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贺海峰
1月4日,贵州出台规定,要求省委常委、副省长和省直部门负责同志到乡(镇)、村调研时一律自带干粮、方便面,不给基层增加负担。其中,专门提到“不得接受宴请,不上高档菜肴,以当地家常菜为主”。
这项“要求很高”的新规定,在全国引起很大的震动。有评论称,此举“品”出了基层的苦涩与无奈,是党的优良传统的一种回归。
早在革命时期,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曾经唱遍四方。改革开放之初,干部下村驻点自备粮票,一日三餐自掏腰包,可谓司空见惯。然而,据不完全统计,1989年中国公款吃喝开支仅为370亿元,1994年达到1000亿元,2010年突破一万亿元。有人戏称,“跑赢了GDP”。
迄今为止,中央禁止公款大吃大喝的文件发了上百个,各级党政部门发布的禁令更是不计其数。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公款吃喝之风却是愈演愈烈,无人敢破、无人能破。
基层饭局,走过了怎样的治乱循环?
“解决群众肚子里的油水问题”
1988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牛群、李立山的经典相声《巧立名目》,对公款吃喝现象进行了辛辣嘲讽。
相声讲述了一个科长、三个秘书巧立名目公款吃喝的故事。秘书“牛群”向科长提议:“科长,大伙肚子里头可没油水了,咱能不能出去吃顿烤鸭。”科长欣然应允,并向上级打了报告,“为了纪念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诞辰139周年,举行隆重纪念活动”。四人吃了10只烤鸭,加上好酒,合计390元。
酒饱饭足,秘书高兴地说:“这样的学习形式生动、活泼、新颖、实惠,看得见,闻得着,有嚼头,有回味,下次活动还想参加。”在受到上级查处后,科长不以为意,反而振振有词:“现在干部制度改革,大家不投我的票,我就无法当领导。”
显然,当时粮食问题基本解决,肉禽蛋奶供应慢慢充裕,公款吃喝更多体现在“干部解馋”、“笼络人心”的层面。毕竟大家过去经常吃不好,甚至吃不饱,如今官员公款吃喝,从国家的角度多少有些“补偿过去被亏欠几十年”的心理,对于这种腐败现象表现出一定容忍度。
1980年代,柯云路的小说《新星》,对基层饭局有着极为生动的描述。年轻有为、抱负远大的李向南,到落后的农村担任县委书记。新官上任,他来到电业局,发现小食堂里正在举行一场宴会。原来,为了接待地区电力局的一位处长,县局30多名职工全体出动,陪同客人大吃大喝、嘻嘻闹闹。见到县委书记不期而至,县供电局书记十分激动,热情邀请李向南一起喝两杯:“李书记呀,你可得与民同乐啊!”说罢哈哈大笑。孰料,李向南扫视了一下众人,带点讽刺地问道:“知道犯了什么党纪国法了吗?”
此前,在全县干部大会上,他曾要求干部不该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电业局显然违反了命令。李向南于是召集各局干部100多人到食堂开现场会,指着四张杯盘狼藉的圆桌,怒斥道:“一个客人,有两个陪客足够了。你们这些科长、干部,平常也是吃喝惯了、拿惯了的。我这样说你们冤枉吗?”结果没人吭气。除了要求他们自付酒席钱,李向南还责令县供电局党委成员、局长,扣发三个月工资;一般干部,每人扣发一个月工资。此外,他还宣布将在全县启动整党试点,并把县供电局作为试点单位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对公款吃喝保持抗拒的官员,同样不乏其人。最著名的当属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正是他倡导了影响深远的“四菜一汤”工作餐。据说,有一次他出席一项活动,发现现场摆了几十桌的酒席,全场嘉宾都在等他抵场。此时,朱镕基要求秘书在大宴会厅旁放一张小桌,给他上“四菜一汤”。可以想像,当时现场的官员是何等难堪。
尽管如此,“四菜一汤”仍然没有遏制住吃喝风。那些吃顺了嘴的官员还是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鱼翅、燕窝都算作“菜”,大盘子里边装小盘,的确煞费苦心。
“吃喝白条”与“惟上是从”
1990年代,特别是分税制改革之后,基层财政愈益捉襟见肘。一些公务人员随意欠下“吃喝白条”,更是引起公愤。
1987年,中部某镇的刘杰,在镇上开了一家“刘杰饭店”。因其出色的手艺,饭店生意异常红火,当地的镇政府将其作为定点饭店。政府机关照顾生意当然难得,但令刘杰始料未及的是,镇政府自1995年开始便出现欠款现象,到1999年后更是一分钱未付,使得欠款总额达到17.7万元,并直接导致饭店无法经营下去而倒闭。
经过长期讨要,2005年,刘杰终于拿到镇政府的一份还款计划:暂定每年还1000元。“照这样的还法,还清17万需要170年!”刘杰一怒之下,将镇政府告上法庭。但没想到的是,镇政府却暗地里搜集了一些收条,倒打一耙,扬言刘杰欠镇政府15.4万元。
显然,这在基层远非孤案。更有甚者,直接鱼肉百姓。
1999年,李昌平调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他的一位老同学告诉他,自己上一年种了30亩地,倒贴了2000多元。排渍的时候,要把电管员请到村里,杀鸡、宰鸭、买鱼买肉、好酒好茶款待,否则绝不送电。“老百姓的庄稼被淹,当官的和管电的却划拳饮酒,不慌不忙……我真想杀人啊!”
