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之变:养老·生育·休闲
“变”正如其中性的特质一般,在2014的时间横轴上左右腾挪,充满不确定性又让人心驰神往,而每一处变动的瞬间无疑又是精彩的——从摇篮到暮年,从乡村到城市,从家园到远方。
文|《小康》记者 尤蕾
如果选,2013年的最热词汇一定是“中国梦”,尤其是一个“梦”字催生了无数人内心经年或尘封或丢下的理想与憧憬。而2014年作为上一年的承接之年,其年度词必然也与“梦”字相呼应,开启了期盼,就要求“变”。
“变”正如其中性的特质一般,在2014的时间横轴上左右腾挪,充满不确定性又让人心驰神往,而每一处变动的瞬间无疑又是精彩的——从摇篮到暮年,从乡村到城市,从家园到远方。
养老之变:城乡居民养老金并轨
2014年2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在已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全覆盖的基础上,依法将这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并在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待遇支付等方面与合并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持基本一致。
这是2014年农历新年长假的第一个工作日,“养老看身份”的历史首次被彻底革除。
人社部、财政部为此印发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要求实现“四个统一”:统一制度名称、统一政策标准、统一管理服务、统一信息系统,落实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政策。
这之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备受诟病,期盼并轨也非今日之事。2014年新农保与城居保的并轨纵然难以满足人们更长远更彻底的期待,但是这次小步“并轨”最大的革新就是拆掉了城乡之间的藩篱,这一举措也是实现未来“大并轨”的第一步和突破口。
近30多年来,我国正经历着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跨越城乡的人员流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大潮下比以往更为频繁和普遍。长期以农业与非农户籍为标准,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给予区别对待,已经无法适应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不利于社会公平,因此变革水到渠成。
事实上,城乡居民养老金并轨并不是突兀之举,在全国层面推开之前,已有15个省份实现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此次“并轨”预热。
城乡居民养老金并轨后,随之发生的变化有哪些呢?
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覆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和城居保)参保人数为4.975亿人,这就意味着两者合并后将有近5亿人被覆盖。
农村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起来,最大的受益群体是在城乡之间流动、转移的群体,同时还包括农民工及其家属。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用人单位和个人要按一定比例缴纳职工养老保险,衔接办法出台后,以前在农村缴纳的个人缴费、政府缴费补助、集体经济补助,都可以进入个人账户。非但如此,将来如果在城镇交费满15年,可以享受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全部打入个人账户一并计算。
如果你打算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那么这一次你将会有更多的参保层次选择,而这直接关系到未来养老金的多寡。两项制度合并首先统一了100到1000元十个缴费档次,并在此基础上新设定了1500元和2000元的档次。对比之前,新农保仅有100到500元五个档次,而城镇居民则是100到1000元十个档次,即使个人有多缴纳养老金的意愿,农村居民仍然与城镇居民相差近一倍。合并之后,缴纳最高档次的城乡居民在领取养老金上的差距开始缩小。这样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如果有经济能力可以按更高的标准交费,以后可以获得更多的养老金,赋予城乡居民更平等的选择权。
政策转变,城乡居民参保与收益随之变化,而作为政府补贴出资方的各级政府是否也能顺势而变呢?据人社部有关资料显示,2014年领取养老金的城乡老年居民将会突破1.4亿人,即使按原来的标准不变,中央财政对基础养老金的补助也会超过800亿元,这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压力。至于各级地方政府据人社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副司长刘从龙介绍,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之前,全国有1500多个县已经自行调整了,政府补贴基础养老金达到每月74元,未来其他地方政府是否会调整养老金,调整到什么程度,各级如何均衡都是政策变化后留给未来需要探讨的话题。
