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广东,平静与暗流

2012年12月18日14:57  中国周刊 评论(921人参与)

  作为全国最大外来人口的输入地,广东省需要“异地高考”的人数是京沪相加的三倍,

  为什么广东没有发生京籍、沪籍排斥外地考生的事情?

  中国周刊记者  闫小青 北京报道

  10月25日,几名上海本地人与外地家长“约架”上海教委门前,争论外地人是否有权享受上海高等教育资源。

  上海之前,也有老北京人相约“围观”到教委反映问题的外地家长们。

  在外地人更多的广东省,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情形呢?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广州市海珠中学高三(1)班张明是学校高三年级最后一个外省借读生,他和父母还在等待着一个答案:明年,张明能否留在广州参加高考。

  张明在广州出生、长大,对他而言,广州就是他的故乡。他的父母在十多年前就定居广州,可他们全家的户籍都在江西,不管张明多么爱广州,他都是一个外地人。

  张明就读的海珠中学是一所外来工子弟民办学校,外省学生一般都会在高二选择回原籍读高三备战高考。

  “他们走的时候都哭得撕心裂肺,为了参加高考要离开从小长大的城市,离开朋友,甚至和父母骨肉分离,”这样的学生,教导主任赵翔每年要送走二十几个,“想想整个广东省又有多少张明这样的孩子呢?”

  两年前,广东省政府参赞高凌飚做了一项调查,内容是:考察广东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参加高考的需求。

  结果在高凌飚的预料之中:广东省有171万外省户籍学生正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其实大部分人有开放异地高考的政策的迫切需要。

  这个数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是京沪两地人数之和的三倍多。

  一直在推行开放异地高考政策的高凌飚也不免担心,“广东如果全面放开异地高考,今年可能会增加19万考生,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庞大了。”

  更加令高凌飚担忧的是,“按照国家现在给广东省安排本科招生计划,这将更加拖低广东省的高考录取率。”

  今年,广东省一本录取率不足6%,低于全国平均一本录取率8.5%,更低于北京、上海的25%。

  拖低高考录取率是教育部门才会关心的问题,对于广东人来说切实的问题是:开放异地高考意味着他们的孩子上重点大学的概率会更小。

  “广东现在要解决外来工子女高考的问题,比任何省都难,”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担忧,“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政策,最棘手的就是要解决考生数量大这个突出的问题。”

  广东省教育厅此前已经多次向国家教育部反映:如果要保持广东目前80%左右的高考录取率不下降的话,每年要增加15.2万个招生计划。这部分招生计划无论是省内解决,还是靠省外院校调剂,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激烈反对背后

  如果实现这个“不可能”,就意味着广东户籍的学生高考面临更大的竞争,本来就不容易考上的一本变得难上加难。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广东比上海和北京都显得安静了很多。既没有外地家长出头向教育部门施压开放异地高考,也没本地家长激烈地反对开放异地高考。在《南方都市报》一份关于异地高考支持度的调查中,广东省有38.3%的人表示支持,5%表示无所谓。

  广州市民黄艳参加了这份调查,她的儿子已经高三了,可她仍然选择支持这项并不利己的政策。

  黄艳的儿子就读于广州一所区重点中学,平时读书并不是很刻苦,成绩总是中等。黄艳研究了之前几年的高考招生指南,“原本以儿子的成绩花点钱上个一本B类没问题,但是如果一下子多出19万人考试,儿子可能就考不上一本了。”

  虽然政策对儿子的威胁很大,但黄艳更愿意看到公平竞争,“这样反而能让一直生活安逸的儿子燃起斗志。”

  “广东人并不激烈反对并不是利益没有受损,” 高凌飚认为,“对于广东而言,外地人来分享的只是一个公平考试的机会,而并不是特权。”

  “广东考生上一本的难度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高凌飚举例,北京考生考入清华、北大,比全国所有省份的考生都要容易,但广东的考生要考上中山大学虽然比湖南考生容易,却比海南考生难。

