然后专家从卖家的款项中获得10%的提成。这件藏品拍出了五六百万的价钱,但拍卖行反悔,只给了专家10万元。专家一气之下,向卖家“露了底”。没多久,卖家就停止了付款。

  还有一次,一个专家受一个山西煤老板的委托,去香港某拍卖行拍一件乾隆珐琅彩。这个专家与拍卖行私下有着提成协议,藏品拍的价格越高,他拿的提成越多。

  举牌的场景是很热闹的——这个专家动员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去举牌竞价,最后藏品竞拍到了一亿多。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个煤老板早就通过其他途径,得知了其中的猫腻,不买单了。后来,这位收藏家被拍行告上了法庭,判赔了巨额款项。

  一位退休的故宫研究员,也是裴光辉的好友。老人专门写了一部书稿,以亲身经历揭露了同行专家们作假的黑幕,他还邀裴光辉为这部书写序言,书名暂定为《我不是流氓,但我怕流氓》。但因为种种顾虑,老先生还是打算在自己离世后再出版。

  “中国收藏界里,像老人这样愿意说真话的专家,几乎成了濒危动物了。”裴光辉感叹道。

  ·二·

  2011年8月12日,文化部网站上发布了一条消息:鉴于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整体转企改制,决定撤销其所属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以下简称艺评委)。

  作为该组织的第一批委员,裴光辉颇有感触——因为他在多年前就主动退出,自己“单干”了。

  他的离开,自有原因。

  “领着工资,享受着保障和待遇,根本就没有深入学习的动力。”裴光辉这样评价体制内一些专家不求上进的原因,对此他深有体会。

  首都博物馆以前的一个领导,出了一个关于青花瓷的书,销量很大。裴光辉翻过,整段整段地照搬照抄。他看不下去:“哪怕你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也好啊。恐怕他还拿这本书去评职称了。”

  他这样描述遇到的困惑:“机构重重,内耗严重,没有学术上的争论,更多的是争夺交椅和位置。”到了后来,艺评委也按着央视鉴宝节目的套路,开始走进各个地方“寻宝”,面向社会把一些鉴定活动搞得火热。

  “除了虚名,任何业务能力都进步不了啊!”他有点懊恼,“本应组织委员们进行一些学术研讨和交流,结果——都走进孔方兄的方孔里了。”

  他对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鉴委)就更不客气。在他看来,国鉴委里面的专家只对公立博物馆、国家行为的拍卖进行服务,不接地气,有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一旦遇到问题却集体失语。在多次官办博物馆遇到的收藏纠纷里,国鉴委的专家们保持集体沉默,在应该站出来的时候没有发表意见。

  他把国鉴委形容为“养老院”:不是年龄老,而是心态老。进入“国鉴委”的,清一色都是公立文博系统和公立研究机构的人,并且多是一些主任副主任“大师”的弟子,非其派系,难获提名。公立博物馆征集征购文物,一旦出事,无人承担责任,鉴定人也毫毛未伤——工资照领,职称照评,官照当,照样在官方系统呼风唤雨。

  而体制内腐败,也是让专家频频“看走眼”的一个原因。“公立博物馆这十几年收藏的藏品,都存在不少赝品。有地方博物馆,收紫砂壶就去宜兴,收青铜器就去洛阳,收青花瓷就去景德镇——现在那些地方可都是造假的窝点聚集地啊,人家在当地研究了多少年了,技术日新月异,这不是主动送上去挨蒙嘛!怎么看都像故意送钱的行为啊。”他听说,有些博物馆的领导亲属竟然在拍卖行工作——“这也太让人有想象空间了。”

  他做了个悲观的预测,公立鉴定机构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中国的古玩市场就真的“玩完”了:不仅缺乏民主的选拔机制,近亲繁殖,更缺乏问责制度。”

  而专家的个人品行,也是个大问题。

  现在很多专家都有多重身份:“既是鉴定的专家,又是一些拍卖行的合伙人。”——民间、官方都存在这样的人。外界是看不出来的。在明文规定上,这些专家只是鉴定家,并不拥有企业的股份,是古玩交易过程中的第三方。但是依然存在这样一个灰色地带:企业会给古玩卖家股份和提成,但不明写。

  “鉴定家是不应该参与买卖的独立方。有这种利益关系的专家,你敢信么?”他反问道。

  至于有些专家钻空子,为自己牟利,已是司空见惯之事,形式五花八门:“巡回展览”、“研讨会”、“馆藏品出版”、“文物定级”、“文物征购”、“文物捐献”、“走穴鉴定”等等方面,都存在利益输送。现在的行规,来自北京的专家,打着“鉴宝”的旗号下去走一走,都能分个十万以上。

  ·三·

  在裴光辉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是文物收藏圈风气最好的黄金年代。他话中流露着无限的怀念:“那是段美好而纯粹的时光。”

  当时,收藏界探讨之风很盛,开放透明,尔虞我诈的事情相对较少。文物爱好者们切磋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也并未和职称等功利性的东西挂钩,看错了,就坦然承认,不存在“面子上过不去”的问题。

  古玩收藏还没形成大规模的市场,不会动辄就讨论升值空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文物鉴定,读古陶瓷鉴定书,观摩藏品——即使藏友间进行交易,也坦诚相见,多以物物交换。

  那时候,即使是最资深的老专家,也不会按资排辈,经常把自己当学生。

  他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泉州的德化县,有个窑口,以明清时期的白瓷佛像闻名于世。当地因为一件达摩雕像争论不休,雕像背后有何朝东的印款。何朝东是万历明末的瓷雕大师,但清代民国都有他的仿品。

  正赶上资深的陶瓷鉴定专家冯先明先生来当地考察,人们拿着东西去讨教:这是何朝东的真作,还是清末民国的仿品?

  冯老先生认真地看了老半天,轻声说了一句话:“德化窑的东西还是你们德化的专家说了算。我说的,不算。”

  当时裴光辉就站在一旁,冯先明的行为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实事求是,冯先明这样的专家,给一代人树立了行业道德榜样。”

  可过去的种种美好,折射出现在的无奈。

  如今,“古玩市场不打假”这条口号,也成为公开的“行规”。很多专家以此为借口,开出虚假鉴定,甚至直接参与造假。

  “任何一个法制的国度,哪怕是再特殊的行业领域,也不能默认这种违背人类最基本善良原则的规矩存在。”裴光辉提起这条行规就想爆粗口,“即使请人做鉴定的时候,消费者也要心存戒备——把假说真的专家太多了。”甚至于,在一些古玩爱好者眼中,“专家”这个词已经成为骗子的近义词。

  所以,这些年来,裴光辉因为在收藏市场的种种打假行为,得到众多网友的信任。曾有一个“粉丝”对裴光辉说:“只要是您鉴定的,赝品我也买!”裴光辉听了很惭愧:“说假话的人太多了,说两句真话就会被捧成那样。”

  裴光辉认为,除了提升学术和研究能力之外,监督机制的重建,也是让专家重获信任的前提,只有敢说真话的鉴定家越来越多,这个乱象丛生的行业才能恢复正轨。作为文物收藏的把关者,他们是这个圈子里具有发言权的人,起到分辨真伪的监督作用,他们必须独立,本身不从事买卖。

  “专家该为谁负责?体制内有些专家,只为单位负责,为领导负责,成为了传话筒。忘了自己该为谁说话!”他有些激动,“在我看来,专家需要拥有公民意识,要有独立的人格,不能高高在上。还有法治精神,有自我约束力,而且能够抗拒诱惑,这样的专家,民众怎么会不相信他?”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专题 中国周刊

更多关于 信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