生育之变:“单独二孩”终成现实
对于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批独生子女而言,2014年肯定会在他们的生命里掀起一股波澜,他们或许从来没有想过,“顺理成章”的独生子女命运在下一代的身上被终结。
2013年11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计生政策调整终于明朗。
2014年1月17日,浙江率先启动“单独二孩”政策,江西、安徽、北京、上海等省市紧随其后,纷纷将该政策“落地”。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城市实施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升格为国策,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至今计划生育下的独生子女政策已经经历了整整一代人。事实上,早在该政策实施之初,关于未来政策调整就曾埋下伏笔。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参与人,田雪原表示,1980年9月中央发表的那封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已经预见,“到30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
“一代人之约”终成现实。以北京为例,作为全国第四个实施“单独二孩”的城市,2月21日政策落地,26日来自延庆的一户单独家庭便提交申报材料,仅用三天,该夫妻便拿到了“单独二孩生育服务证”,这也是北京发放的首张“单独二孩”证。据媒体报道,在政策施行的第十一天,北京市部分区县街道办事处迎来了第一波申请“单独二孩”小高峰,另据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提供的数据,从2月21日至8月31日,北京市“单独两孩”申请数和办证数分别为21249例和19363例。
刚刚申领了“单独二孩生育服务证”的腾岳将在明年6月迎来第二个孩子。在此之前,腾岳和老公还没有考虑好是否要生二宝,毕竟大女儿才一岁多。他们也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生,必将再次进入黑白颠倒的循环之中,不生,似乎又有点浪费政策机会。当腾岳再次怀孕,虽然有犹豫,但是生育政策的变化成全了她与二宝的母子缘分,也让大女儿的未来有了一个携手作伴的亲人。两个孩子玩在一起的场景让还处于孕期的腾岳一遍遍幻想,“想想就觉得幸福”。
“我也终于不必经历我母亲那个年代的切肤之痛。”腾岳的妈妈曾在她5岁时二度怀孕,但因政策不允许而放弃了刚刚8周的孩子,没能与孩子见面的母亲整夜流泪,请求孩子的谅解,正像莫言小说《蛙》里描述的那样,“那天晚上的蛙叫声里,有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无数受了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在发出控诉。”
“单独二孩”的启动,将更大程度上改变中国人渐渐习惯的“四二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及一个孩子)家庭构架,从“不知手足,无论姑舅”的畸形家庭伦理关系回归到拥有手足和血亲关系的正常家族。根据中国致公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1.9亿,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中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同样,抵御家庭风险也是“单独二孩”带来的又一利好。
在劳动力供给方面,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和之后长期的低生育水平,使得劳动年龄人口供应趋于下降,尤其是新生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而新生劳动力是一个国家人力资源中最具活力的生力军。另外,儿童人口规模处于缩减之中,社会老龄化速度加快。一系列现实的窘境倒逼着生育政策的转变。
但是,生育政策之变,目前看并非人们当初预料得那般乐观,11月5日上午,国家卫计委监督局监察专员赵延配在卫计委的发布会上表示,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以后,有70多万人提出申请,这确实和预期有一些差距。当初卫计委曾估计,该政策实施后全国每年将新增出生人口约200万。
尽管赵延配认为,各地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的时间不同、城市人口生育观念转变大及政策的滞后性导致了目前的情况。但不少媒体的报道却从另一个侧面解读了人们犹豫不决的原因,生活成本高、压力大、负担重、受束缚等都是符合政策家庭拒绝“二孩”的理由。可见,政策变了,人心也在时间的磨砺中发生着转变,生还是不生,的确是个变量。
生活之变:换种方式生活渐成趋势
在社会层面,对更多民众来说,人人都有话说的无外乎是生活。