  广东省重点大学不好考,一个重要原因是,广东省内知名院校相对不多,全省的一本院校仅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汕头大学这9所。

  “从广东省目前的考生分配情况看,高职高专是广东生源高中毕业后的主要去处。考生的多少都不会改变这一事实。”高凌飚介绍,知名院校匮乏并不是广东省人口膨胀以后才有的问题。

  广东省原有的高等大学数量比较多,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大批广东的高校迁移到了其他省市,比如今天的青岛海洋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中南财经学院。之后,广东一直处于高等院校相对匮乏的状况。直到八十年代,广东省的高校资源实在无法匹配高速发展的经济,国家才出资建起了一批高校,深大、汕大、广东商学院等比较有名的学校都是那个时候成立的。

  这几天,黄艳和儿子商量报考外省的学校。“到外地去读大学的机会大一些,只要不是去哈尔滨那些太冷的地方就可以了。也该是时候让儿子离开我们的保护了。”

  用脚投票

  虽然开放异地高考的被剥夺感,广东没有上海、北京更严重,但仍然会对广东籍的孩子带来新的竞争,广东人又是怎么维护自己的利益的?

  比起站在大街上吵架来维护利益,广东人早就有了更好的选择。

  其实一直有一条退路,黄艳没有告诉儿子:如果他高考失利,就送他出国读大学。儿子的大伯和叔叔早已经移民美国多年。因为儿子要读书,黄艳一家才一直留在国内做生意。

  在黄艳的圈子里,很多朋友的子女都在国外,有的从初中就已经不在国内上学。

  黄艳一位生意伙伴的女儿原本上的是音乐专业职高,由于广州市高中扩建,这所职高被改编为高中,朋友的女儿原本打算毕业后直接就业,今年却无端地要参加高考。因为改编后毕业拿不到专业文凭,而是高中毕业文凭。这位朋友已经让女儿选择直接放弃高考,复习雅思,准备出国。

  “广东人也许会为了保护粤语而站出来,但不习惯为了维护个人利益站出来”,在高凌飚看来这更像是“广东精神”:广东是一个靠移民发展起来的地方,这里的人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迁移,哪里更适合生存,他们就会选择到哪里去。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移民海外的人口总数已经占到全国的50%。

  “如果制度好,谁愿意背井离乡呢?”黄艳对“广东精神”有自己的理解,不会说英语、喜欢吃粤菜的她更愿意生活在中国。

  黄艳不愿意离开广东,高三学生张明也不愿意离开广东,可是,如果异地高考的限制不再放开,那个18岁的男孩或许真得回到那个陌生的故乡。     

  (文中张明为化名)

  祖国应该没有异乡人

  文/朱学东

  ·1·

  1980年代起,我的故乡陆续有人离开赖以生活的土地,来到北京来打拼。

  那个年代,故乡主要有三类人在北京打拼,且小有名气:裁缝、木匠、花农。当然,其他省也有,比如浙江的理发师和补鞋匠。每年春节,往返于北京故乡的绿皮火车上,这样的人挨挨挤挤。

  这是那个时代的景象。

  改革开放后,农村首先发生了变化,农民在侍弄好自己的责任田后,突然间发现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闲暇。而城市里国有企业的第一波改革也开始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新的力量来填补,来服务。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出现了缝隙。社会开始活跃起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原本被困守在土地上的农民,机灵活跃者开始冒险寻找新的机会。他们抖抖索索地来到了陌生的都市,或投亲或寻友,慢慢地安营扎寨。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波计划外的自发的人口流动出现了,农村到城市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提供边缘性的社会服务,如保姆、理发、裁缝、木工、花农等等,他们的身影,让原本灰色的城市增添了亮色,活跃生动起来,他们成了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的那些裁缝、木匠、花农老乡,大多是这个时候进入北京的。这些人大多来自社会底层,文化不高,他们只是在城市里努力工作,并从心底默认自己就是异乡人。