然而,对于“上面”的人,基层政府必须好生招待,而不敢有半点轻慢。尽管在抱怨迎来送往、公款吃喝的麻烦,但所有地方官员都会毫不犹豫把精力投入到这个方面。
并且,权力越大、位置越重,吃喝应酬往往也就越多,并演化出了“转场”“跑片”等怪现象:在同一中午或晚上,官员转战多个酒场。官场所谓的长袖善舞、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乃至滴水不漏等,无一不与这种官场应酬有关。
原因何在?不仅在于其具有公务接待的合理内核,还在于其承载着众多的官场功能。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公款吃喝,不仅关乎一些官员的工作、利益、晋升以及交流媒介等官场要事,是官场各种环节的重要一环,是官场各种链条的枢纽所在。
一位局长曾去省城一部门跑项目。经过努力,省城领导终于答应批给一个100万元的项目。当晚,局长在省城一酒店宴请省城领导,以示感谢。酒过数巡,那位省城领导一连倒了满满10杯白酒,硬着舌头半开玩笑地说:“这次这个项目是100万元,现在桌上一共10杯酒。喝多少杯给多少钱,少喝一杯就少给10万元。”局长只好一饮而尽。10杯酒下肚,局长一头栽在地上,顿时不省人事,直接被送进了医院。
正如一则民谚所言:“领导干部不喝酒,一个朋友也没有;中层干部不喝酒,一点信息也没有;基层干部不喝酒,一点希望也没有;纪检干部不喝酒,一点线索也没有。”
市委书记稀里糊涂醉了
“现在再叫我去当市委书记,坚决不去,最怕的就是喝酒。有些人当了一任市委书记,基本上就倒了。”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张传林坦言,喝酒场面之惨烈,不亚于三大战役。
进入21世纪以来,“主攻工业”成为市县政府的共同选择,“招商引资”成为压倒一切的“一号工程”。各地敞开胸怀拥抱客商,甚至穷尽一切办法吸引客商、争夺客商。
2007年,时任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到南京考察一个大项目。在吃饭时,客商突然提出喝酒,并径自向装葡萄酒的大杯倒了满满一杯白酒,说:“就这样喝!”张新实硬着头皮,一仰脖子把一大杯白酒一口干掉。
“喝,不胜酒力;不喝,就是对项目没有信心。关键时刻,只有冲上去,一切为了大项目,为了大项目一切!”张新实回忆说,结果稀里糊涂醉了,第二天上午吐了几次,难受得翻江倒海。
2008年春节过后,宿迁市县区招商小分队全部出动,奔赴全国、叩门招商。有时在同一个饭桌上,能碰头好几路招商人马,张新实戏称:“招商小分队成了吃饭游击队!”上海市委接待办一位处长惊讶地说,我们见过全国各地那么多招商的人,从来没有见过档案局的人也出来招商。一个客商当即表示,一个月之内打1000万元到宿迁来投资!
