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徐克与张艺谋贺岁档电影市场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1日14:23  新民周刊
新民周刊201150期封面 新民周刊201150期封面

《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导演、贝尔工作照 《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导演、贝尔工作照

贝尔倪妮 贝尔倪妮

两个“贝尔”在现场,看看谁真谁假?(白小妍  摄影) 两个“贝尔”在现场,看看谁真谁假?(白小妍 摄影)

  只见左边一位手拈一枚花针虚虚举起,挡住来剑,长剑竟砍不下去;右边的高手心头一凛,却仍是渊渟岳峙,不动声色,暗自催发内力,幻出一片大漠孤烟的3D魔境……

  岁末年初,全国影院90%的银幕成为张艺谋和徐克两位教主的决斗场。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被誉为自《活着》以来最好的电影,徐克的《龙门飞甲》则是3D技术直逼《阿凡达》的视觉盛宴。两部片子同日上映,排映场次势均力敌,首日票房并驾齐驱……可谓如影随形,冤家路窄。张氏写实派与徐氏技术流的对决,最终鹿死谁手?

  台前是两位大师的作品直接对话,幕后则是张伟平和于冬两大电影制片商在扳手腕。“积怨”已久,非一日之寒,近日战局已是第三个回合了:从“黄金甲”、“伤城”到“三枪”、“十月围城”,贺岁档里常见他们短兵相接,骂战连连,火爆程度本身就如同一部部大片。

  贺岁档是中国电影市场最赚钱的档期,挤破头并不意外,意外的是好莱坞的分账大片终于被彻底挤出了12月。看来,中国电影身板真的开始硬了。  (钱亦蕉)

  电影不再“唯大”

  撰稿/砧 秋

  对张艺谋而言,真实从来不是一件可以轻松伪造的事,在追求细微层次的变化中,他的执著和较劲使影片有了他自己强烈的风格特征。张艺谋说,一部好电影的评判标准在人心里,应该是过了十年二十年仍然会记得那些打动你的瞬间。

  被誉为“张艺谋自《活着》以来最好的电影”的《金陵十三钗》于15日下午6点开映。拨开制片人张伟平“提高票房分账遭院线抵制”、“饥饿营销”、坚决不曝女主角真容、以6亿投资砸史上最豪华阵容……种种前戏迷雾,《金陵十三钗》终于到了“张艺谋时间”。经历了几部有争议的作品之后,携新作与观众见面的张艺谋显得心平气和。

  近年张艺谋影片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形式大于故事,这在《金陵十三钗》中得到了很大改观。由于不善于编剧,张艺谋挑选了严歌苓的著作,又有优秀作家刘恒担任编剧,而一个好的改编剧本是成功的基石;影片取材于“南京大屠杀”的一个角落,曾经热衷于千军万马阵势的张艺谋这回选择“以小见大”;第一次成功驾驭好莱坞的经典“三段式”剧作结构,前所未有的清晰严整。如果说张艺谋的电影曾经有过《十面埋伏》、《英雄》般不知所云的浮夸,这回的《金陵十三钗》终于打通了好莱坞与中国这任督二脉,以诚意俘获人心。

  南京题材胜在独特

  从奥运会开幕式筹备开始至今,张艺谋花了数年时间研究南京大屠杀。同样是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妓女替学生赴死的故事,人性与救赎的主题,与《金陵十三钗》有着微妙互动关系的是陆川的《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里的不少角色跟《南京!南京!》极相似,《南京!南京!》中当日军要从保护区里带走100名妇女时,江一燕扮演的妓女小江第一个举起手主动要求牺牲自己。1937年南京城沦陷后,大批社会各阶层难民躲入金陵女子中学避难,妓女成为那里最让人鄙夷的群体,但当日本兵冲到难民营寻找慰安妇时,她们却主动站了出来。甚至有消息称,张艺谋在观看了陆川的《南京!南京!》试映版后,发现《金陵十三钗》里的情节,已在《南京!南京!》里以浓缩的形式体现。题材严重撞车,才令张艺谋忍痛延后“十三钗”的计划。

  不过张艺谋也从《南京!南京!》中吸取了教训,该片因“日方视角”而引起的巨大争议,由于过分强调刻画残酷战争中的人性,让故事情节支离破碎,塑造的角色孤立而苍白,结果招致激烈批评。张艺谋开始寻找自己想要表达的视觉,女性叙事置换历史话语,让《金陵十三钗》从一开始就无意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段历史予以深刻的反思,甚至日军对平民的大屠杀在影片中都只是不甚清晰的背景。

