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访中外“飞天女”
57名女航天员天地传奇
2003年,“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圆满完成太空之旅后,世界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苏联女宇航员瓦莲金娜·捷列什科娃曾“预测”:“我知道中国有‘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说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太空将迎来美丽的中国姑娘!”
9年后,中国的刘洋成为全世界第57名进入浩瀚太空的巾帼英雄,从而引起国内外的关注。56名外国女宇航员中,美国占了大多数,达46名,俄罗斯(苏联)有3名,加拿大和日本各2名,英国、法国、韩国各1名。
太空不会优待女性。在完全一样的环境和工作条件下,男女航天员之间已经没有明显差异。女航天员,以仅占航天员总数1/10的人数,撑起了世界航天事业的半边天。
走进大漠航天城
目送“神女”飞天
本刊记者 | 刘毅
本刊特约记者 | 志贤
这是记者第三次到东风航天城(即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以下简称“航天城”)观看发射。不同于以往春秋发射的惯例,这次发射安排在夏季。临近夏至,热烈的阳光穿透清澈的空气,灼烧着人们的皮肤。
“神九”就在这里发射升空。这是继“神七”之后,我国近4年来的第一次载人发射,中国的第一位女性航天员也将搭载“神九”,奔赴“天宫一号”。
平静的问天阁
6月13日,记者搭乘飞机在酒泉一个军用机场降落后,又驾车在戈壁滩上向北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航天城。流过航天城一侧的小河叫弱水,因为刚刚下过雨,河道两旁,填满了葱郁的绿色。远处,是蓝色的发射塔架,很清晰。
一进航天城,忙碌、紧张的气氛便扑面而来。我们所在的记者团刚来到第二招待所(以下简称“二招”),放下行李,就要迅速赶到位于指挥楼一楼的新闻发布厅,参加第一个通气会。
记得去年9月“天宫一号”和11月“神八”的发布会上,都有记者问道:“女航天员是否会很快上天?”虽然只得到官方谨慎的回答,媒体却普遍猜测,“神九”很可能只是无人实验舱,为“神十”载人飞行做准备,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很可能乘“神十”上天。不过,现实比媒体的想象还要快。
从“二招”进入城中心的半路上,会看到一个中国传统园林风格的小院落,“圆梦园”。院子的正中间,一栋外貌普通的二层蓝色小楼,就是整个航天城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航天员出征前训练、生活的“问天阁”。 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等每一位翱翔太空的中国航天员都是从这里出征的。
通常,“问天阁”会在航天员入住前就消毒,航天员入住后,整个公寓将实行三级隔离(即最短接触距离是3米以外)。一个乘组的3名航天员会同住在一套3室1厅里,每人一间,平时可以在客厅里看电视、聊天,也可以到一楼的健身房和活动室活动。“圆梦园”和“问天阁”外,均由哨兵把守,直到发射结束,都不允许外界任何人进入。
幸运儿微笑亮相
谁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这无疑是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然而,在13日的通气会上,记者们并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大家只知道,两位女航天员的候选人分别是来自河南林州的刘洋和来自山东烟台的王亚平。
当天,有可靠消息传出:最终入选的女航天员是刘洋,将与她一同出征的是曾上过天的景海鹏和属于第一批航天员之列的刘旺。
3天后,在发射前一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言人武平正式确认,景海鹏、刘旺和刘洋3人将组成此次“神九”的航天员乘组。会后,记者们获准进入“问天阁”对他们进行集体采访。
在一间不到100平方米的屋子里,一道弧形的落地玻璃隔开了航天员与媒体。里间,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封闭空间,除了墙上挂着一面巨大的五星红旗,室内只在正中间摆放了3把椅子。稍后,航天员们将通过后台唯一一扇供进出的门进入会见厅,与外屋的记者们隔着玻璃进行对话。据介绍,地球上的病菌进入太空后会产生变异,即便是最常见的大肠杆菌,在太空变异后的毒性也会增强200倍,几乎无药可治,因此,在航天员升空前,为保证他们不被细菌感染,必须执行严格的隔离制度。
3位航天员亮相前,包括部分外国媒体在内的百余名媒体记者已经将外屋挤得满满当当。不少摄影记者在屋子后端的双层铁架上竖起“长枪短炮”,抢占有利地形。
下午5时30分,当3名航天员穿着蓝色的航天员服装排着队进入见面会现场时,外屋的镁光灯开始狂闪。3人面对媒体,呈“一”字形站立,用独有的姿势——腰部转动,肩臂不动——挥手向大家致意,随后坐下。看得出来,刘洋化了淡妆,比之前的照片都显得精神。她不是那种让人看一眼就觉得漂亮的女人,但看起来顺眼。她的从容神态给在场的记者们留下极深的印象。
“刘洋,1978年10月出生,河南省林州市人,学士学位,少校军衔,副团职航天员。在‘神九’任务飞行乘组中,主要负责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从飞行乘组情况介绍到见面会结束,20分钟的时间内,尽管没有统计,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无疑都放在了首次正式亮相的刘洋身上。她的每次敬礼和发言都会引来格外密集的快门声,还有更热烈的掌声。
见面会结束后,3人又忙着为第二天的发射做准备。发射前20小时,3人进入医学准备阶段,清洁肠道;在接受了多项医学检查后,发射前6小时,也就是16日中午12时30分左右,3人正式进入出征状态。
16日下午,在发射前的送行仪式上,刘洋和景海鹏、刘旺身着厚重的白色航天服,再次出现在所有媒体的面前。除了步伐缓慢,他们的表情似乎没有变化,显得十分放松。在盛装欢送、呼喊口号的送行人群前,刘洋笑得似乎更加灿烂。
“心理素质确实百里挑一。”旁边的一个同行低声赞道。
更高更远的飞行
17时左右,戈壁上的太阳依旧毒辣,能提供遮挡的只有一堵矮墙。除几个摄影、摄像记者外,百余名获邀观摩的媒体记者大多蜷缩在矮墙的阴凉下,等待着一个半小时后的点火指令。
18时,随着发射时间的临近,现场的气氛越发紧张。尽管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到目前为止并未发生过人员伤亡,但航天事业本身并不能完全摆脱冒险因素。无人发射和载人升空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自然完全不同。
一分钟倒计时开始,记者们停止了聊天,开始紧盯1500米之外58米高的乳白色箭体。
10秒倒数开始,现场的几千名观众和零号指挥员一起倒数。
“5、4、3、2、1!”
