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解密后备干部队伍有序换届密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9日15:14  廉政瞭望
廉政瞭望201202期封面 廉政瞭望201202期封面

  后备密码

  2011~2012年换届,从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到普通公务员的印象,“平稳有序”屡被提及。能做到“平稳有序”,后备干部制度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某种意义上,解开了后备密码,就解开了近30年来干部队伍实现有序更替的密码。

  后备干部的前世今生

  2011~2012年,是中共各级党委的换届年,越来越多的年轻官员,在此次换届中崭露头角。截至2011年底,已经完成换届的14个省区中,“60后”常委达到56名。

  目前,中国的干部梯队形成了“5678”格局——中央领导层中,多位“50后”官员进入政治局及其常委会;省部级官员中,“60后”已经集结;“70后”则逐渐成为厅局级官员的主体;“80后”已开始充实县处级官员队伍。“5678”格局为我国的干部队伍逐步实现有序更替打下了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后备干部制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领导干部群体里,很多人都是先被选为后备干部,经过组织多年的培养、考察,才逐步走上重要领导岗位的。当今中国政坛上的诸多“明星高官”,如目前唯一的女省委书记孙春兰、“铁腕”治晋的袁纯清,“60后省级一把手”胡春华、“法学家书记”周强等人,都曾是中央党校专门培训后备干部的中青班的学员。当年参加培训时,他们多为地厅级。

  接班人的“硬件”

  今年33岁的小崔是北京某机关公务员,前不久刚被选为副处级后备干部,亲友们都为他感到高兴。但这样一个问题却让小崔哭笑不得:后备干部是一种什么职务?

  《瞭望》新闻周刊曾做过调查,对后备干部群体,仅有27%的人表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些”,73%的人表示“不了解”。记者采访中,很多公务员也坦言,对后备干部和后备干部制度,既熟悉,又陌生。一般在每个单位,各个职级均有后备干部;而对成为后备干部需要哪些条件,怎样才能更进一步,却知之甚少。

  根据官方的解释,“后备干部”是指各级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根据有关选拔标准和程序,选出德才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干部,为上一级领导班子补充干部而准备的后备人选。中央2002年颁布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指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从后备干部中选拔”。这正是后备干部“光环”对各级官员的吸引力所在。

  要进入后备干部队伍,符合年龄是前提条件。在最近一次大规模选拔后备干部的2009年,中央提出要形成“复式年龄结构”,大概要求正省部级后备干部不超过58岁,以55周岁以下的为主;而到县处级后备干部,则要求以45周岁左右的为主,35周岁以下的干部要有一定数量。

  中央还要求后备干部具有基层工作经历、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此外,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表现亦是考察重点。后备干部中,还要有适当数量的女干部、少数民族和党外干部。

  这些“硬件”,也被地方上运用到各级后备干部选拔中。

  目前,我国已形成形同锥状的后备干部群体,覆盖了多个层级。其中省部级后备干部1000名左右、地厅级6000名、县处级约4万名,加起来近5万人。如果再加上乡科级、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后备干部,总量数以万计。未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很可能会在他们之中产生。

  “国家战略”

  后备干部制度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文革”10年,放大了中国共产党人才代际更替危机的程度,后备干部制度正是执政党应对这一危机的制度安排。

  当时,中央管理的干部中,60岁以上的超过了一半。各省区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的年龄多在61岁以上。

  1980年春节前后,中组部派出10个工作组,分赴各地考察优秀中青年干部,回到北京后形成了一个160人的名单上报中央。但邓小平看了这个名单后说,选拔的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干部年轻化迎来了加紧提速的机会。

  1982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实现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革命建设的战略需要”。同年,党的十二大决定建设各级领导班子第三梯队。此次会议选出的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有112人年龄在55岁以下,其中最年轻的胡锦涛只有39岁。

  后备干部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83年10月,中组部下发《关于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的意见》,要求当年7月前选定1000名省部级后备干部,其中正省级200名,副省级800名。其中,每个省市区出省部级后备干部20名左右,每个部委出5名左右。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后备干部选拔范围拓展到各个层级。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为各级领导班子培养出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后备干部。2000年,中组部发文,对各级后备干部的条件、数量、结构以及选拔、培养和管理原则作了规定。

  2009年2月,中共中央首次制定《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而与之配套的《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也随后下发,拉开了选拔接班人的大幕。当年集中补充后备干部之后,下一次将是在2014年。

  2011年,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将“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确保了国家政权机关和领导人员的有序更替”列为发展民主政治的重大进展。在专家看来,作为实现干部队伍有序更替的举措,后备干部制度从改革开放初期确立到现在,不仅完成了新老交替的历史任务,制度本身也逐渐科学和规范,称得上是一项有效的政治创新。

  长治久安的政治智慧

  要想成为后备干部,除了满足前述“硬件”外,还必须闯过民主推荐关。这种运作方式有灵活性,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领导班子和组织部门的选择占主导地位。

  按规定,各级正职后备干部,由上级组织部门拟出建议人选名单,报党委研究认定;副职由所在单位的党委集体研究提出考察人选。一般情况下,后备干部的数量按照领导班子职数正职1:2和副职1:1的比例确定。相对而言,省部级后备干部选拔的信息公诸媒体较少。

  当下很多市县机关、乡镇都实现了“海推提名”产生后备干部。其流程大致是,机关、乡镇干部无记名推荐,按得票高低(一般应过半)确定考察人选。不过,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某县一名机关干部告诉记者,他们一般从单位中层领导中推选副科级后备,因单位小、中层干部少,大家往往将每名中层干部轮着选上。而一些股室较多、人员来源充足的部门,票数分散,选举的结果是公信力较低。“即使票数过半了,也相当勉强。”这名干部称。

  现实中,还有人遭遇了“萝卜推选”。有基层干部透露,一次他们在公推后备干部时,被限定了条件:女性,大学毕业,30岁以下,从事过乡镇工作。“大家心里有数,单位符合标准的只有一人。”

  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后备干部的选拔方式亦随之有了变化,公开、透明开始成为关键词,如一些地方试行了“民主推荐与自荐结合”、“公开笔试、面试、当场公布成绩”。此外,引入新颖的形式增强选拔的科学性,亦成为一大看点。

  2008年11月22日,湖南株洲,“能力素质展示”成为后备干部选拔的最后决赛。播放个人短片后,选手即兴演讲并答问,亲友团亦到场助威。组织方还增设由80后代表、知名人士等20人组成的公众评委团,与专家评审一同亮分,誓将PK进行到底。

  早在2006年,江西九江的后备干部考察人选曾接到指令:赶往市委党校开会。到达后却发现是一场心理测试。题目多为是非判断,如“在公共场合,如果我突然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就会局促不安”。这项接近跨国公司招聘内容的测试,如今已被北京、浙江温岭等地运用到后备干部选拔中。

  可以说,后备干部本身具有的“超前性”、“可塑性”、“试验性”的特点,赋予了这项制度更多的张力和空间,也因此让我们对其成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桥头堡”,扩大民主的“试验田”有了更多期待。(本刊综合)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更多关于 官员 换届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