工作犹如齿轮,一往直前,能自己做主的余地并不大,但闲暇时光则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般可以即兴发挥。休闲之变,恐怕是今年不少人体会颇为深刻的一点。
一则消息触动了张欢的神经,从事旅游行业的她似乎看到了休闲旅游产业的“春天”。9月1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称,国务院已批准建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新组建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由分管旅游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担任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国务院的28个部门。“全国假日办”在这次调整中被撤销。这个运行了14年的机构曾经标志着处于休闲懵懂期的中国人开始与“假日”亲密接触,已经忘却了休闲为何物的人们终于找到了工作之外的另一半拼图。然而,2014年假日办被撤销,则被不少人看做休闲生活的一大转变,“半糖主义”性质的“假日休闲”向与国际接轨的“带薪休假”模式转换,而后者或许才真正让人享受休闲。
上述转变无疑是响应了8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红利,“强化全社会依法休假理念,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职工结合个人需要和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同时提出“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为职工落实带薪年休假创造条件。政策已经具备,“带薪休假”是不是真的可以不再看老板脸色,不再被贴上“懒人”的标签,不再被扣薪水?这项政策的触动让中国人在这一年对休闲生活的渴望超过了以往。
另外,2013年初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实施一年以来,国人休闲观念亦发生了较大变化。在“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中,针对为什么要进行休闲活动的回答里有两个排名升位的选项,增长见识由去年的第四位升至今年的第二位,换一种生活方式由去年的第九位一跃至第三位。
今年国民休闲观念的变化也正与目前流行的一些休闲行为相暗合。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周末农夫”,他们到城市郊县的农场里播种、犁地、施肥、收获……然而这些头戴草帽、脚穿胶鞋的人,在工作日是白领、工程师、媒体人、商人、医生、教师等等。在连接城区与郊区的公共交通线上,经常会在收获季节看到手拎大包纯天然蔬菜的“周末农夫”们。顾瑜就是其中的一员,她也是今年刚刚加入的新手,吃得放心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是比起来之前周末去逛街、上网这些一成不变又极没有“营养”的休闲活动来说,换一种方式生活才能让她有休养生息的闲适之感。
休闲是从微观角度反映了2014年生活之变,而宏观层面的调查则映射了整个国人生活所发生的变化。“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的调查中发现,与去年相比,国人的家庭幸福感变得更为强烈。调查还显示,国人对和家人在一起最为满意,在提及“幸福”二字时,首先想到“家庭”的人最多,家庭和睦、家人团聚、婚姻美满、与家人在一起、家和万事兴等等都是很多中国人在2014年的“幸福梦”。2014年,国人认为家庭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两项比重加起来为85.8%,比去年的73%提升了近13个百分点。变,在国人家庭幸福中无疑充当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词汇。
个人之变:八零后“北漂”的成熟时刻
有了个体的变化,才会有家庭的变化;有了家庭的变化,才会有国家的变化。如果改一下那句流传很广的话,也可以这样说:你选择什么样的变化,国家就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文|《小康》记者 于靖园
2014年,李燕希把它定义为自己的承上启下年。这一年,她度过了自己的三十岁,“三十而立”在她身上做了最有力的证明。
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任职的她,和大部分在首都打拼的“北漂”一样,过着“朝九晚六”的生活。北京工信委的数据显示,北京IT从业人员在2015年将达到70万人,这其中大部分人是“北漂”。在这座拥挤的国际化都市中,核心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过了两万人,像李燕希一样希望在北京扎根的常住外来人口多达802万人。
他们期待在这座城市里改变自己的命运。
用存款稳定自己
六点五十起床,七点二十从劲松的家出门,七点四十步行至劲松地铁站,七点到十到国贸地铁站换乘班车,八点四十到达望京的公司,遵循这个时刻表,可以让李燕希有十五分钟的时间在公司的食堂吃早餐,然后九点整,打卡开启一天的工作。去程要比回程舒适,回程没有合适的班车,李燕希只能做547路公交车到芍药居地铁站再坐到劲松站走回家。