  2006年,张艺谋初次看了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当时眼前浮现的画面就是影片最后的定格镜头——彩色的玻璃被子弹打碎,色彩斑斓的光线下看到一群花枝招展的女人走进教堂。尽管该片的文学策划周晓枫顾虑这类题材拍得太多,或者说一直没有断,但张艺谋却执意要挑战这个“独特性”:“南京题材电影很多,以后可能还会拍,因为这是一段重要的历史,严歌苓这个小说,跟我之前看到所有的南京题材的电影都不同。这种独特就让我激动,导演一生可能会拍很多电影,但是这种独特都是他一直要追求的。”

  严歌苓的小说多次被改编成剧本,拍成影视作品,因为她的作品很视觉、很电影,但是严歌苓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我自认为我的小说很不电影,后者明显不是好事。”但是几经讨论下来,她也明白了张艺谋的用意,就担当起了继刘恒之后的第二个编剧,“打开刘恒的剧本一看,我感动了很久出不来:难道我还敢在这样的剧本上动土吗?后来我明白了他想派我什么用场,我是个女编剧,女原著者,我的用场是给电影来点儿女人香。两稿下来,是不是香我搞不清,但电影的性别应该稍微明了一点:烫了头发,蹬上了高跟鞋。”

  事实上,片中十三钗与女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变化也确实是影片表现得最为扎实、丰满的一块。也许张艺谋还是更懂得怎么拍女性,片中的男性角色无论在人物光彩还是情节推动上都要相形逊色。贝尔(饰演约翰)显得明星价值高过角色价值,约翰从二流子到拯救者的前后变化不如那些女性角色来得真实、充分。曹可凡饰演的书娟父亲,汉奸慈父这一性格设定也过于陈旧和模式化。

  严歌苓对于改编后的成片非常满意,“让我观看《金陵十三钗》的粗剪,我以为早吃腻了这条老也不撤下桌的鱼,但银幕上展现的是完全新鲜的、甚至我不敢相认的生命!它的丰美和惨烈,它的深广和力量,让我完全忘记自己跟这个艺术生命体还有什么关系。那些我熟得不能再熟的人物,都频频给我意外,所有我预知的故事转折,都给我冷不防的震撼。眼泪不知什么时候出来的,已经冷在腮上。”

  看过《金陵十三钗》改编后的剧本,张艺谋说:“是我当导演20年来碰到的最好的剧本,这样一个本子捏在手里,我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6个亿“烧”在哪里?

  奥运后的张艺谋一度脱离了“中国式大片”的生产体系,但一部风格“惊奇”的《三枪拍案惊奇》和一部被称作“小清新”的《山楂树之恋》仍不足以解救沉沦于大片泥沼的他,甚至还招致不少痛批。《金陵十三钗》耗时5年、投资6个亿,大片格局毋庸置疑,高额的投资、贝尔的加盟衍生的海外市场企图,都迫使张艺谋必须拿出全部的看家本事来对待。

  投资6个亿,这恐怕也是中国电影史上制作投资最大的一笔。很多人质疑,这些钱用到了哪儿?到底是好莱坞大牌贝尔的片酬高呢?还是战争特技场面值得上亿?

  《金陵十三钗》的剧组像个联合国,工作人员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美国的克里斯蒂安·贝尔、来自英国的爆破特效团队乔思·威廉姆斯、日本的美术指导种田阳平、香港的服装造型指导张叔平、韩国的斯坦尼康摄影师、 澳大利亚的后期声音制作、挪威的合唱团、土耳其的动作替身、意大利的教堂设计等等。

  据说在拍摄现场,各个工种的剧组人员都念起了标有中文谐音的英文“勾引台客”(going for a take 再来一条),张艺谋也有一下没一下地练着“Action”,还对周围的人说:“你看我这还标准吧!”正是开拍了,他从大喇叭里喊出的第一声“Action”,令工作人员忍俊不禁,就像是在《有话好好说》里,那一句“安红我想你”的场景,同样的声嘶力竭,却又无比认真。

  不过,投资中演员片酬占其中的小部分,张艺谋承认最烧钱还是“战争戏”,“现场这一块应该是最主要的,现场这一块也包含了其中的战争场面,整个现场直接的制作水平,这一笔应该是比较大的。 ”