随着零号指挥员喊出“点火”,一团棕红色烟气在箭体的下端腾起。紧接着,明亮的光在火箭底部绽放。三四秒钟后,巨大的燃烧声传到观众的耳膜,声浪震动着衣服表面。很快,人们就要仰着头,看那超出箭体的长长火焰,变成一小段,一小点,一颗明星……
10分钟后,“神九”进入初始轨道。发射成功了!人群中有人兴奋地尖叫起来。
很快,舱内的图像就传了回来——3位航天员在舱内两两握手,庆祝发射顺利——这张视频截图,登上了许多媒体第二天的头条。据悉,此次随“神九”升空的还有一位神秘“乘客”,就是海尔集团研发的一款航天冰箱。
在太空的第一天,“神九”在预定轨道运行了16圈。刘洋等3人分别进入轨道舱,脱下舱内航天服,换上蓝色工作服,开始在轨道舱就餐和休息,并轮流值班。17日清晨,3人享用了他们在“神九”上的第一顿早餐,主食为什锦炒饭,副食是干烧杏鲍菇、雪菜肉丝、榨菜和叉烧酱,饮料则是浓香奶茶。
随后,“神九”变轨,对准了“天宫一号”。18日11时,人们通过直播画面看到,在“神九”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的那一刻,刘洋露出了灿烂微笑,刘旺也兴奋得右手握拳。
在刘旺、刘洋帮助下,景海鹏进入直径不到1米的对接通道,打开了“天宫一号”舱门。3人先后像鱼一样游入“新家”,在失重的状态下相互扶持着,面对摄像机镜头向亿万观众挥手致意。
18日23时起,刘洋和搭档们开始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她还率先体验了太空自行车。19日15时许,他们成功接收了来自地面的第一封电子邮件,首次开展的天地电子邮件传输试验获得成功。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刘洋终于将中国女性的微笑带入了太空。出征前的发布会上,她曾说:“我能够有机会代表中国亿万女性出征太空,为此我感到无上光荣……以前当飞行员时,我是在天空飞行,现在当上了航天员,我将在太空飞行,这将是一次更高、更远的飞行。”现在,她已圆梦。在太空中,刘洋不长的头发飘散开来,她笑着玩起了“自拍”,显得十分轻松。
用两年追上搭档14年的训练成果
刘洋,不拿性别当借口
本刊记者 | 余建斌
两年前,刘洋正式踏上“飞天之路”。
2010年5月,经过严格挑选,刘洋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的一员。两年来,她顺利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八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2年3月,刘洋入选“神九”任务飞行乘组。
作为我国首位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自然是乘组中的“焦点”人物。
不知道当代商城在哪里
5月底的一天,在北京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刘洋接受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专访。眼前的刘洋,身着深蓝色航天员训练服,英姿飒爽、潇洒干练。当记者问她成为中国首位“飞天女”的感想时,刘洋的回答干脆利落:“毛主席接见首批女飞行员时曾勉励大家,‘要当战斗员,不当表演员’,这句话一直是我们女飞行员的座右铭。执行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我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应有的贡献。”
据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介绍,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亲和力,有利于乘组执行长期飞行任务。同时,对女性生理、心理在太空环境下的考核和数据积累,也是载人航天重要的研究内容。
“神九”任务中,刘洋主要负责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试验管理,内容涉及航天医学、工效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共计达数十项。对于一位进航天员大队的“新兵”来说,这的确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摆在刘洋面前最大的难题,是要在两年里追上两位搭档14年的训练成果。如何追,除了更刻苦、更勤奋,别无它路。把一天当成两天,甚至当成三天来用,这种生活对一个年轻女子来说,是何等紧张、枯燥。
为了尽快掌握训练内容,两年来,刘洋几乎放弃了一切休息时间和娱乐活动,一门心思扑在学习训练上,基本没迈出航天城大门一步。
同事刘旺向记者讲了一则趣事:有一次,他和爱人在航天员中心散步,刚好遇到刘洋。看到刘洋的衣服款式很老,刘旺爱人关心地说:“洋洋,等你哪天没有训练任务,嫂子陪你去当代商城买几身新衣服吧。”刘洋一句话把夫妻俩逗乐了:“嫂子,当代商城在哪儿啊?”
