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将归宿定位到国家需要上,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我们的创新才能迸发出最大的活力,获得奔腾不息的源头活水”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韩冰
“我在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一方面靠组织培养,一方面也是一路遇到好人。如果说我有什么特别的经验,那就是珍惜每一次机会,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4月25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以下简称三十八所)所长吴曼青与本刊记者分享了他的科研经历。
1965年,吴曼青出生于安徽桐城的一个农民家庭。1983年,他参加高考前一周,父亲因病离开了人世,没能看父亲最后一眼成了他终生的遗憾。当年,吴曼青考入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时,他进入三十八所从事雷达研究工作。吴曼青回忆说:“过去经历的事无所谓好与不好,我们不知道哪些事情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要尽可能认真做好现在的每一件事。”
认真做事的吴曼青在雷达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他31岁获“申仲义雷达奖”,32岁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6岁起担任国家一类骨干雷达研究所所长,44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央直接联系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雷达探测技术专业组组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作为一个有4000多名员工的研究所“掌门人”,吴曼青说:“我个人没什么感人的,感人的是我们三十八所这支队伍。”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是:“三十八所因为员工品质而与众不同,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最大资本。”
“国字当头”
2011年11月29日,吴曼青给三十八所入所不满3年的新员工、团员干部和青年骨干代表等讲课。他说:“大家每天是以什么样的方式醒来的?如果是被闹钟闹醒的,肯定是命苦的;但如果是被伟大的梦想惊醒的,那你一定是最幸福的。”
吴曼青告诫自己的团队,三十八所是军工电子国家队,必须将国家需求、国家利益、国家目标放在第一位,一定要“国字当头”。
吴曼青对国家战略需求和研究领域的科技进展极为敏感,他说:“只有将归宿定位到国家需要上,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我们的创新才能迸发出最大的活力,获得奔腾不息的源头活水。”吴曼青和三十八所瞄准了中国在雷达技术方面的空白点和制高点,将之作为三十八所的科技创新布局方向,并先后在国防安全和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
吴曼青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别人具备的能力,现实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只是‘我们想不到,不是别人没做到’。”
吴曼青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布局了智能传感、微系统、视频感知、极限粒子源成像、微波光子学等一批前沿技术,谋求产业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与促进。“我认为企业有三重境界,养家糊口、赚钱和做事业,三十八所应该是做事业的。”他说。
“写进共和国的历史”
吴曼青和他的团队从事的研究,许多工作和成果不仅不为外人所知,而且还要严格保密。他对他的团队说:“我们可能当不了官,也发不了财,但是我们的工作有可能被写进共和国的历史。”
2001年前后,吴曼青根据经济社会和现代军事发展的需求,在三十八所布局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领域,将之作为三十八所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在成立初期亲自担任雷达成像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吴曼青和他的团队主动无偿利用这项技术,为淮河抗洪救灾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搜寻邱光华失事直升机组一度陷入困境,吴曼青带领团队,利用雷达技术成像5700平方公里,确定了3个疑似点,经相互印证确定了一个高度疑似点,指挥部据此成功找到失事直升机,打破了西方国家断定中国人利用技术手段找不到失事直升机组的论断。
由于技术手段匮乏,中国西部大部分地区长期处于无高精度地图的状况。2008年,中国试图引进雷达测图系统,但遭到拒绝。吴曼青和他的团队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了中国首套机载雷达测图系统,这套系统投入使用后,先后获取中国西南横断山脉11万平方公里雷达影像,填补了这些地区无高精度地图的空白。2010年玉树地震后,三十八所参与任务,获取了重灾区结古镇及其周边地区近10000平方公里全极化高分辨率SAR图像,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
吴曼青试图为雷达找到更丰富的平台,他把目光投向了浮空器(利用较轻气体产生的浮力而升空的飞行器)。三十八所原本没有研究浮空器的人员,2003年,吴曼青引进了一个成熟的浮空器研发团队,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很快,研究就取得了突破,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大型浮空器技术的国家。他们的浮空器产品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完成了重点安保任务。
这让吴曼青至今感到自豪:“大家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都记住了天空中的‘大脚印’,其实,当时我们的设备也在天上!”
三重境界
吴曼青回忆,他刚到三十八所参加工作,领导就交给他一个研究项目。他不仅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成果,还获了奖。
现在,成了三十八所所长的吴曼青认识到:“我们最大的资源就是人,要善待、呵护年轻人。”
2010年起,三十八所开始规划实施“111”人才工程,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招收1000名博士、引进100名海归高层次人才并在所内遴选100名优秀年轻骨干出国深造。2011年,三十八所共组织了29场校园招聘会,在新加坡、德国、日本等国家成立6个海外招聘服务站,全年签约196名博士、22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吴曼青非常重视人才招聘,应聘的博士,简历“一个一个看”,并和每一位有意进入三十八所的海归人才亲自面谈,了解他们的研究意向和需求。“我见100个‘海归’,如果其中有10个人很优秀,能够进入三十八所工作,我就赚了。”吴曼青说。
吴曼青告诫年轻员工:“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广泛汲取社会进步带来的丰富成果,充分消化吸收,为我所用,而不能整天只知道埋头干活,不知道抬头看路。要在重大危机、重大政策、重大事件、重大接待等中锤炼自己,寻找创新的源头活水,制造个人发展的火车头,确立个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吴曼青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重境界比喻科技创新的过程,最艰难的时候,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科技人员的创新信念不能丢,一定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终,一定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都说‘得来全不费工夫’,可前面还有一句‘踏破铁鞋无觅处’。把前面99%的工作都做好了,最后才会得到好的结果。”他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