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于革胜:
养老金总体没有缺口,社保基金扩大到3万亿元非常必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凤桃 白朝阳|北京报道
中国是否已做好迎接老龄化社会高峰期的准备?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于革胜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未来缴费人口减少,我国养老金支出会刚性增长,中长期养老金支付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这可能成为我国近20年内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及早谋划这个问题。”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曾透露,截至2011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2.5万亿元,但其中空账金额高达2.2万亿元,个人账户实际资金只有2703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下称“全国社保基金”或“社保基金”)与全国社会保险资金不同,前者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养老支出的补充和调剂;后者来源于企业缴费、职工缴费和政府补贴,主要用于当前支付。
养老金总体没有缺口,
空账是因个人账户没有完全做实
《中国经济周刊》:近年来,社会对养老金缺口问题特别关注,有人理解为,未来某个时候,我国可能没钱来支付退休人员养老金,是这样吗?
于革胜: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2.2万亿元,但是各省份的养老保险累计结存还有1.9万亿元的结余。当前我们的收入和支出相抵,总体上没有缺口。也就是说,年度收费的部分加上财政补贴,再加上利息,减去同期支出,全国算总账还有节余。
但养老金的支付压力肯定会越来越大。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金缺口究竟有多大?研究机构、专家学者都在测算,口径不一,数据五花八门。但今后缺口肯定存在,并将越来越大。未来10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国家财政收入增速也会放慢,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可能会更多。
《中国经济周刊》:职工和企业缴纳的养老金进入了个人账户,为什么这些账户会出现空账?
于革胜:上世纪90年代,我国建立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半积累制模式。采取这种制度以后,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个人账户没有完全做实。因为,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执行之前,很多人已经退休,他们没有缴费。这些人退下来之后,他们的养老金就转由社会保险资金来支付。
国家对这项改革应该承担成本,由国家财政拿钱填补之前退休人员的养老费用,但国家没有拿出这笔钱,最后只能占用现在缴纳的社保费用,包括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资金。统筹账户资金不够,就用个人账户的资金来支付了,从而产生个人账户的空账。
如何做实个人账户
《中国经济周刊》:空账理应由国家财政来填补,这笔旧账应该怎么算?
于革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否则,在老龄化高峰期,国家财政无法一下拿出那么多资金用于养老。现在国际上一种养老金管理模式是积累制,职工工作期间积累,退休后使用;还有一种是现收现付,工作人口供养退休人口。
我国是继续采取统筹账户加个人账户部分积累的办法,还是改为现收现付?一种观点是,个人账户不用做实,可以先以一个“名义账户”(有账户金额显示,但没有实际资金)记下来,然后采取统收加统支的办法向前推进。另一种看法是,按照十八大要求和现行制度逐步做实。现在做实就是现在国家财政拿钱;现在不做实,就是以后国家财政拿钱,把现在的财政压力变成以后的压力。
《中国经济周刊》:如果国家现在拿出2.2万亿资金做实个人账户,财政上是否有压力?
于革胜:一下拿出2万多亿来弥补这个缺口还是有压力的。也有人提出用统筹账户的节余部分来弥补个人账户缺口,那样的话,当前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国家财政补贴就要大量增加。
《中国经济周刊》:有人说,提高国企上缴利润的比例来填补空账,这种做法可行吗?
于革胜:从目前看,统筹账户加个人账户,再加上财政补贴,当期收入和当期支出是没有缺口的,不宜采取这种办法。今后,随着人口老龄化增速的加快,是否需要采取这样的办法,可以进一步研究。
央企上缴利润纳入社保基金,
目前数额很小,去年为20亿元
《中国经济周刊》:当前,我国国企、央企上缴利润全部纳入社保基金吗?
于革胜: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目前的来源主要有四部分。一是中央财政预算拨款;二是中央财政拨入彩票公益金;三是国有股减持或转持划入资金或股权资产、经国务院批准的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四是社保基金投资收益。
中央企业税后上缴国家财政的部分利润,也是我们近年来的资金来源之一,但数额很小。去年,中央财政首次安排了20亿元进入全国社保基金。
《中国经济周刊》:社保基金的扩充是否可以解除人们对养老金支付能力不足的担忧?
于革胜:全国社保基金主要用来解决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支付问题。但是,我国现有的9000亿元社保基金规模远远不够。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资金管理,做好投资,在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使它进一步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也要争取通过国家政策扶持,把基金做大做强,为应对老龄化高峰时期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准备。
当前,我国社保基金规模与养老需求相比微不足道。在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人口只有2300多万,但积累的养老基金规模已超过1万亿澳元,相当于6万亿~7万亿元人民币。我国有13亿人口,国家社保基金储备规模仅有9000亿元,相比之下差距很大。
《中国经济周刊》:下一步怎样做大全国社保基金,让中国人养老无后顾之忧?
于革胜: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几条扩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建议。第一,可考虑将中央企业(包括金融企业)超过51%的股份逐步划转到社保基金,这样既不影响它们的控股地位,又增加了全国养老战略储备资金的积累,同时也有利于央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建立中央预算拨款补充全国社保基金的长效机制,具体做法可考虑“基数递增加超收分成”的方式。“基数递增”即保持每年财政拨付给全国社保基金的金额与中央财政收入同步增长;“超收分成”即年末再按照当年中央财政收入超收部分的一定比例增加拨款。
第三,央企上缴中央财政利润按30%的比例划入全国社保基金。国际上,有些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更彻底,如挪威就把石油产业的全部收入作为养老金储备。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的社保基金要做多大规模才能满足13亿中国人养老的需要?
于革胜:当然,社保基金的规模越大越好,但是也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到2020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扩大到3万亿元以上是非常必要的。其中,通过常规财政性拨款和投资增值要达到2万亿元,通过扩大筹资渠道还需要增加约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