  那个时候,我恰好在北京读大学,浓重的乡音让我们在异乡相识。

  当然,在北京的故乡人还有大学生和复转军人。不过,与裁缝、木匠和花农等自行到北京打拼的人相比,大学生和复转军人属于计划内调配安排的,自然过得比较安逸。

  我那些裁缝、木匠、花农老乡朋友等等,许多人后来在北京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最后大多数还是回到了故乡。

  “烟囱靠家黑”。我最初很不以为然,开玩笑时喜欢用故乡的这句土话奚落他们,意即他们有了些钱,宁可守在家里,也不愿意在外生根。

  后来我才明白,是我错了。砌烟囱靠着墙才经济,而烟只能经由烟囱才能飘散到空中,而不致呛死自己。他们也一样。

  “我们跟你不一样,你是吃国家饭的人。”我的老乡对我说。

  不回去又能如何?我的那些老乡,许多人凭自己的手艺,超乎常人的勤劳和坚忍,在北京工作,打下了一番天地,有了自己的事业,纳税买房,甚至创造就业机会。但如果他没能娶一个有户口的北京媳妇,或者他不动用结识的关系去获取一个北京户口,在北京,他便永远无法落地生根,他永远是一个异乡人,连带他在北京出生的孩子。

  在那个时代,没有北京户口,孩子上小学都是个大问题。

  在计划体制下,权利是与户籍制度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没有自由迁徙权利的时代,没有平等分享权利的时代,人人都可能是异乡人,无法融入迁居地的社会生活。

  ·2·

  1980年代过去了,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大学里单向分配变成了双向选择和自由择业。1990年代,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转向市场经济,社会更加开放,整个社会再度活跃起来。传统的计划体制几近裂解,民营经济在全国大地上野蛮生长,外企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各种资本大量投向投入产出较高的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

  一时间里,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大都市对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迅速扩展,除了“孔雀东南飞”之外,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大学毕业之后选择了留在大都市。即使吃不上国家的饭,解决不了户口,他们仍然愿意留在大都市。因为毕竟大都市开放程度高,机会多,实现梦想可能性大。我的许多老乡学弟学妹们都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成了“北漂”。

  他们成为大都市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主要劳动力,以他们的才华,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养活自己,成就梦想。

  大都市的外地人中,受教育程度高者越来越多,外地人的转型,也伴随着中国快速向世界开放、接受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国搭上了全球化的快车。西风东渐,现代国家和社会的文明及权利概念,随着资本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逐渐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接受。

  与那些没有多少文化的先行者不同,他们在温饱之后,开始关心精神层面的利益,关心起自己的权利来。

  权利觉醒是个过程。

  在传统的封闭社会中,人的所有权利几乎都依附于户籍制度。在严格的户籍制度管理、辅之以其他行政手段的强力推动下,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的权利待遇最后被默认为是应该的、自然的。

  但受过的教育和现代文明启蒙了他们的权利意识。他们这些“异乡人”,不是城市的乞食者,更不是掠夺者,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大都市工作生活,成为现代城市的建设主体,承担了应尽的社会责任,理应共享现代城市发展的成果。

  忍耐曾是中国人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但老一辈人的忍耐哲学,在新一代人中已经不再流行,至少已经非主流了。

  这一代受过教育的“异乡人”,他们的见识已远不同于他们的前辈迁徙者。权利意识和平等观念是这一过程中最大的自我觉醒。原来习以为常或者默默承受的,现在成了问题,尤其是如今他们的孩子已经在自己客居的城市长大成人。

  怎么办?

  面对与户籍制度捆绑的权利缺失,少数成功人士选择移居海外,这从这些年的移民潮中也可见一斑;底层民众既不清楚也没能力为自己主张权利,社会上也缺少代言人,一如既往默受这种压力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但那些属于城市新兴的中产阶层和受过教育的准中产们,在无路可走时,选择了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从最初的利益之争,逐渐转向权利之争,诉诸自己的权利,成为这种权利和平等观念诉求的主力军。

  当下京沪等地出现的有关解决异地高考、自购住房车辆等呼吁,其实是上述问题的延续,既指向计划体制形成的户籍制度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是这些 “异乡人”融入本地社会、争取平等权利的自发努力。

