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杨 敏
6月27日下午3时,记者赶到位于肥东县开发区的安徽省群益木业有限公司的时候,总经理黄磊刚刚送走一个下游合作商。
“你们谈了点什么?”记者问。
“找钱,帮这位朋友融了900万元,是从小贷公司拿的一个月期限的过桥贷款。”
过桥、倒贷、掉头……如今,在黄磊的朋友圈中,大家的话题大多离不开企业融资。
从创业伊始,到在全省行业细分市场占据重要席位,黄磊走了整整14年。他的群益木业,尽管只是沧海一粟,这一滴“水”却浓缩了中国中小企业在融资之路上的悲喜故事。
1998—2005:蛮荒7年路
1998年夏天,21岁的黄磊从省城一家中专学校毕业。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板材,我就在合肥东方商城租了30平米的门面,开始做贸易”。黄磊的第一笔创业资金,家里凑了几千块钱,妹妹从厂子里借了5万元,女朋友12000元的私房钱也搭进去了。
“当时的利润也就是一天两三百元”,黄磊回忆说,当时一车能装七八百张板材,装卸工抬一张三毛钱。“舍不得多请装卸工,尽量自己去抬,一天能省一百块钱”。抬板材热得受不了,黄磊就猛灌冰水,结果得上了胃病。
彼时,一天能挣三百块的黄磊,与银行贷款还搭不上边。当时的他并不清楚,中小企业贷款,正成为银行业最严重的风险区,也是后来制度设计最严控的高危区。
就在黄磊创业前两年的1996年,中国乡镇企业大批倒闭。据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回忆,当时各省市60%的坏账比例,让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就有了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将中小企业贷款列为高风险贷款,不仅发放条件越来越严,而且实行风险管理“终身制”,“连坐制”,一笔中小企业贷款成为坏账,好几个人都被安排“下岗催收”,停发奖金,甚至退休后也要追究责任。
自此之后,中小企业资金饥渴症一年胜似一年。
黄磊第二次“找钱”,也还是没敢去敲银行的门。2000年,群益的门面已经扩展到500平方,“当时我的资金也不够,就把我爱人的哥哥拉进来,一起做板材贸易。”
“没想到去银行贷款吗?”记者问。
“从学校毕业手上捏一张户口迁移证,好多年都找不到地方落户”黄磊深知,没有土地证和房产证作抵押,银行这扇门永远敲不开。
“缺钱就向亲戚借,最多的时候借了20多万”。2002年,黄磊手上已经有了70万自有资金。他最想办两件事,一是上个小型加工厂,二是能在合肥买一套房子。
“买设备花了30万,买房子花了24.8万”,这一次买房黄磊没有办理按揭贷款。“没办按揭的原因,是因为对未来没有预期,说不定厂子办不下去了,没得钱赚,连房贷都续不上。”
办厂和买房,这两项投资决策,却是群益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有了门面和厂房,贸易和加工“两条腿”走路,让群益的发展更稳健;而有了房产作为抵押物,开始让群益有底气去尝试用银行贷款发展自己。
2004年,群益的第一笔银行贷款尽管是个贷,但是这笔用来周转的24万元流动资金,让黄磊开始从自有资金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融资发展。
群益发展的春天到了。次年,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也迎来一次政策上的破冰之旅。2005年2月19日,“非公经济36条”颁布,国家对非公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有5大政策落点,即加大财税支持、信贷支持力度,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和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像群益一样,千万个中小企业都在等待久违的政策甘霖。
2006-2011:执着于主业
“银行从不雪中送炭,只会锦上添花”。在黄磊看来,创业前7年四处找钱无门的时候,银行不知道躲在哪里。但是,2006年的一天,银行却主动找上了门。
“那一年,交通银行发现我们在它那里的柜台流量蛮好的,然后派他们的业务员和我们联络”。那一次,群益获得了400万元的贷款,用于购置原材料和添置设备。
银行家是什么人?