不过,“酒精”考验的公职人员也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价。2008年,山东省高唐县对该县10个县直机关960名官员进行体检,发现高血脂、脂肪肝等病高发。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县直部门官员到北京去招商引资,那段时间,他的神经基本上没有清醒过。粗略估算,他的肚子每天要灌进去5斤酒,包括白酒、红酒、啤酒。
“此行战果颇丰,几个投资项目已经达成意向,还结识了一批北京领导。”他说,“我是一个手里拿着药,一个手里抓着酒瓶子。还有人更厉害,有心脏病的,怀里揣着救心丸,喝酒的时候一点也不少喝。”
而武汉某医院则收治过一名银行行长。这位行长1977年分配到县银行,历任股长、副行长、行长,吃喝应酬推脱不掉,经常在外饮酒,每次一斤左右。后来,他记忆力逐渐减退,忘记自己在哪,东西找不到,智力下降,有时糊涂,到处跑。47岁那年,因弄丢重要的银行票据,被迫下岗回家。
“过度饮酒,就是在欢歌笑语中,直接攻击肝、肾、胃等要害部位。”张传林形象地比喻。
“禁酒令”能够走多远
最近几年,不少地方相继颁行了“禁酒令”。尽管赢来了一片叫好声,但改革者却也因此承担了很大压力。
2007年,河南省信阳市政府下达了“禁酒令”,要求公务员不允许在工作日中午喝酒。其实,早在2005年,河南省纪委就出台了《关于严禁机关工作人员影响公务和形象饮酒行为的暂行规定》。
这份文件申明,本规定的适用对象是全省所有公务人员;如有违反者,情节较轻的,按管理权限由有关机关和单位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组织处分;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但省纪委文件的第二条第一款后面还有个括号:(重大庆典、重大对省外公务接待活动等除外)。河南多个县市在制订本地“禁酒令”时,都照搬了这个括号。
一个投资考察团到某省辖市考察,中午市长设宴接待。开席之前,市长发话:“很抱歉,因为有‘禁酒令’,我不能喝酒,我让副市长陪大家吧。”市长走后,副市长说:“市长发了话,下午我就不用上班了。”结果喝得酩酊大醉。
但信阳则没有例外,即使省委书记来了,中午照样不给酒喝,另外还雷厉风行处理了164名干部。半年下来,全市招待费中,仅酒类一项就下降30%,节约费用4300多万元,相当于一个小县一年的财政收入。这项改革很快引起全国震动。
有趣的是,随后,河南省酒业协会在安排2008年工作时痛斥:“部分省地市政府规定‘禁止公务人员在工作日中午饮酒,明知故犯者,就地免职’,经咨询这是明显的违法行为。”他们向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省政府法制办提出申请,要求修改甚至撤销这一规定。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2012年,信阳市委书记王铁迁任河南省副省长。人们担心,信阳“禁酒令”会不会人走政息?在现实语境下,很多新政弹性非常之大,常常会以“一把手”和上级的意志为转移。目前,绝大多数“禁酒令”本身道德倡导性内容过多,具体责任追究等细节性规定少,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信阳的杀手锏是派出督察组四处暗访,最终势必疲于奔命,恐非长久之计。
而从根本上看,只有当权力被束缚,官员真正接受民众监督、向纳税人负责,才能从根本上止住“舌尖上”的浪费。
咸阳“廉政灶”试验
■ 王正攀
2006年,为减少公务接待及餐饮等费用,陕西省咸阳市结合当地实际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廉政灶”新政。“廉政灶”实施对象主要为乡镇政府,一般有两间以上专用房、有一名专职炊事员。
当地有一个形象的说法:“炒西葫芦、酸辣土豆丝、青菜炒蘑菇、辣椒炒肉,两小盘豆瓣酱和腐乳,一份锅盔馍,即为当地干部吃的一顿饭,一餐成本约40元,若6个人吃,平均一个人不到7块钱。”
此举开启了公务接待的新风,在当地引起很好的反响,不仅在陕西省全面铺开,还推广到了附近的河南、宁夏等地。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发布后,“廉政灶”制度则更是声名鹊起。
逼出来的“廉政灶”
早在2000年,咸阳市旬邑县、永寿县就陆续出现了“廉政灶”,当时还没有“廉政灶”这一说法。“说得不好听的话,这都是穷出来、逼出来的。”咸阳市纪委党风廉政监察室主任池剑锋坦言。