  片中被业内人士称赞的战争场面,来自英国的乔斯·威廉姆斯团队,他们曾经打造了《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等作品。为了《金陵十三钗》,其团队早在今年3月15日就来到南京,反复做各种试验,很多炸点试验甚至都是在他们自己身上做的。他们用的反应弹全是由美国进口的,爆破飞起的抛射物是一种很安全的保温材料。前期筹备4个月,加之拍摄的2个月,所有的付出在影片中只是十几分钟的展现,但是花出去的钱,像流水一样。

  另外,《金陵十三钗》的景是在溧水县石湫镇平地而起的,平整土地、砍伐灌木,所有建筑、道具都是为影片量身定做。南京的城门、为战争场面准备的繁华街道、教堂、教堂周围的街道、爆破用的掩体、工厂、煤堆废墟、妓院、大街小巷全部是从一块什么都没有的平地上一点点地搭建起来的。从设计到动工到完工,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建造了一座占地几百亩的城镇。当克里斯蒂安·贝尔来到外景地的时候非常惊讶,他说这在好莱坞是不多见的,好莱坞一般都是用电脑特技制作,不会制作实景,他表示很震撼。

  影片开头弥漫全城的大雾,也是“高价制造”。张艺谋当年拍《十面埋伏》想在竹林造雾,但是使用烟饼刺鼻不环保,咖啡豆达不到如此大的面积。这次从美国运过来的原料——一种可食用的油经过高温雾化,可以在5分钟之内造成笼罩城镇的大雾。

  “谋女郎”比找老公难

  虽然早前的战争题材影片,如《辛德勒名单》和《南京!南京!》都采用了黑白摄影。但作为摄影师出身,擅长色彩与视觉效果的张艺谋在《金陵十三钗》里还是毫不避讳地挑选了大红大绿。那么,在一场残酷战争的背景下,在一个地狱般的城市里头,这些肆意冲撞的颜色应该放在谁身上呢?

  女性,一群出逃的妓女。

  有人说张艺谋影片是最尊重女性的,最明显的便是《红高粱》,女性永远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她们启发男人,给这个世界带来希望。张艺谋的每部戏都要根据角色的不同,来寻找到不同气质的女演员。负责选演员的副导演蒲仑说,“这年头剩女找老公难,难不过张艺谋找女演员!”早在2007年张艺谋还在筹备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十三钗》的选角工作就悄悄开始,按照张艺谋的习惯,不喜欢张扬,甚至不让副导演用他电影的名义去工作,但还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的排查。

  对于“十三钗”的要求有四条:一、形象要好;二、英语要说得流利;三、要会表演;四、还要会讲南京话。符合前三条的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里有很多,可唯独就是第四条“会讲南京话”,意味着选角的范围缩小到“南京籍演员”。“千万别以为是南京人就会说南京话,现在的南京家长都嫌南京话‘土’,不愿让孩子学,会讲‘土’南京话,又能说一口漂亮的英文,这样的女孩子得是怎么样的成长背景才能兼而有之?”蒲仑这样说道。

  历时三年,数十所艺术高校,近百家中小学,数十次下南京,演员删选群体超过几万人。起初剧组从南京各大艺术院校入手,但凡和艺术沾边的音乐、器乐、美术学校都纳入其中,正是这样的苦寻之下,“玉墨”最终脱颖而出。

  “玉墨”倪妮是江苏南京人,2011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播音系,国家二级运动员,曾经获得国际标准舞江苏全能冠军,毕业以后的目标是当个外企白领。虽然有多种人生经历,但是对于这个普通大学生来说,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去当演员,有一天能够成为银幕上的主角,而且是人人艳羡的“谋女郎”。

  20世纪30年代的青楼名妓时而妖艳时而优雅,周旋于上层名流,过的是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除了形、台、声、表以外,书法、礼仪、麻将等都被列入张艺谋为女演员们特设的培训项目中。起初她们只是13位新选出来的女演员,但当她们身着不同款式、雕饰精美的华服大衣,手提上世纪30年代古色古香的老式皮箱,一颦一笑、风情万种地走出来时,你真的会以为,她们就是上世纪30年代,在战火纷飞的秦淮河边,关键时刻能舍生取义、救同胞姐妹于水火中的“金陵十三钗”。张艺谋感叹于张叔平的巧夺天工,“搞一个造型四个小时,不行揉乱了重来。他把这些人打扮得很好,打扮出来非常像,她们永远凌晨四五点起床,化个妆三个半小时,每天都是。”倪妮说,张叔平设计的旗袍上身后,会瞬间变得风情起来:“穿上旗袍化上那个妆感觉自己大了很多岁,成熟了很多,韵味了很多,说话、走路的一种风情感都有了。