银行家就是晴天时要借雨伞给你,下雨时却要把雨伞收回的人。如果你想一直拥有一把漂亮的雨伞,就只能让自己的财务状况一直保持“晴天”。
诚然,对于想从银行借“伞”的中小企业来说,规范化的企业治理是堂必修课。企业增加一两个富有经验的财会人员,把企业报表、会计账簿、记账凭证、原始凭证等整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水表、电表、报关表“三表”凭证、银行进账单、纳税记录等,只有通过整理才能反映其价值,这些工作繁琐但可以让企业上升很多资信评分。
正是有了银行贷款,倒逼着群益这样的中小企业一步步走向规范。而恰恰这个阶段,企业往往又会面临更多的诱惑和陷阱。
2006-2007年,中国股市牛气逼人。在全民炒股时代,黄磊夫妻则一反常态,他们自始至终没有花一分钱在股市上。
“股市再火,企业也不能将辛苦赚来的钱拿去投机,投资主业才是正道”。黄磊告诉《决策》记者。
2006年,群益与肥东开发区签订意向性协议,买下了30亩地,2008年开始自建厂房。
“我们投固定资产的时候,正赶上金融危机。当时人人在喊现金为王,库存是万恶的,但是我们还是义无反顾把钱花出去”。
就在此时,发生了震动全国的一个大事件,就是温州民营企业家跑路。在黄磊看来,除去金融危机大的宏观背景,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本身早已危机暗藏。
赚快钱,发大财。众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中小企业,把钱投向股市、房地产、煤矿甚至是地下钱庄。温州很多企业,工厂业务慢慢萎缩,导致整个下游企业处境艰难,最终主业凋敝,走向败局。
2008年,就在别人收缩战线的时候,群益木业却在忙着扩张。这一次的逆向选择,成为群益发展的第二个节点。从此,拥有了自己的厂房和土地,使得群益真正走向发展的快车道。
“这几年我们的资金需求连年放大,都能得到银行的支持,因为我们具备了方方面面的条件”。
2011年,是群益木业发展最快的年份,固定资产投入、银行融资,这些基础性工作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这一年,我们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6%,是群益十多年来发展最好的记录”。
2012——:反哺供应链
2012,中国中小企业迎来一场久不放晴“连阴雨”,群益木业也忧心忡忡。
“今年,我们整个行业业绩下滑10%-15%。”黄磊分析认为,原因在于一是房地产控制,影响了下游产业;二是恐慌心理,国家一打压大家就收缩。
2011年底,黄磊曾经雄心勃勃地为自己的企业制定20%-30%的增长计划,“预计今年应该有一个爆发式增长,但是,从现在来看,只能跟去年持平”。
订单减少,资金回笼变慢,银行贷款成为诸多中小企业解决现金流问题最后的仰仗。
然而,银行放贷流程的慢节奏却永远无法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急、快的特点。“上一笔银行贷款,我是3月7号还的,但是4月27号才放贷下来。这期间长达50天之久”。群益的财务总监李珂说。
“倒贷”,对当下诸多中小企业来说,犹如过一座“奈何桥”,黄磊告诉《决策》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一家倒闭的企业就是在还款的节点出问题了。过桥过不去,倒贷倒不掉。因为贷款到期了,库存太大,流动资金没有回来,应收账款没有回来,它在别的地方又没有能力进行融资”。
“实际上这是一个骨牌效应,第一张倒掉了,后面一连串的倒掉,其实这个企业不是不盈利,不是不优秀,但是它最终还是倒了”。黄磊不无惋惜地说。
企业在倒贷时,还上旧贷,续不上新贷,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这也是诸多中小企业将小额贷款公司甚至是民间融资,视为过桥、掉头、倒贷的“救命稻草”的原因。
2008年5月4日,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各省试点工作风生水起。
中国小额贷款联盟副会长施建祥认为,在信贷紧缩的宏观调控下,小额贷款行业发挥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黄磊最近一次跟小贷公司打交道,是为朋友帮忙融资。这家企业是群益木业的下游合作商,“这个朋友租了2万平米的厂房,每年租金就要160万”。
今年,这家企业想上一个新项目,看中双凤开发区一块别家企业转手的33亩地,6000多平方的厂房,想要买下来,但是没办法从银行贷到款。
黄磊给他支了一招,利用小贷公司过桥贷款。“我帮他担保,在小贷公司贷了900万元,一个月的利息是36万。但是有了这笔钱,企业就可以买下开发区的那块地,拿到土地证和房产证之后,他才可以作抵押,在银行贷到钱,再把小贷公司的936万还掉”。
这是一个拆东墙补西墙的法子,看似简单,但风险也大。施建祥指出,由于现行体制和市场定位,小贷机构的放贷利率比银行高很多。因此,小贷公司的资金应该用于周转、调头等短期用途,而不能长期使用。如果小微企业大量、频繁地使用这类高成本资金,无形中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
这个道理,所有的中小企业都懂,但是,在银行高门槛之前,借力小贷公司甚至是民间融资“垫一脚”,又是很多企业不得已的选择。
黄磊告诉记者,手边还有另一项需要他襄助的融资业务。他为上游橱柜企业迪欧作担保,通过一家担保公司办理银行贷款。“我跟这个合作伙伴说,在银行有信贷记录很重要。当你急着用钱的时候,流程可以走得更快一些”。
从执着于主业,到反哺供应链,在黄磊看来,2012年的这场“连阴雨”,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独善其身,他想做的,是与上下游企业共闯风雨、共同进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