池剑锋说,旬邑县是咸阳市土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县,位于咸阳北部。北边这五县,在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交界处,是大山区,只能靠天吃饭。因自然环境恶劣,被俗称为“渭北旱”,简而言之就是“穷”。
“2000年,北边几个县财政收入少。当时干部向农民收特产税,各种税让农民苦不堪言。干部的形象也不好。后来,他们主动开了一个灶。”咸阳市纪委党风廉政监察室副主任罗三友回忆。
永寿县监察局副局长祁文博则说:“当时也没想着是创新什么的,就是结合‘没钱、有灶’这么个实际开始的。”
那时的永寿县财政逼仄到了极限。1997年、1998年,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仅盖学校校舍一项,全县就欠了1000多万元的债务,直到2008年才还清。另外,公务员工资要拖欠半年以上,科级干部每个月300元工资都发不出来。干部形象更是一落千丈。
2005年,旬邑县还出现了一些乡镇长期打白条消费,导致餐馆倒闭,引发餐馆老板集体讨债。“每到年关,乡镇大院里就挤满了手拿白条要账的饭店老板。有些行为过激的,甚至买把锁把政府大门给锁上了。”
这才逼出了“廉政灶”的雏形:把乡镇机关食堂办成乡镇公务接待的“灶”。
“廉政灶”改变了什么
王桥镇是咸阳市泾阳县距县城最远的一个镇,这个镇的“廉政灶”办起来后,无论是上头来检查工作、调研的干部,还是到村、组督促工作的镇干部,一律在“廉政灶”用餐。没“廉政灶”之前,干部工作到哪里,用餐就放在什么地方。比如到村里去工作,正赶在饭点上,就由村或居民组招待吃饭,无形中给基层增加了负担。现在有了硬性规定,无论是省里来的大干部,还是镇上自己的干部,全部到镇“廉政灶”就餐。这样,村、组在接待方面就成了“零负担”,很受群众欢迎。
与王桥镇相比,泾干镇就在泾阳县城,迎来送往任务更大一些。“廉政灶”制度未实行时,泾干镇隔三岔五就要在饭馆里招待方方面面的客人,花销大量的接待费不说,如果让这一拨客人吃得好,那一拨客人吃得差些,意见就来了。以前上头来了干部,总琢磨着让人家吃什么,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现在就到“廉政灶”上吃饭,有什么吃什么,大家都表示理解。有了“廉政灶”,干部作风转变了,与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咸阳市“廉政灶”在开办之初,就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约束。咸阳市规定对来客招待实行“三定”:一是定额接待,就是乡镇所有公务接待必须放在“廉政灶”就餐,不得在经营性饭店招待;二是定额开支,来客每人每餐标准为5-20元,不许上烟酒;三是定员陪同,每次接待公务来客用餐,谁主管谁陪同,陪同人数不许超过1:3的比例。咸阳市还规定, 机关干部到乡镇进行业务检查指导时,除去必须在“廉政灶”就餐外,并按每人每餐1.5-5元的标准缴纳就餐费;乡镇干部到村上指导工作,无特殊情况必须返回乡镇“廉政灶”就餐。机关单位干部不得参加乡镇在经营性饭店的公款招待,乡镇干部不得参与村级的公款招待活动。
仅有好的制度还不够,尚需要进一步监督落实。“廉政灶”开办3个月后,咸阳市纪委要求各县对“廉政灶”进行一次大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各乡镇杜绝了在营业性餐馆接待用餐,达到了建立“廉政灶”的目的。
咸阳市的乡镇“廉政灶”是在原机关食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地办食堂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乡镇条件十分简陋。咸阳市纪委副书记刘爱群说,全市13个县、市、区根据各自情况,制定了对“廉政灶”的补贴标准。县财政对每个“廉政灶”拨付5000元开办经费,用于餐具的购置,餐厅的整修等,然后每个月再拨给2000元的办灶补助,确保把“廉政灶”办出水平,长期坚持办下去。
咸阳市的“廉政灶”制度得到了陕西省纪委的肯定。2009年,省纪委专门就乡镇“廉政灶”的建设进行调研,并在今年初出台了推行乡镇公务接待“廉政灶”制度意见。
据了解,推行“廉政灶”建设以来,陕西省已有1300多个乡镇办起了“廉政灶”,乡镇公务接待费用支出平均下降40%以上,有效地遏制了基层干部大吃大喝的不正之风,促进了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
“廉政灶”能不能进城