  ·3·

  社会的这种变化,民众对权利关注,政府和社会管理部门也发现了。他们最初采取了最常用的解决方法,堵。但就像治水一样,只堵不疏,问题越积越多,风险越来越大。

  回过头看城市发展的历史,开放才是活力和发展之源。堵防只会让城市渐渐失去活力。

  渐渐地,政府和社会管理部门也不再只依赖“堵”招,开始在制度上相应作出了一些调整。

  在北京、上海,基础教育不断向外地人开放。外地人上小学、中学,不再是个大难题。就在2012年的最后一个月,教育部要求各地拿出开放异地高考的具体方案。

  但这些调整依然跟不上高涨的权利和平等观念。城市中产和准中产中的“异乡人”的权利诉求,既与传统的管制方式冲突,事实上也冲击了城市原居民享受的权益,让原居民产生了受损的紧张感。

  事实上,损害本地人利益的不是外地人,而是这个国家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这既有自然差异,更有人为和制度因素。本地人的被剥夺感,更与矛盾的长期积累和权利意识的不明晰有关。

  问题显得越来越复杂。

  解决问题当然要考量现实可能性,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如果认为开放解决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而以从前的不公平不合法的结果作借口,继续堵防,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既不合法,也与现代文明的权利和平等观念相悖,更可能给整体社会带来系统性风险。

  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我们需要大智慧,大视野。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最新评论 最热评论 已有183条评论,共921人参与
手机用户[新浪网友]
2013-02-13 08:49:30
走吧,会有适应的过程,但工作岗位空闲出来总会有人填上,地球少了谁都一样转
+1
2
爱天玄[新浪网友]
2013-01-09 16:21:08
不过真心不担心房价涨,坐等看房价暴涨,哈哈哈~
+1
0
爱天玄[新浪网友]
2013-01-09 16:16:19
这倒是。。。种地的挣不到钱,自然进程务工了
+1
0
手机用户3026605812[新浪网友]
2012-12-23 12:02:52
农民都走了谁来干你老母啊?
+1
0
手机用户3026605812[新浪网友]
2012-12-23 11:49:52
还不是因为整个产业结构分配不合理造成的么?如果在二线城市做高技术的人都能找到工作,谁愿意在大城市窝着啊?现在关键是很多大学生学的专业回家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或者对口的工作挣钱太少
+1
0
手机用户[新浪网友]
2012-12-23 06:57:53
那你们就撤吧,不送
+1
2
2012-12-21 10:50:23
不好说
+1
0
李庚_蒙古狼[新浪网友]
2012-12-20 22:42:16
看过,已无话可说了!!!
+1
0
我爱梧桐树儿[新浪网友]
2012-12-20 11:50:34
老实说我还真的愿意到农村盖三间房子,装上太阳能热水器,种一点蔬菜养几只鸡下蛋。哪里像上海啊,晒个衣服都难,楼太高,我们家用干衣机的。农村的小院子太阳太好了,衣服被子晒得香香的。农村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楼房汽车根本不稀奇的。都到城里来挤破头干吗?
+1
10
我爱梧桐树儿[新浪网友]
2012-12-20 11:40:09
要是现在的农村条件比城市好,我们城市人可以到农村去要地盖房吗?事实上现在有的农村条件比城市好。这么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真不知道你们的脑子怎么转的。
+1
3
  • 新闻夏宝龙任浙江省委书记
  • 体育NBA-林书豪重回纽约22+8火箭胜
  • 娱乐徐峥解读《泰囧》:卖座因为类型明确
  • 财经戴相龙:加大国有资产划拨社保力度
  • 科技RIM将于1月30日发布黑莓10(图)
  • 博客高晓松曾在美国酒驾被抓 染上性瘾皇帝
  • 读书文史观天下:鸿门宴上六大“配角”
  • 教育不玩游戏不谈恋爱大学“学霸”拿金牌
  • 育儿专家称牛初乳致性早熟没科学依据
  • 分享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