这是“地铁族”们每天必做的功课,北京地铁现在平均每天的客流超过李燕希甚至开始下意识的节省开支,在服饰等“享受生活”的项目上尽量做到合理分配。因为婚姻意味着新的开始,这个新的开始也意味着一个新的、更重大的任务:买房。
今年7月份,李燕希和其男友第一次有了买房的想法。但北京高昂的房价,对于并非出自特别富裕家庭的“北漂”一族来说,是一个顶级奢侈品。但内心比较传统的他们也不想继续再租房“漂”下去了,想有一个“落脚”的地方。
李燕希其他“北漂”的朋友在近年购置的房产均为300万以上,这远远超出李燕希和其男友所能支付的范围,直至今年8月,她在网上看到北京房价下跌的新闻。
8月18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了7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数据显示,7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64个,占比达到了91.4%。较上月的55个又增加了9个城市,显示房价下滑的趋势还在进一步蔓延。北上广深环比同时出现下滑,其中北京更是首次出现下跌。
就在9月中秋节的三天假期里,李燕希和其男友开始看房,并且几乎把他们在北京市所选定的常营区域里所有的楼盘都看遍了。最后,他们找到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合适并且价位可以接受的二手房,并在当天晚上就与房东和中介签订了协议,80平方米,总价215万元。
“10+6”年,终于在北京买房
短短三天的时间,完成了李燕希与她男友两个人人生中第一件大事。签订协议的当晚,每一个细节都刻在了李燕希的记忆里,协议签订后已近午夜十二点,地点就在离家不算太远的一家麦当劳,回到他们在劲松的家已经凌晨一点。
这一晚,李燕希和她的男友都失眠了,用她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他们都
特别兴奋,但不是激动与快乐的兴奋,而是感慨的兴奋。毕竟,她自己来北京已经6年,她男友则是10年,相当于他们加起来一共在北京奋斗16年,才可以支付一套位于北京五环的房产。
当天晚上失眠的还有李燕希男友的父母,五味杂陈的感慨也“传染”给了他们。在他们眼里,这两个在外打拼的孩子为了买一个房子实在太艰难了。他们想方设法为这个房子凑齐首付65万元的款项,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着实是不小的数目。
11月底,在双方家庭的资助下,李燕希和男友付完了首付,并且批下了公积金加商业贷款组合贷,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在首付里,李燕希只能向朋友借款三万元作为简单装修的费用,明年即将等待她和她男友的是,每个月7500元的还款,并且持续整整30年。
不过,这已经比她身边去年在房价巅峰期购房的“北漂”一族要好太多。与
李燕希平时交好的两个年龄相仿的“北漂”朋友,来自贵阳的孙迪与来自长春的刘敏敏都于去年底在北京五环内买了房,而那个时候房价还未开始下降,她们分别以385万和286万购下80平米和100平米的房子,高企的房价让她们不得不每个月付还一万至一万五千元的房贷,并因此换职到工资更高但是工作强度更大的岗位上。
“北漂”的生活与境遇,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如此的相似。在房子过完户,结婚日期商定好后,李燕希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这块石头带来的是稳定,也是压力。走到了买房这一阶段,她无法避免想到未来有了孩子后,如何解决孩子北京户口的事情。因为没有北京户口,她未来的孩子就必须每月花费3000元以上就读私立幼儿园,而且在大学以前的教育都需要交纳借读费,最后还得回到户口所在地高考。
去年还没有告别“剩女”的她,今年已经开始为未来的孩子做着计划。就如电视剧所上演的一样,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让李燕希欣慰的是,今年是两个人、一起奋斗,压力虽然更大,但是却更有力量去解决压力。房子给了她客观物质上的家,而即将步入婚姻的男友则给了她主观精神上的家。
仅仅一年的时间,李燕希内心深处的焦虑减退了,取而代之是新的蜕变,让她的三十岁“立”了起来。工作转岗后的积极忙碌,学车考驾照,拍婚纱照,筹备婚礼,装修……12月的每一天,李燕希都像风火轮一样不停地转。在她看来,所有她过去三十年应该解决的事情,都在一年里还上了,接下来,她将要开启她人生新的篇章。
李燕希的故事,不仅在北京城里上演着,在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在中国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城市里,年轻人们都在为自己的幸福而奋斗,而努力。与前辈们相比,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有了更多的压力。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们,需要为自己的未来寻找答案。
爱情、事业、家庭——看起来仿佛每一代人都会经历。但不要小觑这一阶段的变化,八零后曾经骄傲无比,也曾经彷徨失措,当人生都会经历的阶段与正在嬗变的社会相碰撞,有的人选择后退,有的人选择躲避,但更多的人选择的是——拥抱变化。
有了个体的变化,才会有家庭的变化;有了家庭的变化,才会有国家的变化。如果改一下那句流传很广的话,也可以这样说:你选择什么样的变化,国家就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编辑:SN054