然而,细细想来,“廉政灶”推行已经多年了,广西的乡镇有,陕西的乡镇有,四川的乡镇也有,全国各地许多乡镇都曾设立有“廉政灶”。但从目前来看,可以说“廉政灶”一直坚持下来的并不多,而且还是仅限于部分乡镇,“廉政灶”一是没有在乡镇全面“开花”,二是始终没有“进城”。正像媒体所言,“廉政灶可以从基层抓起,但不能局限在乡镇。”乡镇设置“廉政灶”一方面是出于财政上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想搞一些廉政建设创新或是控制“三公消费”。但是,只在乡镇设置“廉政灶”是不够的,毕竟乡镇财政有限,有些时候并不具有代表性。“廉政灶”制度创新必须向上一层政府拓展,比如县一级或市一级的政府,工商、税务部门也可以设置“廉政灶”,并且可以把“廉政灶”的模式固定化、标准化。
民间曾经流行一句顺口溜:“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这话说在点子上。吃吃喝喝,耗掉的不光是公款,更重要的是丢掉了我们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败坏了党群干群关系。如果不坚决加以整治,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遏制吃请风,我们的“廉政灶”不能停留在乡镇,还要让其“进城”,在区县级、地市级、省市级开办“廉政灶”上下功夫、下狠功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身体力行倡导新作风,出台了“八项规定”。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首次离京视察,从深圳、珠海、佛山到广州,沿途不封路、不清场,不铺红毯,与群众相伴而行,入住普通酒店普通套房,吃自助餐等,为“八项规定”作出表率。目前,改进工作作风的新风已从中央吹到地方,各地正在以实际行动积极跟进。
而推广“廉政灶”的关键,是要进行制度规范。像中央的“八项规定”一样,把“廉政灶”的招待标准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标准。无论级别多高,官有多大,公务接待都一丝不苟按照“廉政灶”的规矩来办事,敲钟见响,落地有声。唯如此,“廉政灶”遏制吃请风,才能“红灯”停,“绿灯”行,一路顺风。(作者单位: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
食堂难办
食堂难办。难在什么地方呢?
你想啊,如果在食堂吃,肯定经常会遇到领导,第一次遇见还好,如果经常遇到就不好了,肯定就想回避。
一个乡镇食堂要养6个人,才能保证正常运转。厨师要4000多元一个月,才能找到一个好一点的。中午乡镇干部在食堂就餐,是定标准的。我帮他们算过一笔账,中午满打满算80人吧,每个人6块钱一份饭菜,一餐经营收入也就480元,一个月也就一万块钱。饭店主要是靠酒水来赚钱的,但是,乡镇午餐不准喝酒。我们乡镇离县城太近了,接待在县城多些,食堂晚上基本没生意。
我们乡镇新食堂2008年建成之后,已经换了三个承包人了。第一个承包人时间最长,那个人经营过小饭店,自己做厨师,但是饭菜不是很好。就辞了他。
2011年5月份又换了个承包人。第二个人来了,饭菜质量、服务都很好,但是根本赚不了钱,坚持几个月,也不行了。同年12月,就换了现在这个承包人。
乡镇食堂很难赚钱,可能离县城远一些的食堂相对会好一些。
(——C镇党政办主任)
食堂难管
2002年,乡镇合并的时候就一直有食堂。我们乡镇有规定,就是接待必须到食堂。现在,食堂条件也不差,6个包厢装修得比较好。接待多的时候,6个包间全满,有时候要挤在一起。现在食堂生意不差,但是赚钱少了。
在食堂接待是有标准的,来了什么人,什么级别的领导,标准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食堂不是自助性质的,还是桌餐。食堂这块菜好限制,但是酒不好限制。酒一般都是乡政府买的,办公室管。什么领导上什么酒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办公室干的时间长了,你看见来什么人就知道拿什么酒了。
每次接待没有准确数字,只能说个大概。而且这与领导有关系,有些领导管得比较紧,就可以省不少。刚开始的时候,接待这一块还比较宽松,只要跟食堂讲一声,其他不管,只管上菜就行了,没有成本控制。现在严格多了,几人就餐,大概要点几个菜,几荤几素,都要讲清楚。我们自己点菜之后,饭菜开销这块可以减少40%左右。
以前食堂上菜,我们都不过问,现在每天都要到食堂去问问,买了哪些菜,有哪些东西。上面来人的话,再算一下乡里面多少人作陪,然后再点菜。作陪的人分管领导肯定要在,包括部门的负责人,还有部门里面在酒桌上比较能放得开的。那边来的人多,我们这边就多一点,少的话就少一些。如果来的是一把手局长的话,我们这边主要领导是要陪的。
(——B镇党政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