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基层后备干部的“五味”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9日15:14  廉政瞭望

  基层后备干部“酸甜苦辣淡”的经历和心境,都与“备”与“用”、“上”与“下”的不确定有关。

  基层后备干部的“五味”

  酸 有了戒心,工作上暗中较劲

  自从与两个要好的同事一起被确定为同级后备干部后,北京公务员刘名觉得,三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微妙了很多:彼此有了戒心,工作中也暗中较劲,甚至到了“你上班早来10分钟,我就早来20分钟”的地步。不久单位领导也发现了端倪,专门召集三人开会,多次疏导才恢复正常。

  我变得异常敏感,尤其是对“领导”这两个字

  江苏干部刘能名的情况更严重。他说:“当上后备干部,让我变得异常敏感,尤其是对‘领导’这两个字。有时同事之间开玩笑,称对方是领导。如果是说我,我立刻就心跳加快;如果是说别的后备干部,我会非常尴尬。领导尤其是大领导要是跟哪个后备干部说句话,我就感觉醋溜溜,很失落。”

  甜 局里让我协管运输行业

  四川某县副科级后备干部吴刚称,如今,他所在的交通局不仅让他列席一周一次的局长办公会,还安排他协管安全生产、运输行业等。他说:“我们局有3个副科级后备干部,在不同的岗位工作,各自干好就行了,不会有猜忌心和‘踩着别人往上爬’的思想。“我觉得现有的后备干部选拔机制还挺公平的,民主投票能者上嘛。”

  苦 15年的后备生涯

  四川某县公务员徐汇说,15年前,他被选为副科级后备干部,经历了培训学习、下派到村任副村长2年、选派到市上挂职1年等,“该有的条件都有了”。如今15年过去了,他仍然是普通科员。按照当地副科级干部48岁退下来的惯例,今年已47岁的他,“仅剩理论上的提拔希望”。而对自己是否还在后备干部库里,他“没好意思问”。

  感觉使不上劲

  河南基层后备干部杨勤透露:“5年前,我光荣地成为后备干部,被派到村里,但是现在也不收农业税了,村里的工作无非就是接接电话,传达下文件,解决纠纷,总感觉使不上劲。如今我还是原地不动,当时没结婚,现在孩子都会跑了。”

  辣 几年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深圳后备干部李鸿健说,成为后备干部以后,感觉很多双眼睛都在盯着自己,一根弦始终绷着,心想决不能拿自己的前途当儿戏。组织上和群众看你是否做出了成绩,心怀鬼胎的人等着看你犯错,看笑话是小事,很可能还会落井下石。等待提拔的那几年,我都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县上有什么大事,我们都“跑不脱”

  有后备干部表示,到一线锻炼,我们责无旁贷。但现在出现了“后备全能”的说法。某县农业局一名副科级后备干部说:“县上有什么大事,不管与专业相不相关,我们后备都跑不脱。”仅2011年,这名干部就被抽调,全程参加了创卫生县城、环境整治等的检查;还参加了县上10多个大型活动的筹备……到头来,农业专业荒疏不少。

  “比如卫生攻坚行动,那天临时通知我们出去扫大街,扫完后大家就散了,就像是人手不够让我们凑个数。”上述干部称,尽管明知上级调遣他们参加活动缺乏统一规划,也没建立奖罚机制,大多数后备干部仍不敢怠慢,“谁知道是不是在暗中观察表现呢?还是小心为妙。”甚至有人觉得,上级正是抓住了他们这种“备”与“用”的不确定心理,安排各种差事“屡试不爽”。

  淡 “双重管理”变成两不靠

   云南基层公务员刘鑫成为后备干部后的生活波澜不惊。后备3年,“去党校培训过”是他对这一身份唯一的记忆。“单位觉得培养是组织部的事,组织部觉得是单位的事,双重管理,结果变成了两不靠。”看到同一批的后备干部有的到省里学习,有的已经下派锻炼后提了实职,他有点羡慕。(本刊整理)

  “备而不用”谁之过? “仕途陷阱”如何防?后备与公选孰是孰非?这些问题,后备干部、组织官员、专家学者各有不同的解释,有时候各方的说法完全对立。争锋后备

  第一回合 “备而不用”与“用而不备”

  “备而不用”与“用而不备”,是目前基层后备干部反映突出的问题。即在实际操作中,后备干部在提拔晋升上并不占优势,反倒是非后备干部后来居上,形成“用而不备”的现实。

  后备干部:

  有些地方80%以上被埋没在名册里

  “四年前入选后备干部时,十分兴奋。”北京某局处级后备干部小周说,“被组织看上了,自己以后也有更多的晋升机会。”但小周的心态,还是同很多后备干部一样,经历了由热情高涨到逐渐平淡的过程。“几年过去,后备干部中只有少数人得到了提拔。”

  有上述经历的不在少数。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有些地方,真正从后备干部名册中脱颖而出,由“备”而“用”的干部不足15%,80%以上的后备干部被埋没在名册里。

  “用而不备”也让基层干部感到困惑:“少数干部没有被列入后备干部名单,也没有经历过任何培养锻炼,就因‘特别优秀’等十分笼统的原因被破格提拔,将一众‘后备’变成了‘垫背’。”有基层后备干部反映说,要想获得提拔,没有关系和门路不容易做到,这已成为很多后备干部“最大的心病”。

  组织官员:

  备而不用,有何不可?