除了单调乏味的生活,更大的挑战是各种身体适应性训练。增强航天员前庭功能(人体平衡系统)的转椅训练,要求航天员能够在高速转椅上连续旋转15分钟,这种“极具刺激的运动”,一般人连1分钟也承受不了。
第一次转椅训练,坚持到5分钟,刘洋开始浑身冒汗、头晕恶心。教员曾提醒过大家,一旦出现呕吐,身体就会产生记忆,下次再上转椅就会出现条件反射。“为了转移注意力,我强迫自己幻想正站在海边欣赏风景”,刘洋凭着顽强的意志力,终于闯过了这道难关。
火箭升空和飞船返回时,航天员需要承受巨大的过载(即加速度)。离心机训练就是提高航天员抗过载能力的重要项目。当机械臂高速旋转时,人的全身就像被巨石压住一样,丝毫动弹不得。体液分布也会发生变化,血液不能正常流向大脑。懂医学常识的人知道,脑部缺氧几秒钟,就会造成“黑视”,甚至失明。训练中,航天员要用一系列对抗动作确保脑部供血充足。进入航天员大队前,刘洋是运输机飞行员,从没做过离心机训练。第一次上机,她浑身使劲,“每根头发丝、每个手指甲都在用力,几分钟的训练,就如跑了万米赛,双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
一次次训练,一次次煎熬。按照刘洋现在的成绩,她可以像男航天员一样,承受8个“G”的过载,即相当于8倍自己的重量压在身上,并能保持头脑清醒,正常操作。
记者好奇地问刘洋:“男女航天员的训练标准怎么会完全一样?运动员不也是男女有别吗?”
刘洋说:“太空环境不会对男女航天员区别对待。我到部队的第一天,队长就告诉我们,从今天起你们要漠视性别,不要总拿女性当借口,你们和男飞行员是一样的。所以,女航天员的训练要求严一些,将来到天上就更保险。”
危急时刻表现出少有镇定
刘洋在练“硬功”方面有自己的一套。刚进飞行学院时,刘洋身体素质较差。为了能早日飞上天,她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汗水。每天晨练时,别人跑5公里,她就跑7公里,刮风下雪从不间断。部队第一次野营拉练,刘洋的脚掌起了水泡,但倔强的她宁愿一步一步往前挪,死活也不上“医疗车”。70多公里拉练回来,脚上的水泡都连成了片,医生只好把她脚底板的表皮全部切除掉。凭着这种拼劲,毕业时,刘洋的训练成绩达到了全优。
飞行非但不浪漫,还充满了风险与挑战。2002年9月的一天,刘洋驾驶战鹰进行一项俗称“盲飞”的仪表飞行。飞机离开地面,刘洋刚发出“收起落架”口令,便听到“砰”的一声巨响,一股鲜血喷到风挡玻璃上,座舱内立刻充满了焦糊味。机械师紧急报告:“右发(动机)温度升高,动力下降。”危急时刻,刘洋表现出少有的镇定,她集中精力保持住状态,和机组同事密切配合,在能见度不足2公里的情况下,实施紧急着陆。成功降落后一检查,飞机共撞上了18只信鸽,有两只被吸进了进气道。如果应急处理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2009年,刘洋等奉命去西安执行人工降雨任务。飞机刚从武汉起飞,就遇到了恶劣天气。没过多久,飞机外面开始结冰,螺旋桨甩出的冰块,打在机身上发出巨响。刘洋迅速关闭自动驾驶功能,用手紧握驾驶杆,不断修正飞行姿态。
“机组商量决定:坚持再往前飞一段,实在不行再找机场备降。当时大家都很紧张,担心飞机结冰会加剧。我心里只有一个愿望,盼着太阳赶快出来。飞了一会儿,感觉天慢慢变亮了,云层突然闪开了一道缝,太阳露出来了,飞机上大坨大坨的冰块慢慢融化了,那种喜悦的心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刘洋告诉记者,这次空中特情对她的影响特别大。“航天员有些训练项目是对人身体极限的考验,我总是对自己说:坚持,一定要坚持,也许就在你快坚持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下,成功就在前面。”
记者追问:“坚持未必能等来阳光,还要靠运气?”
刘洋低头想了想,认真地说:“只要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就不会有遗憾。”
刘洋最后向记者强调,她取得的每一点成就都和家人的支持密不可分。“有人问我给丈夫的支持打几分?如果满分是100分,我就给他打200分。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感情很丰富的人,对事业、对周围的亲人都很热爱。想到爱人的时候,我都在想很感谢……有人问我如果可以带个人物品上飞船,会不会带爱人的照片?如果可以,我一定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