  电影唯细节论

  影片拍摄时,人们好奇张艺谋如何表达严歌苓文字里的一贯细腻传神呢?影片上映后,人们动容于那些惨烈的基调下,细腻煽情的细节。演员秦昊说,很多电影都是按镜头、场次来分,而《十三钗》中有些重点情节,导演用的是“帧”和“秒”来拍的。惯用“人海战术”的张艺谋却说:“电影不是唯大而论的。大得过奥运会么?反倒是精彩的细节能记得住。希望给观众留下很深得印象。”

  首次尝试战争戏,他选择了一场临场感十足的巷战,枪林弹雨中,八个勇士排成一条直线冲向坦克,八个人要互相掩护,全力冲刺呈现出一条直线,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必须立刻跨到前面,努力去接近坦克。中弹倒地,倒地的时间、动作、方位、姿势、面部表情以及按响爆破点的时间都要控制得恰到好处,全身二十个炸点需要在1.5秒内全部爆完。为了这个镜头,演员们全副武装,反复检查服装,炸点,测试炸点灵敏度。 对场景的真实追求体现在每个道具上,比如,一颗手榴弹,都是按1:1比例做的,拉掉拉环,8秒到12秒间,它就可以燃烧,而且冒出的是真实的黄烟,演员黄海波惊叹:“道具可以达到这种程度,真实得让人目瞪口呆。”

  让“十三钗们”记忆深刻的也是张艺谋对于细节的苛求,饰演“十三钗”之一的演员顾璇说:“有一次,我们十三钗有一场穿着学生装唱评弹的戏,导演对我们的要求不仅仅只是会唱会跳就行,而是要求我们每个人手的位置、高度、头的位置、表情、动作的快慢要完全一样才行,还要求把那个韵味唱足,让评弹老师给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抠。”

  张艺谋对每个细节都非常谨慎,甚至是服装上一粒扣子都要查资料,知道出处。 一场拍摄豆蔻(十三钗之一)给浦生(被教导队战士救起重伤的遗孤)擦脸的戏,张艺谋环视拍摄现场后,问道:“怎么没有脸盆,没有毛巾?”道具赶紧去取毛巾。等拿来毛巾,张艺谋又问:“那个年代有这样的毛巾了吗?”有人含糊其辞地回答:“好像有了吧。”张艺谋不依不饶:“好像有?现在去查,查清楚了再拍。”

  从冬天开机拍摄伊始,张艺谋就在为一个镜头废寝忘食。那是一个十三钗从外面走进教堂的镜头,透过彩色的玻璃,十三个秦淮河的风尘女子,莺声燕语、仪态万千地走进教堂。就是张艺谋第一次看小说时就跃然出现在脑海里的影像,但谁也没想到这个简单的镜头,竟然从冬天拍到了夏天。因为要透过彩色玻璃拍摄,对色彩敏感的张艺谋,对玻璃的颜色要求极为严苛,一遍一遍地调制玻璃颜色,第一次烧制完的玻璃放在张艺谋面前,因为玻璃颜色暗淡,质地太厚不透光,造价昂贵的喷制玻璃被要求换掉。重新烧制一批后,浅蓝、深蓝、浅绿、深绿,任何细节的差别都逃不过张艺谋的眼睛,他不仅用肉眼辨识,还架起摄影机,从监视器看效果。不光美术部门饱受玻璃折磨,十三钗们也在不断接受洗礼,冬去夏来,一遍又一遍地从教堂门外向教堂里走来,冬天,她们在寒风中抱怨衣服太薄,夏天,她们又开始抱怨衣服的厚度……

  电影放映时,很多细节也许被看到了,也许观众什么也没看到,可能只有导演张艺谋才能明白这其中细小的审美差距。在这个世代,快销和充数遍地都是,这降低了电影的门槛。但对张艺谋而言,真实从来不是一件可以轻松伪造的事,在追求细微层次的变化中,他的执著和较劲使影片有了他自己强烈的风格特征。张艺谋说,一部好电影的评判标准在人心里,应该是过了十年二十年仍然会记得那些打动你的瞬间。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贺岁 电影 影视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