  对于基层后备“备而不用”,除了承认确实有改进空间,如民主化不强、机制不顺、培养效果不理想外,记者采访的组织官员普遍认为,大范围选拔后备干部有利于拓宽组织选材的视野。

  湖南邵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林彦博直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把最优秀的人才选到领导岗位。后备干部如果不够优秀,备而不用有何不可?

  四川省一名县级组织部长更表示,成为后备干部前优秀并不能保证以后优秀,一些人被选拔为后备干部后,以为自己进了保险箱,追求上进的势头减弱。该县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如果他们在德、才方面表现不突出,或者身体有问题,将被及时调整出去。

  记者观察:

  公开透明是良方

  其实,要消解“备而不用”和“用而不备”的困惑,就要合理规划后备干部队伍,在用人时严格遵循干部选拔任用的相关程序,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如在提拔后备干部时将具体理由公开,引入群众监督机制等。只有这样,后备干部才会少顾虑、有奔头。

  第二回合

  “提拔预期”与“仕途陷阱”

  毋庸讳言,“提拔”是后备干部们最为关心的话题。有时,“提拔预期”也会引得烦恼上身。

  后备干部:别人总问“提拔了吗”?

  有受访者表示,能当上后备干部体现了组织的信任。但目前局领导班子已经换了两届,我还一直属于后备。人都追求进步,我因此很苦恼。生活中,还有朋友不常问“提拔了吗”。要是当初没当上后备,就不会有这么多尴尬。

  组织官员:后备干部应防“仕途陷阱”

  不少组织官员认为,干部一旦进入“后备”,自然会产生“后备”心理,如果无法满足“提拔预期”,便容易滋生不满,懈怠工作。

  河南商丘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刘福奎总结出了后备干部受挫后易出现的七种心理:悲观郁闷、怨天尤人、嫉妒怨恨、逆反抵触、经济补偿、投机取巧、自暴自弃。组织官员还呼吁后备干部抵御社会消极观念的影响,以平常心看待官场的升迁提拔,防止“心理陷阱”变成“仕途陷阱”。

  掉入“仕途陷阱”的大有人在。一个典型案例是, 2009年9月7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政府原秘书长李维群,在得知省委组织部考察组即将到齐齐哈尔考察地厅级后备干部后,给180多名领导发送了410多条短信拉票。最终,李被免职并取消后备干部资格。

  记者观察:“提拔预期”也是动力

  对后备干部来说,进入后备队伍并不意味着进了提拔的“保险箱”,而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组织部门来说,如何发挥“提拔预期”的作用,激励苦干实干的正向能量,亦是后备干部工作的一个着力点。

  第三回合

  后备还是公选?

  近年来,各地纷纷试水面向一定范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有了公选,还需要后备吗?

  后备干部:公选滋味各异

  四川省一名正科级后备干部王洪亮称,前段时间自己所在单位一把手出缺,自己后备5年了,正是转正的好机会。谁知,上级决定拿该职位出来公开选拔。“先笔试,再面试,后备干部和其他人一视同仁。”王洪亮虽然进入了面试,却因为太紧张发挥失常,没能当上一把手。王洪亮抱怨道:“早知道是这样,当初还去争当什么后备干部?又是学习,又是下派的,这不是白忙活了吗?组织上花那么多钱培养,不是冤枉了吗?”

  同是正科级后备干部,与王洪亮同场面试的余莹莹体会要积极得多:“我能在面试中获胜,与后备这些年的各种培训、挂职、转岗经历分不开。成为后备以后,组织上对我更了解了。公选尽管没有给后备干部加分,但我们确实有很多看不见的优势。”

  专家:后备应该被公选取代吗?

  2010年,时任水利部办公厅处长的李中锋撰文,呼吁以公开选拔取代后备制度。他指出,公开选拔参与的广泛性、竞争的公开性以及流程的透明性,都是后备制度所严重缺乏的。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更多的人以展示才能的机会和表达思想的舞台,有利于深化干部对上对下双重负责的工作意识,优化干部队伍。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晓平表达了不同意见。他举例道,通用电气新任领导者一上任,就要考虑到接班人是谁,并开始有意识地培养。“继任者计划”甚至被视作通用电气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详见本组策划链接)。而有意识地发现、培养、选拔后备领导人才,同样是成功政党的重要经验。

  “后备干部制度的负面影响是可控的。也能找到规避负面因素的办法,那就是把‘民主、公平、公开、择优’的原则融入后备干部制度的每一个具体安排当中。”许晓平说。

  记者观察:公选与后备殊途同归

  事实上,尽管着力点不同,公开选拔与后备制度并不矛盾。早在2009年,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受访时就曾表示,对后备干部要坚持重在培养,不搞照顾性使用。因此,将公开选拔与后备制度相结合,通过公开选拔发现干部,再将其放入“流水线”进行打磨,就成了当下很多地方储备干部的新途径。另一方面,经过打磨的干部,在公选中更能体现“接地气”的优势。从本质上说,公选与后备,都是为了形成一支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二者殊途同归。(本刊综合)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更多关于 官员 换届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